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兔病毒性出血症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张冉[1](2021)在《兔病毒性出血症的诊疗及防治措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兔病毒性出血症属于养兔生产中出现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俗称"兔瘟",该病发作时间短,死亡率高,常给养殖户造成巨大损失。本文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的发病原因进行了分析,寻找了导致本病发生的集中常见因素,概括了其流行病学,总结了其临床症状和主要病理变化,并就常见的诊断方法进行了归纳,提出了若干诊疗对策以及诊疗注意事项。
周丽军[2](2019)在《RHDV抗体检测胶体金与量子点标记试纸条的试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主要引起兔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传染性和高度死亡性的疾病,由于感染该病毒后会导致患兔多器官的出血充血,而将该病称为兔病毒性出血症(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RHD)。本试验对RHDV VP60截段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基于重组蛋白对胶体金及量子点免疫层析试纸条进行初步探索研究。1.RHDV VP60截段基因的原核表达根据Gen Bank RHDV基因序列,通过RT-PCR扩增VP60基因(901bp-1740bp),连接至p MD19-T克隆载体,经测序鉴定后,酶切、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Cold TF-VP60-2,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经PCR、酶切以及测序鉴定后的阳性菌扩大培养,用IPTG(1 mmol/L)进行诱导表达,进行SDS-PAGE分析、Western-blotting鉴定以及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ELISA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质粒构建成功,表达的重组蛋白为82.8 k Da,并优化确定了37℃、0.2 mmol/L、诱导6 h为最佳诱导表达条件,经亲和层析法可获得5.16mg/m L纯化重组蛋白,包被重组蛋白的间接ELISA结果表明表达的重组蛋白能与兔抗RHDV抗体特异性结合,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2.RHDV抗体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试制制备兔抗重组蛋白抗体,胶体金标记重组蛋白点样金标垫,兔抗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标记C线,羊抗兔IgG标记T线,设计RHDV抗体检测试纸条,通过T线和C线抗体用量的优化,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初步试制了RHDV抗体检测的免疫胶体金试纸条,对5份试验免疫血清样品、5份未免疫抗体阴性血清以及临床采样154份免疫过的血清进行试验。结果显示研制的胶体金试纸条具有良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其免疫血清灵敏度可达到1:16,特异性检测在兔抗RHDV血清时T线出现了红色条带,兔产气荚膜梭菌A型血清及兔巴氏杆菌等血清在T线未见显色条带,5份阳性样品全部为阳性,5份未免疫血清均为阴性,用设计的RHDV抗体试纸条检测临床采样的154份样品,结果显示150份为阳性,4份为阴性,为RHDV抗体水平监测提供一种可用的免疫试纸条。3.RHDV抗体检测的量子点免疫层析试纸条的试制量子点标记重组蛋白为金标垫,兔抗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标记C线,羊抗兔IgG标记T线,设计RHDV抗体检测试纸条,通过T线和C线抗体用量的优化,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及样品检测应用,初步试制了可用于RHDV抗体检测的量子点免疫层析试纸条。结果显示试制的量子点免疫层析试纸条具有良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其免疫血清灵敏度可达到1:32,特异性检测在兔抗RHDV血清时T线出现了荧光条带,阴性血清及兔巴氏杆菌等血清在T线未见显色条带,5份阳性样品全部为阳性,5份未免疫血清均为阴性,用设计的RHDV抗体量子点试纸条检测临床采样的154份样品,结果显示150份为阳性,4份为阴性,与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结果相符合,同时为量子点免疫层析试纸条进一步研制奠定了基础。
刘健[3](2019)在《兔病毒性出血症的诊断》文中研究表明兔病毒性出血症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败血性、高度接触传染性、致死性和以全身实质器官出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这种病在许多国家都有流行,不同类型的家兔都会感染这种疾病。兔病毒性出血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95%,一旦感染此病,几乎是群体性死亡。兔病毒出血症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感染。本文总结了兔病毒出血症的特点,并介绍了该病的一些常规诊断方法。
范志宇[4](2018)在《兔出血症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工艺技术研究及临床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兔出血症,又称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a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引起的一种以急性、高度传染性、大面积死亡为特征的兔传染病。国际兽医局将该病列为B类传染病,我国农业部第1125号公告颁布为二类疫病。目前该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是使用组织灭活疫苗免疫,然而用于制作该疫苗的非免疫兔来源很不确定,同时存在由于灭活不完全而产生散毒的潜在危险,生物安全性差,需要探索新的疫苗生产途径。本研究对利用重组兔出血症病毒杆状病毒制备的兔出血症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开展研究,进行生产工艺研究后中试生产10批次疫苗,并在农业部行政审批许可后进行了疫苗临床试验,完成中试产品安全试验、效力试验和生物安全试验,最终兔出血症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BAC-VP60株)获得一类新兽药证书。对重组兔出血症病毒杆状病毒进行转瓶培养和悬浮培养工艺研究。结果显示,在中试生产和规模化生产时,培养条件控制在温度27~28℃、pH值为6.0~6.2、转速15 r/min。当细胞浓度约为2×106个/mL时按总体积的1%接毒,以相同条件继续培养,连续观察5日,待细胞病变达约85%以上时,可以收获细胞培养物。按照《兔出血症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BAC-VP60株)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草案)》和中试生产方案,2013年2月至2013年7月在南京天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中试生产,连续生产10批次,并按照现行《中国兽药典》附录对疫苗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中试产品性状、装量检查、无菌检验、甲醛残留量测定、安全检验、效力检验等项目均符合标准。中间试制生产及检验结果表明,该疫苗生产工艺比较合理,产品质量稳定,适合进行规模化生产。选择3批次中试产品分别在六家临床试验兔场对不同品种、不同日龄家兔进行安全性研究。用疫苗对肉兔、獭兔、毛兔三个品种,健康易感家兔(2月龄兔)、最小使用日龄35日龄幼兔、非使用日龄20~30日龄仔兔以及怀孕20~25日母兔进行单剂量、单剂量重复接种和超剂量(2倍剂量)接种试验。结果显示,疫苗免疫不同品种、不同日龄家兔在14日观察期内均健活,接种疫苗后60天,剖检注射部位未见炎症反应,疫苗吸收良好;对35日龄幼兔进行超剂量接种生产性能测定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对家兔的生产性能无影响;分别采集免疫兔组织、排泄物以及免疫兔生存环境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重组杆状病毒在受试兔肝、肺、肌肉、皮毛、粪便、尿液均没有残留,重组杆状病毒也没有向免疫兔生存环境的地面、土壤、空气中转移。以上结果表明,兔出血症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BAC-VP60株)安全检验合格,疫苗生物安全性良好,安全等级为Ⅰ级,尚不存在危险。选择3批次产品分别在六家临床试验兔场对不同品种、不同日龄家兔进行免疫效力评价,并用HI和ELISA方法检测兔出血症病毒抗体。结果显示,六家临床试验兔场试验期间均没有发生兔出血症;免疫持续期攻毒试验结果显示,疫苗对肉兔、獭兔、毛兔免疫期均可以达到7个月;兔出血症病毒抗体HI效价和ELISA方法OD450nm值可以在较高范围维持7个月。以上结果表明,兔出血症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BAC-VP60株)效力检验合格,免疫期为7个月。
胡波[5](2018)在《兔出血症病毒遗传变异分析及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研制》文中指出兔出血症病毒(RHDV,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属于杯状病毒科,能够引起兔病毒性出血症(RHD,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VP60蛋白是RHDV的主要结构蛋白,在动物体内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与免疫反应直接相关。由于尚未建立兔出血症病毒在体外组织细胞的培养方法,目前广泛使用的RHD疫苗仍为组织灭活疫苗,虽然临床上其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但组织灭活苗自身具有不可避免的一些缺陷。因此,本研究首先对RHDV中国流行株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接着通过构建重组杆状病毒,在昆虫细胞中表达VP60基因并制备成疫苗,并研究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为研究RHDV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2009~2014年我国兔出血症病毒遗传变异分析为了调查中国兔出血症病毒毒株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我们对GenBank数据库上包括41株中国毒株在内的190株国内外兔出血症病毒VP60序列进行了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对所有中国RHDV毒株的基因型进行了分析,发现41株中国毒株中WX/China/1984株、HB/2014株和HB株属于RHDV G2基因型,其余38株均属于G6(RHDVa)基因型。(2)对2009年至2014年期间中国六省分离到的8株新的兔出血症病毒VP60序列进行了分析,并与疫苗株WF/China/2007进行了比较。我们对分离到的中国RHDV新毒株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血凝试验、western blottling、衣壳蛋白抗原性鉴定以及系统发育分析,并鉴定出一株新的抗原变异株。其中,从中国北方分离到的毒株HB/2014经鉴定为一株无血凝毒株,且属于经典型RHDV(G1-G5)基因型,而另外7株RHDV分离株都属于在2014年之前在中国广泛分布并流行的RHDV G6(RHDVa)基因型。对VP60基因的抗原性分析表明新分离株HB/2014与其它中国毒株在核苷酸序列上差异很大,但是目前使用的疫苗仍然能够对毒株HB/2014的攻毒提供完全的免疫保护。(3)为了对中国RHDV的分子进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对中国RHDV衣壳蛋白VP60基因进行了重组分析,结果发现一株重组毒株NanBu/China/2011株。该重组株VP60核苷酸序列的393和1079位点为发生G2型和G6型重组的位点。NanBu/China/2011株394-1078核苷酸序列属于G2基因型,而去除394-1078核苷酸序列的整个VP60序列属于G6基因型。总之,以上结果对中国RHDV分子进化的更深入了解提供了新的流行病学资料,但该病毒在中国兔群间的流行需要进一步研究。2.表达兔出血症病毒VP60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鉴定及稳定性研究用RT-PCR方法从中国皖阜株WF/China/2007(FJ794180)攻毒死亡兔的肝脏中扩增兔出血症病毒衣壳蛋白VP60基因,经序列测定,大小为1740 bp。通过克隆、转化得到重组穿梭载体Bacmid-VP60,用此质粒转染Sf9昆虫细胞,得到重组兔出血症病毒 VP60 杆状病毒(BAC-VP60 株),经 RT-PCR、IFA、SDS-PAGE、Western blotting、HA和HI鉴定及电镜观察。结果显示,重组VP60蛋白在Sf9昆虫细胞中得到表达,且可形成直径约为40nm的病毒样颗粒。将本实验室保存的Sf9细胞培养成生长良好的单层,连续传代培养至60代,每代细胞生长为致密单层时间为48~54小时,细胞上清pH值为6.2左右,与原始培养基相比,pH值基本无变化,显微镜检查各代细胞形态基本一致。经检测,Sf9细胞无细菌、霉菌、支原体和外源病毒污染,无致瘤性。利用P8代湿毒分别接种第5、10、60代Sf9昆虫细胞,测得接毒细胞培养物TCID50及HA效价基本不变。3.兔出血症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免疫保护效力研究为研究RHDV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将制备的兔出血症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接种两月龄易感兔,从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两个方面评估疫苗的免疫效力,同时与RHD灭活苗进行免疫效果比较。结果显示,在免疫7日后开始,在RHDV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组和RHD灭活疫苗组血清中即可检测到特异性抗体IgG的显着升高,与PBS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细胞因子的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PBS对照组相比,在免疫3日后,RHDV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组即可检测到血清中IL-2、IL-4和IFN-γ含量的显着增高(P<0.05),RHD灭活疫苗组IL-4和IFN-γ含量显着(P<0.05)升高,但血清IL-2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RHDV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组和RHD灭活疫苗组所有家兔均为死亡,没有出现临床症状,剖检后无典型的病理变化,而PBS组所有家兔在攻毒后3天内全部死亡,具有典型的RHD死亡症状和病理变化。经测定,所制备的RHDV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的最小免疫剂量为0.25 mL/只(含灭活前抗原HA效价为1:64)。家兔在免疫RHDV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1mL/只)后7日即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可以对RHDV强毒提供完全保护。免疫保护试验显示RHDV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还可以对当前中国多个省市采集到的不同基因型流行株的攻击提供完全保护。以上研究结果表明,RHDV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能诱导家兔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应答,为免疫兔提供完全保护。
张帅兵,杜红旭,王艺璇,范志宇,刘家国[6](2017)在《抗兔出血症中药复方筛选及其抗氧化活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开发一种临床上安全有效的防治兔病毒性出血症的药物,将75只无特定病原体且无抗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HDV)抗体兔随机分成空白对照、复方1、复方2、复方3和病毒对照5个组,对比观察了3个针对兔病毒性出血症主证组成的口服中药复方抗RHDV感染效果,筛选出效果最好的复方1。并再次通过人工染毒法观察了复方1抗RHDV感染过程中血浆RHDV HI抗体、肝损伤以及氧化损伤评价指标的变化以评价复方1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的防治作用。结果发现RHDV感染引起了兔明显的肝损伤和氧化损伤,复方1可以显着降低RHDV感染引起的家兔死亡,明显减轻肝脏病理变化和肝损伤程度,有效抑制RHDV造成的氧化损伤。表明复方1具有较好的抗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效果,有望被开发为一种防治兔病毒性出血症的临床新兽药。
张帅兵[7](2016)在《抗兔病毒性出血症中药复方筛选及其防治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兔病毒性出血症(Rabbit haemorrhagie disease,RHD)是一种急性、烈性、致命性和传染性病毒病,至今在临床上都难以找到完全有效的治疗药物,一旦发病,即造成毁灭性的巨大经济损失。因此,研究和开发一种预防治疗RHD效果良好的药物,具有非常大的临床和科研意义。中药具有很好的抗病毒、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抗炎和镇痛等各方面功效。本论文通过一系列体内试验,先筛选出体内抗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abbit haemorrhagie disease virus,RHDV)效果好的中药成分复方,再比较成分复方和复方生药水煎液及水煎液与注射液的预防治疗效果。经一系列体内试验筛选出最佳的抗RHD的中药复方及剂型,通过测定此复方对感染兔肝损伤、抗氧化损伤、免疫调节的影响,以及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来初步研究评价其预防治疗作用。具体试验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试验Ⅰ:抗兔病毒性出血症复方筛选及两种用药途径的效果比较本试验旨在筛选出在体内具有良好抗RHD作用的中药成分复方,并比较效果最好的中药成分复方与其生药水煎液、水煎液口服与注射液对RHD的作用效果。通过肌肉注射RHDV制造RHD模型,以茶菊七藿、田荔地、淫地野黄成分复方进行体内试验,以感染兔死亡率作为评价指标,筛选出抗RHD效果较好的复方及剂型。试验结果表明,三个成分复方都能降低RHD的死亡率,芩菊七藿效果最好,且芩菊七藿水煎液比其成分复方效果更好,注射液又比水煎液饮水效果更好。说明芩菊七藿为抗RHD最优复方,且以注射方式用药效果更好。试验Ⅱ:芩菊七藿注射液对RHD的防治效果本试验旨在进一步观察确认芩菊七藿注射液对RHD的防治作用。81只兔平均分成空白对照、病毒对照和芩菊七霍注射组,采用肌肉注射RHDV攻毒,观察兔的死亡率、肝脏眼观病理变化、肝损伤生化评价指标(AST、ALT、ALP、LDH、ALB和GLO)以及血液中RHDV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来研究芩菊七藿注射液对RHD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芩菊七藿注射液可以显着降低血液中RHDV的基因表达量,缓解RHDV引起的肝损伤程度,显着降低感染兔的死亡率。说明芩菊七藿注射液对RHD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试验Ⅲ:抗氧化损伤在芩菊七藿注射液抗RHD过程中作用研究为了探究RHDV感染对兔体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苓菊七藿注射防治RHD作用与氧化系统的关系,分别测定了血浆和组织内的氧化损伤评价指标(MDA、NO、SOD、CAT、GSH-Px、T-AOC)的变化(动物分组处理同试验Ⅱ),并对肝损伤评价指标、氧化损伤评价指标、病毒相对基因表达量和死亡率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药物组感染兔血浆和组织的MDA和NO含量显着降低,SOD、CAT、GSH-Px和T-AOC的活性显着升高;经相关性分析可知肝损伤、氧化损伤、死亡率与病毒基因表达都密切相关。说明RHDV感染引起兔体明显的氧化损伤,芩菊七藿注射液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能够通过抗氧化,降低病毒表达量来保护肝脏,减轻肝损伤,从而降低死亡率。试验Ⅳ:芩菊七藿注射液在RHD发病过程中的免疫调节作用为探究免疫调节在芩菊七藿注射液抗RHD过程中的作用,采用HI血凝抑制方法测定了兔血浆RHDV抗体效价和ELISA法测定了 IL-1、IL-2、IFN-γ等免疫调节因子的变化,同时采用MTT法测定了兔体内外T、B淋巴细胞转化增殖作用(动物分组处理同试验Ⅱ)。结果表明芩菊七藿注射液有单独和协同PHA、LPS刺激T、B淋巴细胞增殖作用,而且可以使RHDV抗体效价快速升高,减少IL-1的分泌,促进IL-2、IFN-γ的分泌。说明芩菊七藿注射液能够通过调节抗体及免疫调节因子的变化来保护机体,发挥抗RHD作用。
杨丽梅,马力,王艳萍,沈志强,李峰,郭时金,张颖,张志美,徐倩倩[8](2013)在《兔出血症病毒ZB株的分离与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确定发病兔场兔的死亡病因并对其病原进行鉴定分析,经临床诊断、病理剖检、病毒分离、纯净性检测、血凝性检测、致病性试验、特异性试验、免疫原性试验以及qPCR和测序鉴定,用病死兔病料组织接种健康易感家兔,成功分离到1株兔出血症病毒。分离株病毒不含细菌、霉菌、支原体;对人"O"型红细泡的血凝效价为1∶1024;分离株病毒能够使健康易感兔在96h内全部死亡兔病毒性出血症;兔出血症病毒阳性血清对分离株病毒具有中和作用;用分离株病毒制备的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分离株病毒通过qPCR测序鉴定为RHDV毒株。
邱立[9](2012)在《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遗传变异及口服疫苗的研究》文中指出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属于嵌杯病毒科,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基因组长7.5kb。自1984年首次在我国报道兔病毒性出血症(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RHD)后,该病毒迅速在全球蔓延,给家兔及野生兔带来了巨大威胁。由于缺少有效的病毒培养细胞系,直到今天,RHD的控制仍然使用组织灭活疫苗,但是组织灭活疫苗存在较大的生物安全问题、且不符合动物福利的要求,并且对变异株已不能完全保护。2009年秋天到2010年春天陕西数家养兔场暴发疑似RHD的疾病,由于这些养殖场都曾进行RHDV免疫,因此怀疑出现了RHDV变异毒株,导致了RHD在这些养殖场的流行,为揭示造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寻找新的更加有效的防制RHD的方法,本论文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和结果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遗传进化分析为研究近期内陕西省境内免疫家兔暴发RHD的原因,分析RHDV国内分离株的遗传变异规律及新的变异情况,从临床发病兔场发病兔肝脏、脾脏等病料,分离病毒,扩增RHDV VP60基因,并进行测序,利用DNAstar及MEGA4软件,对获得的VP60序列及GenBank上传序列的同源性进行分析、比较、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已报道的16株RHDV VP60序列与2006年2010年间收集的5株RHDV VP60序列同源性在92%99.3%间,系统进化分析可将21株国内分离株分成4个群,分别命名为CH1CH4,CH1仅包含1个分离株——WX/China/1984,该分离株是世界上首例兔病毒性出血症的分离病原,但CH1没有在中国广泛流行,CH2CH4与CH1在进化树上距离较远,各自成群,代表了不同年代间国内RHDV的流行毒株,CH4是由近几年分离的RHDV构成的一个群,该群内的毒株与CH2及CH3群毒株差异较大,反应了RHDV近几年发生了变异。2.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抗原变异分析为进一步证实RHDV变异是导致免疫失败的原因,本文选择了与疫苗株NJ/China/1985同属一个群的YL-2006株及不属于同一群的新分离株XA/China/2010毒株对免疫兔进行攻毒试验。共选择24只家兔,其中12只兔30日龄进行免疫,另外12只不进行免疫。在家兔60日龄时分别用YL株和XA/China/2010毒株进行攻毒,每种病毒分别接种免疫家兔和非免疫家兔各6只。结果显示:YL-2006株和XA/China/2010毒株引起非免疫家兔全部死亡,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情况相似,以口鼻流血、气管内有粘液,气管及肺脏出血、肝和脾坏死为特征,而免疫组差异较大,免疫组能够完全保护YL-2006株的攻毒,而只为XA/China/2010株提供约50%的免疫保护,说明XA/China/2010抗原表位可能出现了变化,序列比较发现,XA/China/2010与疫苗株存在16个氨基酸的差异,而YL-2006株只有5个氨基酸差异。较多位点的变异可能是导致XA/China/2010攻毒保护效果较差的原因。3.减毒沙门氏菌载体的口服兔病毒性出血症疫苗研究为研究减毒沙门氏菌作为载体的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重组活载体疫苗的免疫效果,构建了表达RHDV主要保护性抗原VP60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VP60,然后将其电转化到减毒沙门氏菌SL7207菌株中,重组细菌被命名为SL/pcDNA3-VP60;免疫兔子后,检测兔子小肠上皮细胞内VP60基因转录情况,并用ELISA方法、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及细胞因子测定检测兔子免疫效果,然后用RHDV毒株XA/China/2010进行攻毒。结果显示:减毒沙门氏菌能够有效转导兔腹腔巨噬细胞,重组菌株SL/pcDNA3-VP60能够有效的在兔子体内诱导VP60特异性免疫反应,并且可以为攻毒提供约67%的免疫保护,我们首次证实了重组减毒沙门氏菌作为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口服疫苗的可能。4.腺病毒基础的兔病毒性出血症口服疫苗的研究为进一步改善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口服疫苗的免疫效果,选用复制缺陷性人腺病毒5型腺病毒作为口服疫苗载体,构建了表达VP60的重组腺病毒rAd-VP60,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了目的抗原的表达,然后通过注射、口服和饵料投服的方法免疫了18只兔子,三种免疫方法都成功诱导了RHDV特异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免疫组的兔子能够完全抵抗RHDV的攻击。腺病毒表达系统成功为兔子提供了免疫保护,尤其饵料免疫方案可以为野兔免疫提供有效的免疫方法。5.兔病毒性出血症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为评价兔病毒性出血症疫苗免疫效果,建立了检测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抗体间接ELISA方法。对RHDV VP60的主要抗原区域进行表达,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表达产物大小及抗原性进行分析,将表达正确、抗原性良好的VP60抗原经纯化后作为ELISA检测抗原,经逐步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ELISA检测方法。VP60抗原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产物大小约为42.34ku,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当以浓度为2.3μg/mL,37℃2h后4℃过夜包被,1%BSA37℃2h封闭,待检血清37℃孵育1h,酶标抗体1:10000稀释,37℃作用1h,底物37℃显色5min的反应条件进行反应时检测效果最好。临界值为0.356;建立的ELISA方法特异性、重复性、敏感性较好;临床检测180份样品,与血凝抑制试验的符合率为74.1%,与商品化试剂盒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4.8%,该方法可用于临床样品的检测。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分析了RHDV自出现以来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揭示RHDV新的变异株的出现,证实了传统疫苗对变异株只能诱导部分的保护效率;构建了以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口服疫苗,并成功诱导了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攻毒保护效率达66.7%;进一步选用腺病毒为载体,构建了腺病毒基础的疫苗,构建的重组腺病毒能够表达靶蛋白,通过注射和口服都能够诱导RHDV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并且可以对免疫兔实现100%的免疫保护。该研究为揭示RHDV流行规律及推进RHDV新一代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颜年英,夏剑,吴敏秋[10](2012)在《兔病毒性出血症与巴氏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4月下旬经治一起疑似兔病毒性出血症与兔巴氏杆菌病混合感染的病例,取病兔肝脏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取典型菌落涂片染色进行显微镜下形态观察、细菌生理生化鉴定、小白鼠致病性试验;并取病死兔的肝脾制成混悬液进行人"O"型红细胞凝集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方法等进行病原检测,结果表明:该病料分离菌培养特征、涂片镜检及生化试验结果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征基本吻合,试验组小鼠于20h发生死亡;悬液能够凝集人"O"型红细胞,兔回归试验出现兔病毒性出血症症状及兔致死结果;说明该病例为兔病毒性出血症和兔巴氏杆菌病混合感染。经过兔病毒性出血症疫苗的紧急免疫及高敏药物的治疗,疫情最终得以控制。
二、兔病毒性出血症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兔病毒性出血症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兔病毒性出血症的诊疗及防治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 |
2 流行病学 |
2.1 传染源 |
2.2 传播途径 |
2.3 易感者 |
2.4 发病年龄 |
2.5 高发季节 |
2.6 重要诱因 |
2.7 流行形式 |
2.8 其他特点 |
3 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 |
3.1 主要病状 |
3.2 病理变化 |
4 诊断要点 |
4.1 类症鉴别 |
4.2 定性诊断 |
5 防治措施 |
5.1 应急疗法 |
5.2 防病要点 |
6 诊疗注意事项 |
6.1 吸取教训 |
6.2 选择应用疫苗 |
6.5 对比试验 |
6.6 值得提醒的事项 |
6.7 垂直传播 |
6.8 重要建议 |
(2)RHDV抗体检测胶体金与量子点标记试纸条的试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兔瘟简介 |
1.1 兔瘟基本概况 |
1.1.1 病原学 |
1.1.2 理化特性 |
1.1.3 病毒结构及功能 |
1.1.4 流行病学 |
1.1.5 临诊症状 |
1.1.6 病理变化 |
1.1.7 实验室检验 |
2 免疫层析技术简介 |
2.1 胶体金 |
2.1.1 胶体金的结构 |
2.1.2 胶体金的制备 |
2.1.3 胶体金的鉴定 |
2.1.4 免疫胶体金的标记 |
2.1.5 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技术在兽医领域的应用 |
2.2 量子点 |
2.2.1 量子点免疫层析技术 |
2.2.2 量子点标记方法 |
2.2.3 免疫层析量子点标记快速检测技术在兽医领域的应用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RHDV VP60 截段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鉴定分析 |
1 材料与试剂 |
1.1 主要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溶液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pMD19-T-VP60-2 构建与鉴定 |
2.1.1 引物设计 |
2.1.2 RNA提取 |
2.1.3 RNA反转录 |
2.1.4 VP60 截段基因扩增 |
2.1.5 pMD19-T-VP60-2 重组克隆载体的构建 |
2.2 重组表达质粒构建与鉴定 |
2.2.1 pMD19-T-VP60-2及pCold TF质粒的提取、酶切与回收 |
2.2.2 pCold TF酶切片段与VP60 截段基因片段的连接 |
2.2.3 重组表达菌株的构建及转化菌落的鉴定 |
2.3 重组蛋白诱导表达及诱导条件优化 |
2.3.1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2.3.2 重组表达蛋白存在形式的鉴定 |
2.3.3 重组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 |
2.3.4 重组蛋白的Western-Blotting检测 |
2.3.5 重组蛋白的纯化 |
2.3.6 重组蛋白的浓度测定 |
2.3.7 兔抗RHDV抗体的制备及效价测定 |
2.3.8 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检测 |
3 试验结果 |
3.1 pMD19-T-VP60-2 克隆质粒构建 |
3.2 pCold TF-VP60-2 重组表达载体构建 |
3.3 重组菌表达条件的优化 |
3.3.1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3.3.2 重组蛋白性质鉴定 |
3.3.3 重组蛋白最优表达条件筛选 |
3.4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
3.5 重组蛋白的纯化及浓度测定 |
3.6 兔抗RHDV抗体的效价测定 |
3.7 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检测 |
4 讨论 |
第三章 胶体金标记重组蛋白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初步研制 |
1 材料 |
1.1 材料 |
1.2 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溶液配制 |
2 试验方法 |
2.1 兔抗重组蛋白抗体制备及效价测定 |
2.2 胶体金的制备 |
2.2.1 器皿的清洁 |
2.2.2 制备胶体金 |
2.3 材料的处理 |
2.3.1 硝酸纤维素(NC)膜的处理 |
2.3.2 金标垫(玻璃纤维)的处理 |
2.4 金标蛋白的制备条件筛选 |
2.4.1 胶体金标记最适pH的筛选 |
2.4.2 标记胶体金最适蛋白含量的确定 |
2.5 金标重组蛋白的制备 |
2.5.1 重组蛋白金标记 |
2.5.2 金标蛋白颗粒质量的鉴定 |
2.6 金标试纸条的试制 |
2.7 试纸条的组装及检测 |
2.7.1 检测试纸条的标记 |
2.7.2 检测试纸条的组装与测试 |
2.8 胶体金试纸条T线和C线条件确定 |
2.8.1 T线二抗浓度的优化 |
2.8.2 C线多克隆抗体浓度的优化 |
2.9 胶体金试纸条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试验 |
2.10 临床样品检测 |
3 试验结果 |
3.1 兔抗重组蛋白抗体的效价测定 |
3.2 胶体金的制备及初步鉴定 |
3.3 免疫胶体金最适pH的测定 |
3.4 胶体金标记蛋白的最适量 |
3.5 试纸条检测结果 |
3.5.1 硝酸纤维膜上T线二抗浓度的确定 |
3.5.2 硝酸纤维膜C线多克隆抗体浓度的确定 |
3.6 胶体金试纸的灵敏度试验 |
3.7 胶体金试纸的特异性试验 |
3.8 临床样品检测 |
4 讨论 |
第四章 量子点标记重组蛋白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初步研制 |
1 材料 |
1.1 主要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验所需溶液配制 |
2 试验方法 |
2.1 量子点标记重组蛋白的制备 |
2.2 量子点标记重组蛋白条件的优化 |
2.2.1 量子点标记重组蛋白最佳pH值的优化 |
2.2.2 量子点标记重组蛋白最佳蛋白量的优化 |
2.2.3 量子点标记重组蛋白最佳活化剂量的优化 |
2.3 量子点标记重组蛋白的鉴定 |
2.4 量子点标记重组蛋白免疫层析试纸条最佳条件的优化 |
2.4.1 二抗稀释倍数的优化 |
2.4.2 多克隆抗体稀释倍数的优化 |
2.5 量子点标记重组蛋白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限的确定 |
2.6 量子点标记重组蛋白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特异性 |
2.7 量子点标记重组蛋白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临床样品 |
3 试验结果 |
3.1 量子点标记重组蛋白的制备 |
3.2 量子点标记重组蛋白最适pH值的确定 |
3.3 量子点标记重组蛋白的最适蛋白量 |
3.4 量子点标记重组蛋白最佳活化剂量的确定 |
3.5 量子点标记重组蛋白免疫层析试纸条最佳条件的优化 |
3.5.1 检测线(T线)稀释倍数的优化 |
3.5.2 多克隆抗体稀释倍数的优化 |
3.6 量子点标记重组蛋白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灵敏性检测 |
3.7 量子点标记重组蛋白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特异性 |
3.8 临床样品检测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兔病毒性出血症的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兔病毒性出血症概述 |
2 诊断方法 |
2.1 病毒分离 |
2.2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
2.3 RT-PCR方法 |
2.4 FQ-PCR方法 |
2.5 酶联免疫吸附免疫实验 |
2.6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
3 小结与展望 |
(4)兔出血症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工艺技术研究及临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1 兔出血症病毒病原学 |
1.1 RHDV的发现 |
1.2 RHDV的生物学特性 |
1.3 RHDV基因组和编码蛋白 |
2 RHDV的诊断技术 |
2.1 病原的鉴定 |
2.2 血清学试验 |
3 杆状病毒表达技术 |
3.1 杆状病毒表达技术的历史 |
3.2 杆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3.3 杆状病毒表达载体 |
3.4 昆虫细胞-受体 |
3.5 商品化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BES) |
3.6 BES的优势 |
4 兔出血症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部分 |
第一章 兔出血症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BAC-VP60株)的中间试制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Sf9细胞的培养 |
2.2 毒种的鉴定 |
2.3 培养方法研究 |
2.4 转瓶培养工艺 |
2.5 悬浮培养工艺 |
2.6 灭活动力学测定 |
2.7 细胞培养物的制备及血凝效价测定 |
2.8 疫苗制备和成品检验 |
2.9 安全检验 |
2.10 效力检验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兔出血症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安全性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疫苗免疫情况 |
2.2 单剂量接种安全试验 |
2.3 单剂量重复接种安全试验 |
2.4 怀孕母兔超剂量接种安全试验 |
2.5 仔兔和2月龄兔超剂量接种安全试验 |
2.6 幼兔超剂量接种安全试验 |
2.7 幼兔超剂量接种生产性能测定 |
2.8 幼兔超剂量接种体温测定 |
2.9 幼兔超剂量接种重组杆状病毒检测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兔出血症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BAC-VP60株)临床免疫效力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效力试验 |
2.2 抽检攻毒试验 |
2.3 血清抗体测定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本课题的创新点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兔出血症病毒遗传变异分析及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兔出血症病毒研究进展 |
1 兔出血症概述 |
2 兔出血症病毒概述 |
2.1 RHDV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
2.2 兔出血症病毒的遗传进化 |
3 兔出血症疫苗研究进展 |
3.1 商品化兔出血症疫苗现状 |
3.2 兔出血症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研究进展 |
3.3 兔出血症病毒重组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
3.4 兔出血症DNA疫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兔出血症病毒遗传进化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VP60序列扩增及测定 |
2.2 遗传进化分析 |
2.3 中国株RHDV重组分析 |
2.4 分离毒株血凝(HA)试验 |
2.5 分离毒株特异性鉴定 |
2.6 分离毒株抗原性鉴定 |
2.7 疫苗免疫保护试验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表达兔出血症病毒VP60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鉴定及稳定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RHDV VP60基因片段的扩增和测序 |
2.2 重组转移载体的酶切鉴定 |
2.3 重组表达载体的PCR鉴定 |
2.4 转染后的细胞病变 |
2.5 RT-PCR鉴定重组病毒 |
2.6 重组病毒的纯化 |
2.7 表达产物的鉴定 |
2.8 Sf9细胞的检测 |
2.9 重组病毒感染Sf9细胞的稳定性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兔出血症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免疫保护效力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抗原制备 |
2.2 抗原灭活 |
2.3 疫苗制备 |
2.4 疫苗性状及无菌检验 |
2.5 RHDV特异性抗体IgG的检测结果 |
2.6 细胞因子的ELISA检测 |
2.7 攻毒保护试验 |
2.8 最小免疫剂量 |
2.9 免疫产生期 |
2.10 对流行株的免疫保护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论文创新之处 |
附录1 常用试剂的配制 |
附录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抗兔出血症中药复方筛选及其抗氧化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 |
1.2 供试药物 |
1.3 试验动物与病毒 |
1.4 试验设计 |
1.4.1 抗RHD效果评价 |
1.4.2 最佳复方抗病毒感染效果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最佳复方筛选 |
2.2 最优复方抗RHDV感染 |
2.3 肝脏眼观病理变化 |
2.4 抗体效价变化 |
2.5 氧化损伤评价指标测定结果 |
2.5.1 血浆MDA和NO含量 |
2.5.2 血浆GSH-Px、SOD、CAT和T-AOC活性 |
2.6 肝损伤评价指标结果 |
3 讨论 |
(7)抗兔病毒性出血症中药复方筛选及其防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兔病毒性出血症 |
1.1 病原学 |
1.2 流行病学 |
1.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1.4 防治措施 |
2 中药抗病毒研究 |
2.1 单味中药抗病毒研究 |
2.2 中药有效成分抗病毒研究 |
2.3 中药复方抗病毒研究 |
3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抗兔病毒性出血症复方筛选及两种用药途径的效果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药物 |
1.2 试验动物与病毒 |
1.3 试验设计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中药成分复方筛选结果 |
2.2 优选方成分复方与优选方水煎液效果对比结果 |
2.3 优选方饮水与注射效果对比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岑菊七藿注射液对RHD的防治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药物 |
1.2 试验动物与病毒 |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4 动物分组及处理 |
1.5 观察指标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各组死亡情况 |
2.2 肝脏眼观病理变化 |
2.3 各组体温变化情况 |
2.4 肝损伤生化评价指标测定结果 |
2.5 血液中RHDV基因相对表达量动态变化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岑菊七藿注射液在RHD发病过程中的抗氧化损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1.2 主要试剂 |
1.3 氧化损伤评价指标 |
1.4 24h时血浆中肝损伤评价指标,氧化损伤评价指标,病毒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和死亡率的相关性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氧化损伤评价指标变化 |
2.2 相关性分析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芩菊七藿注射液在RHD发病过程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2 试验药物 |
1.3 芩菊七藿注射液体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
1.4 芩菊七藿注射液体内刺激淋巴细胞增殖作用 |
1.5 芩菊七藿注射液对兔血浆免疫指标的影响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芩菊七藿注射液体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作用 |
2.2 芩菊七藿注射液体内刺激淋巴细胞增值作用 |
2.3 免疫调节因子变化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论文创新点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遗传变异及口服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研究进展 |
1.1 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概述 |
1.2 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分类 |
1.3 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生物学特征 |
1.3.1 病原特征 |
1.3.2 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基因组 |
1.3.3 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亚基因组 |
1.3.4 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结构蛋白 |
1.3.5 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非结构蛋白 |
1.4 兔病毒性出血症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1.4.1 流行病学 |
1.4.2 临床症状 |
1.4.3 病理变化 |
1.5 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诊断与检测 |
1.5.1 电镜检查 |
1.5.2 间接血凝试验 |
1.5.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1.5.4 核酸检测 |
1.6 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
1.6.1 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组织灭活苗 |
1.6.2 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基因工程苗 |
1.7 小结 |
第二章 黏膜免疫的机理及口服活载体疫苗研究进展 |
2.1 黏膜免疫疫苗的研究 |
2.2 减毒沙门氏菌载体概述 |
2.2.1 减毒沙门菌通过黏膜上皮 M 细胞进入机体的免疫机制 |
2.2.2 减毒沙门氏菌被树突状细胞直接摄取进入机体的免疫机制 |
2.2.3 减毒沙门氏菌载体 DNA 疫苗诱导机体的免疫应答 |
2.2.4 减毒沙门氏菌载体疫苗的应用 |
2.3 腺病毒载体概述 |
2.3.1 腺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感染机制 |
2.3.2 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发展 |
2.3.3 腺病毒载体应用 |
2.4 小结 |
第三章 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遗传进化及抗原变异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兔病毒性出血症临床情况调查 |
3.2.2 病毒分离鉴定的结果 |
3.2.3 RHDV VP60 基因的扩增 |
3.2.4 重组质粒鉴定 |
3.2.5 VP60 编码氨基酸序列的比较 |
3.2.6 系统发育分析 |
3.2.7 攻毒前兔子 HI 滴度的测定 |
3.2.8 攻毒试验结果 |
3.2.9 肝脏带毒检测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减毒沙门氏菌载体的口服兔病毒性出血症疫苗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 |
4.2.1 重组载体 pcDNA3-VP60 的鉴定 |
4.2.2 SL7207/pcDNA3-VP60 的酶切鉴定 |
4.2.3 减毒沙门氏菌对兔子腹腔巨噬细胞的转导效果 |
4.2.4 VP60 的体内转录 |
4.2.5 口服 DNA 疫苗的免疫效果 |
4.2.6 T 淋巴细胞转化 |
4.2.7 细胞因子 |
4.2.8 攻毒保护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腺病毒基础的兔病毒性出血症口服疫苗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 |
5.2.1 VP60 基因的扩增 |
5.2.2 pAdTrack-VP60 的酶切鉴定 |
5.2.3 rhAd-VP60 的酶切鉴定 |
5.2.4 重组病毒鉴定 |
5.2.5 Western blot 鉴定 VP60 的表达 |
5.2.6 体液免疫 |
5.2.7 RHDV 特异性 T 细胞增殖检验 |
5.2.8 细胞因子检测 |
5.2.9 攻毒保护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兔病毒性出血症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
6.1 材料 |
6.1.1 菌株和质粒 |
6.1.2 主要工具酶与试剂 |
6.1.3 酶标抗体及血清 |
6.1.4 常用缓冲液的配制 |
6.1.5 主要仪器设备和工具 |
6.2 方法 |
6.2.1 原核表达载体 pET32a-RHDV E 的构建 |
6.2.2 重组质粒 pET32a-RHDV E 的诱导表达 |
6.2.3 表达产物的检测 |
6.2.4 重组蛋白的制备纯化 |
6.2.5 间接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
6.2.6 临界值的确定 |
6.2.7 间接 ELISA 检测方法性能评价 |
6.2.8 临床样品的检测 |
6.3 结果 |
6.3.1 原核表达载体 pET32a-RHDV E 的构建 |
6.3.2 重组质粒 pET32a-RHDV E 的诱导表达 |
6.3.3 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 |
6.3.4 重组蛋白的纯化结果 |
6.3.5 间接 ELISA 方法的建立 |
6.3.6 间接 ELISA 方法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6.3.7 间接 ELISA 检测方法性能评价的结果 |
6.3.8 临床样品检测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兔病毒性出血症与巴氏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情况 |
2 临床症状 |
3 剖检变化 |
4 实验室诊断 |
4.1 病料的细菌学检验 |
4.1.1 病料涂片镜检 |
4.1.2 细菌分离培养 |
4.2 人“O”型红细胞凝集试验 |
4.3 动物试验 |
4.3.1 细菌的致病性试验 |
4.3.2 兔回归试验 |
4.4 生化试验 |
4.5 药敏试验 |
5 防治措施 |
5.1 隔离消毒 |
5.2 药物治疗 |
5.3 加强饲养管理 |
6 小结与体会 |
四、兔病毒性出血症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兔病毒性出血症的诊疗及防治措施分析[J]. 张冉. 中国动物保健, 2021(11)
- [2]RHDV抗体检测胶体金与量子点标记试纸条的试制[D]. 周丽军.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3]兔病毒性出血症的诊断[J]. 刘健. 中国畜禽种业, 2019(03)
- [4]兔出血症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工艺技术研究及临床试验[D]. 范志宇.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5]兔出血症病毒遗传变异分析及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研制[D]. 胡波.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6]抗兔出血症中药复方筛选及其抗氧化活性评价[J]. 张帅兵,杜红旭,王艺璇,范志宇,刘家国. 畜牧与兽医, 2017(03)
- [7]抗兔病毒性出血症中药复方筛选及其防治效果研究[D]. 张帅兵.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1)
- [8]兔出血症病毒ZB株的分离与鉴定[J]. 杨丽梅,马力,王艳萍,沈志强,李峰,郭时金,张颖,张志美,徐倩倩. 家畜生态学报, 2013(06)
- [9]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遗传变异及口服疫苗的研究[D]. 邱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10]兔病毒性出血症与巴氏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J]. 颜年英,夏剑,吴敏秋. 中国养兔,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