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理学美学之形成初探 ——兼论理学家的文学创作与批评

两宋理学美学之形成初探 ——兼论理学家的文学创作与批评

论文摘要

两宋理学家在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同时,提出了许多关于文艺美学的思想与见解,成为中国儒家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这些散落在大量哲学著作中的零星的、片断式的美学观点归拢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系列,梳理出一条理学美学产生和发展的明晰思路,并由此建构起理学美学的完整体系,这是一个任务艰巨、意义深远的重大课题。本文正是基于此一目的,试图在尽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厘清理学美学在两宋时期孕育和形成的具体过程,并初步建构起一个相对清晰与完善的理学美学体系。 全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章考察理学美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理学美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是对理学的渊源和流变进行梳理,厘清理学美学的中心和边界,辨析理学与美学、理学美学与其它美学形式之间的深层次关系,认为理学美学不仅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美学,而且是一种以道德为中心的伦理美学和以“乐”为最高审美体验的境界美学。第二章对理学美学的几个基本范畴加以讨论,以“文道合一”论题为中心,探求“道”、“气”、“文”、“乐”等范畴的基本内涵和四者之间的美学关系,认为理学家根据自己的哲学本体论的逻辑结构建立起理学美学本体论模式:道(理)—气—文—道(理)。在这个结构模式中,“道”是美的逻辑本原;“气”是美的实体构成,是沟通“道”与“文”的中介因素;“文”则是“道”借助“气”构成的感性显现,是诉诸于人之感官的形象画面(即审美形态);而“乐”正是“文道合一”境界的实现。第三章集中探讨理学的艺术哲学,主要从艺术发生论角度分析理学美学“感物道情”的特点;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揭示其对“自然平淡”之美的追求;从审美境界的角度了解“孔颜乐处”的意义。第四章探讨两宋理学家在其美学原则指导下的具体创作、鉴赏与批评,就创作而言,选取理学代表人物的诗文进行分析,了解其作品所体现的理学精神;就鉴赏与批评来说,主要是针对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作家进行评论,体现出强烈的以道德为中心的理学文艺批评色彩;理学家的文学价值取向在《诗经》研究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二程、吕祖谦、朱熹等先后著书立说,提出对《诗序》的怀疑,重新阐释《诗》的意义,为《诗》研究再次走向繁荣做出了独特贡献。 余论部分勾勒了理学美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并对文学家在理学美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作了简单描述。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两宋理学的演进与理学美学的特点
  • 2.1 两宋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 2.1.1 “理学”概念辨析
  • 2.1.2 “理学”在宋代的擅变
  • 2.2 理学美学的立论前提
  • 2.2.1 理学作为美学文本的可能性
  • 2.2.2 理学美学的内涵
  • 2.3 理学美学的特质
  • 2.3.1 理学美学是一种哲学美学
  • 2.3.2 理学美学是一种伦理美学
  • 2.3.3 理学美学是一种境界美学
  • 第3章 理学美学范畴的确立
  • 3.1 道(理):美的逻辑本原
  • 3.1.1 道的起源与嬗变
  • 3.1.2 理学之“道”
  • 3.1.3 理学之“道”的审美呈现
  • 3.2 气:美的实体构成
  • 3.2.1 “气”的原起
  • 3.2.2 宋代的“气”论
  • 3.2.3 “气”与美的关系
  • 3.2.4 养“气”
  • 3.3 文:美的直观表象
  • 3.3.1 “文”的演变历程
  • 3.3.2 理学之“文”的含义
  • 3.3.3 理学之“文”的功能
  • 3.3.4 理学家的作文方法
  • 3.4 乐:美的终极关怀
  • 3.4.1 “乐”的含义
  • 3.4.2 追寻“孔颜乐处”
  • 3.4.3 达到“至乐”的途径
  • 第4章 理学美学之基本框架
  • 4.1 理学美学创作论
  • 4.1.1 “平淡自摄”:创作心境
  • 4.1.2 “感物道情”:艺术生发
  • 4.2 理学美学风格论
  • 4.2.1 “自然”,理学的风格美学
  • 4.2.2 “平淡”,理学的审美基调
  • 4.2.3 “理趣”,理学的艺术精神
  • 4.2.4 “气象”,理学的艺术境界
  • 4.3 理学美学境界论
  • 4.3.1 “天人合一”境界的哲学意蕴
  • 4.3.2 理学人格的体现
  • 4.3.3 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途径
  • 第5章 理学家的文学创作与批评
  • 5.1 理学家的文学创作
  • 5.1.1 北宋五子的文学创作
  • 5.1.2 南宋理学家的诗文创作
  • 5.2 理学家的鉴赏与批评
  • 5.2.1 屈原:一位被误解与被理解的诗人
  • 5.2.2 陶潜:理学视阈的人文典范
  • 5.2.3 杜甫:是非难言的一代“诗圣”
  • 5.2.4 韩愈:圣光渐褪的古文领袖
  • 5.2.5 苏轼与黄庭坚:聚讼纷纭的文坛巨匠
  • 5.3 理学家的《诗经》研究
  • 5.3.1 宋代《诗经》研究概述和理学家的贡献
  • 5.3.2 从“依《序》说《诗》”到“求《诗》本义”
  • 5.3.3 解《诗》特点
  • 余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美学到后美学:非美学的思如何可能[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地美学[J]. 山东社会科学 2019(12)
    • [3].西班牙美学经典文献的知识图谱考察[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12)
    • [4].中国当代休闲美学方法论研究初探[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1)
    • [5].从美学认知的角度谈学校课堂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5)
    • [6].作为艺理基础和核心的美学[J]. 艺术学研究 2020(03)
    • [7].生态美学:静观美学与参与美学的时代交汇——生态美学与传统静观美学比较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8].中华美学几个关键术语德译研讨[J]. 美育学刊 2019(06)
    • [9].审美课堂的建构:从思维拓展和审美能力养成入手——作为通识课的美学课程设置研究[J]. 大学教育 2019(12)
    • [10].论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J]. 社会科学文摘 2018(10)
    • [11].大众文化时代的美学——第二十届世界美学大会综述[J]. 中国文艺评论 2016(12)
    • [12].灾难美学的理论界定及批判[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 [13].街之美,在于人 读《街道的美学》[J]. 中华建设 2017(03)
    • [14].美学的超越与回归论述评[J]. 安康学院学报 2017(01)
    • [15].政治美学:历史源流与当代理路[J]. 文艺争鸣 2017(04)
    • [16].中国古典政治美学的理论契机、基本原则及美学史限度[J]. 文艺争鸣 2017(04)
    • [17].马克思与政治美学[J]. 中国社会科学 2017(02)
    • [18].《乐感美学》的多重建设性向度评析[J]. 中国图书评论 2017(03)
    • [19].政治美学的哲学观[J]. 求是学刊 2017(02)
    • [20].论作为生活方式的美学及其效能[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1].美学新范畴与新美学建构——兼答王建疆先生[J]. 中国文学研究 2017(01)
    • [22].美学生命绽放的生命美学——有感于耄耋年后的美学家王世德教授[J]. 美与时代(下) 2017(02)
    • [23].美学的对象与美学的重建[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4].沉醉的神往,虔诚的守望——我对美学的热爱和探索[J]. 美与时代(下) 2017(08)
    • [25].审美生命的实践——简析福柯的生存美学[J]. 美与时代(下) 2017(08)
    • [26].论当代日本美学的结构[J]. 美与时代(下) 2017(08)
    • [27].素见美学空间:一个遇见灵魂的地方[J]. 走向世界 2017(38)
    • [28].“美学”概念传播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05)
    • [29].房屋建筑设计中美学色彩的运用分析[J]. 住宅与房地产 2016(03)
    • [30].摄影美学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 2016(S1)

    标签:;  ;  ;  ;  ;  ;  

    两宋理学美学之形成初探 ——兼论理学家的文学创作与批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