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现状

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现状

李晓燕李莉莉(通讯作者)柳淑杰

(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吉林长春130021)

【关键词】艾滋病;知信行;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5-0368-02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目前艾滋病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1]。

近年,艾滋病疫情扩散的形势越来越严峻,青少年已经成为感染艾滋病的高危群体,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报告,在全世界的新发艾滋病患者中,15~24岁的青少年超半数[2]。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正处于这一年龄段,具有性生理发育成熟、思想不成熟的特点,高危行为是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关键诱因。相关大学生艾滋病的调查研究已经受到有关部门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现状

1.1研究对象抽样方法各异

研究者采用的抽样方法各有不同,总体包括整群抽样、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分类整群抽样及目的性抽样的方法。根据调查者的研究目的和选取调查对象的条件限制,样本量较小(1000人以下)的、局限于某高校的调查取样方法多为随机整群抽样或目的性抽样;而样本量较大(1000人以上)的、对某市或某省的调查取样方法多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如孔惠敏[3]对“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中随机整群抽取了865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黎永锋[4]对“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歧视现况”的调查中采用了目的抽样的方法抽取了700名大学生;代伟萍[5]对“黑龙江省大学生性态度、性行为及艾滋病知识调查”中采取了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1.2研究方法缺乏多样性

总体上看,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多局限于定量调查,缺乏实地访谈、开放式问答、大型行动研究等定性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需求的调查几乎空白。问卷调查是当前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方法,问卷内容不统一,多数学者根据调查研究的实际情况,参照文献和类似问卷,采用自行编制问卷的方法。

2.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大学生艾滋病认知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从地域、专业、性别等角度开展艾滋病知、信、行现状调查分析,通过查阅并分析文献,中国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研究现状总结如下:(1)随着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大学生艾滋病认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6],但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不深入;(2)大学生对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但对非传播途径的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有混淆现象;(3)大学生虽然意识到艾滋病是非常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但警惕意识不强,轻视艾滋病的易感性,预防措施相对缺乏;(4)由于大学生对艾滋病认识不足,导致其尚不能完全以端正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患者;(5)专业差异:医学生艾滋病认知水平明显高于非医学生;(6)性别差异:对于艾滋病预防、传播和对待艾滋病患者态度等问题,男生和女生有显著差异;(7)层次差异:大学新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对于艾滋病传播途径等基本知识,高年级医学生知晓率明显高于低年级医学生;(8)地域差异: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认识水平较低[7]。

2.1大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研究

国内调查[8]普遍发现:大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普遍较高,但对部分艾滋病传播途径缺乏正确认识,不同性别、地域、专业、等级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2.1.1性别差异李利兰的相关调查[9]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高,平均超过80%,知晓率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对艾滋病性传播和预防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女生,因为男生社会活动相对丰富,接触电视、网络等信息媒介的机会更多,因此能了解更多艾滋病相关知识。提示高校应侧重对女生开展性知识和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健康教育。

2.1.2专业及等级差异辛晴等[8]在调查中发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艾滋病知晓率存在差异:研究生对艾滋病的知晓率高于本科生,医学专业大学生对大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要好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国内相关调查研究[10]也证实医学专业学生较非医专业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掌握的好,这与医学院校课堂讲授艾滋病知识并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活动密切相关,提示高校教育者应在非医学专业学生中积极开展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

2.1.3地域差异许委娟在调查[11]中发现,对于同性性接触及母婴传播途径相关问题,城市学生知晓率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尽管大多数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主要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回答正确,但涉及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还存在混淆和误区。如30%的大学生认为日常生活接触、游泳、拥抱等也会传播艾滋病,还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对艾滋病传播途径认识不清,容易产生歧视心理,导致不能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因此加强对传播途径的了解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恐慌,亦是预防艾滋病的关键。

目前,关于艾滋病基本知识的调查研究中,研究者们对于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大一学生和其他年级学生知晓率差异比较的结果各异,目前无统一定论,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分析。

2.2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研究

2.2.1歧视现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调查研究结果各不相同,但总体上看,虽然多数大学生能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但是仍存在一定的歧视和恐艾心理。代伟萍[5]等报道,多数大学生能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患者,仅有7.6%的学生不愿意或逃避和艾滋病患者正常交往;但也有报道显示,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普遍存在的歧视心理,对于患有艾滋病的朋友,近40%[11]的学生表示会躲避、不接触,甚至断绝关系,可见,在将来的教育中,应加强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端正其态度,消除歧视现象。

2.2.2性别差异和专业差异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存在性别差异和专业差异。宋兴怡[12]在相关调查中发现,近90%的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持有积极正确的态度,在面对艾滋病患者是,女生由于更具有同情心,因此更能表现出友好和关心的态度;在假如自己感染艾滋病后,近1/3的学生会产生放弃生命、自杀等消极行为,男生的消极情绪要重于女生;另外,国内大量研究[13]表明,医学专业学生较文科及非医学专业学生对待艾滋病患者更能表现出同情等积极的态度;但是也有学者报道,部分医学生尚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患者,近1/3[14]的医学生建议将艾滋病患者与健康人隔离或统一管理,这与医学生高水平的艾滋病认知现状是相互矛盾的。可见,医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与其艾滋病知识水平并不相符。

2.3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研究

2.3.1高危行为在大学生中,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普遍存在。多项调查发现,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及多个性伴、同性恋是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有调查显示[6],多数大学生赞同在校期间发生恋爱式的性行为,但是大学生的恋爱对象往往不止一个,多性伴隐藏着很大的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何瑛等[15]对西藏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现状调查中发现,12.7%的被调查对象有过性行为,其中近90%的人未使用安全套,拥有2个及以上性伴侣的人占60%。以上数据提示,学校应全面开展科学的性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性健康问题,并通开展适宜的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减少大学生群体中高危性行为的发生。

综上,大学生对艾滋病知、信、行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有待提高,错误的认识和高危行为将进一步导致艾滋病在大学生之间传播肆虐。对大学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应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和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方法,加强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MadrayH,VanHulstY.ReducingHIV/AIDShigh-riskbehavioramonginjectiondrugusers:peervs.education[J].DrugEduc,2000,30(2):205-211.

[2]WHO.AIDSEpidemicUpdate-UNAIDS[R].2006.

[3]孔惠敏,秦凤菊,杨中东.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J].中国校医,2012,26(5):341-342.

[4]黎永锋.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歧视现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88-90.

[5]代伟萍,闫世春,梁琦.黑龙江省大学生性态度、性行为及艾滋病知识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31(2):215-217.

[6]孙昕霙,史宇晖,王培玉.我国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31(3):270-273.

[7]师会芳,王明旭,王兵.我国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和价值取向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1):123-125.

[8]辛青.山东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认知及态度情况调查[J].2011,49(5):143-146.

[9]李利兰.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12(3):22-23.

[10]连肖.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比较研究.医学与社会,2014,25(9):86-90.

[11]许委娟.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现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8):82-84.

[12]宋兴怡,徐选国.山西省3所高校12546名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5):878-881.

[13]黄晓光.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2):249-251.

[14]刘立新,陈瑞玲.我国大学生艾滋病认知及高校健康教育状况[J].医学动物防制,2012,28(5):515-518.

[15]何瑛,魏元龙,李小妹.西藏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现状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5):2781-2783.

基金项目: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项目

标签:;  ;  ;  

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