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旅行理论视角看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

从旅行理论视角看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

论文摘要

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与西方以观念和理论为主的学术交流日趋频繁,而理论和观念总是从一个语境向另外一个语境,从此时向彼时旅行。自20世纪90年代,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开始了其在中国的旅行。该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系一种解构性的理论批评话语。它源自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吸收了这一理论的思想内核,并将这一理论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了翻译研究领域。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后殖民主义在翻译研究中的一种应用形态与研究范式,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Said)、霍米.巴巴(Homi Bhabha)、佳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特贾斯维里.尼南贾娜(Tejaswini Niranjana)、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谢莉.西蒙(Sherry Simon)、玛利亚.铁木志科(Maria Tymoczko)、德.坎坡斯(Haraldo de Campos)兄弟等。他们围绕“权力关系”、“翻译的政治”、“归化与异化”等核心问题,从不同视角研究了不同历史语境下的翻译与文化政治问题。后殖民理论家塞义德的“旅行理论”作为一种隐喻,阐述了理论从一地向另一地运动进程中被借用、接受和改造的历史脉络。理论旅行大致经历四个主要阶段:(一)原始起点;(二)各种外在压力促使理论跨越时间和空间距离,寻找到新的栖息地;(三)新环境接纳吸收或抵制长途迁徙来的理论;(四)理论发生变异,融入新的环境。因此,“旅行理论”为考察和分析西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历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以该理论为研究视角可以对中国译学的发展有一个新的认识。本文旨在展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从西方旅行到中国的路线图。论文简要介绍后殖民主义在中国的旅行,表明全球化背景下理论旅行这一现象的普遍性,接着介绍塞义德“旅行理论”的主要内容,并探讨该理论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指出塞义德未能全面、深刻阐释“理论旅行”对接受语境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这一事实。论文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历时地回顾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从西方旅行到中国的四个阶段,共时地分析该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产生的正面及负面的影响。最后重点探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在译学身份建构和翻译实践的启示,对塞义德的“旅行理论”提供某种注解。由此得出结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译学身份建构和翻译实践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通过对该理论的批判性研究,吸收其理论精髓,结合中国的翻译实践,有利于中国译学的身份建构,有利于实现中西学术的平等对话。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Objectiv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t Study
  • 1.3 Research Methodology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Travel of Theories and the Traveling Theory
  • 2.1 Travel of Postcolonial Theory in China
  • 2.2 Traveling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 2.2.1 An Introduction to Traveling Theory
  • 2.2.2 Application of Traveling Theory in the Present Study
  • 2.3 Summary
  • Chapter Three The Point of Origin: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 3.1 Theoretical Source:Post-colonialism
  • 3.2 Postcoloni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 3.3 Key Figures of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 3.4 Major Concerns of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 3.4.1 Power Relations
  • 3.4.2 The Role of Translation in Colonization
  • 3.5 Summary
  • Chapter Four Travel of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in China
  • 4.1 Stage One:The Point of Origin for the Travel in China's Context
  • 4.1.1 Socio-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1990s
  • 4.1.2 Situation of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1990s
  • 4.2 Stage Two:The Distance Transferred
  • 4.2.1 Translation of Original Works
  • 4.2.2 Publication of Original Works
  • 4.3 Stage Three:Acceptance and Resistances
  • 4.3.1 Acceptance of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 4.3.2 Resistances to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 4.4 Stage Four:Transformation in the New Context
  • 4.5 Summary
  • Chapter Five Reflections on the Travel of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in China
  • 5.1 Impact on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
  • 5.1.1 Positive Impact
  • 5.1.2 Negative Impact
  • 5.2 Prospects of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Identity-building of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
  • 5.2.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 5.2.2 Integration of Chinese Translation Thoughts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Thoughts
  • 5.3 Prospects of Chinese Translation Practice
  • 5.3.1 On the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Materials
  • 5.3.2 On the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5.4 Summary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6.1 Major Findings
  • 6.2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考而不死是为神》的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以郭沫若翻译理论为指导[J]. 英语广场 2020(04)
    • [2].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金融时报》新闻的英汉翻译[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7)
    • [3].翻译理论综述的翻译中心法——兼评《翻译理论》[J].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18(02)
    • [4].转换生成语法与奈达的翻译理论[J]. 赤子(上中旬) 2016(23)
    • [5].本地化是翻译理论的新范式吗?[J]. 上海翻译 2017(03)
    • [6].奈达翻译理论与生态翻译学之“面对面”[J].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7(02)
    • [7].从文化翻译理论看《骆驼祥子》文化专有项翻译[J]. 黑河学院学报 2017(05)
    • [8].翻译理论创新型教材的尝试——评詹妮·威廉姆斯的新著《翻译理论》[J]. 东方翻译 2016(04)
    • [9].奈达翻译理论与生态翻译学之“面对面”[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10].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以葛浩文的《骆驼祥子》英译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 2017(31)
    • [11].国际视野下的翻译理论面面观[J]. 记者观察 2018(23)
    • [12].英语翻译理论研究方法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29)
    • [13].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03)
    • [14].第十一届中西部地区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在荆州召开[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6(11)
    • [15].奈达翻译理论之贡献与局限[J]. 文教资料 2012(29)
    • [16].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J]. 校园英语 2018(14)
    • [17].林语堂翻译理论评析[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6(10)
    • [18].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分析[J]. 长江丛刊 2016(35)
    • [19].严复“信·达·雅”翻译理论中的“雅”——浅谈英语翻译技巧的艺术性提升[J]. 现代职业教育 2016(29)
    • [20].阐释学翻译理论与史料文本翻译的解读[J]. 牡丹 2016(22)
    • [21].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J]. 明日风尚 2017(12)
    • [22].纽马克自然翻译理论在英译汉中的应用——对《小妇人》两中译本的对比分析[J]. 校园英语 2017(15)
    • [23].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初探[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7(07)
    • [24].生态翻译理论在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中的应用[J]. 山西青年 2017(14)
    • [25].试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其结合方式[J]. 校园英语 2017(22)
    • [26].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英译研究综述[J]. 北方文学 2017(15)
    • [27].俄罗斯翻译理论的两大流派及其对我国翻译理论的借鉴意义[J]. 长江丛刊 2017(26)
    • [28].周氏兄弟关于翻译“信”的观点比较——以书信和序文为中心[J]. 青年文学家 2017(26)
    • [29].泰特勒和严复的翻译理论的比较和分析[J]. 智富时代 2017(08)
    • [30].翻译理论怎样帮助翻译实践[J]. 英语世界 2017(09)

    标签:;  ;  ;  ;  ;  ;  ;  

    从旅行理论视角看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