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人性论思想研究

张载人性论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张载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也是北宋理学思潮中最勇于进取的哲学家之一。他自青年时起就十分关注边防军事,以功名自许并追求外王事业,热衷经世之学的研究。张载一生倡导实学,反对空言虚谈;注重实政,为民造福谋利。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和著书立说,在宋明儒学中地位颇高,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其变法,被贬后辞官回到陕西凤翔横渠镇讲学,故被后世学者尊称为横渠先生。他的人性论思想为宋明理学及后世的人性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张载人性论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性论的理论渊源与本体论基础,张载人性论的核心:“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以及提升人性的修养方法与阶段:“变化气质”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与传统儒家学者相同的是,张载也有“返于六经”的学术经历。道教强调“有生于无”,而张载对“有生于无”进行了批判,并认为世界万物生于“有”,而非生于“无”。佛道之学共同的错误在于只知道虚空是事物的本性,不知性是虚与气的合体,这就割裂了虚与气的统一,以虚空说性,言性而不言气。所以,张载人性论思想是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经过对佛老哲学的批判改造而得来的。他哲学思想研究的重点是人性,也就是人的本质问题,不但要说明人的现实自然性,更要指出人性的本体根据。张载人性论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是受孟子的性善论和王充的气决定论的影响。其人性论思想体现了对孟子“尽心养性”和“反求诸己”这两种成性道路的继承与发扬,而王充的气决定论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统一的物质元素,人和万物的生是凝结元气,死则是复归元气,这种观点对张载的人性论有很大影响。同时,张载把人性看作是联系天人的纽带,故其人性论思想是以他对天道观的理解为基础的。张载提出,人性论的核心是“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并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宇宙本体,是太虚的根本属性,纯善无恶,只有圣人才具备。它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及潜在、静止的本性。但大多数人由于禀气的厚薄与清浊不同,其所具有的是混合善恶的“气质之性”,它是人和物形成之后所具有的自然属性。“气质之性”在本来状态时并没有道德伦理中所标榜的善或恶的区别,而是纯然至善的,但它和其他同类事物相接触后,就有了同异攻取之性,如果控制不好,就会陷溺于无限欲望之中,进而蒙蔽了“天地之性”。张载的人性论之所以能“自立新说”,还在于其提出“性其总,两合也”。这就是提升人性的修养方法与阶段,即“变化气质”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变化气质”有两层意思:其一,将“天地之性”从“气质之性”中清理出来,以保持“天地之性”本有的善性,这是为了发现“气质之性”中的“天地之性”,从而认识到“天地之性”是最理想的人性。其二,以“天地之性”改造“气质之性”,即将“气质”变好。首先,以单独个体而言,要“寡欲”、“穷理”、“大其心”,以返归天性,成就其“天地之性”;其次,作为社会群体中一员而言,就要“使动作皆中礼”,所以张载人性论主要通过穷理尽心的内在修养和约之以礼的外在约束来达到人性的理想状态。接下来,想要完成“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从穷理到至命的过程,要经历:穷理一尽己之性一尽人之性一尽万物之性一至于天道。因此,张载把成德成圣的过程划分为:学者(君子)、贤人(大人)、圣人三个阶段。他说:“由学者至颜子一节,由颜子至仲尼一节,是至难进也。二节犹二关。”①这里的颜子和仲尼就分别作为贤人和圣人的理想代表。这三个阶段都强调用“心”为枢纽,以“太虚”为终极目标来完成各自的使命,体现人性的不断完善和道德的自我超越。总之,作为中国历史上双重人性论的开创者,张载改变了中国历史上人性问题的片面性研究,对中国古代人性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张载的生平、时代与文化背景
  • 第一节 张载的生平与学术经历
  • 第二节 张载人性论提出的时代与文化背景
  • 第二章 张载人性论的理论渊源与本体论基础
  • 第一节 张载人性论的理论渊源
  • (一) 张载对前人思想的继承
  • (二) 对佛、道教思想的批判吸收以建构其人性论
  • 第二节 张载人性论的本体论基础
  • 第三章 张载人性论的核心:"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 第一节 "天地之性"
  • 第二节 "气质之性"
  • 第四章 提升人性的修养方法与阶段
  • 第一节 "变化气质"
  • 第二节 人性提升的发展阶段——"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 第五章 张载人性论思想对后世思想的影响
  • 第一节 二程对张载人性论思想的继承和改造
  • 第二节 朱熹对张载人性论思想的继承与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研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孔老人性论思想探赜[J]. 东岳论丛 2016(12)
    • [2].王夫之人性论思想研究[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05)
    • [3].人性论视域下荀子的理想人格理论探析[J]. 青春岁月 2017(11)
    • [4].中国现代“人性论”文学观的形成与发展——域外文论本土化的案例之一[J]. 厦大中文学报 2017(00)
    • [5].马克思人性论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意蕴[J]. 品位经典 2020(08)
    • [6].董仲舒与柏拉图人性论思想的比较[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7].告子人性论思想新思考——以卢梭人性论思想为参照[J]. 管子学刊 2012(01)
    • [8].孟子人性论思想及当代价值[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9].李翱人性论思想的理论特质(上)——儒学人性论[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09)
    • [10].浅议苏格拉底与孔子的人性论思想[J]. 传承 2012(11)
    • [11].性无善恶、善恶由习——试论王安石人性论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意义[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6(02)
    • [12].告子人性论思想新思考——以卢梭人性论思想为参照[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 [13].纪昀人性论思想初探[J]. 求索 2010(11)
    • [14].试析荀子人性论思想及其历史意义[J]. 黑龙江史志 2009(22)
    • [15].浅议宋明理学中的人性论[J]. 知识文库 2018(07)
    • [16].郭店儒简人性论思想考察[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1(01)
    • [17].先秦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论语》中人性论思想辨析[J]. 东方企业文化 2011(24)
    • [18].李翱人性论思想的理论特质(下)——“援佛、道入儒以反佛、道的人性论”[J]. 科技信息 2009(08)
    • [19].顾炎武人性论思想的建构逻辑及内核[J]. 云梦学刊 2014(03)
    • [20].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人性论及其教育意义[J]. 山西青年 2017(24)
    • [21].试论孔德人性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1(06)
    • [22].王船山人性论思想的三个维度[J]. 船山学刊 2008(04)
    • [23].李翺人性论探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8(23)
    • [24].王夫之人性论思想初探[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2)
    • [25].朱熹的人性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0(10)
    • [26].马克思人性论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05)
    • [27].试述孔子人性论与其教育目的的契合点[J]. 学理论 2012(35)
    • [28].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孟荀人性论思想的比较及其当代价值探析[J]. 学理论 2015(01)
    • [29].亚里士多德人性论思想浅析[J]. 人民论坛 2014(05)
    • [30].政治初始状态与近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性论思想[J]. 江西社会科学 2013(07)

    标签:;  ;  ;  ;  ;  

    张载人性论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