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储层中矿物与油气组分相互作用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地球化学
作者: 于林平
导师: 傅家谟,盛国英,潘长春
关键词: 连续抽提,地球化学特征,矿物氧化剂,氧化实验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论文主要研究储层中矿物对油气组分的作用:(1)油气储层中砂岩储集岩内粘土矿物对油气组分的吸附作用,着重研究粘土结合油气组分地球化学特征与其它赋存状态油气组分的差异,并对研究区的油气注入史加以研究;(2)实验模拟不同矿物组合对气态烃的氧化作用,揭示气体地球化学指标的变化,为研究具体气藏的成因提供依据。 将油砂连续抽提技术首次应用于吐哈盆地,结果表明自由态组分、油气包裹体和粘土吸附油气组分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油气包裹体和粘土吸附油气组分具有明显的湖相泥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早期注入到这些油层的油气组分来源于前侏罗系湖相泥岩,晚期注入的油气组分来源于侏罗系煤系地层或煤岩。 通过两步实验过程,充分展示了气态烃在与矿物氧化剂反应过程中,气态烃相对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第一步通过热解实验,用同一干酪根,在同一实验条件下(450℃、72h和50MPa),制备一批“等同的”含气金管。即不同金管之间气态烃的相对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差异很小。第二步实验,将金管中的热解产物作为气态烃的初始反应物与矿物氧化剂在350℃和50MPa条件下进行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矿物氧化剂的作用下,气态烃的组成及碳同位素组成均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吐哈盆地地质背景
第一节、地质概况
第二节、烃源岩的展布
一、泥质岩
二、煤岩类
第三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节、粘土矿物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一、粘土矿物种类和组合
二、粘土矿物在砂岩孔隙中的分布特征
三、粘土矿物的控制因素
第二章、吐哈盆地油砂连续抽提实验技术
第一节、研究背景
一、研究基础
二、吐哈盆地烃源岩研究概况
第二节、实验技术
一、砂岩储集岩不同赋存形式的油气组分连续抽提实验技术
二、样品分析
第三章、吐哈盆地油砂不同赋存形式油气组分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注入史
第一节、油砂中粘土矿物
第二节、饱和烃分子地球化学特征
一、族组成
二、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
三、甾、萜烷分布
第三节、油气注入史
第四章、矿物对气态烃氧化作用模拟实验
第一节、研究背景
第二节、模拟实验
一、含气金管的制备
二、矿物氧化作用模拟实验
三、样品分析
第五章、矿物对气态烃氧化作用模拟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第一节、气态烃与非烃组成
一、Fe_2O_3为氧化剂
1、气态烃组成
2、非烃组成
二、MgSO_4·7H_2O为氧化剂
1、气态烃组成
2、非烃组成
三、Fe_2O_3+MgSO_4·7H_2O为氧化剂
四、对比实验
第二节、碳同位素组成
第三节、气态烃氧化反应机理及其控制因素
一、反应机理
1、甲烷是重烃(C_(2+))氧化反应的最终产物之一
2、反应速率
3、碳同位素分馏效应
二、气源对比
三、iC_4/nC_4与iC_5/nC_5
第四节、在勘探中的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声明
发布时间: 2005-10-11
相关论文
- [1].含油气储集岩油气地球化学研究[D]. 潘长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0
- [2].陆相盆地油气充注史的油藏地球化学研究[D]. 罗小平.成都理工大学2004
- [3].陆相断陷盆地成烃与成藏关系研究[D]. 刘庆.成都理工大学2005
- [4].热成因天然气生成动力学模拟及其地质应用[D]. 张海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 [5].中国典型含煤盆地镜质组结构特征及生烃、同位素动力学研究[D]. 刘大永.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
- [6].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源及含油气系统分析[D]. 张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
- [7].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化湖泊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烃机理[D]. 彭德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
- [8].陆相烃源岩的生排烃机理研究[D]. 廖玉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 [9].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煤成烃地质地球化学特征[D]. 石昕.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2000
- [10].储层有机包裹体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 宫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