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分配正义问题研究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分配正义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正义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意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基本行为准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对正义的追寻过程就是人类社会由落后到发达、由不合理到合理的无限发展过程。其中,尤以分配正义最为令人关注,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占有核心地位。在当代中国,这一问题探讨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努力,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突出地表现为分配领域中的问题已较为严重地引发了诸多不和谐现象,干扰了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安定,已经成为我们当前必须解决的课题。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本文从理论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其目的是希望通过构建一种新的分配正义理论来解决我国当前分配正义问题。从现实层面看,我国的分配正义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现实和理论原因,包括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的影响,分配政策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普遍困境,以及分配体制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公民有效参与的不足所致。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西方的分配正义理论是无能为力的。在西方众多关于分配理论的流派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自由主义分配正义理论和社群主义分配正义理论,它们通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有关分配正义问题的争论,一举成为当代西方分配正义理论的主流。但是,两者局限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自由主义的局限主要表现为,个人至上的哲学信条使自由主义分配正义忽视个人的社会性,当个人被从集体和社会中连根拔起时,它不是解决而是加剧了分配正义问题;社群主义的局限主要表现为其共同体的概念过于抽象和狭隘,以至于其分配正义理论一遇到现实就显得那么的苍白和脆弱。因此,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社群主义,其分配正义理论都不能成为解决我国现实问题的依据。针对有效参与不足的问题,本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参与分配基础上的分配正义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更是解决我国当前问题必然要求。马克思通过对社会不正义的批判和未来社会分配正义的设想构建了自己的分配正义理论,这种建立在唯物主义实践论和辩证法基础上的分配正义理论无疑是真理性的,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作为一种参与基础上的分配正义理论就是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它的立足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和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同时,在理论主张上坚持无先设性理据的原则,以公民为主体的原则,以参与为核心的原则等三个原则。而这一分配正义在我国的实现,要求我们在参与制度和公民建设两个方面加以完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1.4 研究方法、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本文的创新
  • 1.5 本课题达到的目标
  • 2 当前我国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1 我国当前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
  • 2.2 我国当前分配领域问题产生的原因
  • 3 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分配正义理论的局限
  • 3.1 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
  • 3.1.1 自由主义分配正义理论的基础
  • 3.1.2 自由主义分配正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 3.2 社群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
  • 3.2.1 社群主义分配正义理论的基础
  • 3.2.2 社群主义分配正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 4 参与基础上的分配正义:和谐社会视野下一种新型分配正义探索
  • 4.1 参与基础上的分配正义理论提出的意义
  • 4.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4.1.2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现代启示
  • 4.1.3 解决我国当前分配问题的有效切入点
  • 4.2 参与基础上的分配正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
  • 4.2.1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内容
  • 4.2.2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 4.3 参与基础上的分配正义的立足点
  • 4.3.1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 4.3.2 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分配上平衡
  • 4.4 参与基础上的分配正义遵循的原则
  • 4.4.1 无先设性理据的原则
  • 4.4.2 以公民为主体的原则
  • 4.4.3 以参与为核心的原则
  • 4.5 参与基础上的分配正义在我国的实现
  • 4.5.1 创新公民参与机制,完善分配正义构建平台
  • 4.5.2 加强公民政治文化教育和培养,完善公民身份
  • 5 结论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5.2 本文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社群主义视角下社区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9(04)
    • [2].社群主义的平等:按对群体认同的贡献分配[J].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19(04)
    • [3].社群主义的公民观及其教育[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4].网络时代爱国情感畸形现象分析——基于社群主义爱国观角度[J].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8(02)
    • [5].新社群主义社会思想与公共政策分析——以阿米泰·埃兹奥尼为中心[J]. 国外理论动态 2017(10)
    • [6].社群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思想价值——从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比较谈起[J]. 才智 2014(36)
    • [7].社群主义的理论图景——读姚大志教授力作《正义与善:社群主义研究》[J]. 社会科学研究 2015(05)
    • [8].社群主义兴起的原因分析[J]. 山西青年 2019(13)
    • [9].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关于“权利观”的争论[J]. 山西青年 2017(03)
    • [10].社群主义历史由来、基本主张及其警示[J]. 当代电力文化 2015(08)
    • [11].“民主与独裁”:胡适对杜威“社群主义民主”的接受与调整[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 [12].社群主义视野下的国际关系伦理[J].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09(01)
    • [13].论社群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J].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01)
    • [14].试论社群主义的主张及其价值[J]. 法制博览 2018(27)
    • [15].社群主义与媒介伦理[J]. 华中传播研究 2016(02)
    • [16].当代西方社群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J]. 延边党校学报 2012(03)
    • [17].利益融合是价值融合的基础——兼对社群主义的批判[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 [18].旅游社群主义及其建设机制刍议[J]. 思想战线 2009(02)
    • [19].社群主义与个人主义争论的实质与启示[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20].论新时代个人与社群良性互动构建的可能性——基于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哲学思考[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9(04)
    • [21].论儒家社群主义民主思想[J]. 法制与社会 2009(30)
    • [22].社群主义经济公正观的内在正义导向[J]. 经济师 2019(04)
    • [23].基于社群主义的公民教育观及其意义探析[J]. 作家天地 2020(16)
    • [24].一种后自由主义的话语——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的社群主义思潮的批判性分析[J]. 国外理论动态 2009(04)
    • [25].高等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四方联动长效机制的构建——基于社群主义理论视角[J]. 中国成人教育 2020(09)
    • [26].从权利与责任的关系看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 [27].人们拥有跨国迁徙的自由和权利吗?——对社群主义跨国移民伦理的反思[J]. 哲学动态 2019(04)
    • [28].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三大批判[J]. 浙江社会科学 2018(03)
    • [29].移动互联网时代农村新共同体再组织化研究[J]. 中国报业 2017(20)
    • [30].从语言意义阐释人之本性——查尔斯·泰勒社群主义思想的诠释学基础研究[J]. 教学与研究 2013(10)

    标签:;  ;  ;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分配正义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