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纬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交通运输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逐渐成为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以全域旅游为背景分析了综合交通规划的特征,提出旅游公路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关键问题,拟探究我国当前时代背景下旅游公路系统构建以及运营发展的解决方案,并以巴州S340旅游公路为例,以实证研究分析了旅游公路设计策划与投资建设一体化的思路和内容。
关键词:旅游公路;规划设计;理论体系研究
引言
经过近20年的公路基础设施大规模投资建设,我国公路运输供给能力与需求关系由最初的“短缺”阶段不断发展到“基本适应”、“整体适应”阶段,下阶段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重点将由“量”的扩张逐步转向“质”的提升。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十三五”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达到67亿人次。根据全球旅游业发展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将进入旅游发展的“井喷”增长期,而我国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正步入全民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公路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其与传统公路在规划过程中有些不同之处,笔者重点对旅游公路规划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供相关部门借鉴。
1旅游公路的特点
旅游公路正由传统普通公路的单一交通功能向综合交通、游憩和生态等多种复合型功能通道转变。旅游公路沿线具备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体现为沿线自然景观资源,人文资源体现为沿线文化特色,是带动沿线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旅游公路基本特性可概括为“可达性、可展性、可链性、可融性、可导性”,可达性指任何旅游者要实现从定居地到目的地之间的旅行,都必须借助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两个载体,只有进得去、出得来才能带来客流和经济效益;可展性是指随着旅游公路的不断发展,交通网络的不断延伸,对区域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重大公路项目的建设会对区域旅游业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和深刻变革;可链性指通过旅游公路体系的构建,包括通道支撑、集散衔接、基础网络和配套服务等方面的完善,为游客提供一站式、一体化全方位服务;可融性指公路交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使两者在融合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和产业业态。随着融合的进一步深入,衍生的新业态将越来越多。可导性指通过利用现代交通技术提前控制、疏导旅游高峰期旅客集中出行造成的交通拥堵,并为旅客提供多选择性的交通组合产品,这对改善出行质量、提升旅游品质具有积极作用。
2旅游公路设计策划与投资建设一体化初探
随着旅游活动从低级的以赶景点为目标的“苦行游”向包含多种文化生活内涵的、以休假与游览结合为目的的“休闲游”等方向转化,交通的作用已不再仅仅把游客送到目的地,只停留在“通”的初级水准上,而是应把它作为旅游的主要成分来精心组织、策划,使游客在交通费用、时间疲劳度等方面有所降低,同时于交通过程中得到相应乐趣。因此,作为基础设施类的道路网建设,其规划与设计表现出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思考,需要用更广泛的“交通”内涵,确立一个地区在特定区域内的旅游发展特色。交通运输部“十三五”规划中提及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交通科技与信息化、绿色交通建设等,也积极表露着交通行业与行业之外其他领域的综合思考。笔者认为作为旅游公路设计者更加需要跳出传统公路行业的本位思想,看未来公路的发展,从其他职能部门的视角看待公路或许会给公路行业带来些许新的思维。本文按照“明确市场定位、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服务方式、打造新型业态”的总体思路,以运促游、以游兴运的经营理念,创新商业模式,加强和发挥“设计+施工+运营”各板块整体协同优势,结合笔者在交旅融合项目中设计策划与投资建设一体化的实践探索,拟为交通转型发展勇闯新路。
3旅游公路规划设计理论体系
3.1旅游公路网规划策略
干线旅游公路网主要包括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主要联系城市圈、周边地区旅游景区,是“快进”的旅游出行方式。支线公路网主要是承担集散型旅游交通功能的农村公路,是直接连接景区与干线公路的纽带,可根据需求及沿线旅游资源增设自行车道、步道等慢行交通设施,结合沿线景观风貌和旅游资源,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慢游”交通网络。旅游公路网中干线公路一般在交通5年发展规划中已基本明确,旅游公路网规划应重点对支线旅游公路网进行规划梳理,处理好与干线公路网的高效衔接和与旅游资源的的有机联系,以及与不同景区间的便捷串联等,充分发挥其旅游支撑功能。支线旅游公路网的规划应重点解决旅游公路总体规模不够、部分景区通达道路街道化等严重问题,提升景区旅游公路覆盖范围;根据景区等级、交通需求、地形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设置景区旅游公路等级,解决旅游公路整体技术等级偏低的问题;打通断头路,改善旅游微循环,旅游支线公路应尽量将邻近景区串联起来,避免形成断头路,游客游完一个景点可便捷地达到另一个景点,不走“回头路”。同时应改善旅游公路出行环境。
3.2旅游公路相关附属设施
(1)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的具体服务功能包括旅游信息咨询、旅游集散换乘、大型活动组织、购物娱乐体验、客房票务预订等,能够满足游客多层次的服务需求。游客可以在旅游集散中心选择、组合旅游线路,自主安排旅游行程,享受到自助旅游的乐趣。旅游集散中心的规划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方便游客集散。集散中心应充分考虑到游客去目的地景区游玩的出行心理及实际需求,便于游客的集中和疏散,做到人便于行,一般布局于方便到达城市主要景点的地方,可考虑结合交通换乘枢纽统一布局,体现服务游客、方便游客、为游客提供安全快捷的服务宗旨。二是统筹考虑不同景区旅游交通需求。旅游集散中心的模式构建应与城市旅游主客流方向一致,减少绕行,满足大部分游客的需要,缩短游客的出行时间,但同时也要考虑到通往“冷点”景区旅游客流的需要。三是统筹布局、分级设置。旅游集散中心的建立应在区域层面统筹考虑,形成旅游集散中心网络布局系统,在不同区域分别设立主中心、分中心和旅游服务站等,与旅游公路一并构成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旅游公路系统。(2)房车营地。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以及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长,游客越来越注重个人旅游体验,自驾游作为新兴的旅游方式,在我国的大中城市的旅游方式中已经占有极大的比例。自驾游的发展是大众旅游时代的客观需求、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手段、是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的新动力。
3.3旅游公路布局和选线
根据沿线各段地形地貌、旅游资源等情况可初步确定路线走向。本节要强调的是通过分析穿越区域特征和景观资源情况,可进一步对沿线涉及到的环境敏感区进行生态选线。通过对旅游资源价值分析,分清各段道路的功能,以功能确定技术指标。因地制宜地灵活确定路线等级、横断面、宽度、行车速度等各项参数。在S340项目中,我们采用生态选线的方法,将规划范围内各段道路的功能进行界定,通过GIS系统建模得出公路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及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此外,对高景观价值景区、行车视线范围内的、地域文化体验的、最大限度带动旅游产业的进行公路景观价值等级划分。有的路段是景域内部道路,分主题设置为风情道;有的路段是景域之间的联络线,则强调快速通达性;有的路段兼有社会交通功能,设计策划时则兼顾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在缺乏高速公路支撑的地段,通过补充旅游快速通道,实现快速通道与伴行辅路、绿道、步道等有效融合,成为交旅空间转换承接的高效系统。
结语
综上所述,交通是手段,旅游是目的。旅游公路规划就是对全域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建设新产品,整合重构,形成新品牌,线路梳理,打造新体系,是明确区域全局性旅游发展格局的大战略,让资源获得重新洗牌上市的新机遇,实现旅游产业上台阶,突破发展瓶颈的新手段。
参考文献:
[1]毕志清.浅析旅游特色小镇开发建设中PPP模式应用.中国建设报,2017-03-10(006).
[2]程朝辉,衷平.公路选线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以福建省东山环岛生态路选线为例.交通标准化,2014,42(03):31-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