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南方红壤丘陵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该区总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5,人口占全国的40%,耕地占全国的30%,负担了近一半人口的粮食。对该区耕地的质量演化趋势及原因分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对宁乡县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宁乡县耕地地力调查资料,以及宁乡县水田18a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试验站旱地不同母质23a长期施肥定位试验资料的系统分析,探讨了南方红壤丘陵区耕地土壤肥力质量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研究南方红壤丘陵区耕地土壤肥力质量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宁乡县1979年第二次全县土壤普查及2002年耕地地力调查资料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南方红壤丘陵区近20a来稻田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增幅很明显;土壤有效磷含量成倍剧增;钾素呈亏损之势。研究也表明南方红壤丘陵区旱地肥力变化趋势与稻田相同,但升降幅度不同。土壤酸化严重尤以稻田为甚。在当前施肥水平下,限制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不是土壤养分,而是剖面构型、障碍层位、地形部位和成土母质等土壤与环境条件,建议减少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增加钾肥的施用量或稻草还田。土壤肥力演变受土壤所处环境条件和土壤内在性质的影响而出现空间变异,制定施肥计划时应当考虑这些因素。2)以湖南省宁乡县稻田长期不同施肥定位试验为例,研究不同施肥对南方红壤区稻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是高产的重要保障,施肥处理的早稻产量比不施肥产量高出107%—127%,晚稻施肥处理的产量比不施肥处理高出70%—84%。在各施肥处理中产量以有机肥氮占施肥总氮的30%(即OM30处理)为最高。OM30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都得到显著提高,而稻草还田有利于土壤全钾和速效钾的增加。因此,当地农民可以OM30的施肥结构进行施肥,并进行稻草还田,以平衡土壤养分,提高产量和品质,并提高肥料利用率,保障稻田的持续高产稳产优质。3)以中国农科院祁阳红壤试验站为例,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试验站布置的不同母质土壤的旱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对南方红壤区不同母质发育的旱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肥力较高、保肥供肥性能好的土壤,作物产量受施肥的影响相对较小,反之则受施肥的影响较大。施肥能提高旱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而有利于植物生长。秸秆还田能起到改进土壤质量的重要作用,尤其有助于改善土壤钾素养分。同一生态气候条件下,以花岗岩红壤对施肥响应最大,第四纪红土红壤居中,紫色土受施肥影响最小。但施肥对花岗岩红壤的增产作用最大,紫色土居中,第四纪红土红壤最小。4)以宁乡县为例,研究了南方红壤丘陵区复杂的土壤和环境条件对土壤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土的适宜耕层厚度为15 cm左右,旱耕地适宜耕层厚度应不低于20cm;成土母质对产量的影响以河湖沉积物母质最好,稻田以板页岩母质最差,旱耕地以紫色砂页岩母质最差;水稻以酸性土最好,旱作以中性土最好;研究区稻田有35.2%的存在障碍层,且多为中、高位障碍,是影响水稻产量整体提高的主要因素;水稻和旱作都以壤土为最好,其中,稻作怕砂,旱作怕粘;水稻土适宜的容重为1.00—1.29 g/cm~3。水稻比旱作需要更厚的土层,水稻土有效土层厚度应不低于65cm,旱土应不低于50cm。研究还表明:地貌海拔越高,产量越低;地形通过影响水文条件而影响产量,地势过高,如山坡上部和高岸田,或地势过低的稻田,如丘间洼地,水稻产量都较低;而地势居中的稻田,如高位河漫滩、一级和二级阶地,水稻产量都较高;这可能是基于地形影响水的灌排和土壤物质循环;旱耕地的产量与地形的地势高度成反相关,即山区产量低于丘岗地,丘岗地作物产量低于阶地。地下水位越深,越有利于水稻高产;在实际中,开挖排水沟应将地下水位降至50cm以下为目标;对于耕地,高的灌溉保证率是高产的有力保障;以较强的排涝能力为好。排灌配合,涝时能及时排,旱时能及时灌,是保障水稻高产的基础。5)根据对南方红壤丘陵区稻田和旱土的质量演变规律和机理研究,以及对稻田和旱地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资料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性地提出了耕地主要保育技术。其中,水田保育技术为:①以无机肥为主,配合有机肥;②应重视农田的田园化建设,并且以灌溉排水体系为核心,降低洼田的地下水位,培育厚度适当的耕层为主要建设内容,是取得水稻高产稳产的基础;③推广稻草秸秆还田,充分利用稻草秸秆的钾素资源;④对于pH低于5.5的水田应适当施用石灰、钙镁磷肥、钢渣磷肥等碱性肥料,降低土壤酸度;⑤成土母质是施肥的重要参考依据。旱地保育技术为:①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无机肥是培肥旱地地力、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对于砂性土、保肥性弱的土壤,更依赖于施肥;②培育肥沃深厚的耕作层对旱作物生产极为重要,旱地耕作层应大于20cm为宜;③对于pH小于5.0的土壤应适当施用石灰等碱性物质,提高土壤pH,有助于提高产量。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红壤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与展望[J]. 土壤 2015(02)
- [2].南方红壤丘陵区侵蚀退化地成因及生态恢复措施研究[J].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5(04)
- [3].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究[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0(11)
- [4].《红壤丘陵区严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J]. 福建林业科技 2013(04)
- [5].南方红壤丘陵区流域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的关系[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6].红壤丘陵区粮食生产的生态成本[J]. 生态学报 2011(04)
- [7].湘南红壤丘陵区牧草栽培潜力及发展模式建议[J]. 热带农业科学 2011(01)
- [8].南方红壤丘陵区植物篱笆试验研究[J]. 广东建材 2010(06)
- [9].中国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千烟洲模式研究进展(英文)[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8(06)
- [10].亚热带红壤丘陵区5种人工林对土壤性质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2)
- [11].红壤丘陵区泡桐林下湖北麦冬种植[J]. 中国林副特产 2019(06)
- [12].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01)
- [13].红壤丘陵区茶园高标准建设和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措施[J]. 科学种养 2014(06)
- [14].红壤丘陵区土壤渗透性及其受植被影响分析[J]. 中国科技论文 2013(05)
- [15].江西中南部红壤丘陵区主要造林树种碳固定估算[J]. 生态学报 2012(01)
- [16].南方红壤丘陵区巨桉的利用价值及丰产栽培技术[J]. 中国园艺文摘 2010(11)
- [17].湘北红壤丘陵区四川桤木人工林水文生态效应[J]. 福建林业科技 2009(03)
- [18].浙东山地红壤丘陵区仙居县农田土壤肥力特征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3(07)
- [19].南方红壤丘陵区稻田土地生产潜力研究——以桃源农业生态实验站为例[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 [20].红壤丘陵区农田土壤酸化的时空变化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06)
- [21].金衢盆地红壤丘陵区常山胡柚低产林改造技术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8(01)
- [22].南方红壤丘陵区流域植被景观格局变化及水沙响应关系[J].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3)
- [23].南方红壤丘陵区水田绿色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J]. 江西农业学报 2009(09)
- [24].红壤丘陵区春季黑芝麻品种比较试验[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6)
- [25].南方红壤丘陵区坡面小型生态蓄排工程设计与应用——以安吉县和村等5条小流域为例[J]. 浙江水利科技 2020(03)
- [26].降雨侵蚀过程中红壤坡耕地地表微地貌演变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6)
- [27].红壤丘陵区次降雨条件下果园不同间套种模式径流与泥沙输移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11(04)
- [28].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红壤丘陵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J]. 生态经济 2019(04)
- [29].白芷在红壤丘陵区栽培适应性研究[J]. 中药材 2019(01)
- [30].湘中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特性的影响[J]. 中国水土保持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