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北方地区城市园林绿地绿化植物种类单一,缺少常绿和彩叶树种,导致城市绿地景观单调。红叶石楠(photinia×fraseri)原产亚热带地区,引种我国长江流域并在城市园林绿地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在全面观测和调查分析引种地气候、水分、土壤等生境条件的基础上,于20062007年在泰安市泰山林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山口基地,研究了红叶石楠在泰安引种后生长特性、观赏形状和越冬抗寒性问题。通过对比研究原产地和引种栽培地区的气候特征差异,掌握红叶石楠的物候特征、叶片颜色变化的规律,研究了该树种在引种栽培区抗旱性、抗寒性、越冬表现和越冬防护措施,综合考察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为红叶石楠大规模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物候观测结果表明:年周期内有4次生长高峰期,于3月2日开始芽体萌动,3月10萌芽,3月12日展叶,7、8月份进入速生期,花期5.15.17,10月下旬苗木封顶,高生长完全结束。红叶期比原产地提前了3 d左右,推迟了7 d左右。红叶石楠的生长与温度和光照关系密切,并有一定的规律性,适宜红叶石楠生长的温度为2024℃,必须在全光照下红叶石楠才表现最佳的色彩;湿度、降水量对其生长并无多大影响。2红叶石楠大田越冬观测结果:在引种地对红叶石楠进行连续3年越冬野外观察,红叶石楠2004年在极端温度-14.2℃低温时受冻较严重,受害等级达到4级,但次年仍能萌芽;2005年冬季在极端温度-13.7℃时,受害等级达到3级;2006年在极端温度-10.2℃时,受害等级达到2级;表明通过引种驯化红叶石楠在泰安地区可以安全越冬;红叶石楠耐热性较强,能适应该泰安地区的夏季气候,安全越夏;夏季易得白粉病和受袋蛾袭害,但是生长及观赏性状没有受到影响。3红叶石楠的抗旱性:随干旱胁迫的加重,土壤水势、叶片水势日变化过程均呈V字型,于10:0014:00达全天最低值;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波动幅度逐渐减小,蒸腾速率高峰值出现时间逐渐提前,由开始胁迫的10:00提前到最后的8:00。红叶石楠的蒸腾速率与净光合速率、土壤水势和叶片水势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连续自然干旱到10 d时,红叶石楠才发现顶稍萎蔫状态。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红叶石楠的叶绿素总量、相对含水量显著下降,花青素、细胞膜透性、丙二醛、脯氨酸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而增大,SOD、POD先升后降。叶绿素与花青素、叶片相对含水量与脯氨酸含量是呈极显著负相关的,细胞膜透性与丙二醛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与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呈显著负相关。4红叶石楠的抗寒性:(1)随时间的延长,在整个越冬期间红叶石楠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而相对电导率均不断递增,温室的SOD、POD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他的栽培措施的SOD、POD酶活性呈升—降—升;温室、喷施蒸腾抑制剂的脯氨酸含量呈上升的趋势,而其他的栽培措施呈先升后降;在整个越冬期间可溶性蛋白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低温及低温持续时间对红叶石楠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质膜相对透性、SOD酶活性、POD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和膜脂不饱和脂肪酸的综合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用隶属函数法对各种越冬栽培措施下红叶石楠的生理适应性进行评价,保护效果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温室、荫棚、地面覆盖、喷施防冻剂、喷施蒸腾剂、露地。(2)采用人工低温的方法来研究红叶石楠在低温胁迫下内含物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降低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其中SOD、POD活性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余指标都出现增加的趋势,说明植物在降温初期具有一定的防御反应,并由此减缓伤害的速度和程度,通过增加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提高细胞液浓度,提高渗透调节能力,以适应低温环境;T-10是红叶石楠低温胁迫的临界点,临界低温胁迫持续时间为2448 hr。叶绿素与质膜相对透性、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可溶性糖呈极显著负相关;与SOD酶、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呈正相关,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性水平。通过评定红叶石楠在引种地的生长规律和观赏性价值,认为红叶石楠在泰安地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以安全越冬为一级指标,优良性状表现为二级指标,综合考虑抗旱、抗寒、繁殖等其它因素,则红叶石楠评定均为优,可作为泰安地区乃至北方同类地区绿化的首选优良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