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早竹是浙江省栽培面积较为广泛的笋用竹种,以德清、临安、余杭为主产区,全省面积超过3.0万hm2。国内外对早竹栽培、病虫害防治、生理生态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但对于早竹笋期害虫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笋期地下害虫的危害与防治。本项目侧重研究早竹笋期害虫的发生情况及规律,制定科学防治措施,确保竹笋产品的质量安全。项目对全县早竹笋期害虫发生情况做了调查,深入研究了几种主要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防治试验研究,取得的研究如下:1、初步查清了全县早竹笋期危害的害虫种类和危害程度,列出了害虫名录,共有害虫4目8科16种。以叩甲类、夜蛾类和蚜虫类危害最为严重,象甲类、蝇类和金龟子类在局部地区危害严重。2004年全县早竹笋期害虫危害面积1.02万hm2,其中叩甲类危害面积0.49万hm2,中度以上危害面积0.3 hm2;夜蛾类危害面积0.16万hm2,中度以上危害面积0.087万hm2;象甲类危害面积0.15万hm2,中度以上危害面积0.03万hm2。2、确定了筛胸梳爪叩甲、沟胸重脊叩甲、三星象、淡竹笋夜蛾和蚜虫为主要笋期害虫,并通过室外监测和室内观察对各害虫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研究。初步确定筛胸疏爪叩甲为4-5年发生1代,以成虫及各龄幼虫越冬,而在覆盖竹林中由于地温提高,取食贯穿全年。其卵的孵化历期为8d-14d,历期长短与气温、环境湿度、土壤等相关。幼虫为害盛期在4月中下旬,与竹笋生长盛期吻合;成虫出土盛期在5月中旬,降雨降温对成虫出土有明显影响。沟胸重脊叩甲为3-4年发生1代,各虫态主要习性与筛胸梳爪叩甲相似。三星象为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出土时间跟土壤及环境温度有密切关系,主要危害后期小笋。淡竹笋夜蛾1年发生1代,4月初危害,4月中旬至5月中旬危害最盛。幼虫蛀食笋肉,并随竹笋生长逐步上移,等发育老熟后入土化蛹。蚜虫则一年多代发生,以危害竹叶为主,但近年来在竹笋上的危害逐步加重,影响竹笋长叶展枝。3、对叩甲、淡竹笋夜蛾和蚜虫开展了防治试验。表明采用茶籽饼防治叩甲幼虫在覆盖竹林和常规竹林的危害减退率分别达到86%、62%;采用3%护地净颗粒剂防治叩甲的危害减退率为62%和100%。采用植物型和生物型竹笋有机肥防治叩甲幼虫的虫口减退率达到65.8%和76.1%,校正效果达到57.2%和70.1%,在生产实践中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采用清理退笋和杂草的营林措施可有效减轻来年淡竹笋夜蛾危害,虫株减退率可达70.1%,校正效果达到68.2%。采用虫螨光喷雾和吡虫啉涂秆的方法对蚜虫具有良好防治效果,而吡虫啉作为低毒农药也可采用喷雾法防治竹笋上的蚜虫。4、综合研究成果,总结早竹笋期害虫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保护天敌、遏制虫口密度;采用营林措施控制虫害,如加强竹林管理,深翻垦复,清理虫害笋和杂草、轮休覆盖等;或采用人工捕捉、灯光诱杀等物理措施;在虫害严重时可采用化学方法,选用低毒农药或生物制剂。并根据生产实践,归纳总结了早竹笋期害虫防治年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