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土中格栅结构复合地基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研究

粉土中格栅结构复合地基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研究

论文摘要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要求地基土承担越来越高的荷载且变形也有更严格的限制。我国大部分城市内的地基土具备二元结构,其由表层土和下部硬土层组成。表层土因为力学性质较差大部分不能直接作为高层建筑的地基。传统的设计方法往往忽略表层土有侧限状态下强度和变形破坏机理的有利因素,而是直接采用经济造价高的桩基础穿越表层土,通过高强度桩身、高承载力持力层(硬土层)等实现荷载的传递和地基变形的控制。因此,高层建筑物地基基础埋深越来越大,不符合社会经济和土力学发展的方向和要求。随着地基土研究的深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解决高层建筑的地基基础埋深大和利用表层土时没有合适地基类型等问题就越加突出和迫切。本文通过研究,提出有侧限结构复合地基设计原理从理论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为了使研究成果具有现实意义和客观性,选择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的郑州地区表层粉土为研究对象并设计新的地基类型对其验证。采用大型的破坏性静载荷试验、室内外测试、原型桩试验和理论分析等手段,对表层粉土的变形破坏方式、格栅结构和土共同作用的机理等进行了系统性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一维固结理论、复合理论、均化理论、系统观点并采用大量的地基工程设计资料、原位测试数据、以及国内外已有的试验研究成果,建立了格栅结构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方法、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体系。经过数年的努力,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工程勘察、室内外试验及测试、实例调查、理论分析等,对郑州市地基土的岩性组合类型、结构类型、地基土强度、变形破坏机理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集中大荷载作用下的粉土破坏并非沿着传统理论假设的剪切滑动面移动,也非地基土的冲剪破坏,而是粉土在基础下首先发生挤密和鼓胀侧扩,随着荷载增加产生隆起破坏,破坏土分布在基础底板周边很小的宽度内,归纳出粉土的变形破坏方式为“挤扩—隆起”。(2)粉土地基的整体失稳方式是通过地基中不同深度层次的局部化破坏而累积形成的整体变形破坏。这些局部化破坏的过程中包括渗流和挤扩——隆起等破坏。在无侧限条件下,局部化破坏过程没有限制因素,表层土中地下水渗流途径短、渗流压力较大,表层土侧向变形破坏经常发生,从而造成表层地基土中多发生局部化破坏。按照一定的方向、顺序分层压缩并分层挤扩隆起破坏就构成表层粉土地基的整体变形破坏。(3)根据复合地基中人工结构对地基土的侧限作用、地基土的变形破坏机理、室内外侧限试验的结果,首次将高层建筑地基分为有侧限结构地基和无侧限结构地基两大类型。无侧限结构地基中地基土的变形处在K0状态(静止土压力)下,可发生无明显人工结构约束的侧向变形破坏。有侧限结构地基中由于人工结构对地基土构成侧限和垂直向的强度增强,强制表层土地基以垂直变形为主,控制侧向变形趋于零。根据一维固结理论和有侧限试验,建立了有侧限结构复合地基设计原理并对其中一种地基类型—水泥搅拌桩格栅结构复合地基进行研究。发现此类型地基对表层土的挤扩—隆起和渗流破坏、地基土强度提高的有效性和对高层建筑基础浅埋与表层土利用的适宜性。(4)通过对水泥土搅拌桩和格栅结构工程—力学性质的研究,首次提出格栅结构复合地基中采用单桩弱强度、垂向变强度和群桩整体高刚度的理念。在完善了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后,通过桩在地基土中受力状况的分析,结合桩身应力应变测试数据和结论,推导出桩身变强度的具体计算公式为:qu=(q-ps)/ηAP。该式表明桩任意深度处的截面强度qu随着桩承担荷载p与桩身摩阻力q的差值减少而减少。满足这一计算公式的桩身强度即可实现地基中的附加应力的有效传递。(5)通过研究,指出桩与土、格栅结构、复合地基等变形模量涵义的区别性,以及搅拌桩格栅结构复合地基的变形模量与桩尺寸、桩端土模量E2、桩周土模量Es、格栅结构模量EP等具有相关性,通过应力状态分析,以弹性理论为基础推导出地基模量计算公式为:E=mKK1E2+(1-m)Es,K1=p/(p-q),K=Ep/(Ep+E2)。其相关性通过桩置换率m、桩端部土模量折减系数K、桩土间荷载折减系数K1等表达。(6)推导出格栅结构复合地基的承载力fspk、承载力折减系数β等指标的计算公式为:fspk=β(1-m)fsk+mRα/AP、β=1/(1+e)。消除了β取经验值的不确定性,并建立与地基土原始孔隙比之间的关系。(7)数栋高层建筑物的格栅结构复合地基运行符合各种规范规定,验证其原理和方法的正确性,据此,编写了一套适宜郑州地区高层建筑格栅结构复合地基的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的技术指南,为此地基类型设计、计算提供了依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表层土利用理论及实际意义
  • 1.1.2 基础浅埋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 1.1.3 格栅结构复合地基研究的意义
  • 1.1.4 郑州市粉土及高层建筑地基概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内外地基土力学特性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2 复合地基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外单桩搅拌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粉土区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 2.1 基本工程地质条件
  • 2.1.1 气象及地貌特征
  • 2.1.2 地层岩性
  • 2.1.3 地质构造
  • 2.1.4 地震效应评价
  • 2.1.5 水文地质条件
  • 2.2 粉土的互层结构及微结构特征
  • 2.2.1 互层结构特征
  • 2.2.2 微结构特征
  • 2.3 粉土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 2.3.1 东剖面粉土指标
  • 2.3.2 西剖面粉土指标
  • 2.3.3 地基均匀性评价
  • 第3章 粉土地基的变形破坏及其机理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1.1 地基研究的系统观
  • 3.1.2 传统研究方法
  • 3.1.3 本文研究方法
  • 3.2 现场试验研究
  • 3.2.1 土的静载荷试验
  • 3.2.2 压桩试验
  • 3.2.3 地基变形破坏的特征
  • 3.3 室内外试验对比分析
  • 3.3.1 实测侧向变形研究
  • 3.3.2 室内试验揭示的孔隙水压力与变形关系
  • 3.4 粉土地基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 3.4.1 无侧限条件室内试验的成果
  • 3.4.2 有侧限条件下室内试验的成果
  • 3.4.3 粉土地基变形破坏机理探讨
  • 第4章 格栅结构复合地基原理研究
  • 4.1 地基分类研究
  • 4.1.1 地基设计原理分类
  • 4.1.2 地基类型划分
  • 4.2 复合地基概论
  • 4.2.1 无侧限结构复合地基
  • 4.2.2 有侧限结构复合地基
  • 4.2.3 地基适用范围问题
  • 4.3 格栅结构复合地基基本原理
  • 4.3.1 共同作用原理
  • 4.3.2 应力分担效应
  • 4.3.3 孔隙水渗流效应
  • 4.3.4 地基的围压效应
  • 4.3.5 局部破坏控制效应
  • 4.3.6 地基整体效应
  • 4.4 格栅结构中桩的变强度设计原理
  • 4.4.1 桩的变强度设计依据
  • 4.4.2 桩的变强度设计原理
  • 4.5 格栅结构复合地基的计算模型
  • 4.5.1 地基模型的假设条件
  • 4.5.2 地基的二元介质模型
  • 第5章 格栅结构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方法
  • 5.1 桩的强度计算式推导
  • 5.1.1 桩变强度的原因
  • 5.1.2 影响桩强度的因素分析
  • 5.1.3 桩强度计算式导出
  • 5.1.4 强度计算式的校验
  • 5.2 地基模量计算式推导
  • 5.2.1 计算误差原因分析
  • 5.2.2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5.2.3 模量计算式推导
  • 5.2.4 计算式实例校验
  • 5.3 地基承载力计算式推导
  • 5.3.1 承载力确定的现状分析
  • 5.3.2 基础组合特点
  • 5.3.3 计算式的推导
  • 5.3.4 计算式的校验
  • 第6章 格栅结构复合地基设计施工指南
  • 6.1 一般规定
  • 6.1.1 适用范围
  • 6.1.2 勘察工作要求
  • 6.1.3 地基选型
  • 6.1.4 地基设计问题
  • 6.2 地基设计
  • 6.2.1 强度
  • 6.2.2 承载力计算
  • 6.2.3 变形验算
  • 6.3 地基施工
  • 6.3.1 强度确定
  • 6.3.2 施工措施
  • 6.3.3 施工管理
  • 6.4 质量检测及长期观察
  • 6.4.1 检测内容
  • 6.4.2 长期观测
  • 6.4.3 完善工艺
  • 结论与建议
  • 主要结论
  • 建议
  • 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1 作者简介
  • 2 公开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粉土中格栅结构复合地基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