冠心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演变规律研究

冠心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演变规律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本研究将经全国六大地区1218份《冠心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录入三维结构化关联数据库,运用频数、聚类、决策树、神经网络、概率转移矩阵等数据挖掘及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明确冠心病证候要素的判断标准,证实情志、肺气虚、脾气虚、心阴虚、肾阴虚是冠心病的主要证候要素,并明晰其在冠心病发病各个阶段的作用和与不同证候的应证关系;明确冠心病各期的证候特征及冠心病发展过程中各期证候之间的内在演变规律。材料与方法:以中、西医冠心病指南、建议为疾病诊断标准,以大量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建议为基础,从现代心理测量理论出发并采用结构化的决策方式,应用量表学研究方法,研制冠心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问卷。运用三轮德尔菲法对问卷内容进行修改、增删、调整等,以确保问卷的条目与内容能准确的反应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在对问卷内容的信度、效度的考评优良后,进行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一线专家调查。将冠心病调查问卷发放于我国六大区,分别为:东北(沈阳)地区、华北(北京)地区、西北(兰州、西宁)地区、东南(广州)地区、西南(重庆)地区、华南(上海)地区,共41家医院的临床一线医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1218份合格问卷。利用电脑设备建立Access问卷数据库,进行合格问卷进行电脑录入并二次核查,最终建立冠心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问卷三维结构化关联数据库。使用SAS统计分析软件,运用频数、决策树、神经网络、结构构成比、概率转移矩阵等多种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冠心病主要证候要素在四个阶段(发病早期、发作期、缓解期、恢复期)的频数分布结果:情志为:98%,99%,98%,95%;肺气虚为:56%,95%,80%,48%;脾气虚为:63%,86%,65%,32%;心阴虚为:32%,63%,42%,21%;肾阴虚为:41%,65%,53%,34%;表现为发病早期和发作期频次逐高,至缓解期和恢复期下降,显示病情变化由盛至衰的发展趋势。2.冠心病主要证候要素与证候应证统计结果:情志、肺气虚、脾气虚、心阴虚、肾阴虚证候要素在发病各期的证候中的频数分布在3.14%—100%之间;各期的证候在情志、肺气虚、脾气虚、心阴虚、肾阴虚证候要素中的频数分布在5.14%—78.82%之间。3.决策树结果显示出冠心病主要证候要素情志、肺气虚、脾气虚、心阴虚、肾阴虚在冠心病四期的判断规则,神经网络训练显示,预测效果比较一致,训练集、验证集及评估集的正确率均达到了70%—99%之间。4.运用聚类的统计方法对调查问卷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冠心病四期十二证的证候特征:早期:气滞心胸证、气阴两虚证;发作期:气滞痰阻证、心阳不振证、寒凝心脉证、瘀血阳微证;缓解期:肝脾不调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恢复期:心气虚证、阳虚气滞证、气阴两虚证。5.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是:5.1早期→发作期:气滞心胸证(64.9%)→心阳不振证;气滞心胸证(21.96%)→气滞痰阻证;气阴两虚证(41.34%)→心阳不振证;气阴两虚证(21.02%)→气滞痰阻证;气阴两虚证(20.32%)→寒凝心脉证;气阴两虚证(17.32%)→瘀血阳微证。故早期发展至发作期的规律是所有证型都易发展为心阳不振证,气滞痰阻证。5.2发作期→缓解期:心阳不振证(55.64%)→心肺气虚证;心阳不振证(34.87%)→肝脾不调证;气滞痰阻证(42.76%)→心肺气虚证;气滞痰阻证(30.92%)→心肾阳虚证;气滞痰阻证(26.32%)→肝脾不调证;瘀血阳微证(66.67%)→心肺气虚证;瘀血阳微证(19.35%)→心肾阳虚证;瘀血阳微证(13.98%)→肝脾不调证;寒凝心脉证(91.43%)→心肺气虚证。发作期至缓解期的规律是所有证型都易发展为心肺气虚证,其中心阳不振证还易发展为肝脾不调证,气滞痰阻证还易发展为心肾阳虚证。5.3缓解期→恢复期:心肺气虚证(61.72%)→气阴两虚证;心肺气虚证(22.72%)→阳虚气滞证;心肺气虚证(15.56%)→心气虚证;肝脾不调证(72.08%)→阳虚气滞证;肝脾不调证(19.8%)→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46.97%)→阳虚气滞证;心肾阳虚证(28.03%)→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25%)→心气虚证;缓解期至恢复期的规律是心肺气虚证易发展为气阴两虚证,肝脾不调证和心肾阳虚证均易发展为阳虚气滞证。结论:1证候要素频数分布的结果分析显示,冠心病证候要素主要包括情志、肺气虚、脾气虚、心阴虚、肾阴虚等,在早期和发作期频次增加,至缓解期和恢复期呈总体均衡下降趋势。决策树统计方法对变量重要性的排序研究、证候要素组合与证候应证起到的重要作用,可以明确判断出各个症状变量对不同证候要素的影响情况以及何种证候要素在冠心病发病及发展过程中起作用,为临床诊治冠心病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神经网络的统计学方法可以判断出证候要素模型的预测情况,保证实验的可行性,同时保证规律的外推性。2症状分布对冠心病问卷中所有变量运用频数分布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并对其在不同阶段的频数分布情况绘制了直方图,运用中医理论,辨证分析每个变量在不同阶段动态变化的机理,结果显示大多数变量存在由早期向发作期集中,病情加重,而由缓解期至恢复期变量逐渐减少,程度渐轻的趋势。其变化符合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为归纳冠心病的证候特征及演变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3证候特征运用聚类的统计方法对专家调查问卷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4个阶段的证候特征为:①早期:气滞心胸证、气阴两虚证。②发作期:气滞痰阻证、心阳不振证、寒凝心脉证、瘀血阳微证。③缓解期:肝脾不调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④恢复期:心气虚证、阳虚气滞证、气阴两虚证。充实并丰富了冠心病的证候学研究内容。4气(阳)虚和情志因素气(阳)虚和情志因素贯穿于冠心病病变全程,其频数分布在各期中占很高比例,其中情志因素在各期中比例均在95%以上,并且在冠心病发展的各期中都有情志因素和气(阳)虚为主的证型,如早期的气滞心胸证和气阴两虚证;发作期的气滞痰阻证和心阳不振证;缓解期的肝脾不调证和心肺气虚证;恢复期的阳虚气滞证和气阴两虚证。表明在冠心病发病中,情志因素和气(阳)虚是极其重要因素,在冠心病防治过程中注重情志的自我调整,气(阳)的自我固护,将可以减少冠心病发病、并减轻病情。5脾胃症状表现在冠心病不同阶段的各个证型中,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脘腹痞闷、胃脘胀痛、干呕、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呃逆或嗳气等脾胃病的临床症状。心与脾通过经脉相连,为母子关系,同时又与宗气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胃之病可导致心病,心病亦可引起脾胃的症状。这与古人“胃心痛”(《内经》)病名及“人参汤”治疗胸痹虚证(《金匮要略》)之义,其理相通。6证候演变规律6.1从各阶段主要证候的构成比分析证候演变规律各阶段由高至低证候构成比依次是:①早期:气滞心胸证、气阴两虚证。②发作期:气滞痰阻证、心阳不振证、寒凝心脉证、瘀血阳微证。③缓解期:肝脾不调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④恢复期:心气虚证、阳虚气滞证、气阴两虚证。6.2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①早期发展至发作期的规律是:A.气阴两虚证→心阳不振证、气滞痰阻证、寒凝心脉证B.气滞心胸证→心阳不振证、气滞痰阻证;②发作期至缓解期的规律是:所有证候易发展为心肺气虚证,其中心阳不振证还易发展为肝脾不调证,气滞痰阻证易发展为肝脾不调证和心肾阳虚证;③缓解期至恢复期的规律是:所有证候易发展为气阴两虚证和阳虚气滞证,其中心肾阳虚证还易发展为心气虚证。冠心病起病以虚证和情志因素为主;发作期心阳虚衰,阴寒内盛,瘀血阻滞,气机不畅,表现出邪实正虚;缓解期心气不足,气阴两虚,阳虚气滞;恢复期气阴两虚,气机不畅,正虚邪恋。7中医特色通过频数分布和演变规律可以发现:冠心病是以心脏病变为中心,涉及肺、脾、肝、肾这一五脏相关的病变模式,表现为寒、痰、气、瘀、虚等各种证候要素相互交杂,互为因果,作用于机体,表现出全身脏腑的功能失调。由此,在临床治疗上应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不离于心,不止于心,兼及他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演变规律调查问卷的研制
  • 2.不同疾病的演变规律研究
  • 3.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一部分 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第二部分 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第三部分 冠心病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证候演变规律结果
  • 分析讨论
  • 1 冠心病证候要素与疾病不同时点(阶段)研究
  • 2 证候要素和证候的病理基础
  • 3 冠心病的证候类型及证候特征
  • 4 不同阶段病机变化与证候演变规律
  • 结论
  • 1 证候要素
  • 2 症状分布
  • 3 证候特征
  • 4 气(阳)虚和情志因素
  • 5 脾胃症状表现
  • 6 证候演变规律
  • 7 中医特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痰热失眠隐性证候之辨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10)
    • [2].基于“治未病”探讨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7(03)
    • [3].《小儿药证直诀》寒、热证候与寒、热症征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02)
    • [4].以单证为基础兼及复合证候和证候要素的证候命名分类新系统[J]. 辽宁中医杂志 2015(04)
    • [5].976例冠心病中医复杂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10)
    • [6].基于“理论创新”视角探讨证候类中药新药的研发[J]. 中国中药杂志 2020(20)
    • [7].影响证候转化的因素及与疾病预后的关系[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1)
    • [8].基于传统中医辨证与现代组学研究的“精准证候”研究理论初探[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01)
    • [9].论痰热失眠证候链之演变[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4)
    • [10].从证候名称探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证候特点[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01)
    • [11].急性心肌梗死热毒证候病因探讨回顾性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11)
    • [12].支气管哮喘瑶医证候病名的整理与研究[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5(02)
    • [13].脑血辨证之脑病证候与不寐病证候的对比分析[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10)
    • [14].从表观遗传学开展复杂性疾病证候本质的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05)
    • [15].证候研究中动物模型的应用新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 2011(06)
    • [16].问诊采集证候信息的基本方法[J]. 中医药信息 2009(01)
    • [17].基于认知分级的阿尔茨海默病证候演变规律[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12)
    • [18].“证”与“证候”[J]. 河南中医 2018(08)
    • [19].从疾病辨证论治文献萃取本病证候与旁从证候[J]. 新疆中医药 2015(06)
    • [20].从证病结合模式探讨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方法[J]. 环球中医药 2014(09)
    • [21].证候概念述评[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10)
    • [22].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单证候动态演变与预后关系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11)
    • [23].证候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相关研究及其思考[J]. 山东中医杂志 2009(01)
    • [24].中医病证结合的证候研究进展与思路探讨[J]. 国医论坛 2009(06)
    • [25].有关“证候”定义再认识[J]. 环球中医药 2018(02)
    • [26].“药源性证候”的新生学术问题与思考[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06)
    • [27].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探索[J]. 世界中医药 2017(06)
    • [28].2型糖尿病患者血浊证候及血浊积分与血糖、血脂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45)
    • [29].情志与肠易激综合征证候的相关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01)
    • [30].从五运六气辨治隐性证候[J]. 现代中医药 2014(05)

    标签:;  ;  ;  ;  

    冠心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演变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