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疃中心初级中学姜国臣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本人就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型教学模式。
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课堂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教师要在交流和研究中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吸收百家之长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一、分组
小组内成员以多少人为宜呢,这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由于小组间成员的成熟程度不同,小组间成员的合作技能高低不同,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同,学习任务的难度不同,都影响到小组的规模。一般而言,我国的数学合作学习以4人为普遍,这样可以不变动教室的桌椅摆法。但4是偶数,有时也造成组内意见分歧无法解决。根据我国教育实际,合作小组一般在3~7之间,具体何种情况下几人为一小组,要结合课堂的具体情况而定,但同一个班级小组成员的规模应该相对稳定,不可频繁变动。
合作学习过程中,组长设置分为两种情况,即有组长或无组长。大多数情况下合作学习需要设立组长,这样可以统一领取资料,协调组间成员关系,有效组织小组活动,综合小组成员的意见等。但对一些简单明了的学习任务,如背诵概念,记忆公式定理等,则在短期的合作过程中不需要组长。在合作学习中设置组长的情况下,组长人选又可采取固定制和轮换制,在小组组建初期,适宜采用组长固定制,在合作学习成熟期,则可采用轮换制,这样有利于小组成员默契地完成任务。
二、创造性教学
在创造性的数学中,教师若能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的设置富有“弹性”的活动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的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使他们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身良好的数学素质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三、合作中激发创造力
数学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学过程既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学生正是在相互合作与交往中才得到创造能力的发展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各个层次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采取因材施教,合作学习的办法是一个积极可行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点,摒弃缺点,最大限度地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的潜能,我们要重视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推导过程。如当初科学家发现该结论时那样既体现各种不同的思路,又分析各种思路正确与否。这样,在合作小组讨论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使他们创新能力获得提高,使课堂教学中各类学生在各自的“最新发展区”得到充分思维,发挥更大的教学效益。同时不仅要注意学生认知目标与认知速度上的差异,还要更多地注重认知策略和学习上对不同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要自觉地、积极地营造民主合作的课堂气氛,主动地转变教育观念,转换主体角色,摆正素质教育的位置,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习者更多的创造机会。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数学教育在合作学习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发挥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