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周延平贾萍(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473000)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格列美脲(万苏平)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T2DM患者140例临床资料,并将14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采用格列美脲治疗,对照组采用格列苯脲进行治疗,观察格列美脲和格列苯脲治疗糖尿病患者后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C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格列美脲和格列苯脲的降糖效果相似,但格列美脲治疗后餐后C肽无升高,两种药物对体重、血压、血脂影响不大,不良反应也轻微。结论:格列美脲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备选降糖药物。

【关键词】格列美脲2型糖尿病降血糖药

糖尿病患病率的迅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卫生保健问题,所以关于糖尿病的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格列美脲是一种新的磺脲类(SU)降糖药物,具有胰内及胰外双重作用[1],能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IR)引起的代谢紊乱状态。本文报告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为期3个月的疗效观察,副作用的评判及其应用前景。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根据2008年-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T2DM患者140例,其中,男87例,女53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3.5±11.30)岁,病程1个月~23年,平均(4.2±0.7)年。首次发现经饮食控制不佳者8例,最近数月中服用中等量降糖药物(主要为者)18例。两组的基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进行药物观察前测定对照血糖(空腹,餐后2h)。观察过程中,饮食及运动量同前不变,原口服其它降糖药治疗后空腹或餐后血糖控制不佳者,即停用该降糖药而改服格列美脲(每片1mg);合并应用的、或α-糖苷酶抑制剂的剂量不变;初发者因饮食控制不佳者,直接服用格列美脲药片。

1.3服药及观察方法

患者在观察期间接受格列美脲片,从1mg起步,与早餐同服,1~2周后查血糖,根据血糖调整药物剂量,最大可达6mg/d,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化验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及餐后2h血糖测定采用干化学快速血糖检测法。并分别于第0、4、12周随访,第0、4和12周测FPG、2hFPG、HbAlc、肝、肾功能、血脂等。治疗中出现饥饿感、面色苍白、心悸、乏力、出汗、心率加快、手抖等症状,血糖<3.0mmol/L,定义为低血糖。

1.4统计学处理本文数据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

2结果

2.1FPG、2hFPG和HbAlc比较

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PG、2hFPG、HbAlc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后HbAlc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降糖效果比较见表2。

2.2不良反应

在12周治疗期间,格列美脲发生恶心2例,便秘2例,皮肤瘙痒1例。无皮疹、粒细胞减少等的发生,两组患者均有在饮食欠佳的情况下,出现饥饿感及轻度心悸,但无面色苍白、出汗、无力等症状,但是所有经过血糖仪监测血糖的患者中,无一例血糖低于4.0mmol/L,两药对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

3讨论

格列美脲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其疗效与其它第二代药相似,但该药只需每日服用1次,耐受性良好,对单纯用饮食和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格列美脲是一种方便、较为安全的可供选择的药物,对继发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格列美脲与联合应用能够减少外源性的剂量。目前,研究提示格列美脲有良好的耐受性,但有关该方面的研究以及格列美脲与其它降糖药物的联合用药问题仍需更多的资料。格列美脲只需早餐时一次服用,方便易行,且疗效确定,药物间相互作用少,副作用也相对较轻,故应用前景乐观。

口服格列美脲1mg可完全吸收,血浆高峰浓度(Cmax)为103.2μg/l,单次服药后达Cmax的时间(Tmax)为0.7~2.8h,格列美脲主要在肝脏清除,其代谢产物为M1(有活性)和M2(无活性),服药后24~48h有37%~52%的格列美脲以M1和M2的形式由尿中排出。有关格列美脲与其它药物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现有资料显示格列美脲与令,和心得安无明显的交互作用。但理论上,格列美脲与高蛋白结合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雌激素、非甾体类消炎药物、甲状腺激素以及类药物可能具有相互作用,因此与上述药物合用时应慎重。

参考文献

[1]姬秋和,张雅萍,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时的胰岛素治疗[J].药品评价,2008,5(03):118-119

[2]冯凭,诺和锐30每天3次注射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的应用[J].药品评价,2008,5(03):127-129

[3]卢艳慧,血清β羟丁酸测定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的诊疗优势[J].药品评价,2008,5(10):411

[4]陈洪谦,陆祖谦.α细胞功能紊乱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药品评价,2008,5(12):557-561

[5]郝国华,袁博,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临床应用[J].药品评价,2010,7(21):25-28

[6]张俊清,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危害及预防[J].药品评价,2010,7(23):18-20

表2两组患者的降糖效果比较(x±s)

标签:;  ;  ;  

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