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北开发区北二西测井资料沉积微相自动判别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萨北开发区北二西测井资料沉积微相自动判别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论文摘要

北二西位于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北二区西部,自1964年投入开发,现已进入高含水阶段。如何提高采收率关键在于对剩余油分布的认识,因此,开展研究区沉积微相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分析、确定剩余油分布规律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运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北二西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在原有油层组划分单元的基础上使用区内测井资料开展沿主河道方向和垂直河道方向的剖面对比工作,建立区内河道砂体等时对比框架,将葡一油层组划分为6个四级层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区PⅠ3以上部分主要为低位体系域,以河流相为主;PⅠ3以下部分主要为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对测井曲线采用直方图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在此基础上以伽玛值为92.5、自然电位值为-30.9为界定量识别出砂岩、泥岩。对曲线旋回形态及锯齿化程度进行分析绘图,最终确定测井相识别标准,应用Bayes判别分析法,实现沉积微相识别定量化。对砂体厚度及形态进行分析,最终确定各个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形态。PⅠ7PⅠ4及PⅠ1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天然堤、前缘席状砂等沉积微相类型;PⅠ3为三角洲平原辫状下切水道沉积,发育有分流河道、心滩、天然堤及河漫滩等沉积微相类型;PⅠ2为三角洲平原高弯曲度曲流河沉积,发育有侧向迁移加积的点坝体、废弃河道、分流间湾、决口扇、天然堤、边滩等沉积微相类型。在测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的孔隙度及渗透率进行二次解释,分析研究区的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认为本区总体属于中等非均质-强非均质型储层,PⅠ2非均质性相对较好;对研究区及重点井区聚驱效果分析表明,研究区中部聚驱效果好于边缘地区。采用相控随机建模方法,建立研究区的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砂体骨架模型及属性模型。在建模的基础上应用油藏数值模拟对研究区生产历史与单井生产历史进行拟合,确定了葡一油层组的含油饱和度定量分布,分析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类型主要为油层顶部井网控制不住型、注采不完善型、层间干扰型、废弃河道遮挡型等,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主要为沉积微相、微构造及夹隔层的分布,开发因素主要为注采的完善程度。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层序地层学方面
  • 1.2.2 沉积微相定量识别
  • 1.2.3 剩余油研究
  •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2章 PⅠ油层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
  • 2.1 高精度层序划分
  • 2.2 层序格架内沉积体系演化
  • 第3章 沉积微相识别及其分布
  • 3.1 沉积砂体类型及其特征
  • 3.1.1 河流-三角洲平原沉积
  • 3.1.2 三角洲前缘沉积
  • 3.1.3 前三角洲和浅湖泥质沉积
  • 3.2 沉积微相定量识别
  • 3.2.1 测井曲线的标准化
  • 3.2.2 测井曲线识别岩性
  • 3.2.3 测井曲线的旋回性
  • 3.2.4 测井曲线的锯齿化程度
  • 3.2.5 沉积微相识别
  • 3.3 沉积微相及砂体平面展布
  • 第4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4.1 孔、渗模型的建立
  • 4.2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 4.2.1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 4.2.2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
  • 4.2.3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
  • 4.3 聚驱效果分析
  • 第5章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 5.1 储层建模步骤
  • 5.1.1 储层建模技术路线
  • 5.1.2 储层建模约束条件
  • 5.1.3 变差函数分析
  • 5.2 三维地质模型
  • 5.2.1 构造模型
  • 5.2.2 沉积微相模型
  • 5.2.3 砂体骨架模型
  • 5.2.4 属性模型
  • 第6章 剩余油分布预测
  • 6.1 油藏数值模型的建立
  • 6.1.1 地质模型的建立及网格的划分
  • 6.1.2 参数的选取
  • 6.2 油藏历史拟合
  • 6.2.1 拟合参数的调整原则
  • 6.2.2 区块生产历史拟合
  • 6.2.3 单井生产历史拟合
  • 6.3 剩余油分布研究
  • 6.3.1 剩余油饱和度分布
  • 6.3.2 剩余油分布类型
  • 6.3.3 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长春油田C区块双二段扇三角洲体系沉积微相类型与测井识别[J]. 世界地质 2017(01)
    • [2].安定地区长6—长4+5油层组主要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1(06)
    • [3].储层沉积特征研究[J]. 云南化工 2018(03)
    • [4].温米油田温西三块沉积微相类型研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05)
    • [5].松辽盆地南部花敖泡海坨子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类型[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10(04)
    • [6].高家沟长2油层沉积微相类型及展布特征[J]. 石油化工应用 2017(11)
    • [7].临兴气田石盒子组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模式[J]. 石化技术 2020(03)
    • [8].胡七南沙三下储层高渗条带研究[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08)
    • [9].定边樊学定4930井区沉积微相研究[J]. 石化技术 2015(11)
    • [10].鄂尔多斯盆地中山川地区延长组长61沉积微相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33)
    • [11].柴达木盆地跃西油田E_3~2-N_1储层沉积相研究[J]. 四川地质学报 2009(04)
    • [12].准噶尔盆地W井区西山窑组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演化模式[J]. 河南科学 2017(09)
    • [13].宾县王府泉头组沉积微相类型分析[J]. 当代化工 2015(03)
    • [14].苏里格气田苏36区块盒8—山1段沉积特征[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15].王府地区泉三段沉积特征研究[J]. 当代化工 2015(03)
    • [16].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西江24-3油田沉积微相研究[J]. 海洋地质前沿 2011(03)
    • [17].灰色关联方法在低渗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 辽宁化工 2015(09)
    • [18].复合砂体内部单河道划分及沉积演化——以苏东27-36密井网区为例[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8(04)
    • [19].多类型河流体系沉积模式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J]. 特种油气藏 2014(03)
    • [20].志丹油田正22井区长8储层特征分析[J]. 辽宁化工 2018(03)
    • [21].沾化凹陷垦西地区新近系馆陶组沉积微相研究[J]. 地球学报 2011(06)
    • [22].吴起王洼子地区长2储层特征分析[J]. 石油化工应用 2017(04)
    • [23].饶阳凹陷留西地区馆陶组沉积相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09)
    • [24].王府地区泉一段曲流河沉积特征[J].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15(04)
    • [25].锦98块沉积微相研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10)
    • [26].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油层沉积微相类型及其主要特征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9)
    • [27].姬塬油田池46井区长8_2储层电性研究[J]. 西部探矿工程 2010(01)
    • [28].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油田西部营城组沉积微相精细描述[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09)
    • [29].浅谈吴起油田阳沟区延10油层沉积微相类型与特征[J]. 石化技术 2019(06)
    • [30].碳酸盐岩层序沉积演化及海平面的控制作用——以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奥陶系为例[J]. 天然气工业 2017(01)

    标签:;  ;  ;  ;  ;  

    萨北开发区北二西测井资料沉积微相自动判别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