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粗重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粗重颗粒层,气固流化床,分层,压降分布
粗重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闫光辉[1](2018)在《底部粗重颗粒层对流化床流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床层底部粗重颗粒层对气固流化床流化特性的影响。以0~0.300 mm磁铁矿粉为加重质,不同粒度的玻璃球模拟粗重颗粒层,对比不同粗重颗粒层条件下的床层流化特性、压降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底部粗重颗粒层堆积会减小流化床的临界流化气速,使床层提前进入稳定流化状态,影响流化床的分层特性。当玻璃球粒度为12 mm,层数为2层,流化床的分层作用最弱,床层的垂直压降波动标准差为2.55 Pa,流化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林海波,黄卫星,漆小波,石炎福,祝京旭[2](2005)在《循环床提升管中粗重颗粒浓度的轴向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0m高提升管中对空气-沙子体系的压力梯度进行系统测试,研究了粗重颗粒平均颗粒浓度sε的轴向分布及操作条件对它的影响。结果表明,粗重颗粒的sε在相同操作条件下显著低于FCC颗粒;随操作条件的不同,沙子颗粒表现出与FCC显着不同的轴向分布形态。高气速下粗重颗粒sε的轴向分布与FCC相似表现为单调下降或直线形关系;但在表观气速Ug降低至某一临界值后,粗重颗粒sε的轴向分布呈现出波动形式,表明沙子颗粒在提升管中的流动是一个加速-减速-再加速直至充分发展的过程。随Ug减小或Gs增大,提升管各截面上sε升高;当sε的轴向分布为波动形式时,提升管底部截面和中部颗粒聚集截面上sε的变化较其它截面更为显著。(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段小平[3](2004)在《气固循环床内粗重颗粒流化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固循环流态化是一种高效的气固接触技术,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但过去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FCC颗粒(A类)。为研究颗粒物性对循环床流化行为的影响,论文采用沙子(粗重颗粒)作为研究颗粒,在表观气速为4.6~11.4m/s,颗粒循环量为16~210kg/m2s的76组操作条件下,系统测试和分析研究了沙子在提升管中的压力梯度分布及局部颗粒浓度分布行为。论文研究结果表明:粗重颗粒在床层中的压力梯度以及浓度的轴向和径向分布和其随操作条件的变化规律与目前关于FCC颗粒的实验结果有明显的差异。在平均颗粒浓度的轴向分布方面,由于颗粒物性和气体分布器的影响,沙子在提升管中的截面平均颗粒浓度的轴向分布呈现出一种新的分布形式,截面平均浓度沿提升管先上升再下降。在径向分布方面,沙子在提升管中的局部颗粒浓度的径向不均匀分布与FCC颗粒不同,粗重颗粒的局部浓度并不总是有中心向边壁逐渐增大,在一定操作条件下会出现浓度从中心区向边壁区呈线性减小趋势;沙子无因次颗粒浓度的径向分布沿轴向没有明确的相似性,呈现出特殊的环核流动结构,环区缩小,核区扩展到边壁处附近。采用间隙指数定量描述了气固混合程度,结果表明整个提升管内没有形成很明显的絮状物,局部流动比较稳定;在相同Gs1.2/Gg2.0条件下,间隙指数在确定的提升管截面上有较为一致的径向分布规律。论文还通过测试分析表明,对于高浓度提升管,压差法测试其颗粒浓度误差较小,而对于提升管中固气比Rs较低且表观气速Ug较大的情况下,在充分发展段用压差法测试颗粒浓度有较显着的误差。参照圆管中的单相流动,考虑提升管几何参数和操作参数的影响,通过定量分析提升管内气固悬浮物与管壁间的摩擦,提出了对表观颗粒浓度的修正式,修正浓度与实际浓度吻合良好。论文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颗粒物性对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行为的影响,对建立新的气固动力学模型和循环流化床技术的扩展应用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4-05-08)
段小平,漆小波,黄卫星,林海波,祝京旭[4](2004)在《粗重颗粒在循环床提升管内的局部颗粒浓度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颗粒物性对循环床提升管中气固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以空气 -沙子为气 -固体系 ,采用光纤探头测试了Φ 10 0mm× 10m循环床提升管中的局部颗粒浓度 ,并与FCC颗粒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粗重颗粒 (沙子 )无因次浓度的径向分布及其沿轴向的发展与细颗粒 (FCC)有明显的不同 ,重颗粒无因次浓度的径向分布沿轴向没有明确的相似性 ,环核流动结构也发生变化 ,其环区缩小 ,核心区扩展到边壁处附近。采用间歇指数 (IntermittencyIn dex)对提升管内气 -固混合程度进行的定量描述表明 ,随着床层高度的增加 ,间歇指数逐渐减小 ,径向分布更加均匀 ;在相同Gs1.2 /Gg2 .0 条件下 ,确定截面上间歇指数的径向分布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期刊2004年02期)
林海波[5](2003)在《气固循环流化床中粗重颗粒浓度分布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固循环流态化是一种高效气固接触技术,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但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FCC之类的A类颗粒,在更广范围研究不同颗粒的循环流化行为对循环流化床技术在工业上的扩展应用有重要意义。实验在U_g=4.6~11.4m/s,G_s=16~210kg/m~2s的多组操作条件下,选粗重颗粒(砂子:体积平均粒径461.6μm,表观密度2710.5kg/m~3)为研究颗粒,在10.5m高循环流化床提升管11个高度截面上对压力梯度进行系统的测试,得出提升管中截面平均颗粒浓度;并测量了5个高度截面上11个径向位置的局部颗粒浓度。 气固提升管中,截面平均颗粒浓度沿轴向呈上稀下浓的不均匀分布,随床层高度增加轴向分布一般逐渐均匀;截面平均颗粒浓度的轴向分布形式受U_g和G_s影响,在不同的操作条件下,除常规观察到的直线型、单调指数型分布外,粗重颗粒还表现出另外两种不同的分布类型。提升管中粗重颗粒的局部颗粒浓度沿径向的不均匀分布规律也与FCC颗粒有不同的行为,颗粒浓度并不总在边壁区达到最大;边壁区颗粒浓度轴向变化幅度最大;随着床层高度的增加,同一截面颗粒浓度径向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减小。操作条件对下部浓相段影响较明显,且随床层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弱,并趋于稳定。增大G_s或减小U_g,提升管中各截面颗粒平均浓度增大,轴向分布的不均匀度也增大,由直线型向其他分布类型转变。增大G_s或减小U_g,提升管内任何位置的局部颗粒浓度都增大,径向不均匀性也增大,沿轴向的变化更加明显,边壁区颗粒局部浓度对G_s、U_g变化的敏感性比其它径向位置大。研究结果表明,粗重颗粒浓度的轴向和径向分布及操作条件对浓度分布的影响与目前关于FCC颗粒的实验结果有明显差异,本文研究结果对于认识颗粒物性对循环流化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3-04-23)
粗重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10m高提升管中对空气-沙子体系的压力梯度进行系统测试,研究了粗重颗粒平均颗粒浓度sε的轴向分布及操作条件对它的影响。结果表明,粗重颗粒的sε在相同操作条件下显著低于FCC颗粒;随操作条件的不同,沙子颗粒表现出与FCC显着不同的轴向分布形态。高气速下粗重颗粒sε的轴向分布与FCC相似表现为单调下降或直线形关系;但在表观气速Ug降低至某一临界值后,粗重颗粒sε的轴向分布呈现出波动形式,表明沙子颗粒在提升管中的流动是一个加速-减速-再加速直至充分发展的过程。随Ug减小或Gs增大,提升管各截面上sε升高;当sε的轴向分布为波动形式时,提升管底部截面和中部颗粒聚集截面上sε的变化较其它截面更为显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粗重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闫光辉.底部粗重颗粒层对流化床流化特性的影响[J].煤炭技术.2018
[2].林海波,黄卫星,漆小波,石炎福,祝京旭.循环床提升管中粗重颗粒浓度的轴向分布[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5
[3].段小平.气固循环床内粗重颗粒流化行为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
[4].段小平,漆小波,黄卫星,林海波,祝京旭.粗重颗粒在循环床提升管内的局部颗粒浓度分布[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4
[5].林海波.气固循环流化床中粗重颗粒浓度分布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