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凹陷构造特征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江陵凹陷构造特征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论文题目: 江陵凹陷构造特征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作者: 杨长清

导师: 刘家铎

关键词: 江陵凹陷,运动学特征,几何学特征,构造动力学,构造控油,含油气系统

文献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江陵凹陷构造特征、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是在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重点项目“江陵凹陷油气田形成条件与勘探方向研究”(P01027)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完成的。 本文在盆地构造分析、含油气系统理论和方法指导下,综合应用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等实际资料,系统分析了江陵凹陷的构造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并对构造控油、含油气系统进行了综合研究,揭示了江陵凹陷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及其控油作用,系统分析并总结了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聚集规律,最后对油气勘探有利区块进行了评价。 运用构造几何学,构造运动学及平衡剖面方法,对江陵凹陷进行了整体和动态分析,认为江陵凹陷的原型是受公安—松滋断层和丫角—新沟嘴断层控制的伸展型断陷盆地,发育江口断凹、万城—采穴断凸、江陵断凹三个次级构造单元及十一个四级构造单元。 分析认为江陵凹陷发育四期、三个期次的断层系统:第一期为K2y—Ex时期形成,以张性为主,走向以NE或NEE向为主,近EW向为辅,控制凹陷的构造格局;第二期为Ei—Ejh时期形成,整体表现为张性、平面上以NE向为主:第三期为Ejh末期与末期形成,整体为压扭性,平面上为近SN向或NW向,部分为早期张性断层反转。 江陵凹陷发育106个圈闭,主要受断层控制。主要类型有挤压背斜(包括盐隆)、断背斜、断鼻、断块等,其形成与断层差异升降作用、水平挤压作用和盐隆作用有关。 通过江陵凹陷构造运动学研究认为江陵凹陷演化经历了晚侏罗—早白垩世的盆地形成阶段;晚白垩—始新世新沟嘴组的第一期断陷阶段、荆沙组—荆河镇组的第二期强烈断陷阶段和早第三世末期与晚第三世的隆升剥蚀阶段。晚白垩—早第三纪断陷事件具有分期次、幕式发育特征。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具有穹隆作用—断陷伸展作用—火山作用—热沉降作用的构造事件序列特点。 运用构造解析法对凹陷的构造变形及其控油作用进行了分析。(1)通过对江陵凹陷变形演化分析,提出江陵凹陷具有三个主要变形期:燕山晚期、喜山早期和喜山中晚期,对应发育三个主要不整合面。(2)通过对火山岩成份及活动期次等分析认为,江陵凹陷火山岩发育有四期:沙市组、新沟嘴组、荆沙组和潜江组时期,主要岩性为基性玄武岩,可作为油气的储集层,同时形成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圈闭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3)江陵凹陷盐构造主要形成于荆沙组—荆河镇组时期,至广华寺组末期最终定型,盐构造主要发育在荆州背斜带和南部断洼带两侧,盐构造形成有助于油气运移,同时控制江陵凹陷的油气聚集。 运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新生古储型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1)、提出新生古储型油气藏成藏模式与今后的勘探方向。指出深大断裂的活动(断距大)

论文目录:

0、前言

1、江陵凹陷及周缘地质概况

1.1、地层与沉积特征

1.2、区域构造特征

1.3、区域构造与沉积演化

1.4、地震反射特征

2、江陵凹陷构造几何学

2.1、构造区划及各单元构造特征

2.2、断裂系统分析

2.3、构造样式分析

3、江陵凹陷构造运动学

3.1、水平伸展量分析

3.2、沉降特征分析

3.3、构造演化特征

4、江陵凹陷构造动力学及变形机制分析

4.1、构造变形层划分及变形史分析

4.2、火山岩特征

4.3、盐构造特征

4.4、构造变形机制及动力学分析

5、盆地构造对油气的控制及油气聚集规律

5.1、构造变形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5.2、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5.3、火山岩发育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5.4、盐构造发育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5.5、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及聚集规律

6、有利勘探区块预测

6.1、区带评价

6.2、有利区带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5-09-09

参考文献

  • [1].松辽盆地南部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D]. 杨明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2].鄂尔多斯西缘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与油气聚集[D]. 张义楷.西北大学2007
  • [3].冀中坳陷饶阳凹陷构造特征及油气聚集[D]. 崔树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 [4].垦东凸起及邻区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D]. 付兆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 [5].南堡凹陷东营组构造层序地层分析及其油气地质意义[D]. 姜华.中国地质大学2009
  • [6].冀中坳陷蠡县斜坡北段沙河街组储层分布与油气聚集[D]. 曾忠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
  • [7].海拉尔盆地贝西北地区下白垩统储层预测与成藏特征[D]. 吴海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 [8].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三维勘探区侏罗系盐下礁体识别及目标选择[D]. 孙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 [9].东濮凹陷濮卫洼陷含盐层系沉积层序与油气聚集规律[D]. 屈红军.西北大学2003
  • [10].南贝尔凹陷断裂系统及其控藏作用研究[D]. 牟敦山.东北石油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焉耆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D]. 杨斌谊.西北大学2004
  • [2].江汉盆地西南缘中新生界油藏预测研究[D]. 朱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3].贝尔凹陷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D]. 沈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4].松辽盆地(南部)深层构造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 李瑞磊.吉林大学2005
  • [5].构造演化与油气动态复式成藏[D]. 佘晓宇.成都理工大学2004
  • [6].松辽盆地南部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D]. 杨明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7].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构造分析及控油气作用研究[D]. 田纳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8].江陵凹陷西南部油气动态成藏研究[D]. 刘琼.中国地质大学2008

标签:;  ;  ;  ;  ;  ;  

江陵凹陷构造特征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