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张湾办事处红星小学441104
课堂上,我们会遇到学生的许多质疑,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读懂质疑,进行智慧处理。
在教《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时,出现了如下的情况:
课前,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了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长的小棒。课上任意选三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看能不能摆成三角形。通过动手后汇报交流,学生已经基本发现:当两短边的和大于第三条长边时,能摆成三角形。
此时,学生A提出:“长2厘米、3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也能摆成三角形。”教室里顿时像炸了锅。
学生B站起来说:“2+3=5,两条边相加并不能大于第三条边,所以我认为不能摆成三角形。”
“刚才我们探索发现的是‘当两短边的和大于第三条长边时,能摆成三角形’,并没有说等于的时候不能成立呀。”学生A反驳道。
此时,我在思考怎样处理这次“意外”。
“老师,我们可以再动手摆一摆来证明我们的观点。”学生C的话提醒了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纷纷拿出小棒进行尝试。教室里静悄悄的,我分明感受到学生不甘示弱的学习热情在流动。
“大家看,我用我的小棒就摆不成三角形。”学生D边说边在台上展示。“反对!我的小棒就可以摆成三角形。”我请这个学生也上台进行展示。在这两种结果的争辩中,许多学生是赞同能摆成的。
“老师,我认为小棒在拼摆的时候有误差,应该不能摆成三角形。”有学生说。“我们已经摆成三角形了啊。”学生A得意地说。此时,许多学生选择支持学生A。
通过刚才的拼摆,学生对于两种结果仍然存在争议。我想,如果直接跟他们说拼摆有误差,他们估计不会信服,怎么办?“你能不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观点?”我一说完,学生再次进行积极思考,教室里又安静了下来。
大约过了5分钟,有个学生举起了手,她说:“我们可以利用上学期学过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证明我的观点。我们知道最长的小棒是5厘米,可以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她边说边画。“刚才许多同学都赞同能摆成三角形,我们知道a、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而在摆成的三角形中,5并不小于2+3,所以我认为不能摆成三角形。”
此时,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连学生A也心服口服。我感动着,感动于学生探索的精神;我分享着,分享着学生探究的喜悦。课堂是一个捉摸不定的场所。在教学中,针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师要顺势而为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思考。当学生处于疑惑状态时,如果能深入进行思考,有时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懂学生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学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摆正教师位置的过程,是寻求与学生更好地交往的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在读懂学生的过程中,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快速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本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