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学性胆囊切除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谭庆丰[1](2014)在《纱布块沾拭对腹腔镜胆道探查“T”管窦道形成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在建立家兔模拟腹腔镜“T”管置入模型上,观察纱布块沾拭对家兔T管窦道形成的影响和影响因素。同时,观察纱布沾拭后对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7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腹腔镜组、腹腔镜纱布沾拭组3组,每组24只,建立家兔模拟腹腔镜T管置入模型。分别于造模后3、7、14d,每组随机取8只。耳缘静脉采血,分离血浆,并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介素-6(IL-6)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然后断颈处死兔子,开腹:(1)、肉眼观察术后肠粘连程度;(2)、观察窦道形成的情况;(3)、开腹取材,取粘连肠壁组织0.5cm×0.5cm;若无粘连形成,在距回盲部5cm处取肠管0.5cm×0.5cm,行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4um连续切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肠管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抑制剂(TIMP-1)的活性。结果(1)、各组家兔血浆中TGF-β1、IL-6及Fib的含量在术后第3天达到高峰(6.21±0.68、9.17±2.32、9.78±2.75),随时间的延长含量逐渐下降,至术后14d接近正常水平(4.07±1.57、7.67±2.42、8.01±1.92),而且各时间点腹腔镜组及纱布块沾拭组血浆中TGF-β1、IL-6及Fib的含量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但在同一时间点腹腔镜组家兔血浆中TGF-β1、IL-6、Fib的含量与纱布块沾拭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时间点纱布块沾拭组肠壁组织中MMP-1、TIMP-1活性均明显高于腹腔镜组及正常组(37.417±5.26、67.41±5.18vs32.46±8.76、52.46±6.81,P<0.05)。(3)、纱布块沾拭组各时间点家兔肠粘连程度及窦道形成均明显高于腹腔镜组(P<0.05)。结论:纱布块沾拭可以促进TGF-β1、IL-6炎症因子的释放,增加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激活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活性,从而促进腹腔粘连及T管窦道的形成。纱布腹腔局部沾拭后对全身炎性反应的无明显影响。目的:探讨纱布块沾拭对腹腔镜胆道探查“T”管窦道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7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施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术中腹腔镜下显露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用纱布块沾拭T管周围壁腹膜、浆膜5次,直至整个浆膜面点状出血,然后将“T”管引出体外并妥善固定。结果:78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后4周行T管造影。发现残余结石共13例,有残余结石则第6周采用胆道镜取石,其中65例无结石残留于术后4周拔除T管,没有使用纱布沾拭的手术出现3例拔T管后漏胆,及时置入导尿管引流,没有出现弥漫性腹膜炎的表现。胆道镜取石后,没有使用纱布手术1例出现胆漏,置入导尿管,均在1月后拔出T管。手术51例随访6月-7年,平均38月,无结石复发、胆系症状。无肠粘连的症状。结论:纱布块适度沾拭T管路径上的周围组织可以缩短腹腔镜胆道探查“T”管窦道形成的时间,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祝喜萍[2](2013)在《胰液胆管逆流对胆囊的影响 ——薏苡仁油对胰液胆管逆流相关胆囊恶变倾向抑制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胰胆管汇合异常(PBM)因汇合部无Oddi括约肌(SO)而导致胰液和胆汁相互逆流,由于通常情况下胰管压力>胆管压力,因而主要引起胰液胆管逆流(PBR)。活化的胰酶,次级胆汁酸以及致突变物质可导致胆道黏膜增生、化生、异型及多种基因突变,最终发展成胆囊癌或胆管癌。研究显示部分正常胰胆管汇合亦存在PBR,称为功能性胰胆管汇合异常,包括胰胆管高位汇合(HCPBD)和潜在性PBR。HCPBD几乎均存在明显的PBR,胆囊癌发生率高。近年来日本报道潜在性PBR亦与胆囊癌发生有关。功能性汇合异常的发生机制,与SO功能的关系,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对其影响等尚不清楚。目前PBR的治疗以手术为主:PBM采用胆囊切除,并切除扩张的胆管,预防胆道癌发生;日本对HCPBD亦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关于潜在性PBR的治疗原则尚未确立。PBR治疗尚无有效的药物。中医对该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如何发挥传统医学的优势,运用中医学理论解释PBR的病因病机,寻找行之有效的治疗药物,是摆在中西医结合专业医生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旨在研究正常胰胆管汇合PBR对胆囊黏膜病理变化的影响;SO功能对PBR的影响;探讨PBR的病因病机,通过动物PBR模型加以论治。从中、西医两方面研究PBR,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一、临床研究1、选择因胆囊疾病需行胆囊切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超声(US)测胆囊壁血流、胆囊壁及内膜厚度,测胆汁淀粉酶(BA)并做细菌培养,切除的胆囊行病理学及免疫组化(COX2, Ki-67, p53)检测。根据BA值分为PBR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各项检测结果。2、选择因胆道疾病需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行SO压力测定(SOM),测BA及细菌培养,研究对象分为SO压力正常组,升高组及EST组(既往行EST治疗)。二、动物实验1、7周龄雌性叙利亚金黄地鼠,结扎离断胰胆管共同管远端,并行胆囊十二指肠吻合,制成PBR模型。4周后将存活仓鼠随机分为2组:单纯手术组和手术+N-亚硝基双(2-氧丙基)胺(BOP)诱导组,后者每周1次皮下注射BOP,共9周;将同周龄未手术仓鼠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和单纯BOP诱导组,后者每周1次皮下注射BOP,共9周。13周后处死,比较各组间体重、脾脏指数、肝功及胆囊病理情况。2、制备仓鼠PBR造模,4周后随机分为4组:单纯手术组,低、中、高剂量薏苡仁油组,每日分别经口灌服1.25g/kg.2.5g/kg.5.0g/kg薏苡仁油。28周后处死,比较各组间体重、脾脏指数、肝功及胆囊病理情况。结果一、临床研究1、PBR组(24例)与对照组(30例)胆囊病理变化结果比较:两组间胆囊壁及内膜的厚度、胆囊壁血流,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胆囊黏膜炎症、增生、化生及p53表达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细胞异型、COX2和Ki-67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O压力与PBR关系的研究结果:SO压力正常组21例,升高组47例,EST组15例。正常组和升高组细菌培养阳性率、PBR发生率及其B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高组中SO压力与BA呈负相关(r=-0.43),且胆总管直径≥15mm较<15mmBA值明显升高(P<0.05).EST组与完整乳头组(正常组和升高组)比较,PBR发生率及细菌培养阳性率差异均有明显差异(P<0.05)。二、动物实验1、仓鼠PBR和BOP诱导癌模型胆囊病理学变化21只仓鼠造模后存活12只:单纯手术组6只,手术+BOP组6只。空白对照组和单纯BOP组各5只。屠杀时空白对照组体重和脾脏指数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各组间肝功无明显差异。病理结果:空白对照组与单纯BOP组胆囊上皮由单层立方~柱状上皮组成,未见增生、化生、异型及胆囊癌病灶;单纯手术组和手术+BOP组上皮增生例数明显高于前两组(P<0.05);手术+BOP组细胞异型+胆囊癌例数(6/6)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及单纯BOP组。2、不同剂量薏苡仁油对仓鼠PBR模型胆囊的影响40只造模后存活39只:单纯手术组9只,低、中、高剂量薏苡仁油组各10只。屠杀时各组间体重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剂量薏苡仁油组脾脏指数均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P<0.05),且中、高剂量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5)。各组间肝功无明显差异。中、高剂量组上皮增生及异型例数明显低于单纯手术组(P<0.05)。中、高剂量组增生例数较低剂量组明显减低(P<0.05),中、高剂量组间胆囊病理变化无显着差异。低剂量组异型例数虽然与单纯手术组无明显差异,但程度似乎减轻,以中度为主。各组均无胆囊癌病灶。结论一、潜在性PBR胆囊黏膜显示细胞异型和增殖活跃,可能是发生胆囊癌的因素。二、SO基础压力升高与PBR无直接关联,但胆管直径的显着增加会导致BA升高,对PBR产生间接性影响。EST虽可引起PBR和胆汁细菌感染,但同时能减轻胆汁淤积,有利于逆流胰液的排出。三、成功建立了PBR模型,为研究PBR的病因病机及探索有效的中药治疗手段奠定了实验基础。四、阐述了PBR的病因病机为胆气郁滞,胆失疏泄,导致胰液胆汁逆流并淤积在胆囊胆管中而生痰生湿,加之机体正气虚弱,无力抗邪而致病。薏苡仁油通过抑制PBR胆囊上皮的增生和异型,对PBR相关胆囊恶变倾向具有抑制作用,并可提高仓鼠的免疫功能,副作用小,适合长期应用。对于此PBR模型,中、高剂量薏苡仁油治疗作用相似
吴钢[3](2007)在《皮下预血管化对共微囊法异种胰岛移植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大鼠胰岛的分离、纯化、功能鉴定和微胶囊化目的:1,探讨大鼠胰岛分离和纯化的方法及乌司他丁对提高大鼠胰岛收获量的作用;2,研究大鼠胰岛的功能鉴定方法;3,制备海藻酸钠微胶囊大鼠胰岛。方法:1,随机选取20只SD雄性大鼠,按不同的胰岛分离,消化或纯化方法分为4组,每组5只。①A组:胆总管灌注胶原酶V+Ficoll纯化;②B组:胆总管灌注胶原酶V+手工纯化;③C组:胆总管灌注胶原酶V+乌司他丁5000U/L+Ficoll纯化;④D组:胆总管灌注胶原酶V+乌司他丁5000U/L+手工纯化;2,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法行大鼠胰岛素释放试验;3,高压静电场微胶囊成型装置制备海藻酸钠微胶囊大鼠胰岛。结果:1,A组和B组获得的胰岛大部分外膜较完整,部分边界不清;乌司他丁组(C组和D组)获得的胰岛外膜完整,边界平滑,结构致密。Ficoll纯化法(A组和C组)获得的胰岛细胞团较小、胰岛数量较少。而光镜下移液吸移管手工挑拣纯化法(B组和D组)纯化的胰岛不但外膜完整,边界平滑,结构致密,胰岛收获量多,而且含有较多较大的胰岛细胞团,胰岛纯度各组间无显着差异;2,大鼠胰岛素释放试验提示过夜培养的微胶囊胰岛功能优于裸露(无微胶囊)胰岛;3,高压静电场微胶囊成型装置制备的海藻酸钠微胶囊胰岛形态呈圆球形,直径约400μm,囊壁光滑,大小均匀,无拖尾现象。结论:1,消化过程中加入乌司他丁可提高胰岛的质量和数量,收获的胰岛数量多,外膜完整,边界平滑,结构致密。手工挑拣纯化法可提高胰岛收获量,但较费力和耗时;2,微胶囊对大鼠胰岛具有保护作用;3,高压静电场微胶囊成型装置制备的海藻酸钠微胶囊胰岛明显优于其他传统成囊方法。第二部分新型缓释bFGF微囊的制备和小鼠皮下预血管化研究目的:1,对海藻酸钙凝胶珠体系进行改进,构建新型bFGF缓释微囊;2,研究新型缓释bFGF微囊对受体小鼠皮下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1,应用高压静电场微胶囊成型装置在海藻酸钙凝胶珠形成过程中引入明胶,构建新型bFGF缓释微囊;2,选取C57BL/6雄性小鼠1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只。①A组:小鼠背部皮下注射3μg新型bFGF微囊;②B组:小鼠背部皮下3μg bFGF一次性注射;③C组:空囊组;D组:小鼠背部皮下注射0.5ml生理盐水。结果:1,新型缓释bFGF微囊形态呈圆球形,直径约100μm,囊壁光滑,大小均匀,无拖尾;2,各组间新生血管数有非常显着差异(F=55.20,P<0.01),A组与其他各组相比较均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B组与C组和D组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在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明胶与海藻酸钠交联形成凝胶,增强了海藻酸钙缓释效果,并通过静电聚合进一步加强海藻酸钙微囊的缓释效果;2,新型自制缓释bFGF微囊能明显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效果优于相同剂量bFGF皮下注射,为微胶囊胰岛皮下移植创造了必要条件。第三部分受体皮下预血管化对微胶囊大鼠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小鼠的影响目的:研究新型bFGF微囊皮下预血管化微胶囊SD大鼠胰岛皮下移植治疗化学性糖尿病小鼠的效果。方法:1,C57BL/6雄性小鼠,bFGF微囊小鼠背部皮下注射两周后,腹腔注射链脲霉素建立皮下预血管化化学性糖尿病小鼠模型,选取1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行微胶囊大鼠胰岛背部皮下预血管化处移植。①A组:微胶囊大鼠胰岛移植组;②B组:大鼠胰岛移植组:③C组:空囊组。每周观察受体小鼠的血糖和体重变化。移植后8周,将糖尿病小鼠处死,行受体移植部位组织学研究。结果:1,A组血糖于移植后5天下降,7天下降至有效范围,并维持到实验结束时8周。B组血糖移植后明显下降,但未降至成模前正常小鼠非空腹血糖水平,移植3周后升至成模时血糖水平。C组和D组移植后血糖与成模时血糖相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移植无效;2,组织切片提示微胶囊囊壁完整,囊周无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结论:1,新型缓释bFGF微囊小鼠皮下预血管化大鼠胰岛移植可有效缓解化学性糖尿病小鼠高血糖状态,移植创伤小,可反复进行,而且具有观察容易、移植的微胶囊易回收和回收率高的特点;2,海藻酸钠微胶囊可有效保护囊内胰岛,为异种胰岛移植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第四部分大鼠胰岛与bFGF共微囊提高移植胰岛活性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bFGF与大鼠胰岛共微囊对提高皮下移植功效的作用。方法:选取C57BL/6雄性小鼠10只,建立皮下预血管化糖尿病小鼠模型,行微胶囊大鼠胰岛皮下移植。随机分为2组,每组5只。①A组:bFGF与大鼠胰岛共微囊移植组;②B组:微胶囊大鼠胰岛移植组。观察受体小鼠的血糖和体重变化,移植后8周将糖尿病小鼠处死,取出微胶囊,用双硫腙(DTZ)染色法判定和比较微胶囊内大鼠胰岛存活数。结果:A组和B组间各时间点小鼠血糖均无显着差异(P>0.05)。A组和B组间各实验点小鼠体重均无显着差异(P>0.05)。小鼠体重成模时下降,移植2周后开始上升,上升曲线与正常小鼠相似。B组、C组和D组糖尿病小鼠体重随移植后时间延长逐渐减轻。移植后8周后胰岛存活数,两组间有非常显着差异(t=8.22,P<0.01),bFGF共微胶囊大鼠胰岛移植组胰岛存活数较对照组多。结论:小鼠皮下预血管化bFGF与大鼠胰岛共微胶囊移植治疗化学性糖尿病小鼠可有效缓解化学性糖尿病小鼠高血糖状态,囊内bFGF的局部血管新生作用可明显提高微胶囊内胰岛存活率。第五部分大鼠胰岛与GF共微囊改善移植胰岛功效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GF与大鼠胰岛共微囊对提高囊内胰岛存活率的作用。方法:选取C57BL/6雄性小鼠皮下预血管化后建立糖尿病模型15只,行微胶囊大鼠胰岛皮下移植。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①A组:GF与大鼠胰岛共微囊移植组;②B组:微胶囊大鼠胰岛移植组;③C组:GF微囊移植组。观察受体小鼠的血糖和体重变化,移植后8周比较微胶囊内胰岛存活数。结果:移植后1周至移植后3周A组与B组间血糖均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移植后4周至移植后8周A组与B组间血糖无显着差异(P>0.05),移植后1周至移植后4周B组与C组间血糖均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C组血糖异常升高,移植4周后小鼠陆续死亡。A组和B组间各实验点小鼠体重均无显着差异(P>0.05),A组小鼠体重成模时下降,移植2周后开始上升,上升曲线与正常小鼠相似。A组和B组胰岛存活数有非常显着差异(F=36.84,P<0.01),大鼠胰岛与GF共微胶囊移植后8周胰岛存活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GF与大鼠胰岛共微胶囊移植,GF可促进胰岛的细胞增殖和再生,显着提高囊内胰岛的存活率。移植后1周至移植后3周A组血糖较高可能是GH的缓释作用所致。第六部分大鼠胰岛与NGF共微囊提高移植胰岛存活率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NGF与大鼠胰岛共微囊对提高皮下移植胰岛功效的作用。方法:选取C57 BL/6雄性小鼠皮下预血管糖尿病模型10只,行微胶囊大鼠胰岛皮下移植。随机分为2组,每组5只。①A组:NGF与大鼠胰岛共微囊组;②B组:微胶囊大鼠胰岛组。观察受体小鼠的血糖和体重变化,移植后8周比较微胶囊内胰岛存活数。结果:A组和B组间各时间点小鼠血糖均无显着差异(P>0.05)。A组和B组间各时间点小鼠体重均无显着差异(P>0.05)。移植后8周将糖尿病小鼠处死,两组间胰岛存活数有非常显着差异(F=19.84,P<0.01),NGF共微胶囊大鼠胰岛移植组胰岛存活数较对照组多。结论:NGF与大鼠胰岛共微胶囊移植治疗糖尿病小鼠可有效缓解糖尿病小鼠高血糖状态,NGF可显着提高囊内胰岛的功能和胰岛存活数。
刘婉秀,孙淑明,吴丽娥,马涛,翁惠兰[4](2005)在《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临床上行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的经验。方法:通过对23例胆囊结石患者采用右上腹3~5cm斜切口,在切口加用冷光源探头作照明,充分显露胆囊三角,直视下寻找胆囊管,用钛夹钳施钛夹来闭塞胆囊管,取尽胆囊结石及胆汁并向胆囊腔灌注硬化剂无水乙醇(≥99.5%),反复3次,硬化剂共灌注20min,胆囊底开放,放置胆囊窝引流管。结果:在灌注硬化剂时可见胆囊黏膜脱落、坏死,2周内胆囊明显萎缩,纤维组织开始形成,10周左右胆囊全部被纤维组织所代替,全部萎缩完全,23例胆囊全部化学性切除成功,除2例术后出现腹痛外,余未发现有并发症发生。结论:硬化剂灌注最佳时间为20min,硬化剂灌注要反复多次,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手术。
嵇振岭[5](2005)在《微创外科新技术在肝胆外科的实验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化学性胆囊切除”是一项新颖的技术。我们根据微波的生物热效应设计制作了双极微波电极:选择无水酒精及无水酒精三氟醋酸混合液为硬化剂进行了家兔胆囊管闭塞及胆囊纤维化的可行性研究;并以香猪为大动物模型进行了“化学性胆囊切除”的技术方法研究;临床应用31例,取得较好效果。 材料和方法 实验一:自制直径1.8~2.0mm双极可弯曲微波电极,采用热模试验以评价掌握微波的加热效果和作用条件。将18只家兔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1组,微波作用条件30mA,20s,2组50mA,10s,3组70mA,6s。作胆囊造口术,置微波电极于近端胆囊管开口处,不同微波条件加热。 实验二:25只家兔随机分为A组(生理盐水)5只,B组(无水酒精)10只,C组(无水酒精三氟醋酸)10只。手术显露胆囊,结扎胆囊管,胆囊内注入生理盐水或硬化剂,保留20min。B、C两组随机各半数胆囊底部剪口引流。 实验三:香猪4只,气腹后由腹腔镜找到胆囊,右肋下胆囊底处作小切口,拖出胆囊底,测定胆囊基础压,微波电极分段热凝胆囊管近端,置胆囊造瘘管,压力控制下注入硬化剂,保留25min,引流观察。 实验四:临床应用31例,采用经皮内镜胆囊途径、微波热凝闭塞胆囊管、硬化剂加压灌注,并使胆囊造瘘、取石、闭塞胆囊管和胆囊硬化四个步骤一期完成。 结果 实验一:微波电极加热分布呈橄榄形。胆囊管热凝后胆囊造影见胆囊管闭塞。随访2~4周病理检查见热凝段胆囊管慢性炎症继而纤维化闭塞。1组可见胆囊管粘膜再生,周围肝组织纤维化局限。2、3组无粘膜再生,管腔完全闭塞,肝组织损害轻至中度。50mA,10s微波作用条件热凝闭塞胆囊管安全有效。 实验二:两种硬化剂均具有胆囊破坏、胆囊壁纤维化、胆囊腔闭塞的作用。随访5d时见胆囊壁凝固性坏死,2周时开始机化,4周机化基本完成,6周胆囊完全由胶原纤维组织代替。未引流者2例胆囊感染,粘膜破坏不全。硬化剂的毒副作用仅见胆囊床肝组织纤维化,邻近肝细胞变性(11/20),但肝脏功能无显着变化(P>0.05)。B、C两组肝细胞变性程度相近(P>0.05)。 实验三:香猪腹腔镜引导下化学性胆囊切除术方法简单、直接、可靠。1号猪胆囊管热凝后3h胆囊造影胆囊管完全闭塞。2、3、4号猪热凝后胆囊内压均大于基础压。随访4~8周病检仅1例胆囊完全纤维化闭塞,余胆囊萎缩积液,粘膜残留,囊壁纤维化
林拥华,孙淑明,刘婉秀,吴利标[6](2004)在《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术治疗体会》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临床上行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的可行性。方法 对 15例胆囊结石患者采用右上腹 3~ 5cm斜切口 ,充分显露胆囊三角 ,直视下寻找胆囊管 ,用钛夹夹闭胆囊管 ,取尽胆囊结石及胆汁并向胆囊腔灌注硬化剂无水酒精 (≥ 99 5 % ) ,反复 3次 ,硬化剂共灌注 2 0min ,胆囊底开放 ,放置胆囊窝引注以管 ,手术结束前在胆囊三角用 2 %的利多卡因作局部封闭来预防术后腹痛及胆囊区疼痛的发生。结果 全部病人均在小切口下完成化学性胆囊切除 ,经 3次灌注硬化剂后未发现有胆囊窝或腹腔积液 ,13例在手术结束前用 2 %利多卡因行胆囊三角封闭 ,术后未发现有腹痛及胆囊区疼痛的发生。结论 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手术。
李富宇[7](2004)在《①应用胆道化学性栓塞进行化学性肝切除的实验研究 ②高能聚焦超声治疗对肝癌血道播散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 1 探讨应用胆道化学性栓塞进行化学性肝切除的可行性和疗效,并对胆道栓塞剂进行初步的筛选。 2 探讨胆道化学性栓塞对肝细胞凋亡和增生的影响。 3 探讨胆道化学性栓塞对胶原纤维增生及其调控因子的影响,初步分析化学性肝切除的作用机理。 4 探讨胆道化学性栓塞在预防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1 应用苯酚与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无水乙醇与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两种组合作为胆道化学性栓塞剂,探讨胆道化学性栓塞对肝叶重量、肝功能的影响,并通过肝组织学变化的观察,分析其达到化学性肝切除的程度,同时也对两种栓塞剂组合的疗效进行了比较。 2 通过观察苯酚和无水乙醇对胆道粘膜的毁损效果和使胆管腔闭塞的程度,氰基丙烯酸酯能否弥散至末梢胆管,来分析硬化剂与粘堵剂联合应用能否完全栓塞整个目标胆道系统。 3 通过Fas和PCNA表达的变化,探讨胆道化学性栓塞对肝细胞凋亡和增生的影响,并分析致纤维化因子TGF-β1在其中的作用。 4 通过TIMP-1、TGF-β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表达的变化,初步探讨化学性肝切除的作用机理。 5 应用肝内胆管结石动物模型,初步探讨胆道化学性栓塞对慢性增生性胆管炎的疗效和肝组织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的影
孙淑明,马涛,吴利标,孙淑卿,郭光华,许映娜,刘婉秀[8](2003)在《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防治八例分析》文中提出 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是一种技术要求不高并有微创特点的术式。我们对行此术式8例的并发症的防治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39~70岁,平均52.2岁。均为胆囊结石,其中合并肝硬化1例。
孙淑明,马涛,吴利标,孙淑卿,郭光华,许映娜,刘婉秀[9](2003)在《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防治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的并发症 ,探讨其使用及推广价值。方法 通过对 8例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术中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原因 ,以及防治的方法做以分析。结果 全部化学性胆囊切除成功 ,除 2例术后出现腹痛外 ,其余均未发现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术的并发症少 ,手术时加以注意则能完全避免。
孙淑明,吴利标[10](2002)在《化学性胆囊切除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性胆囊切除是治疗胆囊结石的又一种方法 ,它能达到手术切除的相同效果。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临床上行化学性胆囊切除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二、化学性胆囊切除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性胆囊切除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纱布块沾拭对腹腔镜胆道探查“T”管窦道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创新点 |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纱布沾拭促进"T”管腹腔粘连影响动物预实验 |
前言 纱布块沾拭对家兔模拟腹腔镜下“T”管窦道形成的影响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图片 |
第二部分 纱布块沾拭对膻腔镜胆道探查“T”管费道形成临床分析 |
前言 |
摘要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文献综述 (1)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2)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胰液胆管逆流对胆囊的影响 ——薏苡仁油对胰液胆管逆流相关胆囊恶变倾向抑制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胰液胆管逆流与胆道疾病的关系及薏苡仁提取物的药理作用 |
1. 胰胆管汇合方式及Oddi括约肌功能 |
2. 胆汁淀粉酶来源 |
3. 胰胆管汇合异常 |
4. 正常胰胆管汇合 |
4.1 胰胆管高位汇合 |
4.2 潜在性胰液胆管逆流 |
5. 其他引起胰液胆管逆流的情况 |
6. 中医学对胰液胆管逆流病因病机的研究 |
7. 胰液胆管逆流的诊断 |
8. 治疗 |
论文一 正常胰胆管汇合胰液胆管逆流对胆囊黏膜的影响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主要试剂 |
2.2 主要仪器 |
2.3 胆囊超声检查 |
2.4 测定血清淀粉酶 |
2.5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及相关治疗方法 |
2.6 手术取胆汁方法 |
2.7 测胆汁淀粉酶方法 |
2.8 胆囊病理检查 |
3. 判定或诊断标准 |
3.1 胰胆管共同管长度的判定方法 |
3.2 胆汁淀粉酶升高的判定标准 |
3.3 上皮增生判定标准 |
3.4 细胞异型判定标准 |
3.5 免疫组化判定标准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胆囊超声及细菌培养结果 |
3. 胆囊病理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论文二 正常胰胆管汇合Oddi括约肌功能与胰液胆管逆流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主要试剂 |
2.2 主要仪器 |
2.3 Oddi括约肌压力测定方法 |
2.4 胆汁淀粉酶检测方法 |
3. 判定标准 |
3.1 Oddi括约肌基础压力升高判定标准 |
3.2 胆汁淀粉酶升高判定标准 |
3.3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诊断标准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论文三 叙利亚金黄地鼠胰液胆管逆流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主要试剂 |
3. 主要仪器 |
4. 叙利亚金黄地鼠胰胆管系统造影 |
5. 胰液胆管逆流模型的制备、分组及给药方法 |
5.1 胰液胆管逆流模型的制备 |
5.2 分组及给药方法 |
6. 血样采集 |
7. 病理取材和制片 |
8. 结果判定 |
9.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各组体重及脾脏指数 |
3. 各组肝功结果 |
4. 胆囊病理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论文四 薏苡仁油对胰液胆管逆流相关胆囊恶变倾向抑制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主要试剂 |
3. 主要仪器 |
4. 仓鼠胰液胆管逆流模型的制备、分组及用药方法 |
4.1 仓鼠胰液胆管逆流模型的制备 |
4.2 分组及用药方法 |
5. 血样采集 |
6. 取材和制片 |
7. 结果判定 |
8.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各组体重及脾脏指数 |
3. 各组肝功结果 |
4. 胆囊病理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个人简历 |
创新点说明 |
发表论文复印件 |
(3)皮下预血管化对共微囊法异种胰岛移植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大鼠胰岛的分离、纯化、功能鉴定和微胶囊化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二部分 新型缓释bFGF微囊的制备和小鼠皮下预血管化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三部分 受体皮下预血管化对微胶囊大鼠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小鼠的影响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四部分 大鼠胰岛与bFGF共微囊提高移植胰岛活性的实验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五部分 大鼠胰岛与GF共微囊改善移植胰岛功效的实验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六部分 大鼠胰岛与NGF共微囊提高移植胰岛存活率的实验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一) 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和综述情况 |
1.综述:微胶囊异种移植胰岛的若干研究进展 |
2.论文:CO_2气腹及肠道牵拉引起大鼠应激反应的实验研究 |
3.论文:损伤控制在急性胆管炎治疗中的应用 |
4.论文:慢性萎缩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的腹腔镜治疗 |
5.论文:慢性萎缩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B超的应用价值 |
6.综述: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治疗现状 |
7.译文及文摘 |
致谢 |
(4)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硬化剂的选择 |
3.2 硬化剂灌注的要点 |
3.3 并发症的防治 |
(5)微创外科新技术在肝胆外科的实验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一:化学性胆囊切除术的实验与应用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经皮内镜微波热凝胆囊息肉切除术的实验与应用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腹腔镜多功能手术器“万能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实验与应用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四:腹腔镜多功能手术器“万能杆”在腹腔镜肝脏切除术中的实验与应用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000-2005年发表论文目录 |
1991-1999年发表论文目录 |
缩略词语表 |
(7)①应用胆道化学性栓塞进行化学性肝切除的实验研究 ②高能聚焦超声治疗对肝癌血道播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略语 |
题目一:应用胆道化学性栓塞进行化学性肝切除的的实验研究 |
中文摘要(题目一) |
英文摘要(题目一) |
前言(题目一) |
第一部分:应用胆道化学性栓塞进行化学性肝切除的动物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胆道化学性栓塞对肝细胞凋亡和增生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胆道化学性栓塞对胶原纤维增生及其调控因子TGF-β_1、TIMP_1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应用胆道化学性栓塞进行化学性肝切除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题目一) |
题目二:高强聚焦超声治疗对肝癌血道播散的影响 |
中文摘要(题目二) |
英文摘要(题目二) |
前言(题目二) |
高强聚焦超声治疗对肝癌血道播散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题目一) |
综述(题目二) |
附图 |
致谢 |
(9)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3.1 胆囊管闭塞不全 |
3.2 胆囊切除不全 |
3.3 胆囊窝积液 |
3.4 术后内脏和胆囊区疼痛 |
3.5 胆总管及十二指肠损伤 |
(10)化学性胆囊切除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念 |
1.1 硬化剂的选择 |
1.2 胆囊管闭塞的方法 |
2 CC的重要性 |
3 CC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
4 小切口CC的应用前景 |
四、化学性胆囊切除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纱布块沾拭对腹腔镜胆道探查“T”管窦道形成的影响[D]. 谭庆丰. 武汉大学, 2014(01)
- [2]胰液胆管逆流对胆囊的影响 ——薏苡仁油对胰液胆管逆流相关胆囊恶变倾向抑制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D]. 祝喜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11)
- [3]皮下预血管化对共微囊法异种胰岛移植影响的实验研究[D]. 吴钢. 复旦大学, 2007(06)
- [4]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临床应用[J]. 刘婉秀,孙淑明,吴丽娥,马涛,翁惠兰.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06)
- [5]微创外科新技术在肝胆外科的实验与应用研究[D]. 嵇振岭. 浙江大学, 2005(05)
- [6]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术治疗体会[J]. 林拥华,孙淑明,刘婉秀,吴利标. 山西医药杂志, 2004(04)
- [7]①应用胆道化学性栓塞进行化学性肝切除的实验研究 ②高能聚焦超声治疗对肝癌血道播散的影响[D]. 李富宇. 四川大学, 2004(11)
- [8]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防治八例分析[J]. 孙淑明,马涛,吴利标,孙淑卿,郭光华,许映娜,刘婉秀.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3(04)
- [9]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防治[J]. 孙淑明,马涛,吴利标,孙淑卿,郭光华,许映娜,刘婉秀. 医师进修杂志, 2003(04)
- [10]化学性胆囊切除临床研究进展[J]. 孙淑明,吴利标.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2(02)
标签:腹腔镜手术论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论文; 胆囊三角论文; 微胶囊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