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典型例题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邹佳瑞[1](2021)在《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开放性习题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和“鲁科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到:化学教材是化学课程的物化形态与文本素材,而化学习题是化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常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评价依据。为了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化学习题应具有开放性。那么,最新的人教版和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开放性习题的数量与质量有何差异?其开放性习题的开放程度又是如何?当面对开放性问题时,学生思维水平又处于何种程度?这一系列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在阅读有关开放性习题的相关文献后,以2019年开始使用的人教版与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为例,对其中的开放性习题进行统计与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数量上,人教版必修教材开放性习题的数量大于鲁科版必修教材。从质量上,两种版本必修教材的开放性习题均倾向于让学生运用创新和辩证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从开放程度上,人教版必修教材的开放性习题对情境的模拟较全面,知识上倾向于跨学科融合,策略上鼓励学生间讨论交流解决问题;而鲁科版必修教材的开放性习题情境上有所欠缺,知识上倾向于化学知识,策略上鼓励学生通过师生间交流解决问题。最后,我们选取人教版和鲁科版必修教材中的10道典型例题对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面对开放性的问题时,学生的思维水平普遍处于单点结构层次,但如果能够更多地提供一些信息,部分学生可以达到更高层次水平;同时通过学生平均得分情况也可以说明两种版本必修教材的开放性习题存在着差异。我们也基于此结果给出了必修教材开放性习题的使用建议。
张艺潇[2](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着新的挑战与新的要求,教师越来越重视教学内容的整合及教学活动的统筹安排。但目前教学中单篇教学仍占主流。面对教学中繁复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很多教师往往选择精讲重点,对其他内容则一带而过。初中语文散文篇目多,教学任务重,单篇教学缺乏统筹整合,难以避免陷入此类境地。而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整合性极强、教学效率更高的教学方式。将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引入散文教学是改变传统散文单篇教学弊病的有效途径,能够整合单元教学资源,发挥单元整体教学功能。因而,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亟待研究。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访谈研究法等进行研究,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依托,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展开进一步思考与探究,旨在寻找适合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策略与课型。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六个部分组成。正文包括:第一章,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相关概述。这一部分结合文献资料介绍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特点及目标,明确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散文篇目,进而阐释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独特性与适切性,奠定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问题剖析。这一部分是基于24名初中一线语文教师的线上线下访谈,结合实际教学调查,针对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的问题研究。以单元整体教学观念为尺度,衡量目前散文篇目单元整体教学案例与实践,从备课与预习、教与学、练习与反思三个维度对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予以归纳与剖析。第三章,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探索。这一部分目的在于解决第二章提出的问题。结合单元整体教学的相关理论与策略,关注散文文类独特性,从备课与预习、教与学、练习与反思三个维度,研究如何整合教材内容,整体设计与实施教学,估量教学成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散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第四章,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课型建构。这一部分旨在基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具体单元,建构适合散文的分年级单元整体教学课型体系。首先,简单介绍单元整体教学的基本课型,包括单元导读指向课、单元整合教学课、单元总结过关课。其次,根据散文独特性进行分年级单元整体教学课型及案例展示。最后,针对课型建构展开反思。
罗瑞[3](2021)在《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研读教材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是教师进行深度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核心环节。教师研读教材主要是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钻研与表达,本研究为深入地剖析这一教学过程,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对教材进行内化的“研”与外化的“读”,但其实“研”与“读”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研”是“读”的基础,“读”是“研”的升华,二者相统一,即进行教材文本研读和课堂实践研读。本研究以KM市PL区Z名师工作室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数与代数”模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编排与呈现。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第三,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执教课题中如何研读教材。第四,多轮研读教材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微循环过程对工作室、教师、学生产生的影响。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实物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每一次执教课题选定后进行的第一轮研读,到“课堂教学——干预——反思——修正”过程中的全员集体评课、研讨,从而为执教者提出下一轮的研读建议等一系列活动,研究者一直参与到此工作室对该课题的研究中。基于此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数与代数”在四大领域中单元数和课时数占比都是最大,且“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占比又高于其他部分,每部分都呈现螺旋式的编排,小学阶段深研此模块教材内容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包括三原则、四愿景、四方法、四方式以及五步骤。(1)三条原则:注重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2)四个愿景:致力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作用;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学生;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3)四种方法:整体系统研读法、深度追问研读法、横纵对比研读法以及移情理解研读法。(4)四种方式:自我研读、交流研读、合作研读、指导研读。(5)五个步骤:以课标为基本依据,明晰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的要求;“初研”教材整体结构;“再研”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细研”主题图、例题和习题;“深研”教材编写意图。第三,“数与代数”模块五个研读课例从“研”到“读”的全过程。研读课例分析中由“研”到“读”四转换:教材文本转换为问题框架、问题框架转换为外部问题、外部问题转换为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策略转换为教学活动。四环节:研、议、思、写。第四,此课题的开展过程对教师的影响。提升了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并且多轮微循环的研讨改进过程增进了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合作的能力。对学生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进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工作室课题的开展对提升教师研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制度与策略是改善研读效果的重要基础,应持续、深入地进行研读教材实践研究以及课例开发。
乔凤婷[4](2021)在《基于综合思维的2014-2020年包头市初中地理结业考试试题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地理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学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素养对初高中学生综合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阶段是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对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至关重要,初中地理结业考试是初中地理教育的指挥棒,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基于综合思维研究包头市初中地理结业考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研读相关文献作为理论基础,以培养初中生综合思维为目的,依据《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测评与教学(初中地理)》中对综合思维的关键能力及水平划分,归纳出符合初中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划分表,分析2014年—2020年包头市初中地理结业考试中主要考查“综合思维”的试题,总结特色及不足,基于此提出教师课堂教学策略以及命题建议。为初中一线教师课堂教学和综合思维试题的命制提供经验。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从2014——2020年包头市初中地理结业考试试题中筛选出主要考查“综合思维”的试题,纵向宏观对比综合思维素养试题的比重及出题位置。将筛选的试题制作成表格,从课本来源、主要知识点考查和对应课标等方面分析后,发现试题出现从考查三维目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转变,且综合思维的考查在初中阶段占比逐年增多。第二,借鉴《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测评与教学(初中地理)》,参考《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地理综合思维的划分,从具体维度划分、对应课标、课本来源、背景情境、图表图像等方面对筛选出的“综合思维”试题详细研究,筛选典型例题深入分析,并总结归纳出了包头市初中地理结业考试中考查“综合思维”试题的优势与不足。其三点优势包括:注重地图能力考查、注重地理素养培养、试题难易结合;其三个缺点包括:部分试题以知识考查为主、背景材料情境不足、乡土地理欠缺。第三,提出教学策略和试题命制策略。提出初中地理学校方面的管理、和教师课堂教学两方面策略以及考试中考查“综合思维”试题的四大命题策略。包括:试题命制注重综合能力考查;注重开放性与探究性;注重生活体验的渗透;挖掘相关热点信息。力求体现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的联系的同时,注重初中地理综合思维各个要素的培养与发展,力求全面、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发展等功能。
官丽宁[5](2021)在《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平面向量有明确的物理背景,是近代数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沟通代数与几何的桥梁。平面向量数量积是平面向量重要内容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亦是近年高考的热点。2019年出版的普通高中数学教材在平面向量数量积内容编排上变动较大,如何开展平面向量数量积及其相关内容的教与学,如何使用新教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通过中国知网、维普网、人大复印全文数据库等方式收集与平面向量数量积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从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影响因素、解决策略、教学设计等多角度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与评述。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策略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证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1)基于布鲁姆认知过程维度编制了《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从非认知因素(学习动机、情绪情感、态度、意志力、性格)维度编制了《学习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的调查问卷》。选取四川省内江市4所中学共338名高二、高三学生为调查对象。用Excel2010对收集、整理得到的数据作了处理,通过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正态分布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回归分析。(1)《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调查结论:其一,高中生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的高阶认知水平较低,在“创造”水平最薄弱,总体得分率仅为16.22%;其二,学生对向量投影知识的记忆存在“死记硬背”情况;其三,学生性别在布鲁姆认知水平各维度及学业成绩上不存在显着差异。(2)《学习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的调查问卷》调查结论:一是学生的非认知因素水平较低,均值为3.2989(满分5分),得分率为65.98%;二是学生性别在非认知因素上差异明显,男生非认知因素水平高于女生,男生“学习动机”和“性格”优于女生;三是高二、高三年级学生在非认知因素及其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四是不同学校学生非认知因素存在差异;五是开放题解答情况表明,部分学生对平面向量数量积知识理解、应用存在困难,对数学学习有抵触情绪;六是非认知因素总体对学业成绩影响较大(解释66.7%的变异量),非认知因素5个维度对学业成绩影响最大的是情绪情感(Beta=0.384),其次是态度、意志力、性格,学习动机(Beta=0.087)几乎不影响学业成绩。(2)对4位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结论:(1)新课导入方式单一,均以物理功引入新课;(2)专家型教师(职称为正高级、高级)对教学难点的把握具体,一般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对难点的确定更笼统,在难点突破上,均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但专家型教师更关注典型例题的应用和学生具体的学情;(3)均认为几何画板等现代数学软件有助于数学教学,由于对软件操作不熟悉,而使用频率低。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研读教材,创新使用新教材;(2)重视概念课教学,采取合理教学策略;(3)重视平面向量数量积广泛应用价值;(4)适当重视学生高阶认知水平的发展,可采取创设高阶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加强教师教学反思等方法提高学生高阶认知水平;(5)注重高中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可以从提高学习兴趣、重视成就动机的培养,合理设计问题、提高学习效能感,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表扬学生坚持不懈的良好心理品质,注重学生性格的培养方面入手;(6)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多元化;(7)注重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基于APOS理论对新教材中平面向量数量积做了1个教学设计。
李红[6](2021)在《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是科技、信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笔者长期进行初二初三的循环教学,发现学生在对物理新鲜好奇之后会感觉到物理知识的枯燥,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逐渐减少,甚至害怕上物理课,成绩也不理想。究其原因:在常规课堂教学中仍然实行“以教为中心”,教师一人从头讲到尾,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严重遏制,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也就无从谈起。活动教学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活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教学指导思想,倡导以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因此,为了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笔者提出了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的行动研究,以期解决当前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不持久、参与课堂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发展。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纠正教师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本论文中笔者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步骤,进行了螺旋式上升的循环研究。在研究中笔者应用杨莉娟教授提出的活动教学三种典型模式:“活动—体验型”教学模式,“活动—交往型”教学模式,“活动—探究型”教学模式,对苏科版八年级和九年级适合运用活动教学的课题进行了教学设计,运用三种教学模式进行了课堂实践研究。并对应用活动教学三种典型模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研究发现:1、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等方面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一节课中也可以将不同的活动教学模式融合在一起使用,灵活运用,不可生搬硬套。2、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应用活动教学的这三种典型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应用。3、并不是课堂活动进行的越多越好,要注意恰当的选择、组织活动,注意活动的可控性、层次性、有效性。4、需要采取适当的活动教学策略:通过设置学生当小老师的活动环节、建立新的提问策略、搭建QQ问题交流平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技巧、多给学生归纳总结的机会等教学策略。5、为了顺利实施活动教学,需要提高教师对课堂活动的把控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蔡静怡[7](2021)在《人教社三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小数的运算”内容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教材,能够丰富教材比较理论成果,为教材发展史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给教师教学提供一些好的教学思路,所以对教材进行一系列的比较研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课程教材改革自改革开放40来的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初期的课程教材重建(1978-1986)、义务教育教材探索(1986-2001)、本世纪以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教材改革(2001-2018)。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也在这三个阶段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同时期的数学教材,在结构体系、内容设计、呈现方式上有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产生一定影响。这里选择人教社具有代表性的78版、92版、12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对其中“小数的运算”内容的组织与呈现进行了比较研究。“小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分数的运算”都是“数与代数”这一领域中重要内容。本文采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三版教材中“小数的运算”的结构体系、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这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三套教材中“小数的运算”主题页数占比都高于课时数占比,且都注重对知识的“再创造”。此外三版教材又各具特色,知识编排有所差异,78版教材知识点连接缺乏连贯性,三版教材知识点广度及聚合度存在不同,习题难度逐年加深,12版教材综合难度最高。这些研究发现给教材编写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思路,如教材要体现螺旋上升原则,教材内容保持衔接性;注重例题的代表性,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意识;重要概念醒目呈现,要点突出显示;重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合理安排习题的数量和难度。
冯紫轩[8](2021)在《思维可视化在高一物理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以《物理必修第一册》运动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发布以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成为当代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课题。高中物理相比于初中物理,知识更抽象复杂,并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部分学生物理成绩偏低,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部分学生在高一阶段刚接触物理学科时对物理概念、规律和数学表达的理解产生困难,而物理习题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物理的困难,学生往往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后只能理解知识的表面含义,影响知识的运用。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调查研究等方法。首先,依据国内外对思维可视化的研究,对思维可视化理论依据进行系统性阐述,并且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并界定了相关的概念及内容。其次,以《物理必修第一册》运动学模块为载体,将思维可视化工具应用于学生学习中,主要运用思维导图与鱼骨图两种工具。思维导图主要用于学生汇总物理学知识点和总结相关习题的解题方法,利用思维导图发散的特点,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鱼骨图主要用于对解题错误原因的分析以及对解题过程的描述,最后,分析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和鱼骨图,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分析以及访谈分析等评价方式,对思维可视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和解题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思维导图使物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培养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鱼骨图凭借其所特有的形象直观、逻辑严谨、全面详尽和因果关系清晰的特点应用于解题中,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题能力。总之:思维可视化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归纳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叶丹[9](2021)在《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数学课堂教学观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与实施,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点燃了数学教育改革的引擎,全国开展了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改革的关键在于落实,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中的落实情况是检验改革成果的有效标尺;开展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观察研究,能够了解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学,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教师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胜任力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构建课堂教学观察表,借助观察表利用课堂观察法了解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主要解决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构建了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概念课、原理课、习题课、概率与统计课的课堂教学观察表;二是应用构建的观察表观察数学课堂教学,解释观察表的使用和分析方法。本研究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LICC范式和实际课堂教学情况,经过三轮专家咨询,修改完善观察表,并在实际课堂中检验观察表的有效性,最终构建了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不同课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观察表。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构建的四种课型课堂教学观察表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观察维度覆盖了与数学核心素养相关的课堂表现领域,观察视角简洁适合记录与处理,观察点为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学设置了较高的表现期望,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不同课型课堂教学观察工具合格;(2)经过实践检验,构建的课堂教学观察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对预定的观察目标(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有效,并能为其提供有效的信息与数据;(3)构建的观察表可以发挥诊断功能,能以观察报告为框架诊断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并依据观察表和观察记录有针对性的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指明方向,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意见,能够发挥观察表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学实践上的作用。本研究将数学核心素养细化为课堂中可观察、可评价的教学行为,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孕育点和生长点,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杨婷婷[10](2021)在《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的调查研究与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高中数学衔接一直深受各位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关注,其中三角函数知识是高中数学的主干内容之一.同时不少高一新生在理解和应用三角函数时不得要领、茫然不解.因此,开展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现状的调查研究亟待进行,为一线高中教师提出卓有成效的教学建议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建构主义、认知同化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本文研究的问题是:1、高一新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三角函数掌握现状和解题困难;2、高一教师在三角函数概念衔接和解题衔接上的教法;3、高一新生三角函数部分常见的解题错误类型.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衔接建议:1、概念衔接:(1)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2)增强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3)强化符号语言的学习,注重三种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4)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2、解题衔接:(1)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2)规范解题格式、强调符号书写;(3)加强计算、限时训练;(4)解题通法和一题多解,双管齐下;(5)举一反三、检验掌握情况;(6)鼓励学生进行说题,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学法指导:(1)选择性地预习,提升课堂效率;(2)课后及时巩固,强化理解记忆;(3)科学记笔记、整理纠错本;(4)端正学习态度,实现自我追求.
二、运用典型例题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典型例题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开放性习题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和“鲁科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2.3 理论基础 |
3 开放性习题的比较研究 |
3.1 开放性习题评价框架的设计 |
3.2 开放性习题的数量统计及分析 |
3.3 开放性习题的典型案例分析 |
3.4 基于SOLO分类评价法调查学生对必修教材开放性习题的适应性 |
4 研究结论及必修教材开放性习题使用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2 必修教材开放性习题使用建议 |
4.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相关概述 |
第一节 单元整体教学概述 |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 |
二、单元整体教学的特点 |
三、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 |
第二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概述 |
第三节 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概述 |
一、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 |
二、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的独特性 |
三、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的适切性 |
第二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问题剖析 |
第一节 教学前——备课与预习维度的问题 |
一、文类目标指向不明,目标层次分布模糊 |
二、整体教学理解片面,有效整合策略缺乏 |
三、整体预习指导不足,学生课前准备随意 |
第二节 教学中——教与学维度的问题 |
一、教师教维度的问题 |
二、学生学维度的问题 |
第三节 教学后——练习与反思维度的问题 |
一、课后练习检测力不足,知识能力迁移缺乏保障 |
二、评价系统匹配度不高,学习效果评定不够全面 |
三、教学反思深刻性不够,整体教学经验难以推广 |
第三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探索 |
第一节 教学前——备课与预习维度的策略 |
一、聚焦散文序列系统,多维考察,明确教学目标 |
二、重视散文共性特质,把握整体,灵活整合内容 |
三、强调散文文类意识,确立方向,做好课前预习 |
第二节 教学中——教与学维度的策略 |
一、教师教维度的策略 |
二、学生学维度的策略 |
第三节 教学后——练习与反思维度的策略 |
一、强化整体检查力度,保证知识能力迁移 |
二、关注散文能力考察,全面评价教学效果 |
三、深化整合教学反思,归纳经验与不足 |
第四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课型建构 |
第一节 单元整体教学基本课型介绍 |
第二节 散文分年级单元整体教学课型及案例展示 |
一、七年级——培养阅读技能,侧重教读的课型体系 |
二、八年级——渗透文类意识,侧重自读的课型体系 |
三、九年级——复习巩固知识,侧重训练的课型体系 |
第三节 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课型体系建构的反思 |
一、课型体系建构的亮点 |
二、课型体系建构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模式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的思路 |
1.7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课程理解的相关研究 |
2.1.1 教师课程理解的内涵 |
2.1.2 教师课程理解的基本内容 |
2.1.3 教师课程理解的影响因素 |
2.2 教材理解的相关研究 |
2.2.1 教材理解重要性 |
2.2.2 教材使用 |
2.3 研读教材的相关研究 |
2.3.1 研读教材的重要性 |
2.3.2 研读教材的内容 |
2.3.3 研读教材的视角 |
2.3.4 研读教材的方法 |
2.3.5 研读教材的策略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研究方法 |
3.4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5 研究的伦理 |
3.6 小结 |
第4章 小学数学教材“数与代数”模块的内容分析 |
4.1 研读“数与代数”模块的总体设计 |
4.1.1“数与代数”在四大模块中单元数的分布情况 |
4.1.2“数与代数”在四大模块中课时数的分布情况 |
4.1.3“数与代数”模块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 |
4.1.4“数与代数”模块新知识例题数分布情况 |
4.1.5“数与代数”模块单元、节的基本结构 |
4.2“数的认识”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2.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2.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3“数的运算”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3.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3.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4“常见的量”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4.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4.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5“探索规律”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6“代数初步”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6.1 研读“式与方程”部分教材知识结构 |
4.6.2 研读“正、反比例”部分教材知识结构 |
4.7 研读“数与代数”模块教学内容的特点 |
4.7.1 关注生活情境的运用 |
4.7.2 关注学生数感的培养 |
4.7.3 重视算理与算法的联系 |
4.7.4 重视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
4.8 小结 |
第5章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 |
5.1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愿景 |
5.1.1 致力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 |
5.1.2 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作用 |
5.1.3 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学生 |
5.1.4 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 |
5.2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时应遵循的原则 |
5.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5.2.2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
5.2.3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
5.3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方法 |
5.3.1 整体系统研读法 |
5.3.2 深度追问研读法 |
5.3.3 横纵对比研读法 |
5.3.4 移情理解研读法 |
5.4 小学数学教师“研”教材文本的步骤 |
5.4.1 课标为据,明晰要求 |
5.4.2“初研”教材整体结构 |
5.4.3“再研”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 |
5.4.4“细研”主题图、例题和习题 |
5.4.5“深研”教材编写意图 |
5.5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方式 |
5.5.1 自我研读 |
5.5.2 交流研读 |
5.5.3 合作研读 |
5.5.4 指导研读 |
5.6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前后的教育教学效果 |
5.7 小结 |
第6章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课例分析 |
6.1 研读教材课例的选取 |
6.1.1 内容层次 |
6.1.2 水平层次 |
6.1.3 结构层次 |
6.2“数的认识”部分课例分析——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
6.2.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2.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
6.2.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2.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3“数的运算”部分课例分析——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
6.3.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3.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 |
6.3.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3.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4“常见的量”部分课例分析——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
6.4.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4.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认识钟表” |
6.4.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4.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5“探索规律”部分课例分析——丰富数学知识的表现形式 |
6.5.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5.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数学广角——数与形” |
6.5.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5.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6“代数初步”部分课例分析——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
6.6.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6.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用字母表示数” |
6.6.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6.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7“数与代数”模块各教学课例研读设计的形成过程 |
6.7.1 各教学课例研读设计的形成过程 |
6.7.2 微循环研究过程的作用 |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 |
7.3 研究的反思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综合思维的2014-2020年包头市初中地理结业考试试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现状 |
1.研究内容 |
2.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图 |
一、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
2.地理综合思维 |
3.初中地理结业考试 |
(二)理论基础 |
1.地理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 |
2.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二、2014—2020 年包头市初中地理结业考试试题整体分析 |
(一)包头市初中地理结业考试的功能 |
1.初中地理结业考试指导教师教学 |
2.初中地理结业考试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二)2014—2020 年包头市初中地理结业考试形式和结构分析 |
(三)包头市初中地理结业考试中“综合思维”的考查逐渐增加 |
三、基于综合思维的 2014—2020 年包头市初中地理结业考试试题分析 |
(一)初中地理综合思维关键能力和水平表现划分 |
(二)2014—2020 年考查“综合思维”试题具体素养的统计分析 |
1.关键能力划分 1“地理要素地理事象的联系”分析 |
2.关键能力划分2“能够分析地理事象或地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分析 |
(三)2014—2020 年包头市初中地理结业考试中考查“综合思维”试题对应课标分析 |
(四)2014—2020 年包头市初中地理结业考试中考查“综合思维”试题的背景情境分析 |
(五)2014——2020 年包头市初中地理结业考查“综合思维”试题中图表图像题型分析 |
(六)2014—2020 年包头市初中地理结业考试中考查“综合思维”试题的优势与不足 |
1.包头市初中地理结业考试中考查“综合思维”试题的优势 |
2.包头市初中地理结业考试中考查“综合思维”试题的不足 |
四、教学策略与试题命制建议 |
(一)强化培养综合思维素养的教育教学策略 |
1.学校层面 |
2.教师层面 |
(二)培养综合思维试题的命制建议 |
1.试题命制强调能力立意 |
2.试题命制注重探究性和开放性 |
3.引导学生将乡土地理与生活体验相联系 |
4.挖掘并研究与地理有关的热点信息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2014——2020 年内蒙古包头市初中地理结业考试考查“综合思维”试题的分析 |
附录2:2014——2020 年包头市初中地理结业考试试题 |
致谢 |
(5)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背景 |
(二)现实诉求 |
1.平面向量数量积在高考中的体现 |
2.平面向量数量积内容编排变化 |
二、研究问题与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的影响因素 |
(一)认知因素对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的影响 |
(二)非认知因素对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的影响 |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策略综述 |
(一)克服负迁移 |
(二)降低认知加工的难度 |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
(四)激活非认知因素 |
三、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新知课教学设计研究 |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复习课教学设计研究 |
四、国外研究现状 |
五、相关理论 |
(一)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二)非认知因素 |
(三)APOS理论 |
(四)数学核心素养理论 |
六、综述小结 |
(一)综述结论 |
(二)综述引发的思考 |
第3章 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一)问卷调查对象 |
(二)访谈调查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一)问卷调查的编制与实施 |
1.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的编制与实施 |
2.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二)教师访谈提纲编制与实施 |
四、数据的编码 |
第4章 平面向量数量积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调查结果分析 |
1.测试卷基本描述性统计 |
2.高中生平面向量数量积数量积测试结果分析 |
3.高中生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结果差异分析 |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
1.问卷基本描述性统计 |
2.学习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非认知因素现状分析 |
3.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的差异分析 |
4.问卷中开放题学生回答结果分析 |
5.非认知因素与学业成绩回归分析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新课导入分析 |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难点分析 |
(三)几何画板使用情况分析 |
第5章 平面向量数量积研究结论、教学建议与教学设计 |
一、研究结论 |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调查结论 |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调查结论 |
(三)教师访谈结论 |
二、教学建议 |
(一)研读教材,创新使用新教材 |
(二)重视概念教学,采取合理教学策略 |
(三)重视平面向量数量积广泛应用价值 |
(四)适当重视学生高认知水平的发展 |
(五)注重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 |
(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多元化 |
(七)注重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
三、基于APOS理论的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设计 |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
一、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预测) |
附件2 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正式) |
附件3 学习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的调查问卷 |
附件4 非认知因素各维度介绍 |
附件5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6)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代培养科学素养人的需要 |
1.1.2 物理课堂教学现实的需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有利于纠正教师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 |
1.4.2 有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 |
1.4.3 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活动教学 |
2.1.2 初中物理活动教学 |
2.1.3 行动研究法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实践观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4 多元智能理论 |
第3章 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 |
3.1 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依据 |
3.1.1 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理念 |
3.1.2 初中物理学科特点 |
3.1.3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和思维特点 |
3.2 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原则 |
3.2.1 主体性原则 |
3.2.2 明确化原则 |
3.2.3 发展性原则 |
3.2.4 多样化原则 |
3.2.5 反馈补偿原则 |
3.3 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案例 |
3.3.1 “活动—体验型”教学模式下的《压强》教学设计 |
3.3.2 “活动—交往型”教学模式下的《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
3.3.3 “活动—探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教学设计 |
第4章 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
4.1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1.1 计划与设计 |
4.1.2 行动与观察 |
4.1.3 反思与再设计 |
4.2 第二轮行动研究 |
4.2.1 计划与设计 |
4.2.2 行动与观察 |
4.2.3 总结与反思 |
4.3 实践效果 |
4.3.1 学生学习兴趣提高 |
4.3.2 学生学习成绩提升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问卷调查 |
附录二: 物理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三: 《力与运动的关系》复习自主检测 |
致谢 |
(7)人教社三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小数的运算”内容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教材 |
(二) 小数的运算 |
(三) 教材比较 |
三、文献综述 |
(一) 中外小学数学教材比较研究 |
(二) 国内小学数学教材比较研究 |
(三) 已有研究述评 |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教材选取 |
二、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维度 |
(一) 结构体系 |
(二) 内容设计 |
(三) 呈现方式 |
四、比较研究工具选择 |
(一) 内容广度 |
(二) 内容深度 |
(三) 习题难度 |
(四) 整体难度 |
第二章 三个版本“小数的运算”教材内容比较 |
一、“小数的运算”主题内容简要概述 |
(一) “小数的运算”内容的知识特点 |
(二) “小数的运算”内容的重难点 |
(三) “小数的运算”内容渗透的数学思想 |
(四) “小数的运算”内容的地位作用 |
(五) 三版教材课标或教学大纲对“小数的运算”的内容要求 |
二、三版教材“小数的运算”结构体系比较 |
(一) 单元设置 |
(二) 内容分布 |
(三) 具体栏目的安排 |
(四) 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 |
三、三版教材“小数的运算”内容设计比较 |
(一) 内容广度 |
(二) 内容深度 |
(三) 习题难度 |
(四) 教材难度 |
四、三版教材“小数的运算”呈现方式比较 |
(一) 素材选取 |
(二) 情境设计 |
(三) 插图运用 |
(四) 习题安排 |
(五) 语言表达方式 |
第三章 三版教材“小数的运算”比较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一) 三版教材“小数的运算”知识编排有所差异 |
(二) 三版教材主题页数占比均高于课时数占比 |
(三) 三版教材知识点广度及聚合度存在不同 |
(四) 三版教材都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 |
(五) 习题难度加深,更注重习题的应用性 |
(六) 三版教材难度上表现不一,12版教材难度最高 |
二、启示 |
(一) 体现螺旋上升原则,教材内容保持衔接性 |
(二) 注重例题的代表性,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意识 |
(三) 重要概念醒目呈现,要点突出显示 |
(四) 重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合理设计习题的数量和难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思维可视化在高一物理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以《物理必修第一册》运动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思维可视化 |
2.1.2 思维可视化文献研究 |
2.2 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学习观 |
2.2.2 脑科学理论 |
2.2.3 双重编码理论 |
2.3 思维可视化工具 |
2.3.1 思维导图 |
2.3.2 鱼骨图 |
2.3.3 两种思维可视图的比较 |
第3章 思维可视化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
3.1 研究设计 |
3.2 思维导图在运动学中的应用设计 |
3.2.1 运动学相关材料的设计 |
3.2.2 思维导图应用流程的设计 |
3.2.3 教学及评价材料的设计 |
3.3 鱼骨图在运动学中的应用设计 |
3.3.1 运动学习题材料的设计 |
3.3.2 鱼骨图应用流程的设计 |
3.3.3 教学及评价材料的设计 |
第4章 应用案例及效果分析 |
4.1 应用案例 |
4.1.1 思维导图案例分析 |
4.1.2 鱼骨图案例分析 |
4.2 效果分析 |
4.2.1 学生学业成绩分析 |
4.2.2 访谈分析 |
第5章 研究总结 |
5.1 总结 |
5.2 研究反思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期中考试试题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数学课堂教学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迈向核心素养,体现时代要求 |
1.1.2 聚焦核心素养,促进课堂观察专业化 |
1.1.3 胜任核心素养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3.2 研究计划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收集的主要途径 |
2.2 有关“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 |
2.2.1 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
2.2.2 数学核心素养的测量与评价 |
2.2.3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
2.3 有关“课堂观察”的研究 |
2.3.1 课堂观察的定义 |
2.3.2 课堂观察的工具 |
2.3.3 数学课堂观察的工具 |
2.4 有关“核心素养下课堂观察”的研究 |
2.4.1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观察 |
2.4.2 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观察 |
2.5 文献评述 |
2.6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目的 |
3.2 研究的对象 |
3.2.1 文本对象 |
3.2.2 课堂观察对象 |
3.3 研究的方法 |
3.4 研究的工具 |
3.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5.1 LICC课堂观察范式 |
3.5.2 PCK理论 |
3.6 研究的伦理 |
3.7 小结 |
第4章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观察表的构建 |
4.1 课堂教学观察表构建原则 |
4.2 课堂教学观察表构建步骤 |
4.2.1 开发设计 |
4.2.2 调试修正 |
4.2.3 正式使用 |
4.3 课堂教学观察表初步构建 |
4.3.1 一级指标观察维度的确定 |
4.3.2 二级指标观察视角的确定 |
4.3.3 三级指标观察点的分析 |
4.4 不同课型观察点的确定 |
4.4.1 概念课观察点的确定 |
4.4.2 原理课观察点的确定 |
4.4.3 习题课观察点的确定 |
4.4.4 概率与统计观察点的确定 |
4.5 小结 |
第5章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观察表的完善 |
5.1 基于专家咨询的修改 |
5.1.1 基于第一轮专家咨询的修改 |
5.1.2 基于第二轮专家咨询的修改 |
5.1.3 基于第三轮专家咨询的修改 |
5.2 课堂观察表的确定 |
5.2.1 概念课课堂观察表的确定 |
5.2.2 原理课课堂观察表的确定 |
5.2.3 习题课课堂观察表的确定 |
5.2.4 概率与统计课课堂观察表的确定 |
5.2.5 观察表评分的计算方法 |
5.2.6 课堂观察表的信效度检验 |
5.3 小结 |
第6章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观察表的使用 |
6.1 课堂观察表的使用 |
6.2 课堂教学观察的分析 |
6.3 课堂观察表的实际使用 |
6.3.1 高中数学概念课课堂教学观察 |
6.3.2 高中数学原理课课堂教学观察 |
6.3.3 高中数学习题课课堂教学观察 |
6.3.4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课课堂教学观察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1.1 课堂观察表的构建 |
7.1.2 课堂观察表的检验 |
7.1.3 课堂观察表的实践 |
7.2 研究的反思 |
7.3 研究展望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B 第一轮专家咨询统计结果 |
附录C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D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统计 |
附录E 第三轮专家咨询问卷及结果统计 |
附录F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课课堂教学观察表 |
附录G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原理课课堂教学观察表 |
附录H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习题课课堂教学观察表 |
附录I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概率统计课堂教学观察表 |
附录J 课堂观察课例统计表 |
附录K 基于落实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教学观察报告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的调查研究与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述与理论基础 |
2.1 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的相关概述 |
2.2 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的调查研究与结果分析 |
3.1 学生问卷调查 |
3.2 学生访谈 |
3.3 教师问卷调查 |
3.4 教师访谈 |
3.5 高一学生三角函数内容期末试卷错误类型汇总 |
3.6 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调查研究的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的优化策略与案例分析 |
4.1 优化策略 |
4.2 案例分析 |
4.3 教学设计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和三角函数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访谈问题 |
附录3 高一数学教师关于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的调查问卷 |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5 高一学生三角函数内容期末试卷错误情形汇总 |
致谢 |
作者简历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四、运用典型例题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开放性习题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和“鲁科版”为例[D]. 邹佳瑞.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2]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D]. 张艺潇.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D]. 罗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基于综合思维的2014-2020年包头市初中地理结业考试试题分析[D]. 乔凤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的调查研究[D]. 官丽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D]. 李红. 扬州大学, 2021(09)
- [7]人教社三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小数的运算”内容比较研究[D]. 蔡静怡. 扬州大学, 2021(09)
- [8]思维可视化在高一物理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以《物理必修第一册》运动学为例[D]. 冯紫轩. 海南师范大学, 2021(12)
- [9]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数学课堂教学观察研究[D]. 叶丹.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的调查研究与案例分析[D]. 杨婷婷. 伊犁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