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临床药物应用

慢性肝炎临床药物应用

崔秀娟(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163001)

【中图分类号】R5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4-0086-02

【关键词】慢性肝炎药物应用

肝脏发生炎症及肝细胞坏死持续6个月以上称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可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是一个临床和病理学的综合征。慢性肝炎的病因有慢性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药物和毒物引起、遗传性疾病等。在我国以慢性病毒感染为多见,其中主要由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引起,国内乙型肝炎远远多于丙型肝炎,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达全国人口的60%左右,但多为亚临床表现,部分演变成慢性肝炎。实验室检查可表现为轻度肝功能损害直至各生化指标的明显异常。肝组织学检查可显示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坏死及炎症,病变严重时可有肝实质的塌陷,肝小叶结构破坏,纤维化及结节再生而形成肝硬化。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无症状,或有轻微不适,如乏力、食欲不振、大便习惯改变、肝区隐痛不适等。或仅在查体时发现肝大或肝功能异常。

1抗病毒或(和)调节免疫的药物亦称作病因治疗或特效治疗药物

1.1干扰素INFa:对乙肝病毒及丙肝病毒复制有抑制作用。能间接破坏乙肝病毒mRNA,抑制HB~DNA复制,增强NK细胞的活性。干扰素分a、β、γ三种,以a干扰素应用最多。用法:人类白细胞干扰素或重组DNA白细胞干扰素,隔日肌注100万~300万单位,连续6个月,约有30%~50%患者获得较持久的效果。副作用有发热、寒战、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泻、低血压、头痛、骨髓抑制等。

1.2阿糖腺苷和单磷酸阿糖腺苷:本品的单磷酸酯有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Am-A的水溶性低,需与5%葡萄糖液稀释后静脉滴注;Am-AMP溶解度高,可作肌注、静注或静脉滴注。常用剂量为每日10~15mg/kg,用7天后减量为每日5~8mg/kg,一般用3周,休息7~10天后再重复一个疗程。副作用有肌肉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骨髓抑制等。

1.3其他抗病毒药:拉米夫定(贺普丁),抗乙肝病毒药物,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其抑制作用持续整个治疗过程,同时使血清氨基转移酶降至正常。每日100mg,1次口服。治疗时间暂定1年。

1.4阿德福韦酯:是一种单磷酸腺苷的无环核苷类似物,在细胞激酶的作用下被磷酸化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即阿德福韦二磷酸盐。阿德福韦二磷酸盐通过下列两种方式来抑制HBV-DNA多聚酶(逆转录酶):一是与自然底物脱氧腺苷三磷酸竞争,二是整合到病毒DNA后引起DNA链延长终止。本品适用于治疗有乙型肝炎病毒活动复制证据,并伴有血清氨基转移酶(ALT或AST)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示活动性病变的肝功能代偿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本品的推荐剂量为每日1次,每次10mg,饭前或饭后口服均可。治疗的最佳疗程尚未确定。

2免疫调节剂

2.1免疫抑制剂:常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秋水仙碱、硫唑嘌呤等。激素治疗病毒性肝炎是抑制迟发型免疫反应,保护肝细胞的溶酶体膜和线粒体的功能,并能促进毛细胆管内胆汁的排泄,有消退黄疸的作用。但本品有抑制抗体产生、形成肝炎病毒携带状态的可能,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秋水仙碱:为治疗痛风药物,近年来用以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获得一定疗效。该药具有抗肝纤维化、杀伤抑制性T细胞,从而消除T细胞对抗体形成的抑制作用。每次口服0.5mg,每日2次,3个月为一疗程,副作用为可使自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2.2免疫促进剂:慢性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大多低下,致使肝炎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通过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坏死。如能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恢复,病毒有可能得以清除,从而使疾病恢复。试用的药物有:①免疫核糖核酸:每日2ml皮下注射,2个月为一疗程,无不良反应。②胸腺素:在体外能促进T细胞的成熟分化,有免疫增强作用,每次肌注4mg,隔日1次或每周2次,2~3个月为一疗程。治疗中少数患者氨基转移酶暂时升高,但不影响治疗。③猪苓多糖:为中药猪苓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实验证明有减轻肝损伤及促进肝脏再生的作用。每次20~40mg,深部肌注,每日1次,连续20天,休息10天,3个月为一疗程。本品无明显副作用。④香菇多糖:是从香菇菌深层培养的菌丝体和发酵液中得到的多糖体。每次口服5片(每片含2mg),每日2次,2~3个月为一疗程。⑤白细胞介素-2(IL-2):可使HBV复制标志转阴,DNA多聚酶活力降低。每次1000单位皮下注射,每周2次,2~3个月为一疗程。

3药物选择

慢性肝炎目前尚缺少特效治疗方法,根据其发病机制采用抗病毒、调整自身免疫、改善肝功能等疗法。

3.1对于慢性迁延型肝炎,可适量补充多种维生素(复合维生素B、B1、C、K等)以促进消化功能,提高食欲,对促进肝细胞的修复有一定作用。同时可选用口服的护肝药物等。

3.2对于病情较重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可选择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拉米夫定等,以抑制病毒复制,但需系统用药,加用保肝、降氨基转移酶等药物。阿糖腺苷和干扰素联合应用可增强对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的抑制作用,但要注意毒副

3.3以下情况可加用糖皮质激素

①对于病情反复波动,伴有肝外自身免疫状态的症状与体征,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脉管炎、皮肌炎等。②肝功能异常,如血清球蛋白明显增高,A/G倒置,氨基转移酶反复异常,且AST:ALT>0.05:1,并伴黄疸经其他治疗无效者。③免疫球蛋白明显增高,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等免疫指标异常者。④HBV标志以阳性为主。⑤慢性淤胆型肝炎等。⑥自身免疫性慢活肝,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与硫唑嘌呤联合应用可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糖皮质激素和干扰素可联合应用治疗乙型慢活肝:先用泼尼松每日40mg,在4周内逐渐减量至停药,然后给予干扰素300万单位,每周2次,共用3个月。但对重症及肝硬化患者不能用此法,因停用激素后可能引起病情恶化。对慢性肝炎的治疗还可试用免疫调节剂,如免疫核糖核酸、秋水仙碱等,中医中药也可取得一定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熊焰,谌宁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2):119-120.

[2]许青田.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7(4):194.

[3]赵桂琴,王宏伟,李平.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3:318.

标签:;  ;  ;  

慢性肝炎临床药物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