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思维视野下的三焦学说

象思维视野下的三焦学说

论文摘要

当今中国哲学界刘长林研究员、王树人研究员等人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性认知模式为“象思维”,其特有的规律形式为“象科学”。《黄帝内经》高度自觉地继承了先秦易学、老庄之学和早期儒家的这一认识论传统。中医学为“象科学”的代表。中医学认识的层面在于“人身的自然整体层面”。应当区分“藏象”概念与“脏腑”概念,两者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三焦”是藏象概念的典型,《黄帝内经》对于三焦的认识“中止”了抽象思维的方法,而是“言以筑象”、“立象尽意”,从而达到指认三焦之“象”的认识目标。三焦之“象的流动和转化”,是人身气机顺随天道运化的“生命本真状态”。本文还具体分析《内经》、《难经》的解剖学考察中并未真正描述三焦之“形体”,来反证三焦并不在实体脏腑层次。《难经》提出三焦“无形”的实质,是从“有无”这一时间哲学的角度出发,继承先秦哲学“无形生有形”的宇宙创生模式。人为“四大”之一,称为“小宇宙”,须“道法自然”。“命门”即为人的生命“从无入有”的形象比喻。三焦被尊称为“原”,是“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三气”,“主持诸气”,是“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这些都充分表明《周易》之道就是要指导人们自觉地去认识具体事物的终与始,死与生,通过这种时间性联系,去把握它们自然演进的生命过程。也表明了《难经》对汉代发展成熟的“元气说”的吸收。三焦为“水道”、“气道”、“经脉”的统一,故几近于“道”,属于“形而上”的层次,如同“道”不在“器”外,而是寓于“形而下”之中,道与器是相容的平等的“养育”关系。故三焦不在“有形脏腑”之外。本文还从历史上两次大的主体认知模式转型,来看三焦“有形说”发生的实质。第一次大的转型发生在宋代,与理学对传统哲学的改造密切相关。如首提三焦有形说的徐遁,即为有“开理学先河”之称的石介之弟子兼女婿。蔡西山亦为朱熹理学的主要建构者。第二次大转型发生在清末西学东渐的影响,王清任、唐容川、张锡纯、章太炎等人,试图沟通中西医学,产生了以西医解剖脏器对应中医“藏象”的认识论误区。正因“三焦”这一“藏象”没有具体对应的“解剖脏腑”,所以用“实体科学”的眼光来认识三焦,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三焦“有形说”。很显然,违背了经典时期中医先哲创生三焦之“名”的原义。当前,我们应当承认中医学有着自身独特的认识路线和特异的学术规范,承认中医学和西医学具有不可通约性,回归“象思维”和“象科学”观的认识路线,重新体悟经典中的三焦原奥,乃至整个中医学术根本,三焦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上编 回归于象
  • 一、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性认识模式
  • (一) 科学的真谛与现象的意义
  • 1. 科学和科学方法
  • 2. 现象的意义和价值
  • (二) 中西方不同的认知取向
  • 1. 西方实体求原
  • 2. 中国观象取物
  • (三) 抽象思维与意象思维
  • 1. 关于抽象思维的认识方式
  • 2. 《周易》的意象思维
  • 3. 老子的意象思维
  • 二、老子论有无相生与《周易》执无御有
  • (一) 老子论有无相生
  • 1. 存在论之“无”——“有生于无”
  • 2. 方法论之“无”——“无为而无不为”
  • (二) 《周易》执无御有
  • 三、象规律是中国传统具有元创意义的科学观
  • (一) 意象思维的基本逻辑规律
  • 1. 意象思维与形式逻辑
  • 2. 时行律——“与时偕行”
  • 3. 易简律——“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 (二) 象规律的三种形式
  • 1. 感应式规律
  • 2. 境域式规律
  • 3. 常守式规律
  • 中编 三焦真象
  • 四、回归象思维视野下对三焦的再认识
  • (一) 回到经典文本——“观”(体悟)三焦
  • 1. 《黄帝内经》“立象尽意”论三焦
  • 2. 《八十一难》“有生于无”阐三焦
  • 3. 《伤寒杂病论》将三焦学说运用于辨证论治
  • 4. 《中藏经》高唱: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
  • 5. 《脉经》寸关尺三部脉象主射上中下三焦寒热虚实病象
  • (二) 《黄帝内经》“以象尽意,制名三焦”
  • 1. 《内经》对人身自然整体层面的认识——活着的“人”
  • 2. 《内经》观象取物,制名藏象
  • 3. 《内经》“指月”三焦之“象”
  • 4. 饮食五味与三焦的关系
  • 5. 《内经》中与三焦相关的论治
  • 6. 《内经》、《难经》的解剖学考察中未描述三焦为“实体器官”
  • (三) 《八十一难》“有生于无,阐明三焦”
  • 1. 乾坤之门与命门
  • 2. 生气、真气与原(元)气
  • 3. 三焦“有名无形”,尊号为“原”
  • (四) 张仲景、王叔和、华佗对于三焦的认识
  • 1.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三焦的认识
  • 2. 王叔和《脉经》对三焦的认识
  • 3. 华佗《中藏经》对三焦的认识
  • 五、三焦之“名”的原发创生性解读
  • (一) 大一生水与决渎之官——开发生命源头活水
  • (二) 两汉元气学说与三焦尊号为原
  • (三) 天地人“三才”与上中下“三焦”
  • (四) 三生万物与三焦主持诸气
  • (五) 圜道圆通与三焦通会元真
  • 下编 三焦惟象
  • 六、从历史分期中主体思维方式评“三焦”认知差异
  • (一) 唐以前先哲秉承老、《易》“立象尽意”,为三焦建构与“无形说”统一期
  • (二) 宋儒的学术转型对医学的影响,医、儒对三焦“形体”的追问——“有形说”开端期
  • (三) 两宋至明为新说代兴之期——三焦“形体”争论逐步扩大
  • (四) 明末至有清为主张复古期——温病学派将“三焦辨证”推向高峰
  • (五) 清末西学东渐至今——以“西医解剖学”再追问“三焦”实体
  • (六) 呼唤“三焦”研究回归“象思维”与“象科学观”的认知模式
  • 七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见本文下编P68)
  • 相关论文文献

    • [1].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6(03)
    • [2].从象思维的“迷失”看历史中对三焦无形说的“误读”[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04)
    • [3].三焦生理功能论[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02)
    • [4].浅谈三焦学说[J]. 河南中医 2013(12)
    • [5].三焦基本原理初探[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06)
    • [6].论“三焦”系统说[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6(07)
    • [7].话说肝硬化之治[J]. 浙江中医杂志 2016(08)
    • [8].陈潮祖饮食致病观及治法[J]. 河南中医 2020(09)
    • [9].《内经》、《难经》三焦学说初探[J]. 黑龙江中医药 2011(04)
    • [10].曾辅民“三焦五脏法”辨治五脏相关性疾病经验[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1(04)
    • [11].郑家本运用温病学术思想指导妇科临床经验[J]. 世界中医药 2012(05)

    标签:;  ;  ;  ;  ;  

    象思维视野下的三焦学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