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莱辛、苏轼诗画观探析中西不同诗画观的必然性

从莱辛、苏轼诗画观探析中西不同诗画观的必然性

论文摘要

诗歌和绘画是人类最重要的艺术门类,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的背景中,中西方诗歌和绘画按照自身特有的规律向前发展,打上了深深的民族文化特征的印记,最终形成了中西不同的诗画观。具体来说,在西方,“诗画异质”成为诗画关系的主导,而在中国,“诗画融合”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形成中西方不同诗画观的原因是复杂的,然而,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却隐藏着其中的规律和逻辑必然。首先,中西方传统的宇宙自然精神、哲学文化思想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宇宙自然精神是“主客二分”,人是主体,是世界的主宰,自然是客体,是外在于人的存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征服被征服的关系。西方“主客二分”的宇宙自然精神导致西方人把世界的方式是求实证、理性、科学,从而,西方哲学思想表现为重逻辑、求真。科学理性主义精神由此诞生,艺术的模仿论也由此诞生。中国的宇宙自然精神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相类相通的,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服从自然,顺应自然,天人相契,天人一体。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精神,使中国人把握宇宙自然的方式为重体悟、感性、直觉。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个体化入宇宙万物之中,通过一草一木去体悟宇宙的浩茫无限,把握宇宙的本体和生命(道),达到身与物化、物我两忘的境界。由此,中国产生了“心物感应”的艺术观。“诗画异质”成为西方诗画关系的主导,这是由西方文化语境下诗画的不同特质决定的。模仿说是西方最古老、最经典的学说,它深深影响了西方文艺的形成发展面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已经从模仿所用的媒介,所取的对象,所采的方式,为艺术做了区分,而且亚里士多德强调诗歌模仿行动,实际已经隐含了西方诗画“质”的不同。莱辛正是在继承古希腊模仿说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西方艺术的精神,从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之不同的角度,研究诗画特有的规律,对盲目接受“诗如画”所得出的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进行批驳,从而确立了“诗画异质”的主导地位。中国的艺术观就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的“心物感应”论。“心物感应”离不开主观的心,也离不开客观的自然,在诗画理论领域相继产生了意境论,意境成为中国诗画的共同的审美追求。先秦两汉时期,诗画精神的相通主要表现在诗画的政教功能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成为诗画共同的精神基础;唐宋时期,意境论产生,成为诗画共同的审美追求。在精神意境的相融、相通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中国特有的诗、书、画合一的文人画,诗画从精神、意境到形式全面融合。中西不同诗画观的产生,还要归结于中西诗歌和绘画自身的不同。简言之,在西方科学、理性的传统下,西方绘画运用明暗、光影、焦点透视、解剖等科学因素,在摹写现实、创造典型美方面已臻于完美,客观上不需要另一种不同性质的艺术形式的介入;而中国绘画追求的是内涵丰富的神、气、韵、妙,乃至宇宙的本体和生命,它们没有很具体的规定性,是难以描摹的,因此,有时画家的“意”正需要诗歌来画龙点睛,中国诗歌用语言传达意象,在客观上,也有必要“以画补足”。中国诗歌主要是指短小精悍的抒情诗,西方诗歌主要是指长篇叙事诗、戏剧诗,因此中国诗歌适于融于画面,西方诗歌不适于融于画面。由于中西方语言的不同,中国诗歌可以做到成功的景物描写,西方诗歌却难以做到。中国诗歌运用各种手法来突破媒介的限制,实现空间景物描写,这些手法恰与莱辛所提出的西方诗歌通过动作表现物体的方式相通,可见中西方诗歌之异与异中之“同”。在西方,莱辛的《拉奥孔》问世之后,诗画一致说,从此成了历史陈迹,而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中西哲学文化思想及艺术精神的不同
  • 2.1 西方哲学文化思想及艺术精神
  • 2.2 中国哲学文化思想及艺术精神
  • 第3章 从模仿说探寻西方诗画异质的必然性
  • 3.1 古希腊模仿说的建立
  • 3.2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诗画关系的简述
  • 3.3 模仿说的继承和发展
  • 3.4 诗画关系的继续发展与西方诗画异质的确立
  • 第4章 从意境论入思中国诗画融合的必然性
  • 4.1 先秦两汉时期:从政教功能论及诗画注重表现的因素方面论述诗画精神的相通性
  • 4.2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成为诗画共同的精神基础
  • 4.3 唐宋时期:意境论的形成、“诗画一律”的提出及中国诗画的融合
  • 第5章 从中西诗画的不同看中西不同诗画观的必然性
  • 5.1 中西文化艺术精神略述
  • 5.2 简述中西绘画的不同
  • 5.3 简述中西诗歌的不同
  • 5.4 中西诗歌艺术手法的相通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相关论文文献

    • [1].短与长:中西方诗歌差异及其原因初探[J]. 山西青年 2017(04)
    • [2].小议中西方诗歌中的自然神秘观[J]. 芒种 2014(05)
    • [3].邹建军:怎样学习与借鉴西方诗歌[J]. 中国诗歌 2011(10)
    • [4].自然意象在中国新诗中的传承与创新——基于中西方诗歌的比较[J]. 名作欣赏 2020(15)
    • [5].中西方诗歌的文化共性[J].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1(06)
    • [6].浅析中西方诗歌教化理论的差异[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7].中西方诗歌之比较[J]. 考试周刊 2008(30)
    • [8].经典即“摆渡”:当代西方诗歌的精神渊源[J]. 外国文学研究 2012(04)
    • [9].浅谈中西方诗歌中和谐思想的三种体现[J]. 铜陵学院学报 2009(01)
    • [10].中西方诗歌意象探异[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6)
    • [11].中西方诗歌比较[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03)
    • [12].自然书写——中西方诗歌中的物质生态意识[J]. 广西社会科学 2020(03)
    • [13].《谈中国诗》教学设计[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08)
    • [14].外国诗歌的个性化解读策略[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25)
    • [15].用“意象”说话——中西方诗歌审美意象特征初探[J]. 文教资料 2011(12)
    • [16].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论西方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J]. 诗探索 2009(03)
    • [17].在乐器上弹奏最后单调的音乐——西方诗歌死亡主题的辨认[J]. 西部 2015(04)
    • [18].新诗的“逆袭”[J]. 博览群书 2017(10)
    • [19].论五四前后日语对西方诗歌汉译的中介作用[J]. 兰州学刊 2011(06)
    • [20].禅诗英译对西方诗歌文化的启迪[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
    • [21].五四初期西诗汉泽的六个误区及其对中国新诗的误导[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02)
    • [22].初中语文中西方诗歌阅读教学研究[J]. 课外语文 2019(19)
    • [23].中西方诗歌文化之比较——以浪漫主义诗歌《离骚》与《唐璜》为例[J]. 作家 2013(20)
    • [24].用试译法学习西方诗歌的尝试[J]. 教育艺术 2013(12)
    • [25].被操纵的西诗 被误导的新诗——从诗学和文化角度反思五四初期西诗汉译对新诗运动的影响[J]. 中国翻译 2016(01)
    • [26].也谈西方诗歌经典的“摆渡性”[J]. 外国文学研究 2013(06)
    • [27].蒙古族与西方诗歌中的死亡观之比较——以《夜莺颂》和《祭灵歌》为例[J]. 名作欣赏 2020(11)
    • [28].从中国对西方诗歌的接受看中国诗词对外传播[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29].译者附言[J]. 江南(诗江南) 2012(02)
    • [30].促动新诗发展的多元力量探析[J]. 阴山学刊 2019(03)

    标签:;  ;  ;  ;  

    从莱辛、苏轼诗画观探析中西不同诗画观的必然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