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隆起带(安徽部分)燕山晚期岩浆活动与深部过程

江南隆起带(安徽部分)燕山晚期岩浆活动与深部过程

论文题目: 江南隆起带(安徽部分)燕山晚期岩浆活动与深部过程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作者: 侯明金

导师: 朱光

关键词: 岩浆活动,深部过程,地球动力学背景,燕山晚期,江南隆起带,安徽

文献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博士论文得到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专题“中国东南地区(大别山-台湾走廊带)Cu,Au,Ag,Pb,Zn,Fe成矿作用与资源潜力-成矿区带形成的四维结构”的亚专题“江南隆起带成矿作用、深部过程与资源潜力”(专题编号:K1. 4-2) 项目的资助。笔者经过两年的系统学习,结合上述专题研究,选择江南隆起带安徽部分为研究区域,同时包括北侧的江南过渡带即皖南印支-早燕山期褶皱带,本文内简称研究区。重点研究江南隆起带(安徽部分)及江南过渡带的印支期以来的古构造应力场特征、构造演化;燕山晚期的岩浆活动、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浆岩成岩作用、岩浆岩的成岩深部过程以及成岩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等,内容包括:研究区的古构造应力场特征、构造演化;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包括重磁特征和地震结构等;燕山晚期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类型、演化;燕山晚期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岩浆作用过程与机制;成岩作用的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壳-幔结构及相互作用,地球动力学过程。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 岩浆活动期次:首次通过精确同位素测年分析,认为江南隆起带(安徽部分)燕山期的岩浆活动主要发育于晚期,本次取得了两个岩体的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分别是靠背尖黑云母花岗闪长岩40Ar/39Ar坪年龄为133. 97±0. 48Ma;逍遥花岗闪长斑岩40Ar/39Ar坪年龄为141. 46±0. 62Ma。统计分析,皖南地区燕山期侵入岩浆作用发生的时间集中在130~142Ma和120~130Ma之间,反映燕山晚期主要岩浆活动可分为两次即早白垩世的早期和晚期。2、 岩石圈拆沉、伸展活动的开始时间:通过区域对比分析,上述两个岩体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岩浆活动的发育反映了岩石圈拆沉、软流圈上涌,下地壳部分熔融,地幔底侵作用的发育。本次通过同位素年龄精确测定,获得了142Ma的最大年龄,从逍遥岩体的野外地质特征与区域上同类型岩体对比分析,综合前人的同位素资料,本次获得的同位素年龄乃代表了江南隆起带上的最可靠的最老的燕山期岩浆活动年龄,因此指示了江南隆起带岩石圈拆沉的开始时间,即从142Ma开始岩石圈减薄。3、 岩浆岩类型及成因:研究区燕山晚期侵入岩基本上均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研究区燕山晚期的花岗斑岩体、花岗岩体的成岩物质以壳源为主,源岩中混染有一定的幔源物质,皖南燕山期花岗岩和斑岩体与陆壳改造系列类似,CPG型的花岗岩。已有的研究表明,皖南燕山期花岗岩、斑岩体成岩物质以壳源为主,但是稀土元素、微量元素、Pb、Nd、Sr同位素还反映出其又具有一些同熔系列花岗岩的特点,成岩物质来源具有一定壳、幔混合特点,这可能与源区物质存在一些幔源组分有关。从岩浆岩的Nd模式年龄上看,研究区燕山晚期花岗岩(除冯村、黄山、谭山外)燕山晚期花岗斑岩体TDM值较低(<1. 6Ga),而皖南冯村、黄山、谭山岩体花岗岩TDM值较高(>1. 6Ga)。采用两阶段TDM计算,则TDMⅡ全部较低,都小于1. 6Ga。侯明金江南隆起带(安徽部分)燕山晚期岩浆活动与深部过程同时,研究区的燕山晚期花岗岩、花岗斑岩体Is;值普遍较高,在0.708以上。因此,其侵入岩浆作用主要发生于陆壳内,为壳源物质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少量慢源物质的混染加入。 4、印支期以来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印支一燕山早期NNW-SSE、近N一S向挤压,陆内造山作用发育,属古特提斯构造域;燕山晚期即早白至世早期,NW-SE向挤压,北东向断裂发生左行走滑运动,中国东部处于西环太平洋构造域;早白坚世晚期一古新世(始新世),Nw-SE向伸展作用,研究区及其周边处于强烈的伸展断陷作用阶段;新生代,受区域上近E一W向的挤压作用影响,研究区发生挤压逆冲作用。 5、印支一早燕山期:陆内造山阶段。区域地质资料和构造应力场统计测量结果分析,认为江南中生代陆内造山作用始于与大别造山作用的同时,在南陵湖组内发育有初始水平挤压应力场,方向为NW3 100一3400。此乃江南隆起带隆升的开始时间即早三叠世末。中三叠世一中侏罗世,区域上的应力场统计测量表明:盆地属于总体NW-SE向挤压背景下的前陆盆地。江南隆起带大部分处于古陆环境,湖泊相沉积主要发育于屯溪一休宁盆地内。陆内造山使岩石圈加厚大于1 IOkm,当时没有发生岩石圈拆沉或俯冲板片的断离,因此没有陆内同造山的岩浆活动发育。 江南隆起带与大别一苏鲁造山带的区别可能是江南隆起带为陆内造山带,大别一苏鲁造山带为陆间造山带。江南隆起带在中生代已经为一近乎刚性的陆块,而大别一苏鲁造山带为华北和扬子两地块的俯冲、对接和碰撞形成的.当华南地块向北碰撞推挤,首先在大别地区发育俯冲碰撞型陆间造山带,俯冲碰撞到一定程度时,则不再能消减来自南部的强大的推挤力,使得推挤力向后退缩,从而在江南隆起带发生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一系列切入中下地壳的逆冲推搜厚皮构造为主要特征的江南中生代(印支一燕山早期)叠置山系。 6、早白里世早期:走滑作用阶段。早白呈世早期为构造体系转换的时间,随着古特提斯构造域的关闭,研究区陆内造山作用的结束,中国东部转入环太平洋构造域.由于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及华南板块的汇聚,中国东部区域上处于NW-SE向的挤压作

论文目录:

前言

第一章区域地质背景

1.1构造分区

1.1.1江南过渡带(Ⅰ)

1.1.2江南隆起带(Ⅱ)

1.1.2.1九岭地区(Ⅱ_1)

1.1.2.2障公山地区(Ⅱ_2)

1.1.2.3怀玉山地区(Ⅱ_3)

1.1.3钱塘坳陷(Ⅲ)

1.2沉积建造

1.2.1基底特征

1.2.2盖层特征

1.2.2.1海相沉积盖层

1.2.2.2陆相沉积盖层-中生代陆相沉积

1.3岩浆活动

第二章深部结构

2.1地球物理场

2.1.1重力场特征

2.1.2航磁异常特征

2.2剖面特征

2.3层块结构构造特征

2.3.1软流圈

2.3.2岩石圈地幔

2.3.3莫霍面

2.3.4下地壳

第三章断裂与构造演化

3.1断裂系统分析

3.1.1断裂特征

3.1.1.1江南深断裂带(F_2)

3.1.1.2祁门-潜口断裂带(F_3)

3.1.1.3天目山-白际山断裂带(F_4)

3.1.2断裂系统分析

3.1.2.1NE、NNE向断裂

3.1.2.2NEE向断裂带

3.1.2.3E-W及NW向断裂

3.1.2.4断裂系统的相互关系

3.2断裂动力学分析与区域动力学演化规律

3.2.1断裂动力学分析方法简介

3.2.2区域动力学分析

3.2.2.1印支-早燕山期褶皱作用前的应力场分析

3.2.2.2印支-早燕山期褶皱作用的应力场分析

3.2.2.3燕山晚期(早白垩世早期)的走滑作用的应力场分析

3.2.2.4燕山晚期(早白垩世中晚期)-早喜马拉雅期的伸展作用的应力场分析

3.2.2.5喜马拉雅晚期的挤压作用的应力场分析

3.3江南隆起带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

3.3.1印支-燕山早期(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末)

3.3.1.1陆内造山阶段

3.3.1.2陆内造山作用的动力学背景

3.3.2早白垩世早期:走滑作用阶段(图3-10)

3.3.3早白垩世中晚期-古近纪:伸展作用阶段(图3-10)

3.3.4喜马拉雅晚期-挤压作用阶段(图3-10)

第四章燕山晚期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4.1空间分布特征

4.2同位素年代学

4.2.1岩体U-Pb法定年

4.2.1岩体黑云母~(40)Ar/~(39)Ar法定年

4.3岩石学特征

4.3.1燕山晚期花岗岩体

4.3.2燕山晚期斑岩体

4.4岩石化学特征

4.5痕量元素地球化学

4.5.1稀土元素特征

4.5.2微量元素反映的成岩信息

4.6同位素地球化学

4.6.1铅同位素

4.6.2锶、钕同位素

第五章岩浆活动与深部过程

5.1岩浆岩成岩构造背景

5.1.1主量元素对成岩构造环境的鉴别

5.1.2微量元素对成岩构造环境的鉴别

5.2岩浆岩的成因机制

5.3岩浆活动的深部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

5.3.1深部结构

5.3.2岩浆岩的地球化学指示

5.3.3岩浆活动动力学背景

5.3.3.1江南陆内造山的时间探讨

5.3.3.2岩石圈减薄的开始时间探讨

5.3.3.3岩浆活动深部过程模式

5.3.3.4岩浆活动深部过程的区域对比

5.3.3.5岩浆活动深部过程的区域背景探讨

致谢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主要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5-07-13

参考文献

  • [1].广西云开地区燕山晚期岩浆活动与钨成矿作用[D]. 王新宇.中国地质大学2017
  • [2].河南省大别山地区中生代中酸性小岩体特征及钼多金属成矿系统[D]. 李明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相关论文

  • [1].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岩浆岩成岩和成矿作用研究[D]. 谢建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
  • [2].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岩浆作用与成矿地球化学研究[D]. 杜建国.合肥工业大学2000
  • [3].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岩浆活动与深部过程[D]. 牛漫兰.合肥工业大学2001
  • [4].广西姑婆山-花山花岗岩体侵位过程及构造解析[D]. 冯佐海.中南大学2003
  • [5].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运动的构造—热年代学研究[D]. 王勇生.合肥工业大学2005
  • [6].安徽繁昌中生代侵入岩的特征和成因研究[D]. 楼亚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7].豫西熊耳山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时空演化与钼(金)成矿作用[D]. 李永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8].湘东南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动力学研究[D]. 李金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9].赣东北乐华—德兴成矿带成矿环境与成矿作用[D]. 刘志远.东北大学2005
  • [10].造山带岩浆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D]. 童劲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标签:;  ;  ;  ;  ;  ;  

江南隆起带(安徽部分)燕山晚期岩浆活动与深部过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