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动态响应的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研究

高动态响应的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研究

论文摘要

高速经编机因其生产效率高、产品适用领域广而在各种经编装备中占据重要地位。高速经编机的全电脑化进程,也随着多品种小批量高频次的市场需求,及电子与伺服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而被迅速推进,但高速经编机垫纱运动的复杂和高频特性,给导纱梳栉的横移运动控制提出了难度极高的控制要求,使得对高速经编机梳栉横移运动的数字化控制,成为高速经编机全电脑化进程中的一个技术瓶颈。我国拥有全球85%的经编机台,国外采用通用伺服电动机研发的电子横移高速经编机机速已达1400r/min,而我国截至目前还无成熟的同类产品。基于此技术现状,本课题开展对高动态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的研究。首先,通过对高速经编机产品结构的特征分析,得出电子横移产品的优势特征为小提花加大循环,即产品结构生产对电子横移系统所提要求为:更强的灵活变换起花能力和更大的花型信息存储功能;通过对经编梳栉的垫纱运动进行横移与摆动的动作时序分解,得出电子横移系统的基本运动特征为:高频度大加速往复启停、高精度微距离线性定位。为验证高速电子横移系统的动态稳定性,分别建立了电子横移系统中梳栉锁合机构、丝杆传动机构、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及反馈控制环节各自分离的动力学数学模型,分析了梳栉质量与系统等效传递刚度对定位偏差的影响,然后综合各分离模型建立了系统的整体动力学模型,采用simulink进行系统模型模拟并进行阶跃激励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系统增益或改变传递刚度值可以提高系统响应频率,但当增益调整到一定值时,由于系统共振频率接近其自然谐振频率,此时系统稳态误差增大,动态响应效果恶化。其次,通过对高速凸轮机构简谐运动规律的动力学特性参数的分析比较,选择了适合本课题横移驱动电动机使用的无停留修正梯形加速度策略,以保证导纱梳栉在横移运动时速度、加速度和跃度均连续且拥有较小的驱动电动机功率;通过对不同伺服控制模式响应特性的比较,选择了具备高频加速特性的速度控制模式与精确定位特性的位置控制模式的组合控制策略,以实现大加速启动和高精度定位停车的双目标控制要求;最后推导了利用电子凸轮运动控制算法,来实现无停留修正梯形加速度曲线与工艺曲线进行耦合,获取静态电子凸轮数据表和动态工艺凸轮数据表的算法和步骤。然后,采用自底向上的顺序,依次构建高速电子横移系统的三层架构。经过优选的高精度滚珠丝杆传动系和超低惯量伺服电动机构成了系统最底层的运动执行层;利用DSP+CPLD组合实现的基于PCI接口的半独立式横移运动控制器,构成了系统的中间运动控制层;在运动管理层,重点设计了超大花高凸轮数据表的动态加载,以及断电断点续编等软件模块,完成了整个高动态响应电子横移运动控制系统的研发与软硬件功能实现。最后,基于所构建的高速电子横移系统进行了多组对比实验以测试和验证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通过比较不同控制策略下、不同加速策略下电动机动态速度曲线的特征,以及各自之间的差别,验证了所选的无停留修正梯形加速策略与速度/位置的混合控制策略控制下的横移伺服电动机,完成针前E32一针距横移耗时仅为8.3ms,高于其它加速和控制策略,满足系统预期动态响应要求;通过采用声学振动测试仪对横移系统中的机械传动机构进行等效弹性质量体模态分析得出,梳栉机械传动机构有自然谐振频率约为12.5HZ,对应机台转速约为750r/min,即系统虽有共振区但共振区不在工作速度区,因此所选择的丝杆等传动机构能满足系统在1200r/min附近高速正常生产要求;最后在机电一体化动态响应测试中,经在线测得电动机与丝杆传动机构这一组合体的伯德图分析得知其共振频率约为2KHZ,提出利用电子陷波器抑制系统共振并进一步提高系统动态响应性能的措施,通过对其进行软件陷波后可以滤除电动机丝杆螺母啸叫等机械共振,在共振抑制效果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将系统动态响应再提高至主轴转速1300r/min。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经编机梳栉横移机构的模式发展
  • 1.2.1 全机械式梳栉横移结构
  • 1.2.2 组合式梳栉横移结构
  • 1.2.3 全电子式梳栉横移结构
  • 1.3 高性能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发展
  • 1.3.1 伺服电动机的发展
  • 1.3.2 伺服驱动器的发展
  • 1.3.3 伺服系统的发展趋势
  • 1.4 高速经编电子横移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动态响应特性研究
  • 2.1 电子横移高速经编机产品与装备特性分析
  • 2.1.1 电子横移经编产品组织特征
  • 2.1.2 电子横移经编装备功能特征
  • 2.2 电子横移高速经编机动作与时序特性分析
  • 2.2.1 电子横移高速经编机成圈机构原理
  • 2.2.2 电子横移高速经编机成圈动作时序
  • 2.3 电子横移系统动态响应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2.3.1 电子横移系统动态特性之静态影响因素
  • 2.3.2 电子横移系统动态特性之动态影响因素
  • 2.4 电子横移系统整体结构动力学建模分析
  • 2.4.1 梳栉锁合机构动力学建模
  • 2.4.2 丝杆传动机构动力学建模
  • 2.4.3 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数学建模
  • 2.4.4 交流伺服驱动控制环节数学建模
  • 2.4.5 电子横移系统整体结构动力学建模
  • 2.4.6 电子横移系统整体结构模型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动态控制策略研究
  • 3.1 伺服执行单元电动机动态加速策略研究
  • 3.1.1 横移电动机加速特征分析
  • 3.1.2 通用加速策略分析
  • 3.1.3 组合加速策略分析
  • 3.1.4 横移电动机加速策略选取
  • 3.2 伺服驱动单元驱动器实时控制策略研究
  • 3.2.1 位置控制策略
  • 3.2.2 速度控制策略
  • 3.2.3 转矩控制策略
  • 3.2.4 变结构控制策略
  • 3.2.5 横移伺服控制策略选取
  • 3.3 伺服控制单元高速柔性垫纱实现策略研究
  • 3.3.1 电子凸轮的工作原理
  • 3.3.2 电子凸轮的实现策略
  • 3.3.3 凸轮数据表的生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动态响应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的实现研究
  • 4.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1.1 电子横移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 4.1.2 电子横移系统三层设计架构
  • 4.1.3 电子横移系统控制原理
  • 4.1.4 经编机电控系统整体结构
  • 4.2 底端运动执行层设计
  • 4.2.1 机械传动机构设计
  • 4.2.2 电气执行机构设计
  • 4.3 中间运动控制层设计
  • 4.3.1 横移运动控制器硬件设计
  • 4.3.2 横移运动控制器软件开发
  • 4.3.3 主轴同步信号源单元设计
  • 4.4 顶端运动管理层设计
  • 4.4.1 上位机平台配置
  • 4.4.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5 辅助功能单元设计
  • 4.5.1 系统油压温控单元设计
  • 4.5.2 系统逻辑控制单元设计
  • 4.5.3 系统断电保护设计
  • 4.5.4 系统安全保护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动态响应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的测试验证
  • 5.1 数控系统的动态响应测试分析
  • 5.1.1 不同控制策略的动态响应对比分析
  • 5.1.2 不同加速策略的动态响应对比分析
  • 5.2 机械系统的动态响应测试分析
  • 5.2.1 振动响应测试原理
  • 5.2.2 振动响应测试平台
  • 5.2.3 振动响应测试内容
  • 5.2.4 振动响应测试分析
  • 5.3 机电一体在线动态响应测试分析
  • 5.3.1 在线动态响应测试平台与振动抑制原理
  • 5.3.2 在线动态响应测试与振动抑制措施
  • 5.3.3 机电一体在线动态响应测试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创新点
  • 6.2 研究结论
  • 6.3 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高动态响应的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