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债务重组》准则自1998年在我国首次制定以来,又经历了两次修订,2001年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放弃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并将重组收益计入到资本公积,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会计准则,其中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准则就是其中一项。《债务重组》准则在我国经一次制定两次修订,可谓是曲折中前进。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全球化,建立一部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会计准则是历史的必然。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制定是一次完美的国际接轨。本文主要围绕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应用问题展开,共有五部分组成。本文对于06年《债务重组》准则的应用研究由总结分析专家学者对《债务重组》准则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文献综述开始,特别在针对《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方面做了详细的文献综述,包括利用债务重组与关于上市、增发股票以及避免退市等方面的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然后详细阐述了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历程,以及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修订的必要性和现实条件。《债务重组》准则于1998年第一次制定,2001年第一次修订,2006年第二次修订。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修订的必要性和现实条件,主要包括:国际趋同的需要、建立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需要以及《债务重组》准则实施的环境更加完善等方面。2006年新《债务重组》准则重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并将重组收益计入到当期损益,可能会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为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带来新的挑战,但是它出现的背后是一系列历史的必然。国际趋同刻不容缓,公允价值是世界采用的基础计量属性,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是美国《债务重组》准则采用的方式;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更好的反映资产以及债务的现时价值,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收益可以更好的反映交易实质,更加符合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要求;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力度加大、财务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证券监管力度加大等市场条件的成熟,也为新《债务重组》准则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第三部分则是《债务重组》准则修订前后主要内容的差异分析,主要体现在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以及是否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另外,本部分还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运用以及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对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于1998年从国外引进运用到债务重组中, 2001年回避使用,到2006年的重新运用;债务重组收益亦是先由1998年计入当期损益,到2001年计入资本公积再到2006年重新计入当期损益。表面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重复,实则不然,是我国监管部门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的反映情况所做的适当调整。本部分对修订前后《债务重组》准则差异的分析为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应用研究做好准备。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新《债务重组》准则在应用中的问题。其一,新《债务重组》准则在我国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和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其中债务公允价值的计量更加具有特殊性,主要是因为债务公允价值计量所需要的折现率与企业的资信状况有关,一是企业的资信状况是不断变化的,不易未雨绸缪,二是企业的资信状况不易评估,所以,债务的公允价值较之普通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有更多的困难。其二,新《债务重组》准则在我国实施的问题之二是盈余管理现象严重,新《债务重组》准则颁布后,债务重组带来的巨额重组收益给上市公司业绩提升带来了难得的机会。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07年上半年的债务重组现状发现,盈余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字化”重组。即上市公司进行债务重组,并非出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而更多的是为了粉饰报表,为了达到报表上的扭亏为盈,为了保住上市资格。二是债务重组中关联交易现象严重,关联交易成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重要工具。上市公司关联企业间关系错综复杂,利益相互牵扯,关联企业进行债务重组既方便又快速,又能同样达到增加债务重组收益的目的。第四部分详细阐述了06年《债务重组》准则在应用中的问题,既可以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又为下面提出对策建议奠定了基础。第五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这一部分主要针对第四部分提出的新《债务重组》准则在应用中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对策建议共分两个部分,一部分针对重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而提出,一部分针对盈余管理而提出。第一部分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建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制定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操作指南以及培育发展验证公允价值可靠性的第三方机构。本文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主要借鉴财务成本管理理论中“投资项目的风险处置办法”,将现值计算方法修正为以下两种:一种是调整现金流量法,二是风险调整折现率法。调整现金流量法是把不确定的现金流量调整为确定的现金流量,然后再用无风险的报酬率作为折现率计算净现值。风险调整折现率法是指将折现率调整为与未来现金流量相匹配的风险折现率作为折现率计算净现值;制定详细的操作指南可以为在市场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应用公允价值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培育发展对公允价值可靠性验证的第三方机构,能够使公允价值的实际运用得到更好的效果。第二部分针对盈余管理提出的建议,主要包括引入全面收益观点、建立多重监管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以及加大披露力度四个方面的建议。着重分析了建立多重监管指标体系这一建议,笔者提出了引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指标、引入“现金流量”指标、引入“营业利润比率指标=营业利润/净利润,以及引入“违规次数和严重资不抵债”等因素这四个监管指标,共同组成一个监管指标体系。通过这个监管指标体系,可以将债务重组收益从净利润中有效的“剥离”,债务重组对于盈余管理而言将无用武之地。通过回顾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历程,了解新《债务重组》准则修订的必要性和现实条件,对比分析修订前后《债务重组》准则的差异,总结新《债务重组》准则在应用中的问题,针对应用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是对我国新《债务重组》准则的一个全面的分析考察。本文的主要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对新《债务重组》准则在应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二)对新《债务重组》准则在应用中的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在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以及建立多重监管指标体系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提出的对策建议的可行性还有待进一步商榷,以后会着重加强这一部分的学习。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上市公司债务重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20)
- [2].债务重组收益的计量困境[J]. 国际商务财会 2008(08)
- [3].债务重组收益核算之我见[J]. 财会月刊 2011(22)
- [4].债务重组准则变更、盈余管理与政府监管[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07)
- [5].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思考[J]. 魅力中国 2008(22)
- [6].浅谈债务重组收益会计处理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J]. 科技经济市场 2009(11)
- [7].债务重组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来自扭亏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 商场现代化 2009(12)
- [8].债务重组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 新会计 2010(02)
- [9].关于债务重组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 会计师 2009(10)
- [10].基于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11].债务重组特殊业务的会计与税务处理[J]. 中国税务 2014(04)
- [12].债务重组会计处理的经济后果[J]. 金融会计 2008(11)
- [13].《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变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J]. 时代金融 2009(02)
- [14].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舞弊空间与防控对策[J]. 魅力中国 2009(12)
- [15].基于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运用带来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04)
- [16].浅析新准则下的资本公积[J]. 会计师 2009(05)
- [17].新债务重组准则损益确认辨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22)
- [18].~*ST长控收益异动的原因分析[J]. 财会月刊 2008(09)
- [19].若干会计、税务处理问题答疑[J]. 财务与会计 2008(17)
- [20].年报监管盯住破产重组[J]. 新理财 2009(06)
- [21].现行准则中的债务重组规定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0(01)
- [22].公司债务重组中的盈余管理与治理研究[J]. 企业导报 2012(07)
- [23].关于债务重组准则变动债务人损益影响分析[J]. 职业 2009(30)
- [24].由~*ST宝龙案例探析接受捐赠会计处理[J]. 财务与会计 2009(03)
- [25].资本公积核算范畴变更及其经济后果[J]. 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8(06)
- [26].我国企业新会计准则及市场影响[J].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08(04)
- [27].新债务重组准则对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影响[J]. 商业会计 2013(11)
- [28].年报三大会计问题[J]. 首席财务官 2009(07)
- [29].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典型案例[J]. 财会月刊 2014(11)
- [30].浅析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 商业会计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