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建立社会用水的健康循环是解决我国水危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在实现水系统健康循环的基本策略中,建立城市范畴上的再生水供应系统是重中之重。寻求经济、可行的再生水生产技术是我国水处理领域面临的首要问题。近年来反硝化除磷理论的提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以其“一碳两用”、“节能环保”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针对这一现状,本课题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对反硝化聚磷菌的特性及反硝化除磷工艺展开深入研究。A2N双污泥同步除磷脱氮工艺是反硝化除磷理论的典型工艺。本研究以实验室内现有的A2N双污泥工艺系统为基础,对反硝化聚磷菌的生物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同时针对A2N双污泥工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工艺,并考察了改进工艺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能,以期寻求一种经济、可行的再生水生产技术。通过A2N双污泥系统的微生物研究发现:反硝化聚磷污泥和普通好氧聚磷污泥在性状上极为相似,内源物质聚β羟基丁酸和聚磷在厌氧/缺氧的交替过程中有着和厌氧/好氧相同的变化规律;系统中同时存在着两类聚磷菌,一类是可以同时以氧和硝酸氮为电子受体的聚磷菌,另一类是只能以氧为电子受体的聚磷菌。为了进一步研究反硝化聚磷菌的特性与生物多样性,对以氧、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为电子受体的生物除磷系统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亚硝酸盐氮对聚磷菌好氧和缺氧吸磷的抑制浓度分别为0.88mgN/gVSS和6.72 mgN/gVSS;在以硝酸盐氮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基础上采用逐渐增加亚硝酸氮浓度的方法驯化聚磷污泥,可以增加污泥对亚硝酸盐氮的适应性,并最终可以选择亚硝酸氮作为唯一电子受体,但其除磷效率远低于以氧和硝酸盐氮为电子受体的除磷系统,同时发现除磷系统生物群落结构随着电子受体的变化而改变,聚磷菌种类具有多样性。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对反硝化吸磷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影响因子进行了考察。碳源类型对反硝化除磷影响较大。碳源的长期试验结果表明,以丙酸钠和乙酸钠为碳源的除磷系统除磷效率相当,以葡萄糖作为唯一碳源,造成了除磷系统的崩溃。DGGE分析结果显示,以乙酸钠和丙酸钠为碳源的系统生物群落结构极为相似,以葡萄糖作为唯一碳源造成了除磷系统生物群落结构的彻底改变,以Micropruina glycogenica为代表的典型聚糖菌在系统中富集起来。反硝化聚磷菌属于低温耐冷菌,低温的短期冲击对缺氧吸磷的影响并不大,10℃20℃为反硝化除磷的高效段。增大污泥系统的MLSS,可以提高缺氧初期的反硝化吸磷速度和最终的吸磷总量,但单位污泥的吸磷量没有提高反而减小。针对A2N工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型A2N工艺,考察了改进工艺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能,并对影响系统运行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在进水C/N比较低的情况下(3.55.5),改进A2N双污泥系统对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0.93%、97.44%、81.46%和68.2%。其中COD、NH4+-N和TN的去除效果比较理想,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达到了回用水要求。系统对TP的去除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出水平均值为0.94 mg/L,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和传统的A2N双污泥反硝化除磷工艺相比,改进A2N工艺流程更为简洁,在NH4+-N和TN的去除上更具优势,在大多数时间内出水NH4+-N甚至可以达到零排放,由于好气滤柱生物膜内微环境引起的自养脱氮效应,在硝化液回流比一定的情况下,TN的去除率稳定而且高效。但由于改进的A2N工艺除磷效率抗冲击性较差,再加上好气硝化滤池内“二次释磷”现象的影响,改进的A2N工艺的除磷效率低于传统的A2N工艺。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影响因素分析[J]. 当代化工 2020(03)
- [2].反硝化除磷工艺研究进展[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0(02)
- [3].反硝化除磷工艺原理及研究进展[J]. 科技信息 2010(24)
- [4].生物反硝化除磷工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广东化工 2009(04)
- [5].反硝化除磷工艺及其影响因素介绍[J]. 给水排水 2013(S1)
- [6].反硝化除磷工艺效能与运行控制[J]. 环境科学导刊 2009(03)
- [7].反硝化除磷工艺中亚铁协同除磷效能与机理研究[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7(05)
- [8].交替式厌/缺氧-好氧双膜反硝化除磷工艺[J]. 化工进展 2016(03)
- [9].城市污水反消化除磷工艺[J]. 科技视界 2019(15)
- [10].内源反硝化除磷工艺运行效能研究[J]. 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 2010(09)
- [11].亚硝酸盐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影响因素[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 [12].反硝化除磷理论及运用现状[J]. 水处理技术 2008(03)
- [13].进水碳磷比对连续流反硝化除磷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 [14].反硝化除磷技术综述[J].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15].短程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可行性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9(24)
- [16].近红外光谱和极限学习机分析反硝化除磷中胞内聚合物[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5)
- [17].污水处理厂中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应用[J]. 广州化工 2010(12)
- [18].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工艺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12)
- [19].反硝化除磷工艺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8(06)
- [20].小型污水处理厂单污泥系统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应用[J]. 门窗 2014(09)
- [21].反硝化除磷工艺及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2(18)
- [22].反硝化除磷工艺中二次曝气作用分析[J]. 江苏环境科技 2008(04)
- [23].厌氧-好氧-缺氧短程硝化同步反硝化除磷工艺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09(09)
- [24].新型短程硝化同步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快速启动[J]. 中国给水排水 2019(09)
- [25].新型短程硝化同步反硝化除磷工艺的运行调控[J]. 中国给水排水 2019(11)
- [26].双污泥反硝化除磷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09(17)
- [27].附着-悬浮耦合短程反硝化除磷工艺的自动控制研究[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01)
- [28].反硝化除磷机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27)
- [29].污水反硝化除磷技术研究进展[J]. 污染防治技术 2009(03)
- [30].亚硝酸型反硝化除磷工艺特性及其应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