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论文摘要

互联网向大学校园的迅速渗透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娱乐和生活方式,网络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功能的不断更新与完善,网络上出现了一种令大学生流连忘返的“精神家园”——虚拟社区,他们在这些“社区”中获取信息、发表观点、彼此交流,充分享受网络世界的“自由”魅力,并逐步结成了各种“虚拟群体”。网络虚拟群体的存在满足了大学生情感归属的需要,同时亦带来了一些前所未遇的新问题。如何针对这一新型学生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是网络环境下新型学生组织。与传统群体相比,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平等性、广泛性等特点。网络虚拟群体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亦带来了新的挑战。网上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冲击、网上恶意信息的流传,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地位、教育对象、内容、方法、手段以及环境都带来了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高校应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加强对社区虚拟群体的正面引导,努力实现虚拟和现实的良性对接,充分发挥虚拟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功能。要以积极态度面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构建校园网络虚拟社区,激发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热情,不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要丰富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要健全网络思想管理体制,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要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和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目的
  • 1.2.3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网络虚拟群体与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基本理论概述
  • 2.1 网络虚拟群体及影响
  • 2.1.1 网络虚拟群体的含义
  • 2.1.2 网络虚拟群体的特征
  • 2.1.3 网络虚拟群体的影响
  • 2.2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及双重效应
  • 2.2.1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含义
  • 2.2.2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特征
  • 2.2.3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双重效应
  • 2.3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2.3.1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 2.3.2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 2.3.3 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存在问题
  • 3.1 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3.1.1 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需要
  • 3.1.2 网络健康发展的需要
  • 3.1.3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需要
  • 3.1.4 发展经济的需要
  • 3.1.5 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 3.2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
  • 3.2.1 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队伍
  • 3.2.2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单一
  • 3.2.3 思想政治教育缺少软硬件设施
  • 3.2.4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日益复杂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4.1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 4.1.1 将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置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位置
  • 4.1.2 以积极态度面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4.2 丰富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4.2.1 构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论
  • 4.2.2 创新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4.2.3 建立校园网络虚拟社区
  • 4.2.4 促进虚拟群体与现实群体互动
  • 4.3 拓展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 4.3.1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
  • 4.3.2 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软件
  • 4.3.3 创新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4.4 加快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建设
  • 4.4.1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地位与待遇
  • 4.4.2 完善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体系
  • 4.4.3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训机制
  • 4.5 强化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
  • 4.5.1 完善网络立法
  • 4.5.2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 4.5.3 增强网络自律意识
  • 4.5.4 完善工作机制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窃取网络虚拟券币案件的认定[J]. 人民检察 2019(16)
    • [2].基于网络虚拟炼钢平台的科普活动新形式[J]. 金属世界 2020(04)
    • [3].网络虚拟婚恋对女大学生成长影响的研究[J]. 普洱学院学报 2018(01)
    • [4].基于互联网的视角看网络虚拟经济的发展趋势[J]. 时代金融 2017(05)
    • [5].网络虚拟组织对大学生的现实影响及教育对策[J]. 北京教育(高教) 2015(06)
    • [6].大学生参与网络虚拟组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高校教育管理 2015(05)
    • [7].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15(27)
    • [8].会计视角下网络虚拟资产的控制[J]. 国际经济合作 2018(08)
    • [9].论网络虚拟信任危机的改善[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0].网络虚拟公共领域中民众伦理向度探析[J]. 学理论 2015(34)
    • [11].网络虚拟群体对大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影响分析[J]. 学理论 2015(14)
    • [12].探析大学生网络虚拟社交现状[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1(01)
    • [13].论网络虚拟存在方式[J]. 菏泽学院学报 2014(03)
    • [14].有效加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管理的措施研究[J]. 现代妇女(下旬) 2014(10)
    • [15].和谐校园构建下的高校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03)
    • [16].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探究——基于贵州六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01)
    • [17].涉案网络虚拟资产的价格鉴证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8(12)
    • [18].试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形成及其特征[J]. 探索 2008(01)
    • [19].重庆地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现状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08(06)
    • [20].双视角下网络虚拟资产内涵界定[J]. 科技经济导刊 2019(30)
    • [21].“成人”教育与“德性”实践——“网络虚拟领导”的职业素养价值探究[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08)
    • [22].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 时代金融 2015(18)
    • [23].浅析青年网络虚拟组织——对中华论坛的观察与思考[J]. 当代工人(精品版) 2011(02)
    • [24].网络虚拟人口安全管理的路径选择[J]. 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14(02)
    • [25].对网络虚拟资产价值评估的探讨[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07)
    • [26].网络虚拟性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阻抗[J]. 兰州学刊 2009(11)
    • [27].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特点及问题研究[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1)
    • [28].网络虚拟资产及其价值评估[J]. 中国农业会计 2008(11)
    • [29].网络虚拟电子实验室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及其构建[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4(06)
    • [30].大学生网络虚拟交往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 百色学院学报 2014(06)

    标签:;  ;  ;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