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促进法》促进农机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唐绪元[1](2020)在《湖南省农业机械推广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作为推动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之一,农业机械推广显得格外重要。而农业机械推广体系是否健全,则又是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的保障。本论文试对农机推广的概念进行辨析、对制度与模式进行梳理分析,结合湖南省农机推广的既有状态,以及世界各发达国家农机推广经验,通过对湖南省衡阳市当前农机推广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经费投入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详细探究湖南省农业机械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湖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对策和发展,最终构建起与湖南基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相适应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平台和服务体系。本文研究认为,当前湖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主要存在着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足、推广网络和服务建设相对滞后,农机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乏力、各地区农机普及水平不均衡等方面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深入调查分析湖南省农机推广实际和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农机推广的政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经济转型、生产经营模式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相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运用多种方式培养新型农业技术人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机推广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主动地对农机化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进行相应的调整。最终推动农民收入增长、农业增效,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快湖南从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的转变。
杨建华[2](2019)在《四川省农业机械化推进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谁来种地”成了当下农业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四川省是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不仅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劳动力流出大省,对四川省而言,要确保粮食安全、发展农业现代化,就必须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由于四川省丘陵山地面积占比大,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本文通过分析四川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构建推进机制框架,针对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提出针对性的推进方式。同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测算四川省农业机械化所处阶段,和构建四川省农业机械化推进机制框架。通过农机总动力、农机装备水平、农机作业情况这三个指标,分析了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全省的农机总动力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近年来增幅开始放缓;农机装备结构发生改变,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数量占比逐渐提高,但水稻插秧机和播种机数量增长仍较慢;机耕面积占比较大且逐年上升,但机播和机收面积占比小,增幅非常缓慢,是农业机械化的短板;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虽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和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机械化水平也低于全国水平。同时得出五大区域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由高到低依次为:成都平原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通过构建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得出四川省的农业机械化整体上已经进入中级阶段,五大区域的农业机械化除川西北生态经济区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余四个地区均已进入中级阶段,最接近高级阶段的是成都平原经济区,其次是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和川西北经济区,其中川东北和川南两大地区受丘陵低谷的影响较大,是四川省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重难点区域。构建四川省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机制框架,包括推进主体、推进内容和推进方式。推进主体有政府、农机合作组织、农户三类。推进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农机研发与技术推广;其次是农机投入补贴;第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第四是加快农机主体的培育。推进方式包括理论方式和具体方式,理论方式为政府主导和市场化发展两种。具体方式则由不同地区的情况所决定,针对成都平原经济区采取“市场+合作社”的方式;针对川东北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采取“政府+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针对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则主要由政府主导,在贫困山区和平坝河谷采取“政府+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在畜牧山区采取“政府+农户”的方式。
谢成新,王会成[3](2015)在《依法兴机惠民生》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蔡甸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组织贯彻落实,以良好的农机化工作态势,促进了全区农机化发展水平提前由初级阶段进入中级阶段。1贯彻实施《促进法》的主要成效蔡甸区以贯彻实施《促进法》为契机,牢固树立"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理念,坚持政策拉动、市场驱动、部门推动有机结合,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机制
朱志猛[4](2013)在《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我国农业成就瞩目,但是代价很大,问题依然突出。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重要举措。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地位举足轻重,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进而保证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新时期我国“工业反哺农业”、行政与市场互补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为基本背景,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综合研究了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与优化,目的在于揭示出政策设计机理、找到问题成因和效率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政策的基本对策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设计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丰富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理论。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理论意义包括:(1)分析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演进历程和设计机理,明确政策实施的必要性,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2)分析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现状、作用、问题及成因,提出政策优化对策,深化粮食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理论。(3)计算政策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对效率进行评价,丰富政策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为政策评价提供理论指导。现实意义包括:(1)研究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解决政策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2)可以提高政府对政策的重视程度,加大扶持力度,建设以现代农机合作社为主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因此本研究按照理论研究、实证分析、综合评价、经验借鉴、政策优化的思路,以产业扶持、技术增长、政治博弈、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与实地调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与优化,揭示了政策设计机理和规律,利用DEA方法模型计算出政策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借鉴美国、日本、巴西和韩国的先进经验,提出优化政策的基本对策和建议。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本部分主要阐述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在区分农业支持、农业保护、财政支农和农业补贴的基础上,明确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含义,厘清了其在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阐述了产业扶持理论、技术增长理论、政治博弈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奠定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2)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演进历程、设计机理及执行效果。本部分主要回顾了四个不同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状况、经济背景和政策安排的主要特点,厘清了政策演进历程,概括出我国农业机械化政策实施总况。从政策对农户行为的影响、政策对农机作业服务需求的影响、政策对福利和农户合作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影响三方面分析了政策的直接效果,在政策诱致下,间接效果也很明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推动了“三农”问题的解决、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3)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现状。本部分总体阐述了黑龙江省农村和垦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现状和效果。客观分析了政策发挥的作用,深度挖掘了政策存在的问题,重点剖析了问题成因,找到了政策缺陷的根源。(4)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率评价。本部分提出对农机购置补贴进行效率评价的必要性,并运用DEA方法,计算了政策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了影响政策效率的主要因素,为优化政策奠定了基础。(5)国外经验借鉴。本部分总结了美国、日本两个发达国家和巴西、韩国两个发展中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基本特点和对黑龙江省的启示。在完善农机化立法、提供低息贷款、支持农户组织化发展、促进农机科研推广等政策安排下,黑龙江省农村和垦区应采取不同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6)优化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基本对策和建议。本部分明确了优化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指导思想,在遵循科学可行、技术优先、公平效率、协调稳定等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政策实施机制、强化政策运行保障机制和构建政策运行长效机制的政策优化目标,并提出了优化政策的具体对策。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本研究得出具体结论如下:(1)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可以有效地拉动农民对农机的投入,促进了农机总动力的增长、综合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以农机合作社为补充的农技推广体系的壮大。同时,由于农机总动力的快速增长,大量现代农机被广泛应用于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农业劳动效率,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实现了粮食产量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九连增”。(2)补贴资金与各项评价指标均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政策效果表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效地促进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因此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仅要长期稳定实施,还要依据财力适度增加资金规模、扩大补贴范围。(3)国家工业化程度和经济水平与本国农业机械化的支持水平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农机化结构及发展受土地等自然资源影响较大。因此黑龙江垦区应借鉴美国、巴西的经验,重点补贴发展大型农机具,建设现代化大农业;黑龙江农村应借鉴日本、韩国的经验,重点补贴发展中小型、轻便、高效、操作简单的农机具,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农业。(4)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有效的,基本都实现了当年最大的技术效率。但是由于政策的滞后性、配套设施落后、缺少工作经费和实施细则等因素的限制,政策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呈现出下降趋势。(5)从优化政策宏观环境、促进农机化发展、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四方面提出优化的对策和建议。这些对策和建议对优化完善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王建新[5](2012)在《衡阳县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情况调研》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于2004年11月1日起实施。最近,湖南省衡阳县人大对《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对衡阳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进行深入了解。1成效《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以来,衡阳县以法律为准绳,坚持服务"三农"宗旨,加强农机管理,强化农机推广、拓展农机服务,农机化事业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全县主要农作物综
李旭东[6](2011)在《我国农业机械化立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我国经济建设之本,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的重要措施,而农业机械化立法正是促进和管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已经进入农业机械化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对农业机械化立法现状分析,找出其需要改进之处,提出改进的一些对策建议,将对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杨润芝[7](2010)在《天津市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农机安全监理是农业机械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安全生产的组成部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对于保证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技能素质,保障农机安全使用和农业生产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受立法因素、经费投入因素、人员素质因素等的影响,目前天津市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有效管理。因此,在国家发展法制化和天津市农业机械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天津市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急需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因此,本论文以天津市农机安全监理的法制化过程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推进天津市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建设的相关问题。首先,本文分析了天津市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和法律法规体系、执法机构建设和执法工作开展情况,明确了天津市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建设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并从立法、经费和人员素质三方面因素,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其次,本文对其他农业发达国家的农机化和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建设情况,以及国内其他省市的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建设特点的比较,为天津市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天津市农机安全监理法制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系统分析,明确了该体系的建设目标、遵循原则、构成要素和建设内容。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天津市农机安全监理法制体系健全完善的对策建议,包括:进一步完善农机安全监理法律法规体系及执法程序、制度;加大对农机监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监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加对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投入,科学合理配置监理设备设施,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手段;加强多部门团结协作,建立同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尤俊,李群生,付文华,李平[8](2010)在《立足现代都市农业 依法促进武汉农机化大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分析武汉市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成效以及目前武汉市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全市农机化科学发展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杨志刚[9](2010)在《敦化市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情况调查》文中研究说明自2004年11月1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吉林省敦化市依法履职、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真诚服务,通过采取不断加强学习和宣传《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努力营造法制氛围;强化项目建设,加大对农机化事业投入;加快农机"两新"推广,提高农机化科技水平;抓好农机安全监理,确保农机生产安全;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机服务向市场化、专业化迈进;抓好农机队伍建设,为农机化事业提供坚强的人力保障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推进了全市农机化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张桃林[10](2009)在《在纪念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施行五周年暨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座谈会上的讲话》文中提出尊敬的尹主任,同志们,今天人大农委、国务院法制办、农业部联合召开座谈会,回顾总结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五年以来的成绩和经验,也包括一些问题。研究探索新形
二、以《促进法》促进农机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促进法》促进农机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省农业机械推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学术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机械 |
2.1.2 农业机械推广 |
2.2 农机推广的相关理论 |
2.2.1 农业创新扩散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
2.2.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 |
2.3 农机推广的理论框架 |
2.3.1 农业机械推广理论来源构架 |
2.3.2 组织化的农机推广框架模型 |
3 湖南省农机推广现状分析 |
3.1 湖南农机推广既有成就 |
3.1.1 农机拥有量及使用情况 |
3.1.2 农机人力财力投入情况 |
3.2 湖南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 |
3.2.1 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不足 |
3.2.2 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足 |
3.2.3 农机推广网络和服务建设亟待加强 |
3.2.4 农机创新和成果转换机制乏力 |
3.2.5 湖南各地区农机普及的差异性 |
3.3 湖南省农机推广问题产生的根源 |
3.3.1 多山和丘陵的地理位置的因素 |
3.3.2 政府机构重视和扶持与否的因素 |
3.3.3 研发销售和购买经费不足的因素 |
3.3.4 农机推广和农村人才队伍的因素 |
4 国内外农机推广的经验与启示 |
4.1 国内农机推广经验 |
4.1.1 台湾农机推广经验 |
4.1.2 南方丘陵地区农机推广经验 |
4.1.3 山东省农机推广经验 |
4.2 国内农机推广的启示 |
4.2.1 我国农机化水平呈现出不平衡性 |
4.2.2 健全制度、因地制宜和可持续性 |
4.3 发达国家农机推广的经验 |
4.3.1 美国农机推广经验 |
4.3.2 日本农机推广经验 |
4.4 国外农机推广的启示 |
4.4.1 农机推广被视为公益事业予以重视 |
4.4.2 构建多元化的农机推广体系 |
4.4.3 建立稳定的农机推广保障体制 |
4.4.4 注重促进农村农业的长远发展 |
5 完善湖南省农机推广的政策与建议 |
5.1 优化农机推广的政策环境 |
5.1.1 健全法律保障 |
5.1.2 加大资金投入 |
5.1.3 落实既有政策 |
5.1.4 深化政府公益性服务 |
5.2 健全农机推广的运行机制 |
5.2.1 构建务实长效的推广机制 |
5.2.2 加强市场监管 |
5.3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机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 |
5.3.1 加强职业技能教育 |
5.3.2 加强农机推广培训 |
5.3.3 构建农、科、教结合的农机教育培训体系 |
5.4 优化农机化装备结构,调整区域布局 |
5.4.1 因地制宜调整农业机械区域布局 |
5.4.2 不断改善农机性能和质量 |
5.4.3 充分利用农机展览会的契机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湖南省农业机械化推广调查问卷 |
致谢 |
(2)四川省农业机械化推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2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 |
1.5.2 不足 |
2 理论基础与推进机制分析框架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资源禀赋理论 |
2.1.2 技术变迁理论 |
2.1.3 分工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农业机械化 |
2.2.2 推进机制 |
2.2.3 农机社会化服务 |
2.2.4 农机合作组织 |
2.3 推进机制分析框架 |
3 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分析 |
3.1 四川省地理情况和经济分区 |
3.2 四川省及五大经济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分析 |
3.2.1 农机总动力水平 |
3.2.2 农机装备水平 |
3.2.3 农业机械化作业情况 |
3.3 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分析 |
3.3.1 阶段划分的理论依据 |
3.3.2 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
3.3.3 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四川省农业机械化推进主体与推进内容 |
4.1 农业机械化推进主体 |
4.1.1 推进主体选择依据 |
4.1.2 推进主体构成 |
4.2 农业机械化推进内容 |
4.2.1 农机研发与推广培训 |
4.2.2 农机投入补贴 |
4.2.3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
4.2.4 农机主体培育 |
5 四川省农业机械化推进方式 |
5.1 推进方式介绍 |
5.2 理论方式 |
5.2.1 政府主导 |
5.2.2 市场化发展 |
5.3 具体方式 |
5.3.1 市场+合作社 |
5.3.2 政府+合作社+农户 |
5.3.3 政府主导 |
6 结论及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6.2.1 分区域制定农业机械化推进机制 |
6.2.2 提高农机科研及推广培训力度 |
6.2.3 完善农机补贴政策 |
6.2.4 加快新型农机主体培育 |
6.2.5 适当考虑土地的宜机化改造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依法兴机惠民生(论文提纲范文)
1 贯彻实施《促进法》的主要成效 |
2 贯彻实施《促进法》的主要措施 |
2.1 加强领导, 确保贯彻实施工作落到实处 |
2.2 广泛宣传, 持续营造依法促机的良好氛围 |
2.3 加大投入, 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 |
2.4 积极推广, 加快农机新技术普及应用 |
2.5 依法监管, 维护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
2.6 创新服务, 促进农机化持续健康发展 |
3 贯彻实施《促进法》存在的问题 |
4 后续工作方向 |
(4)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政策 |
2.1.2 农业补贴政策 |
2.1.3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产业扶持理论 |
2.2.2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2.3 制度经济学理论 |
2.2.4 发展经济学理论 |
2.2.5 技术增长理论 |
2.2.6 政治博弈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设计机理与执行效果 |
3.1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演进历程 |
3.1.1 计划经济政策阶段 |
3.1.2 机制转换政策阶段 |
3.1.3 市场和技术进步政策阶段 |
3.1.4 行政与市场互补政策阶段 |
3.1.5 我国农机化政策阶段总览 |
3.2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设计机理 |
3.2.1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设计背景 |
3.2.2 农机购置补贴目标及原则 |
3.2.3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操作程序 |
3.2.4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具体操作方式 |
3.3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执行效果 |
3.3.1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直接效果 |
3.3.2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间接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现状 |
4.1 黑龙江省农村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现状 |
4.1.1 农机购置补贴的目标和重点 |
4.1.2 补贴机具目录 |
4.1.3 补贴机具标准 |
4.1.4 农机购置补贴的主要流程 |
4.2 黑龙江垦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现状 |
4.2.1 农机购置补贴的目标和重点 |
4.2.2 补贴机具目录 |
4.2.3 补贴机具标准 |
4.2.4 农机购置补贴的主要流程 |
4.3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作用及问题分析 |
5.1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作用的定性分析 |
5.1.1 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 |
5.1.2 提升了农机科技水平 |
5.1.3 推进了农机工业发展 |
5.1.4 加快了农机组织化建设 |
5.1.5 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 |
5.2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计量分析 |
5.2.1 农机购置补贴与调动省级投入的计量分析 |
5.2.2 农机购置补贴与吸引农民自筹资金的计量分析 |
5.2.3 农机购置补贴与综合机械化程度的计量分析 |
5.2.4 农机购置补贴与粮食产量的计量分析 |
5.2.5 农机购置补贴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计量分析 |
5.3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
5.3.1 补贴政策下达时间滞后 |
5.3.2 补贴资金规模不足 |
5.3.3 购机补贴不是全方位补贴 |
5.3.4 缺乏补贴工作管理经费 |
5.3.5 缺乏对补贴机具的有效管理 |
5.3.6 公开摇号围标现象严重 |
5.3.7 补贴机具价格监管困难 |
5.3.8 补贴机具验收难度大 |
5.3.9 补贴机具售后服务差 |
5.4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问题成因分析 |
5.4.1 政策自身问题成因分析 |
5.4.2 购买者对政策理解问题成因分析 |
5.4.3 政策执行过程中问题成因分析 |
5.4.4 政策外延问题成因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率评价 |
6.1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果分析 |
6.1.1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民农机投入的影响 |
6.1.2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机总动力的影响 |
6.1.3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
6.1.4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
6.2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率评价 |
6.2.1 农机补贴政策效率评价的必要性 |
6.2.2 基于DEA方法的政策效率评价模型 |
6.2.3 评价指标的选择及数据来源与处理 |
6.2.4 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计算 |
6.3 影响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率的因素分析 |
6.3.1 政策滞后性 |
6.3.2 缺少工作经费 |
6.3.3 配套设施落后 |
6.3.4 缺少政策细则 |
6.4 本章小结 |
7 国外相关经验借鉴 |
7.1 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 |
7.1.1 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 |
7.1.2 日本的农业补贴政策 |
7.1.3 美国、日本农机补贴政策的基本特点 |
7.1.4 美国、日本农机补贴政策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
7.2 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 |
7.2.1 巴西的农业补贴政策 |
7.2.2 韩国的农业补贴政策 |
7.2.3 巴西、韩国农机补贴政策的基本特点 |
7.2.4 巴西、韩国农机补贴政策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
7.3 本章小结 |
8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化原则及目标 |
8.1 指导思想 |
8.2 优化原则 |
8.2.1 科学可行的原则 |
8.2.2 技术优先的原则 |
8.2.3 合理明晰的原则 |
8.2.4 公平效率的原则 |
8.2.5 协调稳定的原则 |
8.2.6 市场导向的原则 |
8.3 优化目标 |
8.3.1 完善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机制 |
8.3.2 构建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运行长效机制 |
8.3.3 强化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运行保障机制 |
8.4 本章小结 |
9 优化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基本对策 |
9.1 优化政策宏观环境的对策 |
9.1.1 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法规建设 |
9.1.2 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力度 |
9.1.3 实行农机购置补贴配套支持政策 |
9.1.4 构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绩效评价体系 |
9.2 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对策 |
9.2.1 完善农机化发展规划 |
9.2.2 建立农机科研创新促进机制 |
9.2.3 加大农机企业扶持力度 |
9.2.4 实行农机作业费补贴制度 |
9.2.5 建立农机具召回制度和更新报废制度 |
9.2.6 完善黑龙江省农地流转机制 |
9.3 加大政策执行力度的对策 |
9.3.1 增加补贴机具种类并提高补贴标准 |
9.3.2 加大对购机农户信贷支持力度 |
9.3.3 实行集中支付的经费保障机制 |
9.3.4 实行招投标机制 |
9.3.5 完善组织领导和监督考核机制 |
9.3.6 建立农机质量监督检测体系 |
9.4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对策 |
9.4.1 促进农机合作组织建设 |
9.4.2 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服务组织建设 |
9.5 本章小结 |
10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我国农业机械化立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立法现状 |
1.1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的相关规定 |
1.1.1 对“农业机械”的范畴做出了明确界定 |
1.1.2 对部门管理职能作出法律规定 |
1.1.3 对政府推进农机化的职责做出明确规定 |
1.2 地方性法规以及政府规章的相关规定 |
2 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 完善及其实施的具体对策 |
5 结语 |
(7)天津市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建设研究现状 |
1.2.3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天津市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建设的系统分析 |
2.1 天津市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分析 |
2.1.1 我国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建设现状 |
2.1.2 天津市农机化发展对安全监理的需求 |
2.2 天津市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建设现状分析 |
2.2.1 农机安全监理法律体系建设情况 |
2.2.2 农机安全监理执法机构建设情况 |
2.2.3 农机安全监理行政执法工作开展情况 |
2.3 天津市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
2.3.1 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2 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的区域比较分析 |
3.1 国外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建设情况分析 |
3.1.1 国外农业机械化法制建设情况 |
3.1.2 国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法制化建设情况 |
3.2 国内其他地区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建设分析 |
3.2.1 农业大省的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建设情况 |
3.2.2 直辖市的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建设情况 |
3.3 天津市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建设特点及其比较 |
3.3.1 各省市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建设的特点比较 |
3.3.2 对天津市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建设的借鉴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津市农机安全监理法制体系的构建 |
4.1 农机安全监理法制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
4.1.1 农机安全监理法制体系建设的目标 |
4.1.2 农机安全监理法制体系建设的原则 |
4.2 农机安全监理法制体系的建设内容 |
4.2.1 农机安全监理法制体系的构成要素 |
4.2.2 农机安全监理法制体系的建设内容 |
4.3 天津市农机安全监理法制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
4.3.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执法操作程序 |
4.3.2 稳定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
4.3.3 强化执法装备配置,提升执法手段 |
4.3.4 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同抓共管工作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立足现代都市农业 依法促进武汉农机化大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促进武汉农机化发展 |
1.1 农机化综合水平大幅提升 |
1.2 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提高 |
1.3 购置补贴促进发展作用明显 |
1.4 强化了农机化管理和服务工作 |
1.5 农业主导产业全程机械化得到发展 |
1.6 农机化立法工作取得新突破 |
2 武汉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2.1 农机化水平与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
2.2 农机化渗透力与主导产业全程机械化需求不相适应 |
2.3 争取工作环境与农民等发展农机化的期盼不相适应 |
2.4 农机化工作的力度与层面需要不相适应 |
3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进一步实现武汉农机化科学发展 |
3.1 抢抓机遇, 发挥优势, 依法促进农机化事业科学发展 |
3.2 立足服务, 争取政策, 努力夯实农机化发展的基础 |
1) 抓项目建设。 |
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
3)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
4) 实施好农机化促进工程。 |
5) 理顺区农机行政管理职能。 |
3.3 突出重点, 发挥作用, 着力打造和发展农机化工作的亮点 |
1) 着力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水平。 |
2) 着力抓好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区建设。 |
3) 着力抓好农机化合作组织建设。 |
4) 着力抓好农机的产业化发展。 |
5) 着力提高农机社会化的管理水平。 |
3.4 适应要求, 锐意改革, 构建农机化发展新机制 |
1) 构建农机化服务新机制。 |
2) 构建农机化发展新机制。 |
3) 构建农机化发展培训推广新机制。 |
4) 建立健全农机信息化服务机制。 |
5) 积极构建农机化发展投融资新机制。 |
3.5 加强监管, 落实责任, 切实保障农机安全 |
(9)敦化市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0概述 |
1 深入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推进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
1.1 抓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学习和宣传, 努力营造法制氛围 |
1.2 抓好项目建设, 加大对农机化事业投入 |
1.3 抓好农机“两新”推广, 提高农机化科技水平 |
1.4 抓好农机安全监理, 确保农机生产安全 |
1.5 抓好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农机服务向市场化、专业化迈进 |
1.6 抓好农机管理队伍建设, 为农机化事业提供人力资源 |
2 存在的问题 |
3 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工作重点 |
4 建议 |
四、以《促进法》促进农机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省农业机械推广问题研究[D]. 唐绪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2]四川省农业机械化推进机制研究[D]. 杨建华.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3]依法兴机惠民生[J]. 谢成新,王会成. 湖北农机化, 2015(04)
- [4]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与优化研究[D]. 朱志猛. 东北农业大学, 2013(06)
- [5]衡阳县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情况调研[J]. 王建新. 农业机械, 2012(02)
- [6]我国农业机械化立法问题及对策研究[J]. 李旭东. 农机化研究, 2011(03)
- [7]天津市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建设研究[D]. 杨润芝.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5)
- [8]立足现代都市农业 依法促进武汉农机化大发展[J]. 尤俊,李群生,付文华,李平. 中国农机化, 2010(06)
- [9]敦化市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情况调查[J]. 杨志刚. 农业机械, 2010(26)
- [10]在纪念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施行五周年暨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座谈会上的讲话[J]. 张桃林. 中国农机监理,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