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本程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修·,伯恩,《睡美人》,创作程式
文本程式论文文献综述
张紫靖[1](2019)在《马修·伯恩的创作程式研究——《睡美人》的文本内外》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编舞大师马修·伯恩(Matthew Bourne)改编古典芭蕾的童话系列作品,在创作手法上呈现出一种具有共性的创作逻辑,可归于一个相对固定的程式当中。这一程式不仅存在于舞剧文本,也存在于文本的舞台实现。他将童话与现实的虚与实,过去与当下的古与今,相互关联成为一个在场的整体,在舞剧中无言地诉说他的理解。由此,文章以其作品《睡美人》为具体对象,展开了基于文本而又延伸至舞台实现的马修·伯恩创作程式研究。(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怡梦[2](2017)在《奇怪,演员不爱参加剧评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座谈会上,百分之八九十都在说剧本怎么样,很多演员不愿意参加座谈会,因为评论好像跟他们无关,一个戏曲评论不涉及评论主体,恐怕没有多大意义。”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说。“什么戏都是一种评论:这个戏演员不错的,剧本有问题;这个戏演员不错的,(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7-03-17)
唐燕[3](2016)在《略说钻研语文文本的基本程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面对错误"这一单元的主体课文《迟到》为例来阐述语文课应教学如何钻研文本。(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6年09期)
乌·纳钦[4](2016)在《论口头史诗中的多级程式意象——以《格斯尔》文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程式意象是史诗歌手的工具,歌手运用它的途径是演述中的再创编。文章通过分析一位歌手同类内容的两次演唱文本揭示出程式的内部有着分解转化的弹性,程式的分解转化又造成富含声学魅力和审美快感的多级程式意象及多级程式意象平行式。多级程式意象平行式又在诗行末端达成内在原型的统一,显示出其独特的核心美学功能。同类程式意象在同一位歌手不同史诗诗章中又产生变异,即被简化或潜伏,构成多级程式意象的逆向再创编。(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宋丽珏[5](2015)在《立法翻译文本中程式语搭配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程式语搭配特征的考察,可以作为判断翻译文本规范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准。近年来,基于语料库对翻译文本中的搭配特征进行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对各种翻译文本的宏观描述中,针对单一语类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英语类比语料库的考察发现,立法翻译文本中的程式语搭配特征是:(1)我国立法文本中程式语有9种高频型式;(2)立法翻译文本呈现复杂化特征;(3)常规化与异常化并存,异常化现象明显。(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5年04期)
沈勇,谢青[6](2015)在《“路头戏”赋子文本的程式研究(下)——以越剧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叁赋子在表现内容上的程式特征越剧赋子作为地方戏曲一种适应通用要求的标准化唱词,在内容的程式上主要表现在"类别化"与"通俗性"两个方面。(一)类别化的赋子戏联云:"九尺台五湖四海;叁更天七朝八代"~②,形象地说明了戏曲舞台以小见大,以虚拟实的特点,更有"不大地方设内则内设(本文来源于《戏曲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沈勇,谢青[7](2014)在《“路头戏”赋子文本的程式研究——以越剧为例(上)》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路头戏"又被称为"活戏"、"水戏"、"爆肚戏"、"提纲戏"、"幕表戏"、"搭桥戏"、"条纲戏"、"山头戏"等,不同的地方剧种有各自不同的称谓。~②"路头戏"主要是江浙一带对这种演剧类型的称谓。这种演剧类型的戏通常是指没有固定的文字剧本,流传依靠口授,表演依靠即兴,规范依靠提纲,根据提纲所规定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分场要求、角色分配等提示来进行现场即兴创造的演剧样式。(本文来源于《戏曲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陆敏娟[8](2014)在《文学程式对高中生学习文本的摆渡》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程式即文学体裁,它是作者创作的规范,也是读者对作品进行分析、把握的重要参考资源。体裁是文学种类明显可辨的特征,是作者创作所遵循的规范,是读者区别此文本与彼文本,使之不相混淆的依据。因此,文学程式对高中生学习文本有摆渡价值。(本文来源于《教育实践与研究(B)》期刊2014年12期)
高人雄[9](2014)在《佛经文本的多重叙事程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以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维摩诘所说经》和实叉难陀翻译的《华严经》等为例,分析佛经文本线性结构、佛珠式结构、网状结构等叙事程式,与以后的小说中的同类程式略作比较。(本文来源于《西域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宋丽珏[10](2014)在《立法翻译文本中程式语搭配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程式语(formulaic sequences,以下简称FSs)又称程式语序列,是指多词单位按照固定或半固定模式整体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型式(Sinclair,1991;Cowie,1998;Wray,2002等)。"程式语"概念经常会与"整体"、"约定俗成"或"习惯用语"概念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使用现象,它并不依靠语法规则生成而是稳定存在的语言使用模式,"序列"同时暗示了其内部可辨别性特征。立法文本是立法机关(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通过并颁布实施的各项法律法规,具有准确、规范、严谨的基础特性。在立法文本及其译文中普遍出现的程式语不但具有独特的搭配特征,而且具备一定的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本文通过可比语料库的观察发现,程式语搭配型式和功能在源语文本及翻译文本中存在较大差别,主要体现在翻译文本中的简化、常规化和异常化并存现象,针对此进一步展开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11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14年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4-08-25)
文本程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座谈会上,百分之八九十都在说剧本怎么样,很多演员不愿意参加座谈会,因为评论好像跟他们无关,一个戏曲评论不涉及评论主体,恐怕没有多大意义。”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说。“什么戏都是一种评论:这个戏演员不错的,剧本有问题;这个戏演员不错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本程式论文参考文献
[1].张紫靖.马修·伯恩的创作程式研究——《睡美人》的文本内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
[2].怡梦.奇怪,演员不爱参加剧评会[N].中国艺术报.2017
[3].唐燕.略说钻研语文文本的基本程式[J].文学教育(下).2016
[4].乌·纳钦.论口头史诗中的多级程式意象——以《格斯尔》文本为例[J].民族文学研究.2016
[5].宋丽珏.立法翻译文本中程式语搭配特征研究[J].外语学刊.2015
[6].沈勇,谢青.“路头戏”赋子文本的程式研究(下)——以越剧为例[J].戏曲研究.2015
[7].沈勇,谢青.“路头戏”赋子文本的程式研究——以越剧为例(上)[J].戏曲研究.2014
[8].陆敏娟.文学程式对高中生学习文本的摆渡[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
[9].高人雄.佛经文本的多重叙事程式[J].西域研究.2014
[10].宋丽珏.立法翻译文本中程式语搭配特征研究[C].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11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14年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摘要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