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应用

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应用

论文摘要

20世纪90年代,个人消费贷款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生产,支持国民经济发展以及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作用。然而随着个人消费贷款市场的不断扩大,假按揭事件频有发生。据银监会调查结果1显示,截至2006年6月末,国内银行涉及假按揭的贷款金额达数十亿元。其中,某国有银行被查出共发放个人住房涉嫌假按揭的贷款4718笔,金额达13.09亿元,占被查个人住房贷款总额的6.05%。另有一家国有银行被查出共发放个人住房涉嫌假按揭的贷款3716笔,金额7.34亿元,占被查个人住房贷款总额的3.23%;另外,个人贷款不良率不断增高。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披露,截至2005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为2.55%,比上年上升0.75个百分点。上述种种迹象表明:对于个人消费贷款这一新兴的金融服务,银行所承受的信用风险在逐渐增大。鉴于信用风险在银行经营和管理中的重要性,巴塞尔委员会从1988年到2004年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包括信用风险在内的银行各种风险的计量、管理和控制的指导文件;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和研究机构也对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提出了新的理论和计量方法,并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特别是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第三次修订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银行可以用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度量信用风险,推荐使用内部评级法,鼓励商业银行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预测每个客户的信用风险程度,加强自身对风险的评估。计量经济模型逐步成为内部评级法的核心,使得国内外基于计量经济模型度量风险的研究越来越多。国内在风险度量和管理方面显得比较薄弱,特别是在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上。在国外有关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应用中,存在样本选择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以获得贷款的客户为样本建立模型;第二种观点认为样本中还应该考虑未获得贷款的客户,将其看成“坏”客户进行建模;第三种观点认为样本应该考虑未获得贷款的申请者,但不是将其看成“坏”客户,而是通过建立两个子模型来构建广义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国内惯用的方法是以获得贷款的客户为样本建立判断客户“好”“坏”的模型,对样本选择带来的偏误并没有太多的考虑。笔者更倾向于上述第三种观点,因此引入了广义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以消除样本选择带来的偏误。在模型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多学者对广义模型能够检验政策实施效果的功能提出了质疑。为了验证以前学者关于同一变量在两个子模型中的符号相同则说明信用风险降低了的观点,本文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笔者认为如果实证结果与实际相吻合,则说明由同一变量在两个模型中的符号相同的现象可以得出信用风险在降低的结论,从而可以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实证验证;反之,则反然。此外,笔者将力图找出广义模型的其他价值。本文研究思路:为了解决样本选择偏差的问题,引入广义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在应用过程中,为了验证广义模型是否可以检验政策实施的有效性的,以某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章,导言。国内个人消费贷款的信用风险逐渐增大,风险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国际上同样面临信用风险的挑战,为此巴塞尔委员会颁布《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倡采用计量模型的方法进行风险度量。在众多有关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应用的文献中,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存在着样本选择偏误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有效性的评价。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通过比较,发现国外建立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存在着样本选择的分歧,而国内对此的意识比较淡薄,为了消除样本选择性带来的偏误,本文引入了广义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构建广义模型有多种方法, Logistic模型在稳定性和预测能力上有优势,本文选择它作为构建广义模型的工具。第三章,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理论基础。本章通过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论对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产生的分析,为合理认识实证结果做了理论铺垫;同时阐述了样本选择理论以及无回答偏差模型,为后面的数据样本设计以及缺失值的处理提供了理论基础。第四章,广义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建立的方法论。本章首先阐述了一般Logistic模型原理,作为构建广义模型的理论基础;然后根据研究目的构建了广义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最后,介绍了ROC曲线势检验的原理作为后面检验模型稳定性的理论基础。第五章,广义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建立的数据预处理。本章首先对数据进行缺失值等处理,以消除原始数据存在的噪声;然后根据研究目的以及模型的需要进行了样本设计;最后依据风险发生比的相似性进行了变量的重组,使得各种群体的风险特征更加明显,从而更有利于模型的识别。这为后面的模型建立进行数据准备。第六章,广义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模型的实证分析。本章通过建立广义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同一变量在两个模型中的符号是相同的,按照以前学者的观点这种现象表明我国的信用风险在降低;而我国个人贷款不良率的升高以及“假按揭”贷款事件的频发表明信用风险逐渐升高,由此同一变量在两个模型中符号的相同不能说明我国信用风险在降低。但是通过比较发现广义模型在识别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揭示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特性。第七章,结论。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广义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未必能够检验贷款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按照以前学者的研究,如果两个模型中同一变量参数估计值的符号是相同的,可以得出结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在降低,这就是说广义模型可以检验贷款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但是在本文建立的广义模型中,同一变量在两个模型中的符号是相同的,由此并不能得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在降低的结论,这是因为客观实际表明我国的信用风险在增大。由此我们并不能由同一变量在两个模型中的符号相同的现象推断信用风险是否在降低,也就是说广义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未必能够检验贷款政策实施的有效性。第二,广义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模型可以揭示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两个模型发现商业银行对一些客户群体的信用风险并不能得以充分的认识,这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难之一;其二是,商业银行对客户追踪的程度不够,导致商业银行不能对客户信用风险充分识别。第三,广义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可以揭示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通过比较广义模型中的两个模型,可以发现商业银行不是高估就是低估客户的信用风险,这主要是由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道德风险造成的。通过与其他学者在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领域的研究成果相比,本文具有以下几点特色:第一,本文为了解决样本选择性偏误问题,引入了广义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该模型包含两个子模型:一个是一般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即研究学者惯用的判断客户“好”“坏”的模型;另一个是贷款配比模型,即判断发放贷款的模型。以前学者认为广义模型的价值在于能够检验政策的好坏,但是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该模型未必能很好的检验政策的好坏,而在发现风险管理问题方面存在着较高的价值。第二,本文为了保证实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采用ROC曲线检验来对Logistic模型进行势检验,弥补了以前学者在模型稳定性检验方面的不足。第三,以往学者对样本选择性偏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仅以简单随机抽样获得的样本建立模型,导致了模型的估计偏误。本文为了降低样本选择性偏误,采取了分层抽样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以及研究意义
  • 1.2 本文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 1.3 本文研究特色
  • 2. 研究现状综述及评价
  • 2.1 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的相关概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及评价
  • 3. 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的理论基础
  • 3.1 经济学理论基础
  • 3.2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 3.3 数据处理的理论基础
  • 4. 广义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建立的方法论
  • 4.1 LOGISTIC 模型原理
  • 4.2 基于广义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LOGISTIC 模型的建立
  • 4.3 LOGISTIC 模型的势检验——ROC 曲线
  • 5. 广义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建立的数据预处理
  • 5.1 数据结构
  • 5.2 数据的预处理
  • 5.3 数据抽样
  • 5.4 数据的分组
  • 6. 广义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 6.1 广义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建立及检验
  • 6.2 广义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价值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数据分组
  • 附表二各特征变量的重新分组以及定义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