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示中字幕的使用(摘要)

博物馆展示中字幕的使用(摘要)

一、文字说明在博物馆陈列中的使用(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飞[1](2021)在《历史类博物馆叙事型陈列研究 ——以史前时期基本陈列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

李文星[2](2020)在《以“物”为本的博物馆展陈设计 ——以湖南省博物馆新馆为例》文中提出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家扶持推进文化产业的力度持续增强,博物馆作为艺术文化的传播、教育、推广的机构也迎来了一波覆盖全国的建设热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历时5年的修建终于在2017年11月向公众开放。湖南省博物馆新馆由世界着名建筑大师矶崎新担任主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黄建成担任室内与展陈设计艺术总监。两位建筑师联手给我们带来了一座从建筑外观到内部空间到展陈设计皆具世界一流水平的综合性博物馆。进入21世界之后,博物馆的建筑功能需求已由传统的“收藏、展示、研究”三大功能拓展到一个集教育、娱乐、商业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但作为博物馆核心功能的展陈仍然是“综合体”最主要的功能。湖南省博物馆以“物”为核心,在“湖湘文化”的基础上,使展示内容驱动展陈设计,用“体验感”、“沉浸感”为载体设计出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套优秀的展陈设计。文章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节绪论:提出问题的部分。包含论文的选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第二章节博物馆展陈设计的沿革与发展:对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起源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总结当前博物馆展陈设计的主要特点与问题。第三章节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展陈设计解读:对湖南省博物馆新馆运用的展陈设计从建筑、室内展陈空间、展陈风格与视觉元素四个角度展开分析,提炼出核心的设计理念。第四章节以“物”为本的的博物馆展陈设计策略:通过对湖南省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研究,使展示内容驱动展陈设计的设计理念更加清晰,结合人、馆、物三者的关系提出更完善的博物馆展陈设计策略。

曾一珏[3](2019)在《从大英博物馆看17-19世纪英国古典雕塑收藏与陈列》文中研究说明在17世纪的英国,古物收藏被视为培养古典趣味的重要方式,彼时,贵族纷纷热衷收藏古希腊与罗马雕塑。他们以彰显财富与文化地位为主要目的,将来自古典发源地的古物用以装饰其府邸,较为显着的有阿伦德尔伯爵的雕塑长廊、白金汉公爵的切尔西府邸与查理一世的怀特霍尔宫等。这些陈设现象初步显现了17至18世纪的陈列思想,是英国博物馆诞生之前的重要收藏史。随着19世纪贵族收藏体制逐渐解体,推崇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观念重现于新兴公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审美标准与陈列实践之中。自1816年埃尔金陈列室开放以来,大英博物馆古典雕塑的收藏规模不断扩大,几位重要的艺术家、管理者与考古学家继而在陈列室建立过程中,针对空间用光、用色、陈列等问题产生了讨论与争议。与此同时,传统的艺术史叙事方式在博物馆陈列发展中得以建构。这一切奠定了大英博物馆的文化地位,也使之成为帝国的文化象征。本文正是从英国古典雕塑收藏、陈设发展的角度,介入大英博物馆进行个案研究。追溯了阿伦德尔大理石、白金汉公爵与查理一世的古典收藏,以及彭布罗克伯爵、莱姆斯特伯爵等人在雕塑陈列中:1.按年代序列与出土地区;2.古典雕塑作为建筑附属的两种陈列思想,以佐证其中历史传统、古典趣味。其次,还原大英博物馆在“顶光与侧光”“深色与浅色”“考古的与美学的”等问题上的争论;最后概述雕塑陈列室在访问与利用方面的情况,从皇家艺术学院的角度反映对学习古典艺术的重视。

张福强[4](2019)在《吴泽霖社会学与民族学研究的学科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如何考察个体学者的学术研究,目前来看学界多采取学术思想史和学科史两种方式。前者在于提炼学者思想精华、建构思想体系、凸显学术贡献等;后者把学者的学术活动放置在学科发展的诸议题中,以小见大,呈现学科史的另一种面相。它不仅考察学者思想的“内部”历史,同时也关注学者思想以外的社会约制、文化背景等“外部”历史,是知识形态、活动形态与组织形态的相统一的历史。吴泽霖先生是我国第一代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采用学术思想史方式考察其学术研究固然很有价值,但作为中国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其个人经历始终与学科沉浮密切关联,其研究经历体现了某一时期学科发展的特殊形态,从其学术研究中提炼出的若干特点,也可看做是学科本土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性。从这个层面上说,通过对吴泽霖先生社会学与民族学研究的整体性考察,来回应、回答和反思学科史上的一些争议、问题和定论,不仅可能,而且极有意义。吴泽霖先生一生学术研究的跨度很大,按其所撰文本体现出的类型学意义看,以社会学、民族学和博物馆学为主要。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议题是社会学中国化或本土化,吴泽霖先生在社会学领域所作的各项探索,放置在这一学科主题下,方能得到更好阐释。他对本土化未有直接论述,但其学术研究中体现的中国意识与中国内涵,却十分丰富,涉及研究问题、方法、理论及学科制度,不仅全面系统,而且次序分明,层层递进。问题的本土化是第一层次,只涉及议题的空间转移;方法本土化中,吴泽霖先生更偏重社会调查,而非社会学调查,且在具体运用中,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突破了社会调查方法只强调共时研究的单一面相;理论本土化中,吴泽霖先生对社会控制绝非简单移植,而是结合中国社会中以“礼”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特点,把社会对人的制裁,扩展到人与社会的互动层面。与其他学者比较而言,陈达、李景汉、杨开道等人,皆属无明确社会学本土化主张,却有实质内容的学者,他们所作的相关研究均可统称为广义的社会学本土化。对此类学者的本土化实践做具体分析,对于学界近来热议的本土化问题,或有裨益。目前中国民族学史研究多以1949年为节点,把前后两个时期作为一种“断裂”关系来处理,此种“断裂”叙事主要表达的是学科建设的一种发展状态,但从个人思想的演变逻辑来看,尚有讨论余地。就吴泽霖先生而言,其西南民族研究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为1938至1949年,属于类型多样化阶段,表现为文化历史的人类学取向和社会问题的社会学取向,二者分别体现在贵州“苗夷”社会和云南“么些”人的田野民族志中,而其后边政研究恰是在田野基础上凝练出的抽象论述,是两种取向的融合;第二时期为1949至1958年,是在马克思主义范式主导下的书写,吴泽霖先生着力找寻婚俗和节俗中的“文化遗存”,并由此出发论证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形态。对两个时期进行比较,虽有范式转换,即是“博厄斯”转向“马克思”之过程,但学者作为学科发展主体,政治变更固能作为“范式”转移的节点,但绝非“断崖”式割裂,而是一个前后绵延,有所承继的过程,在转换之下其实也有思想的延续性存在。具体而言,吴泽霖先生在1949年后,采取巧妙的叙述策略,以一种压抑或隐蔽的方式表达着人类学家的文化本位主义与本地人立场,体现着博厄斯学派的若干特征。吴泽霖先生的种族研究与民族文物的实践,二者看似并无关联,实则首尾相应,都是在“平等”主线观照下的具象研究。“种族歧视论”的科学批判及美国种族问题的一般性阐释,都蕴含着对“平等”理念的追求,而民族文物的实践实则是以“物化”表现的形式来切实推动这一理念,由“愿景”走向“事实”。在理论方面,他对民族博物馆与民族学博物馆的区分,在博物馆遭遇诗学与政治学的双重夹击下,出现一系列表述危机之时,其民族学博物馆思想更加显示出独有的价值与意义。与林惠祥民族文物事业比较而言,二人在文物采集及展示秩序方面有着不同偏向,但对民族文物工作的坚守与热爱,把博物馆置于学科关怀之下的意图,出于一辙。把他们的共同之处放置在更广阔的学科视野中考察,我们发现,在早期的民族学研究中,除“田野民族志”外,还存在一种称之为“田野采集志”的学科表现形式,与田野民族志一样,它表达着学者的理论取舍、学术旨趣及对建构一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努力。从吴泽霖先生学术研究的整体来看,强调知识应为社会服务的应用性是其重要特点之一。而就民族学、社会学百年发展史而言,应用取向也是学科的特性之一。由此,个人特征与学科特性发生了勾连。强调学术的应用性在吴泽霖先生学术思想中根深蒂固。究其原因,有个人特殊经历赋予的、有学科本身赋予的、有国家困境赋予的,还受根植于深层的文化基因的影响,有着深刻的现实与历史逻辑。与应用性随之而来的是:吴泽霖先生对学科“科学”属性的强调,注重学术为现实服务,把社会问题的发现与社会的改良作为学科使命,借助哈贝马斯认知兴趣的三种分类分析,它属于技术的兴趣类型。个人如此,学科中应用取向的历史成因亦如上述四点;把学科本体拉向“科学”阵营,把学科使命置于现实服务之下,也都与吴泽霖先生若出一轨。就今天呼声渐高的“中国学派”构建而言,应用取向、科学属性等技术的兴趣确实是中国学科本土化的特色之一,值得进一步升华,并继续发扬。但也应该看到,应用取向的兴盛,意味着理解的知识与批判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也就是学科中人文性的缺失与理论构建的乏力。这是今天“中国学派”构建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之一。

郭贝贝[5](2019)在《历史性展馆展陈设计研究 ——以牡丹江管局局史馆展陈设计为例》文中指出展馆作为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在当今时代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担任着教育、休闲、娱乐等社会职能。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及对文化产值的关注持续升温,历史性展馆的数量、规模等都处于一个快速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之改变的还有互联网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以及日渐提高的大众审美。传统的展陈手段已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也无法更好的发挥历史性展馆的社会职能,对此,当代的历史性展馆也呼唤一套与时代相匹配与当代大众审美相适应的系统的展陈设计策略。本文以历史性展馆为研究对象,对历史性展馆的特征、职能进行了分析,充分认识到当代的历史性展馆与传统的历史博物馆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实地调研以及自己在校期间参与的牡丹江管局局史馆项目,从空间布局、陈列设备、情景再现、氛围营造四个方面总结了适用于当代历史性展馆的展陈设计策略,并对历史性展馆在未来的展陈模式进行了预测和展望。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概述如下:第一章主要对当代历史性展馆的发展情况及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所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阐明了研究方法及论文的研究框架,为后续的研究做有利铺垫;第二章对历史性展馆的定义、职能,展陈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历史性展馆与传统历史博物馆特征、职能上的不同,并对历史性展馆展陈设计的目标与要求、历史性展馆展陈设计的基本要素、历史性展馆展陈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分析归纳。第三章、第四章基于实践探索、案例分析,对牡丹江管局局史馆这一项目的项目概况、总体规划及展陈设计进行了分析,对实地调研项目的展陈设计进行了归纳,并在实践和调研中发现问题,为历史性展馆展陈设计策略的提出奠定实践基础。第五章对历史性展馆的陈列空间布局、陈列设备的应用、历史情境的再现手段、陈列氛围的营造四个重要设计要素进行归纳总结,给出了可供参考的方向。最后总结了论文的结论、创新点,指出了本文研究需要继续完善的方面,并展望了历史性展馆未来的展陈趋势。

许捷[6](2018)在《叙事展览的结构与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叙事学向人文和社会学科拓展的热潮中,博物馆也开始积极地拥抱叙事。然而叙事模糊的定义以及叙事学研究范式的转变让博物馆在采用“讲故事”这一人类理解世界的本能工具时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展览应该如何讲故事?叙事展览是什么?叙事展览的结构是什么?如何建构一个叙事展览?不论对展览传播策略的理论分析还是叙事展览的建构实践都急需厘清以上问题。作为一种叙事媒介,如果将展览与小说和电影这样的经典叙事媒介相比较,会发现其在空间形态、强制性、真实性上都表现出独有的特征。通过对大量展览案例的分析,可以认为叙事和分类是目前博物馆展览架构的两大范式。但这两种范式并非泾渭分明,可以在结构上互相渗透。是否采用时间轴组织是判断叙事展览成立的先决条件,而叙事性则是两种范式展览都可以具备的传播特性。每一种叙事媒介都有自己的叙事结构,故事在媒介间转换会改变讲述的方式。叙事展览的传播模式体现为多层次嵌套的非连续弱逻辑链接过程,而其结构不同于小说和电影的单向模型,是一种跃层传播的反馈模型。在实践的领域,叙事展览建构的关键步骤在于展览策划的框架搭建和展览设计的空间规划。对策展人来说,对时间轴的编辑是塑造展览故事最根本的工具。展览故事,最终以复合媒介的形态表现为展厅中的叙事空间。对叙事展览的结构和建构研究,是对现有展览发展策略的拓展性探索。在混沌的事件之海中,叙事有可能成为博物馆建构意义网络的新希望。

田真毓[7](2018)在《观众对主题类博物馆展览非实物展品的态度调查及研究 ——以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为例》文中指出博物馆展览理念、技术、政策、观众素质等因素的变化,使非实物展品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出现次数愈加频繁、博物馆工作者运用非实物展品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但以上都是博物馆方面做出的改变,至于从观众角度而言,参展观众在实际参观过程中对非实物展品的态度究竟如何,亟需进行系统的研究。态度包含行为、认知和情感三个成分,通过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实证研究中的非参与式观察、问卷和访谈的调查方法,可获得本馆观众在不同展品前的驻足情况与停留时长、其背景信息与其对不同展品的喜爱程度及评价,从而进一步归纳分析获得观众态度的三个层次,即观众对实物和非实物展品的行为倾向、认知深浅和情感情况。因此通过分析以上观众态度的三个成分,可最终明确他们对本博物馆非实物展品的态度。

张鹏[8](2018)在《皖西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皖西地区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皖西博物馆不仅是展示地区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古今传承面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向本地和外来参观群众传播知识、宣传教育的文化基地。在当今社会,博物馆的水平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而博物馆的水平就主要体现在馆内陈列展览的质量高低。博物馆的陈列通过展品和相应的艺术设计表达出一定的思想内容,是博物馆与观众交流的一门特殊语言。做好一个高质量的陈列,需要各个方面的精心设计和配合,这不仅对博物馆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专业素养要求,同时也包含着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等陈列思想上的潜在要求。一个好的博物馆,会让不同观众的参观目的都得到满足。本文主要研究皖西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走进皖西”的陈列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先对皖西博物馆进行基本情况的介绍,然后再从陈列的相关理论入手,说明博物馆展陈各方面的要求和不断更新发展的理念和趋势,进而在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馆内现有的基本陈列,指出其中的不足。最后再结合皖西地区文物特征进行综合论证,引出对上述陈列问题的建议。希望通过对皖西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分析讨论来为其工作人员的展陈改进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更好的促进皖西博物馆的改善和进步。

白雪[9](2017)在《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展示陈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数字化技术已成为了一种不可抵挡的潮流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博物馆也无法抵挡其强大的互动、存储等功能。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社教功能,更好的通过展览为观众传达文物背后丰富的信息,博物馆也开始了在展示陈列中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探索,力求在加强与观众的交流、更好途释展览内容之间找到平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本文对博物馆展示陈列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概况以及数字化展示进行相关内容的介绍与梳理;通过对一些已经开始尝试和探索数字化技术在展示陈列中的应用的博物馆进行介绍,从不同的例子中分析其优劣之处,从中看出目前我国博物馆对于展示陈列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方面的努力与存在的问题,针对传统展览大纲进行添加数字化技术的尝试,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对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展示陈列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列举其优势与不足、传统展览与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展览进行比对分析,试图找到能够将数字化技术与展示陈列更好融合的方式与途径。

王雁翔[10](2017)在《博物馆“情景再现”模式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和全民教育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传统形式展板及文字很难满足观众的多维需求,迫切需要将遗迹和遗物放置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内和“故事”环境中,让遗迹和遗物“说话”,彻底活起来。因此,情景再现这一展示形式受到公众的青睐和文博专业人士的重视,发展迅速,形式多样,成果丰硕。本文在对“情景再现”模式相关概念和理念学习的基础上,参考学习博物馆“情景再现”模式成功的案例,然后通过观众调查,整理总结出合理有效的“情景再现”模式,以期通过这些模式,丰富展品的展览形式,寓教于乐,让观众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更有效地达到博物馆宣传和教育的目的,更好地体现文物的价值。“情景再现”模式是博物馆对外展示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观众可以和博物馆有良好的互动和响应,并获取相应的知识和信息。就“情景再现”模式的设计方面而言,国内的多数博物馆都存在“为动而动”的现象,很多“情景再现”模式的设计和选择缺乏地方及各自博物馆的特色。为了调动观众积极性和参与感,实现教育功能最大化,博物馆的“情景再现”模式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和各自博物馆的特色,凝练明确的传播目标,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通过参阅相关文章,笔者首先梳理了“情景再现”模式的相关概念,具体采用由简入微的方式逐层递进,层层剖析。然后对所参考的主要文献进行了综合叙述,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和思考,总结出博物馆“情景再现”的六种模式。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份观众喜好调查问卷,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发放,并对回收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最后就博物馆“情景再现”模式发展策略进行了探究,主要运用多主体分析的方法。分别从博物馆、观众和其他相关人士的角度出发,探究他们可以为博物馆“情景再现”模式和博物馆发展所做的贡献。

二、文字说明在博物馆陈列中的使用(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字说明在博物馆陈列中的使用(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2)以“物”为本的博物馆展陈设计 ——以湖南省博物馆新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2.博物馆展陈设计的沿革与发展
    2.1 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发展脉络
    2.2 当前博物馆展陈设计的主要特征
    本章小结
3.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展陈设计解读
    3.1 展示主题与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博物馆建筑
        3.1.1 博物馆建筑与展陈的关系
        3.1.2 博物馆建筑的文化性与整体性
        3.1.3 基于展示主题的“定制”理念
    3.2 以“物”为本的室内展陈空间
        3.2.1 展陈空间的展品序列
        3.2.2 展陈空间的节奏感与核心展区
        3.2.3 基于展示内容的“场所”营造
        3.2.4 兼顾信息传达与人性化需求的展线规划
    3.3 装饰主义与新地方主义结合的展陈风格
        3.3.1 现当代展陈风格的主要类型
        3.3.2 装饰主义与新地方主义的混合表达
    3.4 展陈设计中的视觉元素
        3.4.1 紧扣展示主题的展厅色彩
        3.4.2 为展品服务的照明设计
        3.4.3 兼具藏品保护功能与形式美感的陈列设备
        3.4.4 加强展品与叙事之间衔接的辅助展品
    本章小结
4.以“物”为本的博物馆展陈设计策略
    4.1 设计理念
    4.2 设计要素
    4.3 设计流程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从大英博物馆看17-19世纪英国古典雕塑收藏与陈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17-18世纪英国古希腊罗马雕塑收藏综述
    第一节 古典与猎奇的时代氛围
    第二节 17世纪英国对古希腊文明的推崇
        一、阿伦德尔大理石雕塑
        二、白金汉公爵与查理一世大理石雕塑
        三、这一时期陈设观念与实践
    第三节 18世纪的收藏与陈设思想
        一、以年代序列与出土地区分类的陈设
        二、作为建筑装饰元素的陈设
第二章 19世纪大英博物馆古典雕塑收藏与陈列
    第一节 19世纪上半叶雕塑收藏与陈列室建立
    第二节 19世纪下半叶陈列思想及争议
        一、雕塑用光方式的观念之争
        二、博物馆内部用色的争议
        三、体现艺术发展的陈列
        四、吕西亚陈列室:考古学思想与美学思想之争
第三章 古代雕塑陈列馆作为“绘画学校”
    第一节 与皇家艺术学院的合作:陈列馆作为训练场地
    第二节 关于临摹的观念及其标准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1:《大英博物馆主要事件年表》(翻译)
附录 2:表格
致谢

(4)吴泽霖社会学与民族学研究的学科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学科史研究视角
    四、研究目标及方法
第一章 吴泽霖生平及早期思想来源
    第一节 人生经历
        一、家世与家风
        二、生活与学术
        三、社会与学术交往
        四、职务变动
    第二节 早期思想来源
        一、“五四”科学精神
        二、青年会的社会服务理念
        三、美国早期的社会学理论
        四、博厄斯学派人类学思想
    小结
第二章 社会学中国化: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社会学者的社会观
        一、社会的四项基础
        二、社会行为的文化和心理要素
        三、社会的冲突
    第二节 概念本土化的尝试
        一、社会控制与社会约制
        二、孔子的社会思想
    第三节 社会调查的开展
        一、社会调查的两种类型
        二、上海社会救济事业调查
    第四节 中国的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的一般认识
        二、中国社会的具体问题
        三、中国社会问题的出路
    第五节 学科规范化
        一、人才培养
        二、学术组织
    小结
第三章 分异与趋同:两个时期的西南民族研究
    第一节 西南民族研究的多样类型(1938—1949)
        一、社会学转向民族学
        二、文化历史取向——贵州“苗夷”社会
        三、社会问题取向——“么些人”的生活
        四、两种取向的融合——边疆开发论
    第二节 西南民族研究范式的单一化(1949—1958)
        一、“旧思想”的改造
        二、婚俗中的“封建性”
        三、节俗中的“文化遗存”
    第三节 两个时期间的范式转换与学术延续
        一、从“博厄斯”到“马克思”
        二、思想内在理路与民族国家建构
    小结
第四章 平等主线:种族与民族文物事业
    第一节 现代性现象:种族与种族歧视
        一、体质人类学层面的种族
        二、社会学层面的种族歧视
    第二节 海外民族志:美国的种族问题
        一、“种族问题是态度问题”
        二、“三圈说”视角的阐释
    第三节 平等的“物化”:民族文物事业
        一、民族文物事业的实践
        二、民族学博物馆的理论
        三、与林惠祥的比较研究
    小结
结语 应用倾向:基于吴泽霖的学科史考察
    第一节 表现与成因
    第二节 学科科学化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吴泽霖论着目录

(5)历史性展馆展陈设计研究 ——以牡丹江管局局史馆展陈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的研究目的
        1.2.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范围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范围
    1.5 课题的研究框架和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方法
2 历史性展馆与展陈设计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历史性展馆的相关概念
        2.1.1 历史性展馆的定义
        2.1.2 局史馆的定义与职能
    2.2 展陈设计的概念
    2.3 历史性展馆展陈设计的目标与要求
        2.3.1 突出主题、传达信息
        2.3.2 突功能性与艺术性并存
        2.3.3 强调教育功能
    2.4 历史性展馆展陈设计的基本要素
        2.4.1 展品
        2.4.2 展示设备
        2.4.3 展示空间
    2.5 历史性展馆展陈设计的基本原则
        2.5.1 深刻把握陈列的主题思想
        2.5.2 正确处理文物与辅助材料的关系
        2.5.3 重点展示历史事迹
        2.5.4 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2.5.5 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2.6 本章小结
3 牡丹江管局局史馆展陈设计实践
    3.1 牡丹江管局史馆设计概况
        3.1.1 项目概况
        3.1.2 北大荒历史背景
    3.2 总体规划设计
        3.2.2 总体规划构思
        3.2.3 陈列布局
        3.2.4 动线设计
    3.3 展陈形式设计
        3.3.1 实物与辅助陈列材料相结合
        3.3.2 浮雕、半景画等场景复原手段的运用
        3.3.3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3.4 陈列氛围的营造
        3.4.1 展示色彩的烘托
        3.4.2 材质肌理的渲染
    3.5 本章小结
4 展陈设计案例分析
    4.1 北大荒博物馆展陈设计
        4.1.1 设计概况
        4.1.2 空间布局分析
        4.1.3 展陈形式分析
        4.1.4 陈列氛围的表达
    4.2 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
        4.2.1 设计概况
        4.2.2 空间布局形式
        4.2.3 展陈形式分析
    4.3 沈阳城市规划展示馆展陈设计
        4.3.1 设计概况
        4.3.2 空间布局分析
        4.3.3 展陈形式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历史性展馆展陈设计策略
    5.1 陈列空间布局
        5.1.1 清晰的空间格局
        5.1.2 合理的动线设计
    5.2 陈列设备的应用表达
        5.2.1 不同展柜的应用原则
        5.2.2 展台与展墙的应用分析
        5.2.3 展示版面的设计与应用
    5.3 历史情景的再现手段
        5.3.1 场景还原的要素
        5.3.2 场景还原的手段
    5.4 陈列氛围的营造
        5.4.1 展示色彩的营造
        5.4.2 材质肌理的渲染
        5.4.3 灯光的烘托
        5.4.4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叙事展览的结构与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研究问题和意义
    1.4 叙事展览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文章结构
2 当代博物馆的叙事转向
    2.1 展览中的时间轴
    2.2 博物馆展览的叙事转向
    2.3 叙事为博物馆展览带来了什么
    2.4 小结
3 叙事展览的特征
    3.1 实体空间
    3.2 低强制性
    3.3 真实性
    3.4 展览的两种范式
    3.5 小结
4 叙事展览的结构
    4.1 叙事的媒介转换
    4.2 叙事展览的传播模型
    4.3 叙事展览的结构分析
    4.4 小结
5 叙事展览的建构
    5.1 叙事展览建构的一般性流程
    5.2 叙事展览的适用性
    5.3 时间的游戏
    5.4 营造叙事空间
    5.5 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7)观众对主题类博物馆展览非实物展品的态度调查及研究 ——以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展览理念更新
        1.1.2 技术进步
        1.1.3 政策影响
        1.1.4 观众素质情况
    1.2 研究对象
        1.2.1 主题类博物馆
        1.2.2 非实物展品
        1.2.3 观众态度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非实物”展品概念的讨论及其作用
        1.4.2 非实物展品的具体应用
        1.4.3 相关观众调查
        1.4.4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相关研究
    1.5 研究可行性及创新性
        1.5.1 可行性分析
        1.5.2 创新性分析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实证研究法
        1.6.3 非参与式观察法
        1.6.4 调查法
        1.6.5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
2 实物与非实物展品相关理论
    2.1 展品的分类
        2.1.1 博物馆展品内涵的扩展
        2.1.2 当代博物馆展品的类别
    2.2 非实物展品的作用及其应用
        2.2.1 更具系统性
        2.2.2 更具通俗性
        2.2.3 还原现象与文化
        2.2.4 实现多重表达
        2.2.5 更具趣味性
        2.2.6 调动多种感官
        2.2.7 更具参与感
    2.3 博物馆展览实操中对待非实物展品的态度
        2.3.1 实物填充式展览
        2.3.2 非实物填充式展览
        2.3.3 物与现象共舞式展览
3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实证研究
    3.1 案例介绍及选择依据
        3.1.1 刀剪剑博物馆概况
        3.1.2 选择依据
    3.2 实证调查思路
        3.2.1 整体调查思路
        3.2.2 观察思路
        3.2.3 问卷设计
        3.2.4 采访内容
        3.2.5 数据分析工具
    3.3 调查结果
        3.3.1 观众基本情况
        3.3.2 观众行为
        3.3.3 观众认知
        3.3.4 观众情感
        3.3.5 访谈反馈
    3.4 观众对中国刀剪剑博物馆非实物展品态度的分析
        3.4.1 观众行为、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3.4.2 观众整体态度分析
        3.4.3 不同观众群体的态度分析
4 研究结果讨论
    4.1 观众对主题类博物馆展览非实物展品的态度总结
        4.1.1 观众整体态度倾向
        4.1.2 不同观众群体态度不同
    4.2 对主题类博物馆运用非实物展品的建议
        4.2.1 根据目标观众调整非实物展品使用情况
        4.2.2 非实物展品与实物展品应配合协调
        4.2.3 大信息量的传播更适合选择非实物展品
        4.2.4 增加互动和体验
        4.2.5 加强对互动型展品的说明
    4.3 研究不足
        4.3.1 对于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展品的划分
        4.3.2 对于停留时间与兴趣程度之关系的假设
        4.3.3 对于认知的测量
        4.3.4 对于研究对象的局限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20个观察点展品图片
附录2 观察记录表
附录3 本研究所用问卷
作者简历

(8)皖西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皖西博物馆概况
    第一节 基本情况和地理位置
    第二节 新馆介绍
第二章 博物馆陈列的相关理论分析
    第一节 陈列内容和形式
    第二节 陈列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程序
    第三节 陈列中高科技的运用和新趋势
第三章 皖西博物馆基本陈列和存在问题概述
    第一节 序厅概况及存在问题
    第二节 皋陶魂概况及存在问题
    第三节 星光灿烂存在问题及其问题
    第四节 红旗漫卷情况及其存在问题
第四章 皖西地区文物特征
    第一节 时间分布特征
    第二节 空间分布特征
第五章 皖西博物馆基本陈列问题的建议
    第一节 加强陈列的时间顺序
    第二节 建立主次分明的陈列内容
    第三节 设计更加合理的辅助展品
    第四节 增加部分重要的陈列内容
    第五节 设计符合陈列需要的灯光效果
    第六节 增加陈列形式的多样性
    第七节 建立更丰富的互动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展示陈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序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5 研究综述
二、数字化技术与博物馆展示陈列概述
    2.1 数字化技术
    2.2 博物馆展示陈列
    2.3 数字化展示概述
三、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展示陈列中的应用
    3.1 博物馆展示陈列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3.1.1 目前博物馆主要应用的数字化技术
        3.1.2 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展示陈列中的应用范例
    3.2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展示陈列的探索——以内蒙古博物院“辽代文物展”为例
四、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展示陈列的分析研究
    4.1 传统展陈方式与应用数字化技术展陈方式的对比研究
    4.2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展示陈列的优势
        4.2.1 数字化技术自身具备的优势特性
        4.2.2 社会、博物馆、观众等客观因素的要求
    4.3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展示陈列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4.3.1 数字化技术自身特性存在的不足
        4.3.2 博物馆内部运行机制的不足
        4.3.3 对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展示陈列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博物馆“情景再现”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情景再现”模式的概念
        1.2.1 情景的诠释
        1.2.2 情景的升华——意境
        1.2.3 “情景再现”模式的概念
    1.3 “情景再现”模式探究的重要性
        1.3.1 “情景再现”模式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1.3.2 “情景再现”模式探究的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情景再现”模式研究现状
    2.1 “情景再现”模式研究现状
    2.2 “情景再现”模式的分类
        2.2.1 互动游戏类
        2.2.2 示范表演类
        2.2.3 视听欣赏类
        2.2.4 场景复原类
        2.2.5 幻影成像类
        2.2.6 动漫游戏类
    2.3 “情景再现”模式的应用原则
        2.3.1 传播目的明确
        2.3.2 内容与形式统一
        2.3.3 吸引观众参与
        2.3.4 设计合理
第三章 “情景再现”模式观众喜好调查
    3.1 问卷的设计、发放和填写
        3.1.1 问卷的设计
        3.1.2 问卷的发放和填写
    3.2 问卷的回收统计
        3.2.1 观众构成基本特点
        3.2.2 问卷主题内容统计结果
    3.3 “情景再现”经典模式对比研究
        3.3.1 内蒙古博物院古生物介绍
        3.3.2 电影《博物馆奇妙夜》
        3.3.3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演奏
        3.3.4 国子监大成礼乐表演
第四章 “情景再现”模式发展策略探析
    4.1 模式设计和选取,以观众需求为导向
        4.1.1 接近事实,尊重历史
        4.1.2 运用科技手段,增加互动环节
        4.1.3 对于知识盲区,有针对性地说明
        4.1.4 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体验效果
        4.1.5 语言通俗有趣,吸引儿童参与
        4.1.6 增加趣味性和感染力,吸引更多观众参与
    4.2 观众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博物馆建设
    4.3 相关人士大力支持,交流进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文字说明在博物馆陈列中的使用(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历史类博物馆叙事型陈列研究 ——以史前时期基本陈列为中心[D]. 张晓飞. 辽宁大学, 2021
  • [2]以“物”为本的博物馆展陈设计 ——以湖南省博物馆新馆为例[D]. 李文星. 湖北美术学院, 2020(10)
  • [3]从大英博物馆看17-19世纪英国古典雕塑收藏与陈列[D]. 曾一珏.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4]吴泽霖社会学与民族学研究的学科史考察[D]. 张福强.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5]历史性展馆展陈设计研究 ——以牡丹江管局局史馆展陈设计为例[D]. 郭贝贝.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6]叙事展览的结构与建构研究[D]. 许捷. 浙江大学, 2018(05)
  • [7]观众对主题类博物馆展览非实物展品的态度调查及研究 ——以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为例[D]. 田真毓. 浙江大学, 2018(05)
  • [8]皖西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初步研究[D]. 张鹏. 安徽大学, 2018(08)
  • [9]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展示陈列中的应用[D]. 白雪. 内蒙古大学, 2017(07)
  • [10]博物馆“情景再现”模式探究[D]. 王雁翔. 山西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博物馆展示中字幕的使用(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