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通过对南海北部陆坡ODP1148站和ODP1144站两个钻孔岩芯及KNG7站和KNG5站两个重力活塞短柱状沉积物的陆源矿物组成和堆积速率、粘土矿物组成、结晶学特征、微形貌和化学成分、陆源物质粒度、石英氧同位素和微形貌、AMS14C测年和稀土元素的综合研究,分析了ODP1148站34Ma以来的陆源物质来源的演变及南海的演化历史,利用ODP1144站的1.1Ma以来的沉积矿物学记录探讨了其古环境意义,以KNG5和KNG7孔岩芯记录为依据分析了南海北部陆坡18 ka BP以来的海平面升降、东亚夏季风演化、海流形成历史以及蕴含的古气候信息,重建了东亚夏季风自全新世以来的演化历史,并探讨了其可能的驱动机制。南海海盆的演化可以划分为5个大的阶段:即34~28.5,28.5~23,23~16.5,16.5~5和5Ma至今。高陆源组分含量及堆积速率和高石英氧同位素值显示在渐新世南海扩张初期,ODP1148站以近源沉积为主,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礼乐-东北巴拉望地块;30Ma以来随着南海扩张,礼乐-东北巴拉望地块不断向南运动,使得ODP1148站陆源组分含量及堆积速率呈现减小趋势,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得物理剥蚀作用增强,从而石英氧同位素值偏低;随着礼乐-东北巴拉望地块的向南运动,印澳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加剧导致青藏高原隆升加剧,中国西高东低的古地理格局逐步形成,石英氧同位素数据显示25.4-23.3Ma是ODP1148站物源转换阶段,华南地块开始成为ODP1148站主要的物源区;之后随着珠江溯源侵蚀的加剧,华南地块古老的沉积岩区逐渐成为ODP1148站的主要源区,石英氧同位素值偏高,南海北部转为以远源沉积为主。冰期时,南海北部大陆架大面积出露,珠江口向陆架区延伸,陆源物质搬运至ODP1144站的距离大为缩短,从而有利于大量陆源物质向研究站位的输运,石英含量、长石含量及平均粒径值均升高,各陆源组分堆积速率也均很高;间冰期时则反之。在0.9和0.47 Ma以后,整个钻孔剖面的石英和长石含量、平均粒径值及各陆源组分堆积速率在冰期呈现高值,间冰期为低值,冰期和间冰期差异明显增强,表明此时季风系统强化引起气候发生明显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起有关。1.1 Ma以来石英含量变化存在明显的92 ka轨道周期以及20 ka的岁差周期。岁差周期的存在也反应了热带低纬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KNG5孔高岭石主要来自于珠江,蒙脱石主要由吕宋岛提供,伊利石和绿泥石分别由珠江和台湾提供。我们的分析表明KNG5孔17.5 kaBP~12.5 kaBP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珠江,南海的现代环流系统自12.5 kaBP开始形成,西行的广东沿岸流导致向外扩散的珠江物质减少,由于北太平洋深层水(NPDW)的作用,自12.5 kaBP以来台湾成为研究站位沉积物的主要贡献者。KNG5孔末次冰期晚期的粘土矿物、粒度和稀土元素变化主要受控于海平面的变化。全新世早期(11.0 kaBP~8 kaBP)1~2.2μm粒级含量和稀土元素浓度达到极大值可能是强盛的夏季风作用的结果。全新世中晚期(8 kaBP~0 kaBP)1~2.2μm组分含量和稀土元素浓度的减少是8 kaBP以来东亚夏季风减弱的具体体现,其能和北半球其它季风指标能很好地对应起来,展现了全新世以来季风变化的全球性。晚全新世(4-2 kaBP)1~2.2μm组分含量及稀土元素含量的增加可能是对晚全新世ENSO活动增强的响应。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海马”冷泉甲烷渗漏及其海底表征[J]. 地球化学 2020(01)
- [2].南海北部陆坡区海底峡谷地貌、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J]. 海洋学研究 2019(02)
- [3].南海北部陆坡海域中层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特征[J]. 南方水产科学 2018(01)
- [4].南海北部陆坡气源条件对水合物成藏影响的模拟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1)
- [5].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峡谷地貌形态特征与成因[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2(05)
- [6].南海北部陆坡东沙海域海底丘状体气体与水合物分布[J]. 海洋学报 2017(03)
- [7].2015年6月南海北部陆坡气旋-反气旋涡对陆坡水文和环流影响的观测[J]. 海洋学研究 2016(04)
- [8].重力模型探寻南海北部陆坡特提斯痕迹[J]. 海洋科学集刊 2009(00)
- [9].南海北部陆坡区混合过程观测[J]. 海洋科学 2008(12)
- [10].~(226)Ra和~(228)Ra对南海北部陆坡水团的示踪作用[J]. 海洋环境科学 2020(04)
- [11].南海北部陆坡神狐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潜力[J]. 海洋地质前沿 2011(06)
- [12].南海北部陆坡软黏土全流动强度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8(04)
- [13].南海北部陆坡区DLW3101孔沉积物特征及古环境意义[J]. 海洋学报 2018(07)
- [14].南海北部陆坡区多次波发育特征及压制策略分析[J]. 地球物理学报 2014(10)
- [15].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潜力巨大[J].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1(01)
- [16].南海北部陆坡混合沉积地层模式及地震响应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S1)
- [17].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的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7(05)
- [18].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新生代沉积演化东西部对比分析[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0(04)
- [19].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特征[J]. 中国地质 2018(01)
- [20].南海北部陆坡区底流观测系统研制与应用[J]. 天津科技 2018(09)
- [21].南海北部陆坡稳定性定量分析[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2(04)
- [22].南海北部陆坡的地貌形态及其控制因素[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8(02)
- [23].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及其控制因素[J]. 海洋地质前沿 2017(07)
- [24].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水合物储层分层建模方法与有利区带预测[J]. 中国海上油气 2019(02)
- [25].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沉积成藏特征[J]. 石油学报 2014(02)
- [26].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沉积物输送模式探讨[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0(04)
- [27].深水沉积体系研究进展及其对南海北部陆坡区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启示[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3(03)
- [28].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含水合物沉积层时频特征提取及识别方法[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04)
- [29].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04)
- [30].南海北部陆坡区沉积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关系[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