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80后”女性小说叙事研究 ——以张悦然、绵矢丽莎与金原瞳小说为例

中日“80后”女性小说叙事研究 ——以张悦然、绵矢丽莎与金原瞳小说为例

论文摘要

中国的“80后”文学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网络文化与大都市大众消费文化引起的转型期文化背景下,中国“80后”作家的写作资源呈现出不同于前辈作家的内容与风格。“80后”写作因为其特殊的成长环境与青年亚文化,受到了年轻读者的热烈欢迎。但这种写作资源造成了在他们与前辈作家之间的代沟。而在日本没有“80后”文学这个概念。在日本在1980年代出生的年轻作家所写的作品并不像中国“80后”写作那样,与网络文化、大都市大众消费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但是,近年来,中日两国出生于80年代的青年作家受到纯文学界关注的程度是相似的。譬如:中国作家张悦然曾经在中国名刊——《人民文学》、《收获》发表小说,且获得过2005年度春天文学奖;日本作家绵矢丽莎、金原瞳和青山七惠相继获得芥川文学奖。特别是,中日出生于80年代的女性作家,如:张悦然、绵矢丽莎、金原瞳等在小说叙事的手法与女性自我意识方面,有着互为参考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论文从叙事的具体手法、叙事的概要手法以及叙事的作者意识三个方面来分析。即,笔者关注的是:中日“80后”女性作家小说中的比喻手法的运用、“身体写作”的叙事特征与女性自我意识的生成与表达。她们都在前辈女性作家的女性主义小说写作,以及现代主义或现实主义小说写作的脉络上,通过比喻手法,身体的受虐或自虐,以及女性视角下的男人形象的描写,来反映出了中日80年代出生的女性的深层心理。本文划分为三个部分,以张悦然、绵矢丽莎与金原瞳为例,对她们的小说叙事进行分析与比较,来考察中日“80后”小说的比喻手法、“身体写作”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异同。第一部分,以张悦然的《红鞋》与绵矢丽莎的《好想踢你的背》为例,对她们笔下的比喻手法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以期呈现中日“80后”女性作家在微观上是如何叙事的。第二部分,以张悦然的《水仙已乘鲤鱼去》、《誓鸟》与金原瞳的《裂舌》、《灰色宝贝》为例,对她们的“身体写作”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以期探讨中日“80后”女性作家在宏观上是如何叙事的。第三部分,以张悦然的《水仙已乘鲤鱼去》与金原瞳的《オートフイクシヨン》为例,通过对她们笔下的男人形象的分析,来对她们的女性自我意识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以期思考中日“80后”女性作家为何这样叙事。在本论文中,除了文本细读的方法外,还从女性文学史的角度来分析中日“80后”小说叙事的特征。本论文从一位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日本留学生这个“第三者”的角度来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或许会更客观地考察出中日女性作家的相通与不同之处,以期发现中日“80后”女性小说的价值与问题。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1 张悦然与绵矢丽莎的比喻手法研究
  • 1.1 张悦然的超现实主义比喻研究
  • 1.1.1 “ 远距”、“异质”、“反向”的比喻分析
  • 1.1.2 “变形”、“怪诞”的比喻分析
  • 1.1.3 “通感”与比喻的糅合分析
  • 1.2 绵矢丽莎的“五感”的比喻研究
  • 1.2.1 山田咏美的“肉体”的比喻分析
  • 1.2.2 绵矢丽莎的“五感”的比喻分析
  • 1.3 小结
  • 2 张悦然与金原瞳的“身体写作”研究
  • 2.1 张悦然小说的“身体写作”研究
  • 2.1.1 残雪小说的“精神享虐”叙事分析
  • 2.1.2 张悦然小说的“身体写作”分析——以《水仙已乘鲤鱼去》、《誓鸟》为例
  • 2.1.3 张悦然的“身体写作”与残雪的“精神享虐”叙事比较
  • 2.2 金原瞳的“身体写作”研究
  • 2.2.1 谷崎润一郎的“身体受虐”叙事分析——以《刺青》为例
  • 2.2.2 金原瞳的“身体写作”分析——以《裂舌》为例
  • 2.2.3 谷崎润一郎的“身体受虐”叙事与金原瞳的“身体写作”比较
  • 2.2.4 金原瞳的“身体写作”分析——以《灰色宝贝》为例
  • 2.3 小结
  • 3 张悦然与金原瞳的“女性自我意识”叙事研究
  • 3.1 张悦然的“女性自我意识”叙事研究
  • 3.1.1 安妮宝贝的“女性自我意识”叙事分析——以《告别薇安》为例
  • 3.1.2 张悦然的“女性自我意识”叙事分析——以《水仙已乘鲤鱼去》为例
  • 3.1.3 张悦然与安妮宝贝的“女性自我意识”叙事比较
  • 3.2 金原瞳的“女性自我意识”叙事研究
  • 3.2.1 山田咏美与吉本芭娜娜的“女性自我意识”叙事分析——以《做爱时的眼神》与《厨房》为例
  • 3.2.2 金原瞳的“女性自我意识”叙事分析——以《オートフイクシヨン》为例
  • 3.2.3 金原瞳与山田咏美、吉本芭娜娜的“女性自我意识”叙事比较
  • 3.3 小结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拨开迷雾 生发新见——《隐蔽的风景:清末民初女性小说创作研究》评介[J]. 山东社会科学 2020(01)
    • [2].新世纪台湾女性小说的文化内蕴[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2)
    • [3].作为方法的“女性小说”——关于近代中国女性小说研究的反思与进路[J]. 社会科学文摘 2020(06)
    • [4].美国女性小说的文化特征[J]. 外文研究 2017(01)
    • [5].“梦幻”与现代女性小说书写的新质素[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 [6].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对爱的阐释[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7].中国女性小说研究的扛鼎之作——评《海峡两岸女性小说的历史流脉与创作比较》[J]. 名作欣赏 2016(16)
    • [8].两岸女性小说的四“同”四“异”——读评《海峡两岸女性小说的历史流脉与创作比较》[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4(04)
    • [9].马来西亚华文女性小说的创作特征/[J]. 学术界 2015(02)
    • [10].情感的永恒性——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中的情感描述[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 [11].以色列女作家小说专辑[J]. 世界文学 2015(04)
    • [12].解读女性奇情小说——以《颠覆女性小说:奇情小说和女性抗议》为例[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2015(11)
    • [13].浅谈新时期中国女性小说的意义和影响[J]. 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 2017(11)
    • [14].《占有》中的两段三角恋:妥协抑或是追求[J]. 知识文库 2016(17)
    • [15].中国女性小说女性意识的嬗变[J]. 长江丛刊 2016(34)
    • [16].新世纪长篇女性小说两性角色的重构[J]. 新文学评论 2017(02)
    • [17].女性小说之怪现状探究[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03)
    • [18].英国18—19世纪女性小说中“灰姑娘”形象的嬗变解读[J]. 作家 2010(08)
    • [19].社会主义“妇女”想象及其流变——浅析1949-1980年间的中国女性小说[J]. 名作欣赏 2020(31)
    • [20].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创作意识的发展[J]. 黑河学刊 2020(06)
    • [21].论林白女性小说的空间建构及其意义[J]. 名作欣赏 2020(02)
    • [22].作为方法的“女性小说”——关于近代中国女性小说研究的反思与进路[J]. 文艺研究 2020(03)
    • [23].女报与近代中国女性小说创作的发生——以发刊词和征文广告为中心[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05)
    • [24].论新移民女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 华中学术 2011(02)
    • [25].解读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 作家 2013(02)
    • [26].疯狂的舞者——评“70后”、“80后”女性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 吉林教育 2010(22)
    • [27].韩国现代女性小说创作面面观[J]. 社会科学家 2014(07)
    • [28].共谋抑或颠覆?——18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含混的女德主题[J]. 国外文学 2013(01)
    • [29].“梦中人”、“‘梦’中人”与“梦幻人”——现代女性小说的“梦幻”女性形象[J]. 南方文坛 2011(02)
    • [30].二十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综述[J]. 文学界(理论版) 2011(07)

    标签:;  ;  ;  ;  

    中日“80后”女性小说叙事研究 ——以张悦然、绵矢丽莎与金原瞳小说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