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抗战以前中国基督教大学及其学生生活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教育史
作者: 孙崇文
导师: 丁钢
关键词: 基督教大学,学生生活,叙事研究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基督教大学的研究渐趋热烈,本文另辟蹊径,将研究的视野转向“基督教大学及其学生生活”,试图借助历史叙事的方法,通过对基督教大学在华生长、发展的最初这数十年间基督教大学学生群体与个人的历史叙事,得以全面展示基督教大学及其学生生活的各个不同侧面,从而真正走进和重新认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基督教大学,破除以往“宏大叙事”模式下对于基督教大学的刻板印象,重新找寻客观评价基督教大学的根基,力图能够多角度地对基督教大学包括其背后的基督教会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所起的作用等做一个比较客观、冷静的审视与分析。顺便提一句,本文研究的范围以1937年抗战爆发为下限。 除了序言外,本文共分三部七章,其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 序言部分:主要任务是探讨和确定基督教大学的基本内涵和范围,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分析基督教大学及其学生生活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交待研究的主要目的与内容;总结现有研究的资料基础和介绍基本的研究方法,等等。 第一部分共分两章,主要是我们此次研究的背景分析。通过第一章的条分缕析,梳理和整理出一条基督教大学在华发展的基本线索,明了基督教大学在华设立的初衷,结合其在中国发展的实际揭示发展背后推动和制约的原动力,找寻基督教大学在华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二章则是在华基督教大学生的背景分析,分析其不同的宗教和地域背景及在不同学校的不同表现,揭示不同学生的入学愿望与动机,并从整体上把握基督教大学生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与特殊价值。 第二部分则是全文的核心和主体,共分四章,分别从基督教大学生的宗教生活、学习生活、政治生活和其他校园生活等不同的侧面来反映和“重构”基督教大学生们的丰富生活,分析其不同的特点,进而揭示基督教大学的不同功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动及其趋向。 第三部分则是全文的结语。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发现:基督教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与独特的价值:一方面,作为基督教传播媒介,承担着为基督教差会训练传播的使者;另一方面,基督教大学生又是中国社会近代化发展进程的伴生物,她的出现又反映了中国社会应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现实需求。正是由于基督教大学这种独特的背景,从而导致了基督教大学生们始终处于一种极端对立与冲突的矛盾漩涡的中心,他们更是时时承受着的内心的拷问。最终,他们在宗教信仰和民族认同之间做出自己的抉择;而与此同时基督教大学也终于走完了其宗教传播之路,在“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之后彻底蜕变为中国民族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基督教大学生生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剖析不同时期基督教大学所兼负的宗教事工、教育育人、政治启蒙和文化传播等不同使命,并把握其发展的最终走向。
论文目录:
导论
第一部 嵌入与融合:基督教大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学生状况
第一章 基督教大学在中国的嵌入与融合
一、从传教机构到“戴帽子学院”
二、重组与提高:中国基督教大学的“黄金时代”
三、“收回教育权运动”与基督教大学的“中国化”进程
第二章 出身与愿望:基督教大学生背景分析
一、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知识群体”
二、学生出身
三、入学愿望
第二部 灵与肉:基督教大学生的生活
第三章 基督教大学生的宗教生活
一、基督教大学宗教生活规制
二、“神形不一的基督教徒”
三、从“基督化人格”的感召到“宗教救国”理想的服膺
第四章 基督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一、从书院到大学
二、沐浴西学的人们
三、走进科学的殿堂
第五章 基督教大学生的政治生活
一、“中国的西点军校”
二、民族意识的大觉醒
三、作为中国人而抗争
第六章 基督教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一、中西汇聚的校园环境
二、封闭社会的开放空间
三、别开生面的文体生活
四、青春躁动的校园恋曲
第三部 当代的对话
第七章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4
参考文献
- [1].中国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研究(1901-1936)[D]. 王玮.上海交通大学2008
- [2].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中籍校长角色冲突研究[D]. 杨习超.苏州大学2016
- [3].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演变研究[D]. 夏兰.复旦大学2012
- [4].东吴大学学生社团研究(1901-1952)[D]. 张燕.苏州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当代中国基督教传播方式研究[D]. 谢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 [2].解读上海外语教育:历史与文化语境的嬗变[D]. 赵鲁平.华东师范大学2005
- [3].社会变迁中的中国近代教育会研究[D]. 孙广勇.华中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