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失眠又称睡眠障碍、不寐,是临床常见症之一,以不易入睡,或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度入睡,甚至彻夜不寐为主症,并伴有头痛、头晕、心悸、怔忡、健忘、梦遗、食欲减退和精神疲惫等兼症。现代医学归属于神经衰弱范畴。多见于中青年,以脑力劳动者居多,严重妨碍人们的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目前临床治疗失眠症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服用安眠药物,但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均会对患者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新的治疗药物虽然不断出现,但由于其副作用,成瘾性强且禁忌多,严重制约着临床的应用,因而对此病的合理有效治疗方法的研究已成为我们日常临床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失眠,疗效显著,同时还可改善患者对安眠药的依赖性及成瘾性。本研究为观察针药并用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将临床6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运用针药并用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思诺思治疗,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来评估患者睡眠变化情况。经四个疗程的系统治疗后,包括症状的改善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证实针药并用组同西药思诺思减分率相比P<0.05,显示针药并用组效果优于思诺思组;从副反应方面来看,针药并用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P>0.05,思诺思组治疗前后P<0.01。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针药并用除了有更好的疗效之外,并能减少安眠药物的副作用,有利于躯体化症状的改善,减小药物剂量,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提供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方案。可以作为治疗失眠症的首选方法,具有广阔的前途和推广价值。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针药并用治疗乳腺增生190例[J]. 内蒙古中医药 2016(17)
- [2].针药并用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7(13)
- [3].针药并用治疗支气管哮喘68例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6(13)
- [4].张海波针药并用治疗肠癌经验[J]. 中医药导报 2020(07)
- [5].针药并用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20(09)
- [6].“脑腑同治”针药并用治疗方案对痰热腑实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02)
- [7].针药并用治疗脓耳45例疗效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87)
- [8].针药并用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5(05)
- [9].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现代养生 2014(20)
- [10].针药并用治疗失眠临床研究[J]. 中医学报 2014(09)
- [11].针药并用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46例[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9(04)
- [12].针药并用治疗痰瘀阻络型神经性耳鸣的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20(05)
- [13].针药并用治疗眩晕(气血亏虚)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0(08)
- [14].针药并用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经验[J]. 亚太传统医药 2016(22)
- [15].基于“任主胞胎”理论针药并用治疗闭经[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4)
- [16].针药并用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52例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12)
- [17].针药并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2例总结[J]. 湖南中医杂志 2014(12)
- [18].针药并用治疗痔疮60例[J]. 河南中医 2015(02)
- [19].针药并用治疗痉挛性斜颈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5(02)
- [20].针药并用治疗缺血性中风100例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 2010(04)
- [21].针药并用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则[J]. 中国民间疗法 2020(22)
- [22].针药并用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3(09)
- [23].针药并用治疗失眠112例[J]. 湖南中医杂志 2012(04)
- [24].中医针药并用治疗混合型颈椎病临床分析[J]. 中外医疗 2012(17)
- [25].针药并用治疗带状疱疹300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07)
- [26].针药并用治疗缺乳30例临床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 2010(09)
- [27].针药并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8例临床报告[J]. 内蒙古中医药 2009(05)
- [28].针药并用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临床观察及其机制研究[J]. 上海针灸杂志 2020(08)
- [29].对陈以国教授针药并用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探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6(12)
- [30].针药并用治疗中风临床研究进展[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