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拙”在中国雕塑艺术中的表现意义

论“拙”在中国雕塑艺术中的表现意义

论文摘要

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如长江黄河般汪洋恣肆,跌宕起伏,连绵不绝,从远古流淌至今,中华文明始终焕发着她那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古代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审美思绪,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承载着华夏的文明,让我们向中华民族的艺术资源和智慧资源巡礼。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心灵史,艺术创造就是心灵的活动。对于中国艺术的审美感受和艺术体验,有利于挖掘东方艺术者的悟性,而这种悟性得益于中国思想哲学,尤其是道家思想的精髓。两千年前的老子,有“大巧若拙”一说,意为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该是不作修饰的,真正的巧不应违背自然的规律,而在于顺应自然的规律,在这种顺应中,使自己的目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虽本意不在审美,但一直影响并左右着中国艺术审美特征和体系的形成。庄子用“法天贵真,以天合天,道近乎技”的自然人格力量来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技”得心应手,高度自由,就进入了审美的境界。一“拙”之中蕴有无限的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间鸟鸣,涓涓流水,何等淳朴,何等清幽。文以拙进,道以拙成。拙的感觉,在艺术上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拙与空灵既对应着又互相融合着,二者殊途同归到达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大巧若拙”一说,意为“拙”的艺术是建立在“巧”的基础上自觉的艺术追求和艺术表现。至于行笔生疏拙劣,以无技的状态追求粗朴、质拙的效果,那种没有从精神意趣上去领会和把握的求“拙”、做“拙”,则不在本论。中华民族艺术特性的形成,表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强调朴素的整体观念,把人作为客观融化与自然之中。在艺术思维模式上,主要是经验基础上的直觉去洞察事物的本质;在形式表达上,做到内向而不放任,含蓄而有节制;在艺术价值观念上,追求精神意境的表达超过讲究技艺。而中国雕塑也秉承和富含着整个民族的艺术文化精神,悠悠数千年,以构成中国传统文化辉煌的精髓之一。当代中国雕塑家可运用中国传统的基础美学原则,来确立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当今雕塑艺术的发展有着一条可行的道路——在传统遗产中挖掘创新的资源。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必会有使中国雕塑艺术再现其民族特色的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本研究主题范围内国内外己有的文献综述
  • 1.3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 1.4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
  • 2 “拙”在中国传统思想和艺术论中的阐述
  • 2.1 道家哲学思想在美学中的阐述
  • 2.2 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历代文人对“拙”的论述
  • 3 拙在中国汉代雕塑中的表现
  • 4 “拙”在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中的意义
  • 4.1 “拙”的创作形式(技能形式)在雕塑艺术是其指导意义之一
  • 4.2 “拙”在雕塑艺术中有着一种“纯白心灵”的精神意义
  • 4.3 “拙”有着塑造东方艺术特点,展现民族文化魅力的意义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论“拙”在中国雕塑艺术中的表现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