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简称RA)感染是危害全世界野生水禽和火鸡、家鸭、鹅的一种主要传染病,当该菌与其他微生物混合感染时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通常在10~30%,但有的鸭场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病鸭死亡率高达75%,一旦某地区的鸭群、鹅群发生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该病就会成为地方性疾病,很难彻底根除,并且经常反复爆发。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报道鸭疫里默氏杆菌共有21个血清型,且各型之间缺乏交叉保护。药物治疗作为最主要的防治手段,却常常因为该菌极易产生耐药性而导致治疗失败,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所以免疫接种成为防治该病的首选,但是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各血清型之间缺乏交叉保护,所以选用免疫地区甚至是免疫鸭场的优势血清型菌株制备疫苗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选取广东地区优势血清型10型的一株致病性典型的分离株GN52为实验株,通过连续的传代培养,对其不同代次的细菌的各项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实验株GN52在细菌形态、生化特性、药物敏感性和毒力变化四个方面特性都比较稳定。进而以GN52为实验株按照常规方法制备白油佐剂和蜂胶佐剂灭活疫苗,抗原量是50亿/ml,经无菌和安全检验合格后,均按0.5ml/只剂量对7日龄樱桃谷鸭进行免疫,并在免疫后第1、2、3、4、5、6、7周分别攻毒,测定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油乳苗的免疫效果更佳,免疫后第14天达到最大保护率。对油乳苗分别选定0.05ml/只,0.1ml/只和0.3ml/只三种剂量免疫7日龄樱桃谷鸭,免疫后第14天攻毒,结果0.05ml/只剂量组保护率为40%(2/5),0.1ml/只和0.3ml/只两个剂量组保护率均为100%(5/5),表明该疫苗的最小免疫剂量≤0.1ml/只。由于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近年来耐药现象日益严重,本实验为了探讨耐喹诺酮类药物的鸭疫里默氏杆菌耐药机制,对临床分离的31株鸭疫里默氏杆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其对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了测定,并对其螺旋酶区进行测序,寻找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菌株的gyrA QDRD突变热点和突变规律。结果发现,本实验室分离的31株RA,26株已经对环丙沙星产生了中度以上的耐药,其中19株已经产生了高度耐药;有30株对诺氟沙星产生了中度以上的耐药,27株产生了高度耐药,只有1株低度耐药。31株RA中有25株菌对两种药物都产生了中度以上的耐药,占菌株总数的80.6%。螺旋酶区测序结果表明31株诺氟沙星耐药菌株均出现了gyrA的基因突变,氨基酸发生了改变,Ser83→Ile83/Arg83,Gly87→Asp87,而环丙沙星耐药菌株的基因突变没有发现明显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