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交联、琥珀酸酯化及其双重变性淀粉的制备与糊性质研究

低交联、琥珀酸酯化及其双重变性淀粉的制备与糊性质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低交联马铃薯淀粉的工艺条件;观察了颗粒形态并探讨了其糊性质。第二部分研究了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琥珀酸酐为酯化剂,制备琥珀酸马铃薯淀粉酯的工艺条件;观察了颗粒形态并探讨了其糊性质。第三部分观察研究了低交联琥珀酸马铃薯淀粉酯的颗粒形态和糊性质。第四部分比较了食品成分对低交联琥珀酸马铃薯淀粉酯、低交联琥珀酸玉米淀粉酯、低交联琥珀酸糯玉米淀粉酯糊化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偏磷酸钠低交联马铃薯淀粉的制备及淀粉糊的性质研究经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交联马铃薯淀粉交联度主要因素的主次顺序(由大到小)为:反应温度、三偏磷酸钠用量、pH值、反应时间;其优化结果显示最优工艺条件为三偏磷酸钠用量为0.15%,反应温度为45℃,pH值为10.0,反应时间为5h,可制得沉降积为1.36的交联马铃薯淀粉。对低交联马铃薯淀粉颗粒形态和淀粉糊的性质研究表明:低交联淀粉仍然保持了马铃薯淀粉颗粒的基本形态,只是在某些体积较大的颗粒表面上明显地出现了轻微的腐蚀;在糊性质上,与原淀粉相比低交联马铃薯淀粉具有较高的粘度,较强的耐酸、耐盐及抗剪切的能力,更好的凝沉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但透明度低于原淀粉。2.琥珀酸马铃薯淀粉酯的制备及淀粉糊的性质研究经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马铃薯琥珀酸淀粉酯取代度主要因素的主次顺序(由大到小)为:琥珀酸酐用量、反应温度、pH值、反应时间;其优化结果显示最优工艺条件琥珀酸酐用量为5%,反应温度为30℃,pH值为8.0,反应时间为4h,可制得取代度为0.0435的马铃薯琥珀酸淀粉酯。对琥珀酸马铃薯淀粉酯的颗粒形态和淀粉糊的性质研究表明:酯化淀粉在保持马铃薯淀粉颗粒形态的基础上,在某些体积较大的颗粒表面上明显地出现了轻微的腐蚀;在淀粉糊的性质上,与原淀粉相比琥珀酸马铃薯淀粉酯具有更高的粘度和透明度,更好的凝沉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但耐酸、耐盐及抗剪切能力较弱。3.低交联琥珀酸马铃薯淀粉酯淀粉糊的性质研究对低交联琥珀酸马铃薯淀粉酯的颗粒形态和糊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经过低交联酯化处理后其表面出现轻微的腐蚀;在淀粉糊的性质上,低交联琥珀酸马铃薯淀粉酯的粘度、流变特性、透明度、凝沉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都综合继承了低交联淀粉和琥珀酸淀粉酯的优点。与原淀粉相比,低交联琥珀酸马铃薯淀粉酯具有高粘度、较好耐酸、耐盐性及抗剪切性、高透明度、高凝沉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等特点。4.食品成分对低交联琥珀酸淀粉酯糊化特性的影响RVA曲线分析表明:三种淀粉经过低交联酯化反应后,显著提高了原淀粉的最终粘度,大幅度地降低了糊化温度,缩短了起始糊化时间。加入蔗糖使的三种原料淀粉及其低交联酯化淀粉的热糊粘度与最终粘度有所上升;加入柠檬酸、乳酸、氯化钠后使得三种原料淀粉及其低交联酯化淀粉的热糊粘度和最终粘度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与原淀粉相比,其相应的低交联琥珀酸淀粉酯对酸和盐具有一定的抗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三偏磷酸钠交联淀粉的制备理论与研究进展
  • 1.1.1 三偏磷酸钠交联淀粉的制备理论
  • 1.1.2 三偏磷酸钠交联淀粉的应用
  • 1.1.3 交联淀粉的国内国外研究现状
  • 1.2 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备理论与研究进展
  • 1.2.1 琥珀酸淀粉酯的反应机理
  • 1.2.2 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备工艺
  • 1.2.3 琥珀酸淀粉酯的应用
  • 1.2.4 琥珀酸淀粉酯的研究现状
  • 1.3 交联酯化淀粉的制备理论与研究进展
  • 1.3.1 交联酯化淀粉的制备理论
  • 1.3.2 交联酯化淀粉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三偏磷酸钠低交联马铃薯淀粉的制备及糊性质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交联淀粉的制备
  • 2.3.2 交联度的测定
  • 2.3.3 交联淀粉制备的单因素试验
  • 2.3.4 交联淀粉制备的正交优化试验
  • 2.3.5 淀粉颗粒形态的观察
  • 2.3.6 低交联淀粉糊性质的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单因素试验
  • 2.4.2 正交试验
  • 2.4.3 低交联马铃薯淀粉的颗粒形态
  • 2.4.4 低交联马铃薯淀粉的糊性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琥珀酸马铃薯淀粉酯的制备及糊性质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备
  • 3.3.2 取代度的测定
  • 3.3.3 琥珀酸马铃薯淀粉酯制备的单因素试验
  • 3.3.4 琥珀酸淀粉酯制备的正交优化试验
  • 3.3.5 淀粉颗粒形态的观察
  • 3.3.6 琥珀酸淀粉酯糊性质的测定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单因素实验
  • 3.4.2 正交试验
  • 3.4.3 琥珀酸马铃薯淀粉酯的颗粒形态
  • 3.4.4 琥珀酸马铃薯淀粉酯的糊性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交联琥珀酸马铃薯淀粉酯的糊性质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光学显微镜分析
  • 4.4.2 RVA曲线分析
  • 4.4.3 流变特性的比较
  • 4.4.4 透明度的比较
  • 4.4.5 凝沉稳定性的比较
  • 4.4.6 冻融稳定性的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食品成分对低交联琥珀酸淀粉酯糊化特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马铃薯、玉米、糯玉米及其低交联琥珀酸淀粉酯的RVA曲线
  • 5.4.2 蔗糖影响下低交联琥珀酸淀粉酯的RVA曲线
  • 5.4.3 乳酸影响下低交联琥珀酸淀粉酯的RVA曲线
  • 5.4.4 柠檬酸影响下低交联琥珀酸淀粉酯的RVA曲线
  • 5.4.5 氯化钠蔗糖影响下低交联琥珀酸淀粉酯的RVA曲线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低交联、琥珀酸酯化及其双重变性淀粉的制备与糊性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