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覃焕昌

[摘要]改革课程设置,以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教育为课程体系核心,重新整合知识体系结构,形成注重行业特色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和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教学途径,实现课程实验、实习实训、综合设计、创新研究、各类竞赛活动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实践和创新能力,构建以专业工程师素质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柱和先导产业。“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目前我国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培养目标模糊,教学内容滞后于实际应用,培养过程比较单一,课程设置与使用教材不规范等诸多问题。高层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如何按社会的实际要求,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工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少数民族地区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具有“老少边山穷”的特点,老即是革命老区;少即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边即是各省各市的边远地区;山即是身处山区;穷即是属于国家级的贫困地区。正是这些不可抗拒的地区特性,使得学校的基础弱势极为突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和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起来所要面临的困难要多得多。对于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来讲,可具体有以下办学模式:

(一)更新办学理念

少数民族地区在办学理念上要有所更新,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要谨遵教育教学规律,改革落后的教育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创新学科建设,提升自身的办学实力,强化办学特色,在办学过程中,走一条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之间协调发展的道路,努力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电子信息专业的技术人才,并使其极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二)科学的发展定位

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培养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要有着科学的发展定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进行长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要严格地按照“高素质、宽口径、厚基础、优个性、强能力”的要求,以此为标准来培养符合或者说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电子信息专业的技术人才。在学科定位的培养方面,高校教育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信息产业化的需要来不断地调整电子信息工程以及相关的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的相关知识体系,做好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与通信与信息学科,并适时的做好培养研究生的准备。

(三)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在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人才所需授课的范畴内,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三大主干学科。围绕着这三大主干学科应开设的课程群有通信技术课程群、电子技术课程群以及计算机技术课程群。为了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专业技术人才的标准,在授课方案中将所学课程归纳为必须课和选修课两种。学科基础课、公共必修课和专业主干课三者构成了必须课;专业选修课程与通识选修课程共同构成了选修课。每一类课程在考核方面均包括了学分、学时和学时类型等要求,以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考核的科学性。

二、少数民族地区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相对于其他的行业,电子信息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很容易,硕士生、博士生的待遇更高。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应财力所限,很难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好地科研条件和改善生活待遇,同时在引进高水平的师资方面也是较难的。在人才引进方面,由于条件落后,不仅很难引进外面的优秀人才,就连自己花大力气加以培养的硕士博士生都很难挽留住,人才外流极为严重,落后地区形成了向发达地区输送人才的怪现象。

(二)企业项目较少

少数民族地区之所以落后,在表面上来看是单纯地经济上的落后,体现到软件方面则是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产业观念落后。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缺少电子信息相关的企业,加上这些企业对于技术上的需求和发展不旺盛,使得师生们就很难承接到企业相关工程项目,导致了技术研究开展和更新的动力不足。

(三)研发条件欠缺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受到地方经济的影响,资金紧张现象较为普遍,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拨款资金的加大,教学条件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是在科研建设方面的改善不多。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实验室种类繁多,投资量大,学校在资金上很难为师生在科研实验室方面做相应投资,教师们往往欠缺开展科研或者是研发的条件。另外,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资金量少,所需要的研发器件市场较小,在做技术研发时往往很难买到器件,严重的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师生做研发的条件。

三、少数民族地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培养电子信息工程类技术人才,就要十分地注重实践环节的应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培养技术型人才,对于办学专业的条件要求很高,资金投入也很大,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和师生客服了重重的困难,解决了各种人才培养的障碍,改善办学条件,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办学思想观念,努力地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质量。共做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一)加强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

在师资队伍的壮大和建设方面,通过自主培养和校外引进的方式与途径,在根本上改善了学校师资上的弱端。自主培养的青年教师,大多是硕士或者是硕士以上的学历;作为特殊条件引进的校外人才,大多具备博士或者是博士以上的学历,大量人才的填补和引进,极大地强化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则进一步加大了科研项目上的申报力度,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提升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专业上的办学实力。

(二)争取多方支持,改善办学条件

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电子信息专业技术人才,就是要充分地利用来自各方面的有力因素,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在中央颁布的与地方共同建设高校实验室项目的精神指导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化专业通过多种途径,使得教学实验室设备达到了新颖齐全、管理规范、利用率空前的高水平。在获得了这些支持的基础之上,高校教师还通过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些教学用品,例如单片机小系统板的设备,来进一步充实实验室设备。

(三)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为了紧跟其发展步伐,就必须加大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更新,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改革,及时地去除原来过时的教学内容,增加进来相应新理论与新技术的教学内容。另外,加大力量发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发展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校内电子电工实践基地与校外实习见习基地两者相结合的教学布局,二者各有分工,校内教学基地则免费开放以便于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开发与学习;校外教学基地的主要用途则是供学生进行短时间的学习和课程教学参观使用。

(四)加强技能培训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受地方经济发展落后的影响,在培养电子信息专业技术人才方面与其他地区有着不同之处,那就是更加注重“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培养毕业生具备“强能力、高素质”的品质与要求,这一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要具备自学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的工作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为了促进学生这一能力的提高,高校不仅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同时还推出了相应的技能培训和认证项目,以此来推动及带动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创新。

(五)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们解决遇到的新问题,深刻顺利地掌握新知识,促进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并且能够将这些新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地迁移到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这一系列的步骤只有掌握了创新性思维能力才能够完成。因此,在整个的创新活动智能结构当中,创新性思维是个关键点,也是创新能力的运用核心,高校创新教育与教学要大力培养这一思维和能力,在训练学生这一思维方式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主要以下几种训练方法的运用:

第一种:希望点列举法。顾名思义,这一方法就是将对于某一个事物的美好愿望列举出来。例如:什么样子的电视机是最为理想的?针对这一愿望,人们才会形成巨大的追求动力,进而成为创造发明的原动力。这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往往会成为人类物质文明不断前进的巨大推动力。

第二种:缺点列举法。古语讲,不破不立,破旧才能立新。此种方法指的就是将你对某一事物的不满之处统统地列举出来。正是这种不满意的列举和尽数道尽,往往才是改革和创新的开始。这些缺点和不足之处,正是创新事物的开始。通过这一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树立起来创新意志和志向,以至于直接导致创造发明。

第三种:图形想象训练。这一训练方法就是先由教师画出来一个图形,之后学生尽可能地根据这一图形说出来与其相似的事物。通过这一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创造思维和设想,最终达到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初衷。

四、结语

目前,在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中,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一方面需改革自身的教育观念,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争取将人才培养成为综合型的具备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利于就业;另一方面,加紧创新步伐,改革课程设置,以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教育为课程体系核心,重新整合知识体系结构,形成注重行业特色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专业工程师素质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以工程能力训练为特色的实践教学,创建“基础,专业,研究”三级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构建多层次,多目标,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实验、实习实训、综合设计、创新研究、各类竞赛活动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实践和创新能力。

注:

[1]刘望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

[2]孙建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5.

[3]陈国豪.加大教育创新步伐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M].华东理工大学教育研究,2002.

[4]刘沫.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索和实践[M].化工高等教育研究,2002.

[5]冯惠敏.大学普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M].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0.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系

邮编:533000

标签:;  ;  ;  

少数民族地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