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在详细解析沁水盆地煤层气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基于盆地内煤层气赋存和分布的宏观特征,就盆地一级的煤层气富集类型进行了划分,并综合各方面条件选择沁南箕状带进行进一步的煤层气微观富集机理研究。通过主力煤储层展布特征、源岩特征、孔渗特征、吸附特征的细致刻画以及盖层、水文地质、地质构造等保存条件的综合评价,理清了研究区的储层及地质环境特征;完善了煤层气运移的概念,提出了基于原始地层条件和孔隙结构的运移分类方案,并就研究区煤层气的运移史进行了扼要分析;讨论了造成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的地质原因,并从运移的角度就煤层气碳同位素的分馏效应进行了理论探讨,建立了研究区新的分带方法;引入了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思路进行富集机理的研究与评价,系统分析表明,研究区煤层气富集体现了较强的系统作用特点。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引言1.1 研究意义1.2 研究背景1.2.1 国外煤层气勘探开发背景1.2.2 国内煤层气勘探开发1.3 研究现状1.3.1 国内研究进展1.3.2 煤层气富集规律研究现状1.3.3 存在问题分析1.4 论文的研究基础1.5 研究内容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7 论文工作量及主要创新2 沁水盆地煤层气地质背景分析2.1 盆地概况2.2 地层2.2.1 区域地层2.2.2 含煤地层2.2.3 煤层与煤质2.3 沉积环境及聚煤特征2.3.1 区域沉积环境演化2.3.2 含煤岩系沉积环境2.3.3 主力煤层聚煤特征2.4 盆地构造地质特征2.4.1 总体构造形态2.4.2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2.4.3 构造区划2.4.4 构造控煤作用2.5 盆地水文地质特征2.6 岩浆活动及古地热场特征2.6.1 岩浆活动2.6.2 古地热场特征2.7 盆地煤层气聚集区划及研究区选择2.7.1 煤层气聚集区划方案2.7.2 煤层气富集类型划分2.7.3 有利富集区带及主要研究区选择3 沁南箕状带煤层气储集与保存条件研究3.1 煤层气储集条件3.1.1 煤储层展布特征3.1.2 煤储层的气源岩特征3.1.3 煤储层孔渗特征3.1.4 煤储层吸附/解吸特征3.1.5 储集条件综合评价3.2 煤层气保存条件3.2.1 封盖保存条件3.2.2 水文地质保存条件3.2.3 构造保存条件3.2.4 保存条件评价3.3 本章小结4 煤层气运移规律研究4.1 煤层气运移的概念4.2 煤层气运移的证据4.3 煤层气的运移特征4.3.1 煤层气的运移状态4.3.2 运移的多级分类4.3.3 地质因素的控制作用4.4 研究区煤层气运移分析4.4.1 研究区煤层气运移分期4.4.2 各分期煤层气运移特征4.4.3 运移的关键时期及富集特征4.5 本章小结5 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分馏效应及控制因素5.1 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特征5.2 碳同位素分馏机理5.3 运移分馏效应5.4 地质因素的控制及煤层气分带5.4.1 地质因素控制作用5.4.2 基于碳同位素分馏的煤层气分带5.5 研究区碳同位素特征分析5.6 小结6 基于系统观点的富集机理和评价研究6.1 煤层气系统的概念6.2 基本地质要素控气特征6.2.1 储集条件控气特征6.2.2 保存条件控气特征6.3 地质作用过程控气特征6.4 地质动力场效应6.5 煤层气富集机理6.6 研究区煤层气的富集评价6.6.1 富集评价的方法6.6.2 研究区煤层气富集评价与富集规律6.7 小结7 结论与讨论7.1 研究结论7.2 存在问题讨论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煤层气论文; 富集机理论文; 主控特征论文; 沁南箕状带论文; 系统分析论文;
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机理及主控特征 ——以沁南箕状带为例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