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场所工效学分析方法在矿山企业中的应用与研究

作业场所工效学分析方法在矿山企业中的应用与研究

论文摘要

作业场所存在许多不良工效学问题,尤其是由此导致的肌肉骨骼损伤等慢性职业性伤害发生率的增加已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资料表明,不良姿势引起的强迫坐位作业与腰背痛高发有关,坐姿体位不符合人体脊柱最佳受力状态,往往可出现脊柱某区域肌肉骨骼力学负荷过重,久之则引发肌肉骨骼等组织损伤。作业场所存在的不良工效学因素主要有体力负荷过重、强迫姿势作业(不良体位)、不适的工作姿势、反复的提升、搬运、推拉重物等重复性工作、组织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心理因素等。长期、反复暴露于不良的工效学因素,不仅影响工作,而且可能导致肌肉骨骼损伤。因此,正确综合评估作业场所工效学负荷的大小,研究和探讨不同行业的不良工效学问题,对于预防肌肉骨骼损伤、提高职工工作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外对工效学识别分析评估方法的研究已有十余年,而我国针对矿山作业人群肌肉骨骼损伤的文献报道并不多见。尚未有一种简单有效的识别、分析和评价不同作业场所不良工效学问题和工效学负荷与肌肉骨骼损伤的关系的公认方法。我国对矿山作业场所的不良工效学因素尚缺乏系统的识别、分析与评价,尚缺乏矿山作业人员肌肉骨骼损伤的发生情况及其致伤因素的系统工效学研究。因此,本文使用芬兰职业卫生研究所建立的作业场所工效学分析方法(Ergonmic workplace Analysis)对矿山作业场所的工效学指标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用调查表、体格检查等方法调查矿山作业人员肌肉骨骼损伤的发生情况,从而达到如下的研究目的:调查矿山作业场所的现状,识别矿山作业场所存在的不良工效学问题,明确矿山作业人员肌肉骨骼损伤的发生情况,为我国针对矿山系统不良工效学因素及肌肉骨骼损伤制定相关法规、标准以及工效学防制措施提供基础依据。作业场所工效学分析方法共有14项工效学指标,每项指标采用观察、询问、身体测量等相结合的方法对矿山作业的12种作业场所进行现场调查。依据作业场所工效学分析方法的分级标准,作业场所中大于4.0级的工效学指标为其不良的工效学因素,对工人健康有害。结果表明:作业场所存在不良工效学因素,不同的作业场所不良工效学因素各有不同。各作业场所存在的不良工效学因素为:a.凿岩:作业姿势和动作、劳动受限程度、劳动重复性、噪声、交流程度、注意力程度:b.卷扬:作业空间、劳动受限程度、劳动重复性、热环境和噪声;c.信号:热环境、作业内容和劳动重复性;d.挂车:不良作业姿势、作业内容、劳动交流受限;e.运搬:搬举负荷、不良姿势和动作;f.选矿:搬举负荷、不良姿势和动作;g.支护:搬举、劳动受限程度;h.浸出:搬举和噪声;i.空压:作业内容和噪声;j.检修:噪声;k.碎矿:噪声;1.球磨:作业内容。用调查表、体格检查等方法对矿山作业人员进行肌肉骨骼损伤的发生情况进行研究。共531人进入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作业场所工人的检出率不同。凿岩工检出率最高为55.3%,其次为选矿工、支护工和运搬工,检出率分别为53.6%、36.4%、32.3%。机体各部位近一年的肌肉骨骼损伤发生率以肩部最高,为31.8%,其次是腕部和腰部,分别为20.1%和14.9%。肌肉骨骼损伤与性别、文化程度不相关,与工种、工龄存在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提示,凿岩、运搬、支护场所是矿山作业工人肌肉骨骼损伤的高危作业;过度体力劳动、过度搬举、不良作业姿势与动作、重复劳动和噪声为主要不良工效学因素;肩部是肌肉骨骼损伤最易发生的部位。建议加强高危作业场所的管理,加强个人防护,以减少不良工效学因素对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从而降低肌肉骨骼损伤的发生。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矿山作业场所的工效学研究
  • 2.1 内容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3 矿山作业工人肌肉骨骼损伤的发生情况分析
  • 3.1 内容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4 结论
  • 5 建议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7 附件
  • 简历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作业场所工效学分析方法在矿山企业中的应用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