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动态论文-张振华,刘成

格局动态论文-张振华,刘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格局动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奥运会,田径项目,奖牌特征,竞技实力

格局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张振华,刘成[1](2019)在《奥运会田径项目竞技格局动态演变和中国田径战略选择研究——基于第23~31届奥运会田径成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对第23~31届奥运会田径项目各洲际所获奖牌情况和中国代表团成绩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了解世界田径运动的竞技格局,归纳世界各洲际奖牌特征和中国田径项目竞技实力。结果表明,第23~31届奥运会五大洲夺牌实力从高到低排序为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中国田径竞技能力正逐步由弱向强转变,但中国田径竞技实力处于世界田径中下游水平。建议中国队明确定位寻找差距,调整田径运动战略方向,优化田径项目结构,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训练方法,要保持优势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突破弱势项目的束缚,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丰富多元化竞技项目。(本文来源于《辽宁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谢五届,何建民[2](2019)在《欧盟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其动态演进:1992—2016》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资源分布格局及其动态演进是旅游资源科学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以欧盟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解析欧盟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演进。研究结果显示:①欧盟国际旅游资源分布呈现北欧、西欧、中东欧、南欧—地中海欧洲等四区,北海沿岸、多瑙河流域、地中海沿岸等叁带;自然旅游资源呈现沿海、沿河分布,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于各亚文化区。②二维核密度分布显示欧盟国际旅游资源开发增速较快,分布趋于均衡。其中文化旅游资源数量2002年比1995年显着增加,分布趋向均衡,自然旅游资源分布趋向均衡和多极化。③旅游资源的异质性、整体性决定了旅游资源的跨国开发与保护,申根签证政策对欧盟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国际旅游发展同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可进入性、文化差异和难民等因素影响。(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9年10期)

马子红,余志鹏,陈婕[3](2019)在《政府非税收入是否影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基于中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引致政府非税收入增长的实际情况,文章利用2007-2016年省级数据构建了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深入探究政府非税收入变动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整体上看,政府非税收入变动对居民、政府和企业等部门收入变化的贡献度分别约为10%、5%和3%,表明政府非税收入对企业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所得份额形成一定的"挤压",却相对地提升了政府部门、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所得份额,进而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政府非税收入的作用,通过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健全政府非税收入的企业收入调节机制、拓宽居民的财富性收入增长渠道等举措,不断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本文来源于《华东经济管理》期刊2019年11期)

冯雪莹,张毅波,黄玉翠,郭梦然,孟烨[4](2019)在《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地区烟粉虱的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了解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地区烟粉虱的生物型及其种群发生为害动态,分别于2016和2017年对雄安新区及其周边5个县级辖区的烟粉虱的生物型(隐种)、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该地区主要蔬菜作物上发生的烟粉虱均为Q型(MED隐种)烟粉虱;整个调查期间,均发现烟粉虱发生为害情况,不同寄主植物上烟粉虱种群动态不同,每年9月中下旬,烟粉虱在茄子和棉花上的种群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绝大多数情况下,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属聚集分布。上述研究结果为烟粉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9年10期)

刘斯荣,陈志鹏[5](2019)在《城市园林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动态预测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方法存在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差异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A-Markov模型的城市园林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动态预测方法。以2017年城市园林景观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选择土地利用幅度、景观格局变化程度、转移矩阵、转入/转出贡献率等多个指标分析了研究区2017年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确定出所研究区2017年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采用该矩阵来表征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将元胞自动机与隐马尔可夫模型相融合构建CA-Markov模型,采用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园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定量预测。实验数据表明,所提预测方法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差异较小,吻合度较高。所提方法可用于动态模拟预测城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9年10期)

徐梦林,李冠衡,鞠鲤懋[6](2019)在《基于ENVI技术下的蒙山风景区景观格局动态评估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风景区景观结构随人类活动不断发生变化,过多人为干扰及不合理用地布局将影响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梳理风景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对于指导风景区合理规划及促进生态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山东省蒙山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在ENVI技术支持下解译其2003、2008、2013、2015年遥感影像并借助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软件Fragstats栅格版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基于2003—2015年蒙山风景区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结合景观现状评估显示:(1)研究期间林地、耕地类型缩减与建筑用地扩张是该时期风景区发展的典型特征,林地向耕地转化、耕地向林地转化、耕地向建筑用地转化是风景区景观类型转移最主要的3种方式,转换面积分别为1 760.49、1 197.27和1 497.15 hm~2,依次集中于边缘区、边缘区、外围区。(2)风景区整体破碎化程度呈现波动性变化,其中2008年为风景区破碎度最低的一年,同时也是林地类型破碎度最低的一年。(3)典型空间结构上,风景区各个分区破碎程度排序为边缘区>外围区>核心区,边缘区破碎化程度高,生态较为脆弱。(4)景观各类型均呈波动式变化,其中建筑用地破碎化加剧最为显着。【结论】风景区研究始末对比破碎度加剧,林地、建筑用地是影响景观格局稳定的关键因子,特别是边缘区林地、建筑用地布局应引起重点关注,同时破碎化程度不是判定景区发展的唯一因子,应结合景观品质的判定综合考量。(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董灵波,王鹤智,刘兆刚[7](2019)在《凉水自然保护区森林类型斑块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性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定量研究凉水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斑块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性在近40年内的动态变化特征,以期为保护区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凉水自然保护区1974—2009年共4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O-ring统计函数分析该地区6种森林类型(即天然红松林PK、天然红皮云杉-冷杉混交林PA、天然山杨-白桦混交林PB、天然针叶混交林CF、天然针阔混交林CB和天然阔叶混交林BF)斑块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1974—2009年间,研究区域不同森林类型面积发生显着变化,其中PK和PA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而其他类型(即非林地以及少量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红松人工林)和PB面积显着减小,大量转化为CF、CB和BF;因早期森林采伐和复杂生境的影响,各森林类型斑块在不同时期均呈显着随机分布特征,约占总体的92. 74%;各森林类型斑块对间的关联性以空间不关联为主,约占总体的71. 29%,且随恢复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而空间负关联所占比例则随恢复时间有所增加,但空间正关联所占比例则始终保持稳定,平均为6. 56%; 15组森林类型斑块对间的空间关联性可分为3类,第Ⅰ类的空间关联性由早期的无关联性逐渐向后期的小尺度不关联而大尺度正关联的格局过度,包括PK&PA,第Ⅱ类空间关联性由早期的无关联性逐渐向后期的负关联或波动于不关联和负关联之间的格局演变,此类包括9组(PK&CB、PK&BF、PA&PB、PA&BF、PB&CB、PB&BF、CF&CB、CF&BF和CB&BF),而第Ⅲ类的空间关联性则始终以空间不关联为主,包括5组(PK&PB、PK&CF、PA&CF、PA&CB和PB&CF)。【结论】经过60余年(1952年停止采伐)的有效保护,凉水自然保护区内森林类型的面积结构得到显着优化,但其景观结构仍处于恢复阶段,区域内各森林类型斑块在不同时期均呈显着的随机分布特征,不同森林类型斑块对间的空间关联性仍相对较弱且不稳定,仍有待进一步的严格保护。(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代美玲,马晓龙[8](2019)在《中国省际入境旅游空间格局的时间动态性(1991—2016)》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1991—2016年中国31个省份入境旅游统计数据为基础,借助LISA时间路径和时空跃迁分析方法,对中国省际入境旅游空间格局的时间动态性特征进行了刻画。研究结果显示:无论从全国尺度还是从个体尺度来看,中国省际入境旅游发展在空间上都表现出显着的"门户指向性"聚集分布特征,即形成了以上海、广东、北京为口岸和门户中心的长叁角、珠叁角和京津冀入境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省份的集聚区域,且这些省份不断通过外部效应释放动能对其周边邻近省份施加积极影响,促进发展水平较高或水平较低省份在空间上的集聚,从而推进区域间入境旅游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协同发展,这种特征构成了近年来中国入境旅游空间格局时间动态性的总体特征。文章最后认为,交通格局和对外开发程度加深的事实并没有对近年来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在省域尺度的时空格局造成很大影响,中国入境旅游发展仍高度依赖上海、广州、北京等门户城市或其所在省份,未来的中国入境旅游营销战略设计仍需要据此展开。(本文来源于《旅游学刊》期刊2019年10期)

韩曦[9](2019)在《河流碳含量及其同位素特征的动态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在陆地碳库向海洋及大气碳库的运输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理解河流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动态对全面了解全球碳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球变化背景下,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类型变化被视为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有重要影响。然而不同季节和地理特征下及不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类型下河流碳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各形态碳来源、运输和转化及相互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因此,为了探究全球变化背景下河流碳输入的影响因素,本文选取汉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碳稳定同位素技术结合河流水文理化指标,对汉江上游流域河流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总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Solid,TSS)和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碳来源解析展开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汉江上游各支流水环境因子的时空差异性显着季节变化对汉江上游各支流的河流水环境因子的影响显着。丰水期的pH显着低于枯水期,丰水期的NO3--N、NH4+-N和TSS含量显着高于枯水期。河流温度和浊度与NO3--N、NH4+-N和TSS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河流营养盐及总悬浮物浓度与外部人为活动干扰程度的关系密切。空间尺度上,81%的河流水质健康状况良好,但月河、坝河和洵河的营养盐浓度偏高,严重受到人为活动干扰。(2)汉江上游河流碳含量及稳定同位素分布的时空差异性显着季节变化对汉江上游河流碳含量和稳定同位素值的影响显着。夏季和丰水期的河流DIC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季节。夏季和冬季的河流POC含量也显着高于其他季节。冬季和枯水期的河流δ13C-DIC值显着高于其他季节。冬季的河流δ13C-POC值显着低于其他季节,但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变化特征不明显.。河流DIC和POC与其他水环境指标的相关性表明,夏季高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河流DIC和POC的含量,丰水期的强降雨也增加了外源性DIC和POC含量;冬季的低温和低TSS含量可能增加了内源有机碳的贡献率,提高δ13C-DIC值并贡献了大量的内源性POC,导致δ13C-POC的降低。河流干流和支流的POC含量和δ13C-POC值的差异性显着,但对DIC含量和δ13C-DIC值的影响不显着。干流在丰水期的POC含量显着高于支流,干流在枯水期的δ13C-POC值显着低于支流。干流在丰水期河流流量增高可能是导致POC含量显着增高的主要原因。干流在枯水期与支流相比,稳定的河流水环境有利于提高内源性POC的贡献率,造成δ13C-POC值降低。TSS是汉江上游河流DIC同位素特征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DIC是POC同位素特征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3)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对河流碳含量及稳定同位素时空特征分布的影响显着土地利用类型差异显着影响河流DIC含量和POC含量及其稳定同位素值。农业用地和城镇用地显着增加了河流DIC的输入,农业、城镇用地和裸地显着增加了河流POC的输入。裸地河流的δ13C-DIC值显着低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DIC和POC的相关性及来源分析表明,农业施肥可能是造成农业用地河流DIC和POC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裸地因陆地风化过程以硅酸钙盐风化为主,导致河流δ13C-DIC值显着降低,同时因缺乏植被覆盖水土有机质流失严重,造成河流POC含量升高;城镇人为活动排放增加了河流DIC和POC的输入,有机污染物可能导致了河流δ13C-POC值的升高,改变了城镇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δ13C-POC的差异性。此外,河流内源碳的生产过程可能是影响河流碳输入的关键机制,在这一机制影响下河流内生物活动和人为活动与河流碳含量以及河流碳稳定同位素特征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比于夏季和丰水期,冬季和枯水期显着增加了河流水生生物光合作用和内源有机碳贡献率。人类活动影响导致农田、城镇和裸地样点对河流的额外碳输入,裸地与城镇两种土地变化分别显着改变了河流δ13C-DIC和δ13C-POC组成。河流DIC的增加为河流水生植物和藻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碳源,提高了内源有机碳的贡献,将河流无机碳循环和有机碳循环紧密联系起来。(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期刊2019-10-01)

韩雪莹,杨光,秦富仓,贾光普,凌侠[10](2019)在《毛乌素沙地近30年沙漠化土地时空动态演变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1990—2017年7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通过计算沙漠化指数和沙漠化重心迁移等指标,对毛乌素沙地近30年沙漠化时空动态演变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1990—2017年沙漠化程度处于逆转趋势,沙漠化土地面积共减少1 684.09 km~2,平均62.37 km~2/a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的治理。(2)阶段性平均沙漠化指数1990—2000年(快速发展)为2.45,2000—2010年(快速逆转)为2.30;2010—2017年(稳定逆转)为2.01,沙漠化程度明显减轻。(3) 1990—2017年,极重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西迁移3.42 km;重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8.80 km;中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西北偏移5.42 km;轻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东南方向延伸9.90 km。沙漠化土地重心由西向东依次为极重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轻度沙漠化,在沙漠化治理与防治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沙漠化土地类型而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做到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改善沙区环境。(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格局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旅游资源分布格局及其动态演进是旅游资源科学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以欧盟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解析欧盟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演进。研究结果显示:①欧盟国际旅游资源分布呈现北欧、西欧、中东欧、南欧—地中海欧洲等四区,北海沿岸、多瑙河流域、地中海沿岸等叁带;自然旅游资源呈现沿海、沿河分布,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于各亚文化区。②二维核密度分布显示欧盟国际旅游资源开发增速较快,分布趋于均衡。其中文化旅游资源数量2002年比1995年显着增加,分布趋向均衡,自然旅游资源分布趋向均衡和多极化。③旅游资源的异质性、整体性决定了旅游资源的跨国开发与保护,申根签证政策对欧盟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国际旅游发展同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可进入性、文化差异和难民等因素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格局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1].张振华,刘成.奥运会田径项目竞技格局动态演变和中国田径战略选择研究——基于第23~31届奥运会田径成绩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19

[2].谢五届,何建民.欧盟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其动态演进:1992—2016[J].经济地理.2019

[3].马子红,余志鹏,陈婕.政府非税收入是否影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基于中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9

[4].冯雪莹,张毅波,黄玉翠,郭梦然,孟烨.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地区烟粉虱的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格局[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

[5].刘斯荣,陈志鹏.城市园林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动态预测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9

[6].徐梦林,李冠衡,鞠鲤懋.基于ENVI技术下的蒙山风景区景观格局动态评估与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7].董灵波,王鹤智,刘兆刚.凉水自然保护区森林类型斑块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性动态[J].林业科学.2019

[8].代美玲,马晓龙.中国省际入境旅游空间格局的时间动态性(1991—2016)[J].旅游学刊.2019

[9].韩曦.河流碳含量及其同位素特征的动态格局[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9

[10].韩雪莹,杨光,秦富仓,贾光普,凌侠.毛乌素沙地近30年沙漠化土地时空动态演变格局[J].水土保持研究.2019

标签:;  ;  ;  ;  

格局动态论文-张振华,刘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