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和恒星SiO脉泽的谱线观测研究

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和恒星SiO脉泽的谱线观测研究

论文摘要

本篇论文利用中国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的13.7米口径毫米波望远镜和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的甚长基线干涉阵(VLBA)对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CO分子和恒星SiO脉泽进行了谱线的观测与研究。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研究目前是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人们对大质量恒星形成的了解相对于小质量星是十分贫乏的。对于大质量星形成过程目前主要有两个观点:类似于小质量星形成的吸积方式和由中、小质量原恒星并和形成方式。如果大质量星是通过吸积方式形成,那么大质量恒星形成过程可分为几个演化阶段:巨分子云→星前核→热核→UC HⅡ区。因此通过比较不同演化阶段的分子云核与外流的物理性质,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质量恒星的形成过程。我们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的13.7 m毫米波望远镜,对处在不同环境下的九个大质量恒星形成区进行了12CO(J=1-0),13CO (J=1-0)和C18O (J=1-0)的成图观测。样本中7个源探测到了13CO云核,5个源探测到C18O云核。只探测到2个源有明显的外流结构,且伴有C18O云核及水脉泽。首次在HⅡ区S152/S153内探测到可能与红外源IRAS 22566+5828成协的12CO分子外流。并采用典型的LTE方法给出了这些云核与外流的物理参量。观测结果表明只有当恒星形成演化到一定的阶段,使得气体密度足够高时,才会形成C18O云核,而同时出现C18O云核和H2O脉泽时形成外流的可能性极高。天体脉泽作为一种极端的非热平衡现象,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一些特殊的天文环境,特别是小尺度环境的物理和动力学条件的最好工具。谱线甚长基线干涉(VLBI)技术在脉泽的观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为研究脉泽源的空间分布、视尺度以及运动学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我们在文中介绍了目前关于脉泽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领域,同时也总结了谱线VLBI基本原理及其数据处理流程。我们利用VLBA在1999年4-5月份期间对M-型半规则变星VX Sgr拱星包层中的43 GHzυ=1,J=1-0 SiO脉泽进行了三个历元的观测。这些高分辩的VLBA观测揭示了在时间间隔为1个月的观测时间里,VX Sgr的SiO脉泽的分布几乎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都呈相似的环型结构,其半径为3个恒星半径(R*),这个结果与晚型星SiO脉泽分布于恒星表面2-4 R*的典型值相一致。另外,与前期VLBI观测结果相比,SiO脉泽分布的整体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SiO脉泽的主要辐射区域从1992和1994年的西南方向变化到我们观测时(1999)的东北方向,这暗示着在从1992/1994年到1999年的~5-7年的时间里,VX Sgr的主要质量损失流的方向也从西南方向变化到了东北方向。通过对脉泽“spot”的两点相关函数分析,我们得到在两个尺度范围0.03-0.25 mas和0.5-20 mas上,SiO脉泽“spot”有很强的成团性。幂率谱的中断处0.25 mas表明由脉泽“spot”形成脉泽“feature”的角直径为0.5 mas。通过比较成图流量密度比(即VLBI的互相关流量密度与单天线的流量密度的比值),发现在我们观测时的SiO脉泽大小明显要小于1992年的观测结果。这可能与由恒星活动性引起的SiO脉泽的突然爆发现象有关。通过对42个在三个历元上都存在的脉泽“feature”的“脉泽对运动尺度”(即每对脉泽间在不同历元上距离的差值)分析,我们得到在假定VX Sgr距离为1.7 kpc时,SiO脉泽壳层在以4 km s-1的速度内落收缩。这个内落运动速度值基本与声速同一量级,很容易通过引力加速拱星尘埃壳层的物质来获得。利用SiO脉泽自行的统计视差分析,我们估算VX Sgr的距离为1.58±0.15 kpc。这个距离值与利用水脉泽自行测定的距离值是一致的。在此距离上VX Sgr可以被证认为是红超巨星。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简述
  • 1.1 大质量恒星形成简述
  • 1.2 天体脉泽
  • 1.2.1 天体脉泽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 1.2.2 脉泽辐射的基本理论
  • 1.2.3 脉泽的研究及应用领域
  • 第二章 谱线VLBI基本原理及其数据处理
  • 2.1 谱线VLBI基本原理
  • 2.1.1 基本概念
  • 2.1.2 谱线VLBI数据校准
  • 2.2 谱线VLBI数据处理流程
  • 第三章 不同演化阶段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CO观测
  • 3.1 引言
  • 3.2 观测样本
  • 3.3 观测与数据处理
  • 3.4 观测结果
  • 3.4.1 分子云核
  • 12CO外流'>3.4.212CO外流
  • 3.5 讨论
  • 3.5.1 云核及其演化
  • 3.5.2 外流及其演化
  • 3.6 小结
  • 第四章 VX Sgr 43 GHz SiO脉泽结构与运动学研究
  • 4.1 引言
  • 4.2 VLBA数据处理与成图结果
  • 4.2.1 第一个历元
  • 4.2.2 第二个历元
  • 4.2.3 第三个历元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SiO脉泽"spot"和"feature"的统计分析
  • 4.3.2 SiO脉泽的壳层结构
  • 4.3.3 SiO脉泽的运动学研究
  • 4.3.4 VX Sgr距离测定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附录A 谱线VLBI数据处理流程图
  • 附录B VX Sgr 3个历元的43 GHz SiO脉泽"feature"的参量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热蒸发SiO大量合成硅纳米线及其可控p型掺杂[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7)
    • [2].液晶分子与SiO基片表面作用的理论探讨[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 [3].熔盐法制备单一相Bi_(12)SiO_(20)粉体[J]. 硅酸盐通报 2011(05)
    • [4].SiO_(2(p))增强Al-Cu-Mg基复合材料的组织及耐磨性[J]. 金属热处理 2015(09)
    • [5].SiO_(2f)/SiO_2复合材料中石英纤维的表面处理[J]. 纤维复合材料 2011(04)
    • [6].2.5D衍生结构SiO_(2f)/SiO_2复合材料的经向力学性能[J]. 宇航材料工艺 2015(04)
    • [7].2.5D-SiO_(2f)/(SiO_2+硅树脂)透波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 材料导报 2013(S2)
    • [8].SiO-_2固态电解质中的质子特性对氧化物双电层薄膜晶体管性能的影响[J]. 物理学报 2015(07)
    • [9].SiO_(2f)/SiO_2复合材料与金属铌环形钎焊接头的残余应力数值模拟[J]. 焊接学报 2017(03)
    • [10].Optical waveguide in Nd:Bi_(12)SiO_(20) crystal produced by multi-energy C ion implantation[J]. Chinese Physics B 2017(07)
    • [11].功率对热等离子法制备纳米SiO的影响及其锂电池性能测试[J]. 有色金属工程 2020(07)
    • [12].密度泛函方法对SiO分子基态(X~1Σ~+)势能函数的研究[J]. 物理学报 2008(12)
    • [13].锂离子电池SiO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09)
    • [14].SIO:向海洋进军[J]. 科学新闻 2017(12)
    • [15].弯曲纤维对SiO_(2f)/SiO_2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J]. 宇航材料工艺 2017(04)
    • [16].Bi_(12)SiO_(20)多级立方块的水热合成、表征及光催化性能[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5(12)
    • [17].关于对飞行校验系统Sierra Interface/Offset Unit(SIO)的研究[J]. 科技展望 2015(26)
    • [18].SiO_(2f)/SiO_2复合材料表面碳活化辅助钎料润湿机理[J]. 焊接学报 2017(05)
    • [19].跨学科团队治理机制及其启示——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IO为例[J]. 教育发展研究 2013(Z1)
    • [20].气相SiO反应渗透制备生物形态SiC多孔陶瓷[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21].SiO_(2f)/氮化物复合材料PVDF涂层制备工艺优化(英文)[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12(S3)
    • [22].无渣冶金过程的化学反应特征与气态SiO的滤附捕集技术[J]. 铁合金 2012(05)
    • [23].多壁碳纳米管对SiO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 无机材料学报 2008(03)
    • [24].镁热还原SiO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J]. 陕西煤炭 2020(S1)
    • [25].微米级SiO合成多孔氧化硅/硅/碳储锂复合材料[J]. 应用化学 2017(01)
    • [26].SiO_(2f)/SiO_2复合材料自身及其与铜、不锈钢的钎焊[J]. 航空材料学报 2012(01)
    • [27].外加载荷对Al_2O_3·SiO_(2(sf))/AZ91D复合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9(06)
    • [28].Ag-Cu-In-Ti钎料钎焊SiO_(2f)/SiO_2复合材料与钼合金的接头组织及机理[J]. 焊接学报 2015(12)
    • [29].气相SiO和竹材生物模板制备SiC纳米线(英文)[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 [30].意法半导体推出灵活可配置双通道I/O-Link和SIO双模收发器简化传感器连接[J]. 电子质量 2020(10)

    标签:;  ;  ;  ;  ;  

    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和恒星SiO脉泽的谱线观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