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我国女作曲家辛沪光先生的作品——《嘎达梅林交响诗》,以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曲调为素材,以草原英雄——嘎达梅林的故事为线索,以中西方的作曲技术为手段,给听者充分展示了一曲草原上的蒙古族往事,使单声部的民间歌曲以多声部的形式重新又回到民间,并被更多的大众接受,这件事本身就值得关注和思考。本文通过对《嘎达梅林交响诗》创作技法的研究,进一步探讨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途经。主要以四个方面构建全文:(一)主题的构建与和声的运用。包括二部分,一为变形、“积累”与装饰;二为调式、音阶与和声。此部分侧重于《嘎达梅林交响诗》中各部分主题的构建手法,即以‘变形’、‘积累’与‘装饰’等作曲技术对原民歌进行改编,构建各部主题,使之更适合器乐化的展开。在和声运用部分加进调式与音阶,使之作为和声的辅助部分来讲述《嘎达梅林交响诗》的民族特点或民族风格。(二)曲式结构的独特性。包括三部分,一为西方奏鸣曲式的构建原则;二为中国传统曲式的思维方式;三为叙事性独特的结构方法。《嘎达梅林交响诗》曲式结构的独特性不单体现在奏鸣曲式的构建原则,同时以叙事性的特点并柔合了中国传统的曲式思维,这点便和西方交响诗有所区别,即更多体现了中国风格。(三)复调的隐伏、巧用与喻意。各分为隐伏与巧用和喻意二部分。隐伏——主要说明《嘎达梅林交响诗》中,有某些对位声部并非以线性的旋律型态出现,而是以点性的单音存在于和声织体中,将这些点性的单音连起来,才成为对位化的旋律线。巧用——指某些对位声部中对一些特殊节奏的连续运用,目地在于突出体现某种特定的情绪或情感。喻意——指某些对位声部和主题共同承担乐曲的思想内涵的表达。(四)配器技法的音色变奏。此部分主要讲述相同乐句或乐段在多次出现时,以不同的配器手法组织,在音响色彩上形成音色的变奏,这不单是作曲技法的运用,更多是因交响诗叙事性的独特要求,用以体现不同的情节发展阶段、不同的意境或不同的情感。这四个部分不单是对交响诗创作技法的研究,还包括对其思想内涵的探讨。作曲家辛沪光先生工作在内蒙古多年,深爱着这片土地,她的很多作品都具有鲜明的蒙古族风格,她也成为对后来蒙古族音乐创作者中较有影响的当代作曲家之一。作为一名非蒙古族的作曲家,竟能创作出如此有影响的蒙古族风格的作品,此事引起本人浓厚的研究欲望和兴趣,这是笔者将《嘎达梅林交响诗》作为研究课题的原因之一。笔者本人生活、学习、工作在内蒙古自治区多年,深受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熏陶,同时有幸跟随一些著名的音乐界前辈学习,聆听他(她)们优秀的作品,其中有些成为本人的喜爱之作,其中包括《嘎达梅林交响诗》,这首作品的各部主题均直接或间接源于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同时又是中西方作曲技术相结合的一部成名作,而在风格上又充分体现了蒙古族的音乐特点,这是笔者将《嘎达梅林交响诗》作为研究课题的又一原因。另外,对《嘎达梅林交响诗》的研究,也为自己以及其它的音乐创作者在民族音乐创作方面提供方向、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和技术处理做了经验总结,同时也为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析《嘎达梅林交响诗》配器技法[J]. 草原歌声 2020(01)
- [2].《嘎达梅林》交响诗织体形态探析[J]. 北方音乐 2012(07)
- [3].辛沪光《嘎达梅林》交响诗之乐曲分析[J]. 神州民俗(学术版)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