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分蘖基因论文-史俊

强分蘖基因论文-史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强分蘖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强分蘖基因,图位克隆

强分蘖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史俊[1](2011)在《水稻强分蘖基因MT1的分子定位及候选基因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定位水稻强分蘖基因MT1并预测候选基因。[方法]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精细定位MT1基因,进而克隆该基因。[结果]克隆出水稻强分蘖基因MT1。[结论]为MT1的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35期)

史俊[2](2010)在《水稻强分蘖基因MT1的克隆、转化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研究中,从覆盖MT1基因的水稻BAC克隆OSJNBa0014K08中切出MT1基因序列,将其转化到水稻强分蘖突变体mt1-1中,并对转基因后代进行鉴定,结果发现,转基因植株的分蘖性状当代就恢复了正常,这就说明该基因就是控制水稻强分蘖性状的MT1基因。(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期刊2010年24期)

史俊[3](2010)在《水稻强分蘖基因MT1启动子的克隆及与GUS、GFP融合基因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MT1启动子的功能。[方法]通过转基因植株中MT1启动子指导外源基因GUS及GFP的表达。[结果]研究克隆了MT1启动子,并将启动子区与报告基因GUS及GFP的编码区融合。[结论]利用MT1启动子与GUS、GFP构建融合基因,能够用于研究启动子功能。(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21期)

张丽华,李生强,朱金燕,刘伟,梁国华[4](2007)在《水稻强分蘖基因启动子区的克隆及其顺式作用元件信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蘖是水稻与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它直接影响农作物穗数的多少,从而影响单位面积的产量。控制水稻分蘖的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研究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水稻产量改良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苏省遗传学会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7-07-01)

张丽华[5](2007)在《水稻强分蘖基因MT1和MT2启动子区的克隆及其顺式作用元件信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约有一半的人以稻米作为主食。分蘖又是水稻与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它直接影响农作物穗数的多少,从而影响单位面积的产量。控制水稻分蘖的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研究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水稻产量改良的理论基础。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基因表达的程序、时间和位置在不同层次上受不同的调节因素控制,这种控制机制不仅决定基因表达的水平也决定基因表达的时空顺序。作为转录水平上的一种重要的调控元件,启动子在植物基因表达的时间及空间上受到严格的调控。因而,分离、鉴别启动子和研究启动子的功能已经成为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本研究组从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品种中花11号经0.1%EMS处理的后代中获得两份强分蘖突变体材料mt1-1和mt1-2,前期的研究将MT1基因定位于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的中下部,并且基于精细定位的结果,将MT1基因限定在BAC克隆AP003376上约30kb的区域内。该区域仅含有一个开放阅读框(ORF),确定其为候选基因并完成了该基因的遗传互补测验。此外,通过在NCBI上进行BLASTp同源比对,我们在第1号染色体上发现一个与MT1高度同源的新基因,暂命名为MT2 ,所在BAC为AP003141。ClustalW (http://www.ebi.ac.uk/clustalw/)结果显示,MT1和MT2基因AA的同源性高达63%。由此,我们将焦点集中于上述两个基因的启动子区,试图对启动子区进行分析从而去探索它们之间的异同。借助PCR和酶切的手段,克隆了强分蘖基因MT1和MT2的启动子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5’端缺失启动子与报告基因GUS的融合表达载体。以日本晴为受体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基因植株。通过对报告基因GUS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我们对启动子的功能进行分析。GUS组织染色结果表明:对于MT1基因启动子,各载体幼嫩组织(叶片、茎节、根等)中均有GUS表达,显出蓝色,抽穗后组织中基因的表达量相对低于幼嫩组织,且在幼嫩的颖壳和枝梗中也显出弱蓝色;对于MT2基因启动子,各载体幼嫩组织(叶片、茎节、根等)中也均有GUS表达,显出蓝色;同样抽穗后的组织中表达量相对低于幼嫩组织,幼嫩的颖壳和枝梗中也显出弱蓝色,且饱满种子的枝梗中也有蓝色显示。GUS定量结果表明:对于MT1基因的启动子,一方面,比较了转入载体pC1301/MT1P-GUS的植株幼嫩组织叶片、茎节、根中的GUS比活,茎节中GUS比活最高,其次为叶,根中的表达最低;另一方面,比较了转入各载体的植株幼嫩组织茎节中GUS的比活:pC1301/MT1P-GUS > pC1301/MT1psmaⅠ-GUS > pC1301/MT1pkpnⅠ-GUS >pC1301/MT1p-GUS。对于MT2基因的启动子,我们也同样比较了上述两方面:叶中GUS比活最高,其次为茎节,根中的表达最低;另一方面则为pC1301/MT2P-GUS>pC1301/MT2psacⅠ-GUS >pC1301/MT2pkpnⅠ-GUS>pC1301/MT2p-GUS。我们猜测此表达结果应该与上游调控序列有一定关系。于是,对照PLACE结果进行分析,详细分析了各个基因以及基因间的差异,比较发现与分枝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可能在此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并且,顺式作用元件的数量对表达强度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我们提取野生型品种南京6号的总RNA,借助于特异性引物,对MT1和MT2基因进行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对于MT1基因,叶、茎、节,穗中均有基因的表达;对于MT2基因,茎和叶中的表达处于低水平状态,节和穗中的表达较前两者高。但我们发现RT-PCR的结果与GUS定量的结果存在差异,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7-05-01)

张玮[6](2006)在《水稻半矮秆基因Sdg和强分蘖基因MT2候选基因的RNAi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我们可能面临粮食危机,这就需要我们提高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株高和分蘖是水稻与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的重要农艺性状,它们直接影响农作物耐肥水力和成穗能力,从而影响水稻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因此发掘、鉴定和利用新的矮秆和强分蘖资源已日益为水稻育种界所重视。RNAi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研究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与功能的一项崭新的基因沉默技术,是由小干扰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引起的生物细胞内同源基因的特异性沉默(silencing)现象,其本质是siRNA与对应的mRNA特异结合,引起同源基因mRNA降解,从而阻止其mRNA的翻译。基因沉默是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重要机制,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本实验室通过图位克隆确定了半矮秆Sdg和强分蘖MT2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利用RNAi技术对水稻的半矮秆基因Sdg和强分蘖基因MT2进行了验证。构建了南京6号五叶期的cDNA库;以cDNA库为模板扩增这两个基因的458bp和478 bp片段,构建了这两个基因的小片段RNAi高效表达载体pCam23A;再将这些构建好的载体导入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菌株EHA105后,转化粳稻(Oryza sativa)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成熟胚和幼胚来源的愈伤组织,并由筛选出的G418抗性愈伤组织分化再生植株;对所得到的G418抗性植株通过PCR鉴定分析证明小片段RNA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并获得了矮秆的转基因植株,但未获得多蘖的转基因植株。对矮秆的转基因水稻后代植株的PCR鉴定表明,后代的株高分离比例符合3:1。(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6-06-01)

史俊[7](2006)在《水稻强分蘖基因MT1的克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约有一半的人以稻米作为主食。分蘖又是水稻与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的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它直接影响农作物穗数的多少,从而影响水稻单位面积的产量。同时分蘖又是水稻等单子叶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分枝方式。因此,对水稻分蘖机理的研究就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新的水稻分蘖基因的挖掘与分离将有助于探索水稻分蘖乃至植物界分枝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并可以将这些机理运用到水稻的育种中去,来控制水稻植株的分蘖数和群体分蘖数,提高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本研究从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中花11号经0.1%EMS处理的后代中获得两份强分蘖突变体材料mt1-1和mt1-2,其最显着生长特征是分蘖速度快,分蘖旺盛,茎蘖细而多,叶片细长,矮生。遗传分析表明,这两份强分蘖突变体性状受同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为了克隆该强分蘖基因,我们利用mt1-1与Dular杂交产生的F2群体对此强分蘖性状的隐性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该基因首先被定位在水稻第1染色体上微卫星标记SSR149和RM297之间,遗传距离分别是0.80cM,3.10cM。对照已有的连锁图,可以推断出强分蘖基因MT1位于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的中下部,文献检索结果发现,第1染色体此位置上没有类似的基因位点,表明该基因位点为一新强分蘖基因,将该基因暂定名为MT1(MULTIPLE TILLERS1)。为了进一步定位MT1基因,利用已经公布的水稻基因组序列在MT1基因附近区域寻找微卫星序列并发展新的标记,在RM297和SSR149之间发展了四个有多态的微卫星标记SSR-1-27、SSR-1-24、SSR-mt3和SSR-mt4,用这些分子标记对精细定位群体进行检测,最终将MT1基因定位于SSR-1-24与SSR-mt4之间,与前者相距0.18cM,与后者相距0.03cM。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覆盖MT1基因区域的BAC重迭群,从中可知MT1基因就位于AP003376上约30kb区域内。通过对这30kb碱基序列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其中一个基因的编码蛋白与拟南芥的MAX4 (MORE AXILLARY GROWTH4)/CCD8的同源性高达68%。因此,我们进一步利用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分别从野生型品种日本晴和突变体中扩增出ORF,序列分析表明,mt1-1突变体在ORF的起始密码子(ATG)位点缺失278bp的序列,造成转录无法起始,而mt1-2则在第二外显子中插入了16bp。随后我们进行了功能互补实验,我们利用全长MT1基因组DNA片段转化mt1-1突变体,转基因植株当代分蘖性状就恢复了正常。这就说明该基因就是控制水稻强分蘖性状的MT1基因。另外本文还对该基因的表达作了初步分析。(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6-05-01)

周劲松[8](2004)在《水稻强分蘖基因stl的分子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蘖是水稻等禾谷类作物最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它直接决定着水稻穗数的多少并进而影响水稻单位面积的产量;分蘖又是单子叶植物一种特殊的分枝现象。因此,对水稻分蘖机理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新的水稻分蘖基因的挖掘与分离将有助于探索水稻分蘖乃至植物界分枝的分子生物学机理,这也将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作物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本研究从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中花11号经0.1%EMS处理的后代中获得一份强分蘖突变体材料“多蘖”,其最显着生长特征是分蘖速度快,分蘖旺盛,茎蘖细而多,叶片细长,矮生。以突变体多蘖为母本与Dular进行杂交,获得杂交F_1及F_2。对它们的茎蘖数进行系统调查发现,F_1代表现为正常分蘖,F_2代分蘖性状发生分离,F_2代群体共调查738株,其茎蘖数次数分布表现为连续变异的双峰分布,且两峰值分别与两亲本的茎蘖数相近,以两峰之间的最低值为界限进行分组,形成正常分蘖株(1~39个/株)和强分蘖株(39~72个/株)两个集团,其中茎蘖数为39~72个的有170株;茎蘖数为1~39个的有568株。正常株与强分蘖株的比例符合1对基因的分离比例3:1(x_c~2=1.4164<x_(0.05,1)~2=3.84),说明强分蘖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 利用多蘖与Dular杂交产生的F_2群体对此强分蘖性状的隐性基因进行了精细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定位。该基因首先被定位在水稻第1染色体上微卫星标记SSR149和枷297之间,遗传距离分别是0.SOcM,3.10cM。对照已有的连锁图,可以推断出强分萦基因stl位于水稻第l染色体长臂的中下部,文献检索结果发现,第l染色体此位置上没有类似的基因,表明该基因为一新强分萦基因,将该基因暂定名为st1(s枉’O ngtillering)。为了进一步定位st了基因,利用已经公布的水稻荃因组序列在st1基因附近区域寻找微卫星序列并发展新的标记,在朋297和SSR149之间发展了4个有多态的微卫星标记SSR一1一27、SSR一1一24、SSR一st3和SSR一st4,以及初步定位表现为共分离的SSR261、SSR227对精细定位群体进行检测后发现,st1位于SSR一1一27与SSR261之间,与前者相距0.30eM,与后者约距0.05eM,而与SSR一1一24、SSR一st3、SsR一st4表现为共分离.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覆盖stl基因区域的BAC重益群,从中可知511基因就位于AP003376上约91kb区域内,这为st1基因的图位克隆莫定了基础。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分荣与分枝,强分萦荃因st了的分子定位以及强分萦基因st1生产上的利用价值等方面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4-05-10)

强分蘖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本研究中,从覆盖MT1基因的水稻BAC克隆OSJNBa0014K08中切出MT1基因序列,将其转化到水稻强分蘖突变体mt1-1中,并对转基因后代进行鉴定,结果发现,转基因植株的分蘖性状当代就恢复了正常,这就说明该基因就是控制水稻强分蘖性状的MT1基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强分蘖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史俊.水稻强分蘖基因MT1的分子定位及候选基因的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2011

[2].史俊.水稻强分蘖基因MT1的克隆、转化及鉴定[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

[3].史俊.水稻强分蘖基因MT1启动子的克隆及与GUS、GFP融合基因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0

[4].张丽华,李生强,朱金燕,刘伟,梁国华.水稻强分蘖基因启动子区的克隆及其顺式作用元件信号分析[C].江苏省遗传学会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7

[5].张丽华.水稻强分蘖基因MT1和MT2启动子区的克隆及其顺式作用元件信号分析[D].扬州大学.2007

[6].张玮.水稻半矮秆基因Sdg和强分蘖基因MT2候选基因的RNAi研究[D].扬州大学.2006

[7].史俊.水稻强分蘖基因MT1的克隆研究[D].扬州大学.2006

[8].周劲松.水稻强分蘖基因stl的分子定位研究[D].扬州大学.2004

标签:;  ;  ;  

强分蘖基因论文-史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