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为了系统性的解决城市矿山在矿产资源枯竭之后所产生的多方面问题,并使矿山与城市在“环境、社会、经济”等层面取得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结合“安徽省铜陵市大铜官山地区”的案例,针对城市矿山区景观化再生的理论、方法与实证进行研究。通过城市矿山区的“现状环境分析评价”与矿山景观环境的“保护、恢复、再利用”等步骤,建构“城市矿山区景观化再生方法体系”。对于城市矿山区现状环境的分析评价,本研究是以“矿山环境敏感度评价”作为核心,总结提出了结合矿山现状环境评价内容的界定、矿山环境敏感度的分级、矿山现状环境的综合评价等三个部分的“城市矿山区现状环境三阶段分析评价体系”。通过矿山现状环境分析评价的结果,能够识别出城市矿山区的环境资源以及受到污染和破坏的区域。并且,还可以对于矿山景观环境当中,适宜进行开发再利用的范围进行界定。城市矿山区的环境资源,可以分为“生态环境与工业文化遗产”两种类型。对于矿山生态环境,本研究通过“生态保护区、生态廊道、生态战略点”等三种元素的进行规划。并且利用“生态流”将矿山与城市的生态系统进行串联,以促使矿山与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能够同步提升。在矿山工业文化遗产的部份,本研究提出了“群体式保护”的概念,通过各个矿山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整合,来延续城市矿山区的历史记忆,并且丰富城市的文化多样性。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的恢复,是以“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作为原则进行开展。首先是对不同类型的矿山景观环境恢复区进行区划,并依据不同恢复区的特性拟定恢复策略,使得受损的矿山环境能够获得改善。其次针对城市矿山区潜在的地质灾害进行防治,通过地质灾害区的区划、控管与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变体系建立,来落实矿山环境安全,以此作为未来矿山景观环境再利用的基础。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再利用,是以“旅游游憩产业”作为发展核心。首先,通过发展旅游游憩产业的适宜性评价,以及旅游游憩的客源市场定位出发。其次,以矿山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以及公众参与矿山景观环境再利用作为基础,通过“矿山工矿产业文化和矿山农业文化”的发展双主轴进行规划。最后,针对“政府独资与民间参与”等矿山景观环境再利用的经营方式进行研究,此外还需建立有效监督、盈余回馈等机制,并且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以保证矿山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1.1.1 城市矿山所面临的问题1.1.2 城市矿山枯竭的危机与转机1.1.3 城市矿山再生所需思考的课题1.1.4 景观规划设计在城市矿山再生中的意义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 研究目的1.2.2 研究意义1.3 城市矿山区的概念建立1.3.1 城市矿山的特殊性1.3.2 设立城市矿山区的重要性1.3.3 城市矿山区的特色与功能1.4 研究方法与过程1.4.1 理论研究1.4.2 方法与实证研究1.4.3 研究过程1.5 研究内容与框架1.5.1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1.5.2 城市矿山区景观化再生理论与框架建立1.5.3 城市矿山区现状环境评价方法的研究1.5.4 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保护方法的研究1.5.5 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恢复方法的研究1.5.6 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再利用方法的研究第2章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发展现况研究2.1 中国的矿产资源现状与矿山再生相关法规和案例研究2.1.1 中国的矿产资源现状2.1.2 中国关于矿山再生的相关法规与政策回顾2.1.3 浙江绍兴东湖风景区案例研究2.2 矿山环境的特性与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冲击2.2.1 矿山环境的组成2.2.2 矿山景观的形成2.2.3 矿山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冲击2.3 矿山再生与矿业城市转型2.3.1 矿业城市的定义与中国矿业城市发展的现状2.3.2 矿业城市转型与矿山再生配套进行的重要性2.3.3 矿山再生与四矿问题之间的关系2.4 世界各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矿山再生发展现况2.4.1 世界遗产中的矿山与矿业城市2.4.2 南非黄金矿脉城的旅游发展研究2.4.3 我国台湾地区矿区环境再利用的发展现况2.5 景观化的意涵及其于矿山再生的应用2.5.1 景观化的概念2.5.2 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及其与矿山再生的结合2.5.3 景观学的意义及其与矿山再生的结合2.6 本章小结第3章 城市矿山区景观化再生理论与框架建立3.1 城市矿山区景观化再生的目标3.1.1 矿山再生的环境目标3.1.2 矿山再生的经济目标3.1.3 矿山再生的社会目标3.2 城市矿山区景观化再生的原则3.2.1 城市矿山区景观化再生的宏观化原则3.2.2 城市矿山区景观化再生的多元化原则3.2.3 城市矿山区景观化再生的创意化原则3.3 城市矿山区景观化再生的步骤与理论3.3.1 城市矿山现状环境三阶段分析评价体系建立3.3.2 城市矿山环境基因保护理论建立3.3.3 城市矿山区生态环境安全恢复体系建立3.3.4 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再利用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3.4 不同型态城市矿山区的再生策略3.4.1 不同区位矿山的再生策略3.4.2 不同类型矿山的再生策略3.4.3 不同规模矿山的再生策略3.4.4 不同功能定位矿山的再生策略3.5 本章小结第4章 城市矿山区现状环境分析评价方法的研究4.1 城市矿山区现状环境分析评价的理念4.1.1 城市矿山区现状环境分析评价的范踌4.1.2 城市矿山区现状环境分析评价的问题4.1.3 城市矿山区环境敏感度三阶段评价体系建立4.2 城市矿山区环境敏感度评价因子确定4.2.1 城市矿山区环境敏感度的类型4.2.2 城市矿山区环境敏感度的评价因子4.3 城市矿山区环境敏感度的分级与评价4.3.1 城市矿山区环境敏感度的分级评价方法4.3.2 植被环境生长状况的分级评价4.3.3 工矿产业分布现状的分级评价4.3.4 山体坡度的分级评价4.3.5 城市矿山区整体环境敏感度的分级评价4.4 城市矿山区环境敏感度综合评价4.4.1 景观生态资源型环境敏感区4.4.2 工矿产业型环境敏感区4.4.3 农村产业型环境敏感区4.4.4 低环境敏感度适宜开发区4.5 本章小结第5章 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保护方法的研究5.1 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保护的理念5.1.1 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保护的范畴5.1.2 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保护的问题5.1.3 城市矿山区环境基因的保护5.1.4 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保护框架的建立5.2 城市矿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5.2.1 城市矿山区生态保护区的规划5.2.2 城市矿山区生态廊道的规划5.2.3 城市矿山区生态战略点的规划5.2.4 城市矿山区生态环境发展战略与山城生态空间格局建立5.3 城市矿山区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5.3.1 工业遗产的定义5.3.2 城市矿山区工业文化遗产的调查与评价5.3.3 城市矿山区工业文化遗产的类型5.3.4 城市矿山区工业文化遗产的群体式保户方法5.4 本章小结第6章 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恢复方法的研究6.1 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恢复的理念6.1.1 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保护的范畴与重要性6.1.2 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恢复的问题6.1.3 以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的矿山景观环境恢复6.1.4 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恢复框架的建立6.2 矿山景观环境恢复区的类型与规划6.2.1 采矿地恢复区6.2.2 废土石恢复区6.2.3 植被恢复区6.2.4 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恢复区的规划6.3 不同矿山景观环境恢复区的恢复方法探讨6.3.1 采矿地恢复区的恢复方法6.3.2 废土石恢复区的恢复方法6.3.3 植被恢复区的恢复方法6.4 城市矿山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6.4.1 矿山潜在地质灾害区的预测评价6.4.2 矿山潜在地质灾害区的区划与控管6.4.3 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的应变体系建立6.5 本章小结第7章 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再利用方法的研究7.1 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再利用的理念7.1.1 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再利用的意义与内涵7.1.2 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再利用的问题7.1.3 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再利用框架的建立7.2 以旅游游憩为主轴的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再利用7.2.1 以旅游游憩作为城市矿山区转型方向的原因7.2.2 城市矿山区发展旅游游憩产业的适宜性评价7.2.3 城市矿山区旅游游憩产业发展客源市场定位7.3 城市矿山区文化特色形象的发掘与建立7.3.1 城市矿山区文化特色形象发掘与建立的重要性7.3.2 城市矿山区文化形象特色主轴的确立7.3.3 以矿山工矿产业及农业的双主轴旅游游憩发展模式建立7.4 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再利用规划方法7.4.1 矿山生态博物馆的建设7.4.2 矿山景观环境再利用的公众参与7.4.3 矿山工业文化景观的再利用方式7.4.4 矿山农业生态景观的开发利用方式7.4.5 矿山景观环境再利用规划与城市发展的结合7.5 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再利用的经营方式7.5.1 政府独资7.5.2 民间参与7.5.3 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经营过程所需注意的课题7.6 本章小结第8章 结论与建议8.1 研究结论8.1.1 理论研究阶段的结论8.1.2 方法与实证研究阶段的结论8.2 研究创新8.2.1 城市矿山区景观化再生方法体系的建立8.2.2 城市矿山区环境现状三阶段分析评价方法的提出8.2.3 基于环境基因保护的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保护体系建立8.2.4 基于生态环境安全的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恢复体系建立8.2.5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矿山区景观环境再利用体系建立8.3 研究建议8.3.1 对建立矿山再生制度的建议8.3.2 对大铜官山地区景观环境再生的建议8.3.3 后续研究建议致谢参考文献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城市矿山区论文; 景观化论文; 矿山再生论文; 大铜官山地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