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儒学在魏晋时期仍为官方统治性学说,尽管其影响力有所削弱,但对当下政治、学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文学自概莫能外。魏晋文学与儒学的关系,历来多为学界所忽视,本文即试图较为全面、系统的解决这一论题。本文绪论旨在揭示与本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归纳出魏晋文学与儒学发生关联的条件及表现:从魏晋儒学的政治兴衰与文学思想环境的形成关系来看,三国两晋虽上承东汉中期以来儒学衰颓的风气,但在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以及私人授学等方面,儒学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这也影响到魏晋文人儒家人格、思想价值观以及融涵着儒学审美观的文风等方面;从魏晋儒学文艺思想与文人创作的关系来看,儒学文艺观是魏晋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魏晋文论的理论继承和建构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从魏晋文学创作对儒学文艺观的接纳和革新来看,儒学文艺观在典实、辞采、意象、意境、审美风貌等各个方面,对魏晋诗歌、辞赋、散文等创作均有深刻影响。正文上编为“魏晋儒学文艺思想与文人创作”,主要从魏晋儒学的两重属性——即它是一种统治性的政治意识形态,又是一种学术研究的理论形态——着眼,探究它们分别对魏晋文坛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作用,既而通过阐发魏晋作家的儒学文艺观和创作的关系,较为具体、直观而详明的论证儒学对魏晋文坛的影响;下编为“魏晋文学创作对儒学文艺观的接纳与革新”,侧重揭示魏晋文学对儒学反拨和推动的方面,突出魏晋情物交感论对儒家诗教观、情性说的继承和发展,并从这一时期诗歌、辞赋、应用文体的创作角度入手,力图展示魏晋文学对儒学文艺观继承与变创的全貌。本文认为,魏晋儒学对文学推动的一面表现在:首先,魏晋文学创作充分继承“诗可以群”的观念,文人集群化活动现象屡见不鲜,大量的优秀篇什也纷纷涌现;其次,秉持仁、德、孝、义、忠等儒家道德观的魏晋文士在在多有,他们在作品中宣扬了悲悯民生、追求一统及批判时政的精神立场。魏晋文士的儒学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又赋予了此间诗文刚健雄劲、苍凉悲慨、耿直正大的风格气象;再次,魏晋儒学与玄学交融互渗,也对文士多元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并在他们的作品中多有体现;最后,儒家文质彬彬、允执厥中的审美观,促生了魏晋文人追求“雅”、“丽”结合的批评意识,并在现实创作层面,出现了偏重于复古与绮丽的两种走向,对南北朝乃至隋唐文坛产生深远影响。当然,魏晋儒学对文学发展也有制约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魏晋文士受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观念的制约,视诗赋创作为小道,并习惯以“巧言致惑”的眼光贬低文学修辞技巧的运用与创新;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儒家经典对文学的垂范意义,在创作过程中以复原儒家经典古貌为宗旨,从而产生拙涩板滞的流弊。总之,魏晋文学改变了两汉以来文学作为儒学附庸的地位,又具有深厚的儒学积淀,弄清这一阶段儒学与文学的互动方式,不仅可从思想史的角度透视这一命题的历史渊源,又对纠正学界片面强调玄学对魏晋文学影响的倾向有重要意义。南北朝、隋及初唐时期,统治者提倡儒学,使文学环境一定程度上呈现儒学化的特征,通过对魏晋文学与儒学关系的研究,可为探讨魏晋之后儒学与文风建构的历史性课题提供必要的线索和启示。目前先秦、两汉及宋、元、明、清乃至近代,各时段的儒学与文学关系都有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相关论著也层出不穷,这也昭示着关于魏晋文学与儒学的探讨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加强这一时段的研究,无疑可以使学界对于中国文学与儒学关系的探研更趋完善。
论文目录
内容摘要Abstract绪论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状况一、选题意义、范围及思路1、选题意义2、研究范围3、研究思路二、研究综述第二节 魏晋儒学与文学发生关联的条件与表现一、魏晋“文学”、“文章”观对儒家教化原则的吸纳与文学化特征的凸显二、魏晋文学的重情风貌与先秦两汉儒家情性观三、魏晋文学创作的取材范围与儒学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四、魏晋儒者与文人双重身份的合一五、魏晋世儒家学与文风旨趣上编 魏晋儒学文艺思想与文人创作第一章 三国儒风与文风第一节 东汉中期以来儒风转换对建安儒学、文学发展的影响一、汉末名儒对建安政坛与文坛的影响二、汉末儒士退避自保观念与诵经娱情的心态三、汉末儒学家学化与文学家族化的凸显四、汉末儒者的政治批判与建安创作新风五、儒学经典探研与建安文学创作第二节 三国儒学建设与对文学发展的促动一、曹魏儒学建设与皇室文学的儒学特质二、孙吴儒学建设与对文事活动的推动三、蜀汉儒学建设及对文事活动的推动第二章 三国文士儒学文艺观与创作第一节 徐干儒学文艺思想与创作一、徐干思想与文学关系研究状况评述二、徐干儒学文艺思想构成及特点三、徐干儒学文艺观对其文风渗透及表现第二节 王肃儒学文艺思想与创作一、王肃儒学文艺观的渊源及构成二、王肃儒家文艺观指导下的文学创作三、王肃在曹魏文坛的地位与影响第三节 何晏儒学文艺思想与创作一、何晏的儒学思想特质二、何晏儒学思想特质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三、何晏儒学思想特质在辞赋创作中的体现第四节 阮籍儒学文艺思想与创作一、阮籍创作中儒学文艺特色的渊源二、阮籍早期文学创作中的儒风特色三、阮籍中期玄儒互参的文学特色四、阮籍后期对儒学文艺观的改造与突破第五节 薛综儒学文艺思想与家族文学创作一、薛综的儒学思想特色二、薛综儒学文艺观与家族文学创作第六节 秦宓、卻正儒学文艺思想与创作第三章 西晋儒风与文风第一节 魏、吴、蜀易代之际的儒风与文风一、魏晋易代之际儒士的学术探研与文学创作(一) 魏晋易代之际的政治风云与儒士心态(二) 曹魏易代之际的名教、自然之辨与文风演革二、孙吴覆亡后的儒士流动与文学创作三、蜀汉覆亡后的儒士流动与文学创作第二节 西晋的儒学发展与士人心态一、西晋崇儒政策的兴废与儒学发展(一) 司马师、司马昭综明儒法与保守政策(二) 晋武帝的重儒政策与崇孝意识(三) 晋惠帝以来局势动荡对儒学发展的消极影响二、西晋儒学的发展特点与太康、永嘉文坛风貌(一) 西晋中前期的儒学发展及对文学题材的渗透(二) 西晋中前期的玄儒调和与文风表现(三) 西晋后期的儒学反思与乱世文风第四章 西晋儒学文艺观与文学创作第一节 杜预儒学文艺思想与创作一、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中的文艺思想二、杜预立足六经的文艺观及其阐释三、杜预儒学文艺观的实践及影响第二节 陆机儒学文艺思想与创作一、陆机儒家文质观及对辞采的偏重二、陆机复古的儒学文艺心态与隶事文风三、陆机政教文艺观与激越、哀婉杂糅的文学主题四、陆机对儒家比物起兴观的阐发与应用第三节 傅玄儒学文艺思想与创作一、傅玄尚德轻言、以言载德的文艺观二、傅玄以人为本的文学价值观三、傅玄重才学的复古文学意识第四节 傅咸儒学文艺思想与创作一、傅咸思想儒学特质与以诗言志的创作观二、傅咸七经诗与魏晋复古诗风的振兴三、傅咸深具道德寓意的抒情特色与魏晋咏物赋的流变第五节 左思、潘岳、夏侯湛、张华等人的儒学意趣与创作一、左思宗儒意识与征实、劲直的文风二、潘岳儒道兼综意识与颂美、婉伤的文风三、夏侯湛玄儒调和意识与典雅厚重的文风四、张华玄化儒学意识与劝谕兼放逸的文风第六节 潘尼、“三张”、挚虞、曹摅等人的儒学思想意趣与创作一、潘尼儒学思想意趣与创作二、“三张”儒学思想意趣与创作三、挚虞儒学思想意趣与创作四、曹摅等人的儒学思想意趣与创作第五章 东晋儒风与文风第一节 东晋儒学兴废状况与士风一、东晋皇室对儒学及文事活动的倡导二、东晋地方官学及私学的兴办与实效三、东晋士人儒学人格的凸显及表现四、东晋士人的家族观念与文化心态五、东晋儒学学术的生活化及其表现第二节 东晋儒学玄化及对文学的影响一、儒、释、道混融与东晋文人心态二、儒学玄化意识在东晋文士作品中的映现三、晋宋之交儒学振起与文风第六章 东晋儒学文艺思想与文人创作第一节 葛洪儒学文艺思想与创作一、葛洪儒家政治观与人生观二、葛洪儒学文艺观三、葛洪儒学文艺观在创作中的表现第二节 范宁及家族后进成员的儒学文艺思想与创作一、范宁经学著述实绩与范氏一门儒学政治观二、由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序》看其儒学文艺观三、范氏一门在儒学思想指导下的文学创作第三节 陶渊明儒学文艺思想与创作一、由《形神影》看陶渊明对先秦至汉晋儒学人学观的继承与发展二、从隶事情况看儒家经典对陶渊明诗文的影响三、陶渊明儒学文艺观指导下的诗文创作附录下编 魏晋文学创作对儒学文艺观的接纳与革新第一章 儒学文艺教化观、情性说对魏晋情、物交感论的影响第一节 先秦儒学文艺教化观与情性说的并峙一、春秋儒学文艺教化观的发展二、思孟学派情性说的发展三、秦代儒学文艺教化观对文学的渗透及表现第二节 两汉儒学文艺教化观的强化与文学性的弱化一、汉初儒学文艺教化观的发展及其体现二、西汉中后期儒学诗教观的强化及其体现三、东汉儒学文艺教化观的定型与文学性的弱化第三节 从陆机《文赋》看儒学诗教观对魏晋情、物交感论的影响一、陆机“缘请说”与重情的时代风气二、《文赋》情、物交感论与先秦两汉情性说的理论渊源三、《文赋》情、物交感论的儒学内涵及文学表现第二章 魏晋诗歌创作与儒学文艺观第一节 由感怀诗作看《诗经》对魏晋诗风的影响一、魏晋感怀诗作的儒学特质与风格特色二、魏晋感怀诗作对《诗经》的借鉴与改造三、魏晋感怀诗作中的知识性价值与儒学批判性精神第二节 《周易》儒学文艺观在魏晋诗歌中的渗透及影响一、《周易》情辞观及对魏晋诗歌的影响二、王弼《周易注》与其儒学文艺观三、《周易》对魏晋诗人人格的影响四、《周易》在魏晋诗坛的渗透与传播第三节 儒家自然观与魏晋田园、山水诗一、魏晋田园意识与田园诗创作(一) 魏晋田园意识与重农诗歌题材的创作(二) 魏晋田园意识与农事生活题材的诗歌创作(三) 魏晋田园意识与田园生活的诗学化与审美化二、魏晋山水诗对儒家山水意识的涵容与表现(一) 魏晋儒家山水自然观的继承与演进(二) 魏晋儒家山水自然观与山水意象的政治内涵(三) 魏晋儒家山水自然观与招隐题材的诗歌创作(四) 魏晋儒家山水自然观与诗歌审美意境的建构第三章 魏晋赋颂创作与儒学文艺观第一节 魏晋时期楚辞的儒学改造与诗骚并举一、先秦儒学对屈宋楚辞的潜在影响和表现二、汉代儒家正统意识对楚辞的接受和改造三、魏晋辞赋的诗骚并用特质第二节 魏晋颂作与儒家顺美意识一、先秦颂的儒学渊源与定型二、秦汉颂的改创与颂美功能的强化三、魏晋颂的诗化与诗教顺美意识的固化第三节 王道正统意识、“比德”观念与魏晋辞赋一、王道正统意识与都邑赋、嘉礼赋二、儒家情理观与魏晋七体创作三、儒家教化观念在言志赋、咏物赋中的体现第四章 魏晋应用文体创作与其儒学内涵第一节 魏晋政治性应用文体的儒学文体渊源与风格特色一、魏晋主要政治性应用文体及其儒学文体渊源二、魏晋令、诏、表、驳、议、册等文牍创作与儒学思想内涵第二节 魏晋军事性应用文体的儒学文体渊源与创作一、魏晋主要军事性应用文体的儒学文体渊源及风格特色二、魏晋盟、誓、檄、移的创作及其儒学思想内涵第三节 魏晋学术性应用文体的儒学文体内涵及其风格特色一、魏晋主要学术性应用文体的儒学文体渊源及风格特色二、魏晋传、论、赞的创作及其儒学内涵第四节 魏晋日常生活性应用文体的儒学文体渊源及其风格特色一、魏晋主要日常生活性应用文体的儒学文体渊源和创作二、魏晋书、箴、哀辞的创作与儒学内涵结语一、魏晋时期是对先秦两汉文学与儒学关系的继承与深化二、魏晋儒学对文学发展的推动与制约三、后世对魏晋时期儒学与文学关系的总结和批判参考文献后记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魏晋文学自觉说”的再思考[J]. 黑河学院学报 2020(02)
- [2].汉末“大疫”与建安文学疾疫书写及魏晋文学走向[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0(02)
- [3].神话与魏晋诗歌[J].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7(01)
- [4].论柏拉图审美视野与魏晋文学范式的相通性[J]. 美与时代(下) 2016(11)
- [5].健忘症[J]. 厦门文学 2016(12)
- [6].魏晋风度背后的自由与学殖——评顾农先生的《谈非常谈》[J].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 2016(02)
- [7].当下魏晋诗赋的研究现状及价值分析[J]. 北方文学 2017(27)
- [8].忽视自觉概念与误用中西比较——“魏晋文学自觉说”再反思[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9].魏晋文学自然审美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评《大学语文(第三版)》[J]. 中国高校科技 2020(07)
- [10].柏拉图审美技艺化和魏晋文学的印合[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08)
- [11].于以表情,爰著斯诗——“魏晋文学自觉说”与“抒情传统说”平议[J]. 中国诗歌研究 2010(00)
- [12].论章太炎的魏晋文学思想[J]. 沧桑 2013(02)
- [13].从文学批评角度审视“魏晋文学自觉”的价值[J]. 名作欣赏 2012(08)
- [14].试论“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不可靠性[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06)
- [15].略论鲁迅魏晋文学论著的贡献及影响[J]. 中文自学指导 2009(02)
- [16].魏晋文学史的原生态视角——以《世说新语》与魏晋文学的关联性研究为例[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 [17].《世说新语》研究与魏晋文学史的“原生态”视角[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 [18].“魏晋文学自觉论”的迷思[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3)
- [19].观照魏晋文学 传播魏晋风流——评卫绍生《魏晋文学的多维观照》[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 [20].浅述魏晋文学中的自觉与反自觉[J]. 青年文学家 2020(08)
- [21].浅析魏晋文学中的“悲”[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03)
- [22].魏晋文学“高远”美的空间艺术营造[J]. 生物技术世界 2013(01)
- [23].有关“魏晋文学自觉说”之再商榷[J]. 文学教育(下) 2008(02)
- [24].从楚辞到魏晋文学看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神女形象的第一次嬗变[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08)
- [25].魏晋文学自觉之一证——对曹植作品序的考论[J]. 临沂大学学报 2011(02)
- [26].著作局与魏晋文学[J]. 学术论坛 2012(01)
- [27].论魏晋文学批评中的“悲美”意识[J]. 文学界(理论版) 2011(09)
- [28].魏晋文学的病症倾向及分析[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9(06)
- [29].关于魏晋文学中的“啸傲”[J]. 铜仁学院学报 2018(08)
- [30].《世说新语》研究与魏晋文学史的“原生态”视角[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标签:魏晋论文; 儒学论文; 文学论文; 互动论文; 诗歌论文; 辞赋论文; 应用文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