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杏叶提取物对高脂血症调脂机制的新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想[1](2021)在《玉米须降血脂、改善肝损伤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玉米须水煎液降血脂、保护肝组织的作用,并结合代谢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阐述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2组。空白组大鼠给予普通饲料饲养,剩余大鼠给予高脂饲料4周进行造模。将成模后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阳对组(立普妥)、玉米须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继续喂食高脂饲料。空白组每天用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阳对组(立普妥)和玉米须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相应体积的给药剂量,连续8周。在最后一次给药后,禁食12h后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清中 TC、TG、LDL、HDL、游离脂肪酸、SOD、MDA、GSH、AST、ALT的含量,然后取出肝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测观察、氧化应激因子(SOD、MDA、GSH)的检测。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方法找出高脂血症大鼠对血清和肝组织中进行差异标志物的筛选,对玉米须回调作用进行考察,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并运用RT-PCR技术检测肝脏参与脂质代谢的相关基因(AMPK、CYP7A1、CPT1)含量的表达。结果:高脂血症大鼠的体重、Lee’s指数和体脂率显着升高,血清中的TC、TG、LDL含量明显升高,HDL含量明显降低;病理切片结果显示,肝组织有明显损伤,并且血清中的AST、ALT、MDA含量明显升高,SOD、GSH含量明显降低,肝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升高,SOD、GSH含量明显降低;经过玉米须治疗8周后,玉米须组大鼠的体重、Lee’s指数和体脂率显着降低,血清中的TC、TG、LDL含量明显降低,SOD、GSH含量明显升高,但HDL无明显变化;病理切片显示肝损伤明显改善,血清中的AST、ALT、MDA含量明显降低,SOD、GSH含量明显升高,肝组织中MDA含量明显降低,SOD、GSH含量明显升高。通过对肝组织和血液的代谢组学研究,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共有24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涉及的代谢通路共14条,主要有亚油酸代谢,半乳糖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等,这些代谢通路中的生物标志物(如亚油酸、UDP-葡萄糖、葡聚糖、甘油磷脂、溶血卵磷脂)在经玉米须给药后明显向空白组回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的AMPK、CYP7A1、CPT1 mRNA的水平明显降低,经玉米须给药后,AMPK、CYP7A1、CPT1 mRNA的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玉米须能够降低体内血脂水平,能够降低高脂血症大鼠体重、Lee’s指数和体脂率,同时降低血清中TC、TG、LDL和游离脂肪酸水平,从而调节脂质代谢紊乱。玉米须具有抗氧化应激和保护肝组织的功能,能够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中AST和ALT水平,修复肝组织;升高血清和肝组织中SOD、GSH-PX水平,降低血清和肝组织中MDA水平,从而减轻ROS对肝细胞的损伤。通过对血液和肝组织代谢组学的代谢组学研究发现,高脂血症大鼠出现了严重的糖脂代谢紊乱,经过给予玉米须水煎液治疗后,能够回调部分代谢途径。玉米须水煎液能够激活AMPK信号通路,通过增加AMPK、胆固醇分解限速酶CYP7A1和脂肪酸分解限速酶CPT1的mRNA的表达,促进体内胆固醇和脂肪酸的分解,降低血脂水平,从而改善高脂血症大鼠的脂质代谢。
杨雪,万茜淋,杨阳,孟晓萍[2](2020)在《传统中药及成方制剂防治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本文进一步研究活性成分在高脂血症方面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对近年来发表的关于中药活性成分防治高脂血症展开综述。研究以"高脂血症、中药、活性成分、降血脂"等为关键词,从传统中药活性成分对高脂血症的防治展开应用和作用机制讨论,检索1930—2020年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结果为中外文参考文献。通过查阅文献,归纳整理了中药活性成分防治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郝光[3](2020)在《蓝刺头黄酮对C2C12骨骼肌细胞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胰岛素抵抗(IR)是Ⅱ型糖尿病(T2DM)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是由各种因素导致胰岛素类靶器官对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率降低,进而引发高血糖。因此,研究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以及研发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已成为当前防治糖尿病的热点之一。多种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在此方面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效应,蓝刺头黄酮作为其中之一种,同样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然目前国内外关于蓝刺头黄酮对胰岛素抵抗作用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探究蓝刺头黄酮对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本试验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蓝刺头黄酮(ELTF)的提取方案,通过RT-PCR和Wester blot检测ELTF作用体外试验构建胰岛素抵抗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模型、体内试验高脂高糖+链脲佐菌素构建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抵抗模型肌肉组织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本试验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蓝刺头黄酮的提取方案:具体参数为无水乙醇、提取时间为120min、料液比为1:50、提取温度为65℃,实验得率为7.18%。2、蓝刺头醇提物经5kDa中空纤维素膜过滤、乙酸乙酯3次萃取、等体积水饱和正丁醇3次萃取、乙醇处理30~80目聚酰胺粉过滤后得蓝刺头黄酮纯度为 84.8%。3、通过马血清培养基培养C2C12小鼠成肌细胞4d后分化成为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在试验最大安全浓度内,通过棕榈酸诱导的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效应的最适浓度为0.2mmol/L。4、使用CCK-8法评定ELTF作用24h的最大安全浓度为200μg/mL;试验各ELTF剂量组作用24h后与模型组相比,可显着增强胰岛素抵抗型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耗糖量(P<0.05)。5、使用RT-qPCR检测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mRNA表达,与模型组相比ELTF 可提高AMPK、GLUT4、IRS-1、Pparγ、PI3 Knase p85mRNA 表达量(P<0.05);使用Western Blot试验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ELTF各剂量组可显着提高AMPK表达量(P<0.05)、ELTF低剂量组可显着提高GLUT4表达量(P<0.05)、ELTF低、中、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IRS-1表达量(P<0.05)、ELTF低剂量组可显着升高Ppary表达量(P<0.05)、ELTF低剂量组可提高PI3 Knasep85表达量。6、使用ELTF作用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28d,与空白对照组体重相比较,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组体重显着降低(P<0.05),ELTF高、中、低剂量组、二甲双胍组体重均降低,其中高、低剂量组差异显着(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糖尿病模型组、ELTF高、中、低剂量组、二甲双胍组血糖均升高,差异显着(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物组和ELTF高、中、低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糖尿病模型组TC、TG和LDL含量显着升高(P<0.05);HDL含量降低不显着(P>0.05);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ELTF高、中、低剂量组、二甲双胍组TC、TG、LDL、HDL含量均升高或降低不显着(P>0.05)。7、使用RT-qPCR检测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骨骼肌mRNA表达,与模型组相比 ELTF 可提高AMPK、GLUT4、IRS-1、Ppary、PI3 Knasep85mRNA 的表达量(P<0.05);使用Western Blot试验检测相关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ELTF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AMPK表达量(P<0.05)、ELTF低、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GLUT4表达量(P<0.05)、ELTF各剂量组可显着提高IRS-1表达量(P<0.05)、ELTF低剂量组可显着升高Ppary表达量(P<0.05)、ELTF高剂量组可提高PI3 Knasep85 表达量(P>0.05)。结论:1、蓝刺头黄酮的提取方案为无水乙醇、提取时间为120min、料液比为1:50、提取温度为65℃,实验得率为7.18%。蓝刺头醇提物经中空纤维素膜过滤,再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再用等体积水饱和正丁醇萃取3次,再用乙醇处理30~80目聚酰胺粉过滤最终可得到纯度为84.8%的黄酮2、ELTF可显着增强由棕榈酸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型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的耗糖量。ELTF可改善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血脂情况,降低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有效的改善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状态。3、ELTF可通过调节相关AMPK信号通路基因及蛋白的调控而改善骨骼肌细胞胰岛素抵抗及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
安彦敏[4](2020)在《银杏叶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病,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奥氮平目前广泛用以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研究显示奥氮平在治疗精神分裂症过程中,常导致患者肥胖、体重增加、糖代谢及脂代谢异常等。银杏叶提取物药理作用广泛,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等疾病的治疗,有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能提高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且有减轻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的作用。银杏叶有降血脂的疗效,在既往的研究中虽有用中医中药方法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的研究,但没有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观察银杏叶制剂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过程中对奥氮平所致体质量、糖代谢、脂质代谢不良反应的影响,为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和方向。目的:银杏叶制剂具有调节血脂和减轻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疗效,本研究在常规抗精神病药奥氮平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叶片,观察治疗效果,并探讨银杏叶片对服用奥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糖代谢、脂质代谢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80例,按入院时间先后进行编号,采用数字随机表的分配方式将所有入组对象按1:1比例,随机平均分为2组,每组均40例:单用组给予奥氮平(15±5)mg/d治疗,联合组给予奥氮平(15±5)mg/d+银杏叶片1.2g/d治疗,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末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血脂各项(TC、TG、LDL、HDL)、空腹血糖(FBG)、体重、体质量指数(BMI)监测;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末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结果:1.血脂各项:与治疗前对比,单用组第4周末和第8周末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明显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对比,联合组第8周末LDL和HDL均无明显变化(P>0.05),TG和TC均显着升高(P<0.05);治疗同期比较,第8周末时联合组TG、TC和LDL均显着低于单用组(P<0.05),HDL显着高于单用组(P<0.05)。2.FBG:与治疗前相比,单用组、联合组FBG值第8周末均明显增高(P<0.05)。2组患者治疗同期FBG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3.BMI:与治疗前相比,单用组、联合组BMI值第8周末均明显增高(P<0.05)。2组患者治疗同期BMI值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4.PANSS:与治疗前相比,单用组、联合组PANSS评分第2、4、8周末均明显降低(P<0.05)。2组患者治疗同期比较,在治疗第4、8周末时联合组分值均较单用组低(P<0.05)。结论:1.服用奥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血脂水平改变、空腹血糖水平升高、体重增加,引起代谢综合征。2.银杏叶片能改善奥氮平所致的脂代谢异常,并可提高抗精神病药的临床疗效。3.银杏叶片对奥氮平所致血糖升高、体重增加无明显改善。
陈慧勤[5](2019)在《三七总皂苷与银杏提取物及两者联合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杏提取物和三七总皂苷为临床常用活血化瘀药,被广泛地结合用于治疗冠心病、缺血再灌注、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三七总皂苷,银杏提取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类,两者在成分上有明显的区别,然而三七和银杏在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都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就清除自由基能力、抗氧化、降血脂、抗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作用、改善微循环5个方面分析两者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对两者进行安全性评价并阐述两者联合作用的优势.
周小露[6](2019)在《一种复合茶配方及其降脂功效研究》文中提出高脂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通常表现为血清中总胆固醇(Serum 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或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上升,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下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血脂代谢紊乱疾病。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合成降脂减肥药物由于副作用而受到人们的质疑,因此,研发安全、无毒、高效的天然降脂减肥产品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茶作为一种天然饮料,其饮用历史及保健功能备受人们关注;茯砖茶作为湖南黑茶的代表茶产品,其独特的品质风味深受人们青睐,但是传统的品饮风味已不再满足年轻人的需求。为了丰富茯砖茶产品形式、扩大其销售市场,本研究拟研发出一款无副作用、滋味好、兼顾安全性和功能性的创新茶产品。以茯砖茶、山楂、洋甘菊、薄荷等原材料,进行配方优化、功能性研究和安全性评价,取得如下结果:1.复合茶配方研究与生化成分分析以茯砖茶为主要材料,配以山楂、洋甘菊、陈皮等药食同源的植物材料做辅料的复合茶,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正交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最优配方及比例为山楂5.0g、蒲公英根5.0g、黑茶10.0g、薄荷叶6.0g、小茴香3.0g、陈皮5.0g、洋甘菊5.0g,汤色亮,滋味好,黄酮类、茶多酚和氨基酸等品质成分含量分别为4.83%、11.59%和4.12%;水浸出物的含量为37.56%。2.复合茶降脂减肥功效研究利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高脂血症小鼠模型,以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和复合茶高、中、低剂量组对小鼠进行干预试验,检测小鼠体重、血脂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复合茶各剂量组都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小鼠体重增长;(2)复合茶各剂量组TC、TG、LDL-C的含量降低、HDL-C的含量升高,有效调节血脂了水平;(3)结合肝组织病理切片,可知复合茶各剂量组均有效改善肝组织病变,尤其以复合茶高剂量组最为明显;(4)复合茶能够降低小鼠肝脏SOD活力,提高MDA活力,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氧化应激反应,改善了自由基代谢平衡。3.复合茶的安全性评价急性毒性试验结合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体外哺乳类动物染色体畸变试验这三项遗传毒性试验对复合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1)一次性给小鼠灌胃最大剂量的提取物,7d后无一死亡,利用最大耐受量法试验可知小鼠最大耐受量大于21.285g/kg.bw,证实了复合茶是无毒的;(2)Ames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体外哺乳类动物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均显示阴性,由此说明复合茶没有遗传毒性,长期适当饮用是安全可靠的。
柴露露[7](2019)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我国具有丰富的银杏叶资源,银杏树保有量约占全球银杏树资源的90%,是银杏叶的主产地。中国也是全球第一大银杏叶提取物生产国,2017年产量达到558.4吨,生产规模也超过1.9亿元,说明在我国银杏叶制剂的生产规模逐渐增大。银杏叶制剂进入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及纳入医保目录,说明人们对银杏叶制剂的需求量逐渐增高。目前银杏叶制剂广泛用于冠心病、中风、高脂血症、痴呆等疾病的治疗,但其在临床应用中多作为辅助用药,需要积极探索银杏叶制剂的具体目标人群。因此对银杏叶进行全背景的文献计量,分析银杏叶制剂在临床的应用及研究现状。相关研究表明银杏叶提取物具有阻断血小板活化因子与受体结合的功能,从而降低血液黏度,降低血脂,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时银杏叶片在专家共识作为推荐治疗高脂血症的用药之一。因此选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作为本研究的研究方向。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特点及作用机制,为银杏叶制剂在临床应用上的高质量循证评价提供参考和方向。研究一银杏叶全背景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银杏叶制剂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CBM、Wan Fang Data等数据库,以“银杏叶”为关键词,搜集银杏叶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间均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6月。按发表时间、文献发表类型、银杏叶制剂剂型、不良反应等对文献进行筛选和分类,分析和评价银杏叶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8932篇有关银杏叶的文献,其中3945篇文献涉及银杏叶的基础研究;3837篇文献涉及银杏叶的临床研究;994篇文献涉及银杏叶制剂的提取制备等;156篇涉及银杏叶的分布、种植、培育等。2发表的文献按其类型分为4类:期刊文章、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文章等其他类型。有关银杏叶研究的年均文献量由1985年之前的1篇到1985~1998年的42篇,再增至1998~2011年的424篇,最后至2011~2018年的410篇。3 3945篇基础研究的文献中:有1004篇文献涉及细胞增殖、凋亡的实验研究;有845篇文献涉及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实验研究;有542篇文献涉及缺氧模型的实验研究;有368篇文献涉及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实验研究;有255篇文献涉及糖尿病相关模型的实验研究;有112篇文献涉及痴呆模型的实验研究;余下855篇的文献由于作用机制难以进行分类则归为其他。4 3837篇临床研究按银杏叶剂型分为注射剂1742篇、片剂1222篇、丸剂288篇、胶囊465篇、冲剂12篇、其他剂型15篇,如酊剂、膏剂等,余93篇文献则未具体描述剂型。3837篇临床研究中有1468篇关于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文献;1346篇关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文献;394篇关于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文献;159篇关于耳鼻喉科疾病的文献;142篇关于肾脏系统疾病的文献;103篇关于肺脏系统疾病的文献;72篇为其他系统疾病的文献。5临床研究的3837篇文献分布于545种期刊,期刊分布较分散,其中只刊登一篇文献的期刊有218种,占期刊总数的40%;刊登12篇以上文献的期刊有34种,占期刊总数的6%。其中华东地区作者的文献量最多;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作者的文献量最少。6本研究共纳入描述银杏叶制剂不良反应的文献有43篇,包括综述10篇。33篇文献中有30篇文献的不良反应是由于使用银杏叶注射剂造成的,其余3篇文献则未详述具体使用哪种剂型。银杏叶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反映在皮肤及血管损害、全身性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损害、心脑血管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其中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心绞痛、肝损害等。银杏叶制剂与一些药物存在配伍禁忌,主要是舒血宁注射液与泮托拉唑钠注射液、前列地尔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前列腺素E1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头孢拉定等抗感染药存在配伍禁忌;金纳多与呋噻米注射液也存在配伍禁忌。研究小结:1银杏叶的研究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银杏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且银杏叶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文献数量基本相同,说明研究者既重视银杏叶的临床应用疗效,又重视其作用机制、药效基础及药物成分的研究;2银杏叶制剂包括多种剂型,在临床上的常用剂型是注射剂;3银杏叶制剂在临床最常用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4银杏叶注射剂在临床中的不良反应较多,主要不良反应是皮肤及血管损害和全身性损害;5银杏叶制剂中的舒血宁注射液与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因此在临床上要减少或避免与其他注射剂配伍使用。研究二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研究目的:基于meta分析方法评价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angfang Data、CBM、VIP、CNKI等数据库,纳入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排标准对文献进行查重、筛选并进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3软件对血脂的各项指标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安全性分析和偏倚分析。研究结果:1纳入文献情况:纳入9篇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文献;16篇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文献。最终纳入的文献都是中文文献。纳入的文献多数未提及其分配隐藏的方法;漏斗图提示纳入的文献可能存在发表性偏倚。2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的9项研究中共有5项研究的对照药为中成药,分别是血脂康胶囊、绞股蓝总甙胶囊、脂必妥片;有4项研究的对照药为西药,分别是辛伐他汀、烟酸肌醇酯。16项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的研究的对照药均为他汀类药物。以上各项研究的I2均大于50%,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3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的临床疗效:3.1改善T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TC水平方面,银杏叶制剂疗效高于中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77,-0.12),P=0.007<0.05];银杏叶制剂疗效不低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1.48,0.86),P=0.60>0.05]。3.2改善TG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TG水平方面,银杏叶制剂疗效不低于中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1.00,0.35),P=0.34>0.05];银杏叶制剂效果不低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34,0.13),P=0.38>0.05]。3.3改善HDL-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提高HDL-C水平方面,银杏叶制剂疗效高于中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00,0.18),P=0.04<0.05];银杏叶制剂疗效高于西药组,两组比较疗效有统计学意义。[95%CI(0.03,0.26),P=0.02<0.05]。3.4改善LDL-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LDL-C水平方面,银杏叶制剂疗效不低于中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64,0.26),P=0.41>0.05];银杏叶制剂疗效不低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52,2.02),P=0.25>0.05]。4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的疗效:4.1改善T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TC水平方面,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1.21,-0.53),P<0.00001]。4.2改善TG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TG水平方面,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0.61,-0.39),P<0.00001]。4.3改善HDL-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升高HDL-C水平方面,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0.23,0.43),P<0.00001]。4.4改善LDL-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LDL-C水平方面,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1.02,-0.55),P<0.00001]。5不同年龄段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的亚组分析结果:根据年龄分层将9项研究分为三组:分别是Ⅰ.年龄≤50岁;Ⅱ.50岁<年龄≤60岁;Ⅲ.60<年龄≤70岁,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在50岁到60岁年龄段,银杏叶制剂组降低TC水平优于对照组(血脂康胶囊、辛伐他汀片、烟酸肌醇酯、绞股蓝总甙胶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93,-0.24),P=0.0009<0.05]。其余两个年龄段,银杏叶制剂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银杏叶制剂组降低TC水平不低于对照组。在≤50岁年龄段,银杏叶制剂降低TG水平优于对照组(血脂康胶囊、辛伐他汀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03,0.21),P=0.01<0.05]。其余两个年龄段,试验组降低TG水平不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结果: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的9项研究中有3篇未提及不良反应;3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3篇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共出现3例胃肠道反应;对照组共出现10例胃肠道反应,出现2例皮疹。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的16项研究中9篇未提及不良反应;2篇未发现不良反应;5篇发现不良反应,其中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谷丙转氨酶(ALT)升高,但经停药后逐渐恢复正常。研究小结:1纳入的文献质量较低且存在偏倚,大多未具体描述其随机方法、如何分配隐藏及如何设计盲法,说明多数关于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试验在试验设计及报告规范方面存在缺陷;2在高脂血症的临床治疗中,银杏叶制剂存在单独应用和合并应用的情况,最常合并药物为他汀类药物;3通过对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发现银杏叶制剂对≤50岁年龄段患者的TG水平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50岁到60岁年龄段的患者,银杏叶制剂在降低TC水平方面有显着作用。银杏叶制剂合并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可提高临床疗效。研究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靶点及机制研究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构建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生物网络,分析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靶点,探索其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筛选银杏叶有效成分并对筛选出的成分进行靶标预测。以OB>30%,DL>0.18为条件,在TCMSP数据库中筛选出银杏叶的有效活性成分,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活性成分的靶标预测。(2)通过UniProt、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数据库检索高脂血症的疾病靶点。(3)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银杏叶有效活性成分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靶点网络图,并通过DAVID数据库对作用靶点进行GOOntology(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研究结果:1银杏叶有效成分及靶点:在TCMSP数据库筛选出26个银杏叶的有效活性成分,基于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出26个活性成分的390个潜在靶点。2构建高脂血症疾病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在线软件、Cytoscape软件构建高脂血症疾病靶点网络图。3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靶点分析:将银杏叶有效成分的靶点与高脂血症的靶点相互映射,得到银杏叶有效成分治疗高脂血症的18个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18个靶点进行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生物学过程分析中排名前10的有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节、信号转导、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负调节、调节脂质代谢过程、调节胆固醇体内平衡、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对药物的反应、肽基-苏氨酸磷酸化、昼夜节律、对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的反应;细胞组分分析中前10的有核、膜、核质、细胞质、质膜、受体复合物、高尔基体、微管相关复合物、纺锤体微管、ER到高尔基体运输囊泡膜;分子功能分析中排名前10的有蛋白质结合、酶结合、染色质结合、极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受体活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载脂蛋白结合、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活性,配体激活的序列特异性DNA结合、核心启动子序列特异性DNA结合、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糖蛋白结合;KEGG通路分析排名靠前的有雌激素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GnRH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弓形体病、丙型肝炎、MAPK信号通路、Ⅱ型糖尿病、卵巢类固醇生成。研究小结:本研究从网络药理学的方面阐述银杏叶通过调节脂质的代谢过程、调节体内胆固醇平衡、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等生物过程发挥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银杏叶主要通过作用 MAPT、ESR1、ABCC3、ESR2、LDLR、LRP8、VLDLR 等靶点发挥调节血脂的作用,作用靶点主要富集于雌激素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Ⅱ型糖尿病等通路,为临床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提供理论基础。结论:1文献计量学研究结果提示银杏叶制剂在临床上的常用剂型为注射剂、常用疾病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不良反应的剂型主要为银杏叶注射剂、常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血管损害;2基于本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银杏叶制剂与他汀类药物合用能提高其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且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对≤50岁年龄段患者的TG水平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50岁到60岁年龄段患者的TC水平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网络药理学结果提示银杏叶主要通过MAPT、ESR1、ABCC3、ESR2、LDLR、LRP8、VLDLR等靶点调节体内胆固醇平衡、调节雌激素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调节脂质代谢,纠正血脂异常。
李茹月[8](2019)在《银蓝调脂胶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本课题前期研究结果发现银蓝调脂胶囊(YLTZ)对血脂代谢疾病疗效显着。通过建立巨噬细胞泡沫化模型,模拟急性高脂血症和慢性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及高脂饮食诱导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探讨银蓝调脂胶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RAW264.7细胞胆固醇外排模型和C57小鼠骨髓原代巨噬细胞泡沫化模型,探讨银蓝调脂胶囊抑制脂质堆积,促进胆固醇外排的作用机制;YLTZ按照体表面积换算剂量给药,0.6gTriton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于给药后第3天以0.1ml/20g的体积对C57小鼠肌肉注射,造成急性高脂血症模型,给药5天后取血清及脏器检测相应血脂代谢指标,探索YLTZ对急性高脂血症的作用;以高脂饮食正常饲养豚鼠,持续4周建立慢性高脂血症模型,将阳性药和YLTZ按照体表面积换算剂量后给药4周,取血清及脏器检测血脂代谢相关指标,探索银蓝调脂胶囊对慢性高脂血症的作用;以高脂饲料正常饲养ApoE-/-小鼠12周,给药组和正常组、模型组按体表面积换算剂量后等体积给药12周,取血清及脏器检测血脂代谢相关指标,探索银蓝调脂胶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结果:RAW264.7油红0染色及RAW264.7细胞内脂质测定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YLTZ给药组红色颗粒明显减少,YLTZ给药组细胞内TC含量明显减少;荧光胆固醇外排图片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YLTZ给药组细胞内胆固醇荧光亮度明显降低;YLTZ调节Triton注射引起的急性高脂血症,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C)含量,调节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LXR α/ABCA1信号通路mRNA转录水平;YLTZ降低长期高脂饮食引起的豚鼠血清TC,TG含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h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的含量,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含量;YLTZ抑制高脂饮食所引起的ApoE-/-小鼠胸主动脉脂质斑块的形成,减少肝脏脂质沉积,减少肝脏内TC,TG含量,调节肝脏脂质代谢信号通路相关基因LXR α/ABCG5/CYP7A1 mRNA转录水平。结论:YLTZ具有调节高脂血症的作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疗效,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激动LXR α靶标实现的。
柯剑林[9](2017)在《炙甘草汤加减对脾肾阳虚型高脂血症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及干预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脂质代谢紊乱与微炎症状态相关性文献梳理后,检测临床患者血脂与炎症因子相关指标,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关处理,阐述高脂血症与微炎症状态相关性,探讨炙甘草汤加减对高脂血症的影响及微炎症状态的改善作用,揭示其临床机制,从而为完善炙甘草汤治疗高脂血症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方法:随机化设计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炙甘草汤加减口服干预,疗程结束后予以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与IL-6、CRP含量水平明显升高,提示两组患者存在脂质代谢紊乱与微炎症状态;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C(P<0.05)、TG(P<0.05)、LDL(P<0.05)水平显着降低,HDL(P<0.05)水平显着升高,IL-6(P<0.05)、CRP(P<0.05)含量水平明显降低。结论:炙甘草汤加减可以调控脂质代谢紊乱,改善患者微炎症状态,其机制可能通过下调TC、TG、LDL水平,升高HDL水平,从而抑制血清IL-6分泌与释放,减少CRP合成相关。
卢识礼[10](2017)在《鸡血藤醇提物降脂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考察鸡血藤醇提物对高脂饮食引起的大鼠高脂血症血脂水平、肝脏脂质代谢及抗氧化酶活力的作用,并结合病理学对鸡血藤的保肝作用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明确鸡血藤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的影响,并对其机制和活性成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鸡血藤中原花青素的提取、纯化及抑制胰脂肪酶活力部位的筛选1.1鸡血藤原花青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采用浓硫酸-香草醛法显色,进行优化,对显色条件进行优化后,利用该测定方法。1.2鸡血藤原花青素提取及纯化工艺研究采用单因素考察方法对鸡血藤原花青素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对不同采收期鸡血藤进行含量测定。利用大孔树脂对鸡血藤原花青素粗提物进行纯化。1.3鸡血藤原花青素抑制胰脂肪酶活力研究建立原花青素胰脂肪酶活力抑制测定方法,对不同流分进行纯度测定及胰脂肪酶活力抑制测定。1.4鸡血藤原花青素纯化物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作用的影响建立细胞炎症模型,考察鸡血藤醇提物、原花青素纯化物及儿茶素对该模型的影响。2、鸡血藤醇提物对大鼠高脂血症血脂水平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选用SPF级SD雄性大鼠,体重180±20g,适应性喂养1周后,空腹眼眶静脉丛取血,按照TC、TG及体重随机分成6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鸡血藤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2、4、8g·kg-1·d-1),采用喂饲高脂饲料复制高血脂症大鼠模型,造模同时预防性给药,12周后采血取肝脏,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脂质水平、肝脏脂质代谢、抗氧化酶活力及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1、鸡血藤原花青素的纯化及抑制脂肪酶活力部位的筛选最佳显色条件为:20 g/L香草醛甲醇溶液,30%硫酸甲醇溶液,室温避光反应15min后测定Aw,扣除空白。最佳提取工艺为:80%乙醇按照料液比1:15的比例回流提取90 min。不同采收期鸡血藤进行含量测定发现5月份鸡血藤原花青素含量最高。从静态吸附与解析试验中筛选出了 X-5大孔树脂,纯化鸡血藤原花青素。考察了上样流速及上样量,上样流速为2BV/h,上样量为8BV。不同浓度乙醇洗脱下来的原花青素纯度不同,抑制胰脂肪酶活力的作用也不同。其中以50%乙醇洗脱下来的纯化物纯度最高,达94.67%;50%的纯化物抑制率最高,达55.9%;纯度与抑制率呈正相关关系。鸡血藤醇提物、原花青素纯化物及儿茶素均对该细胞模型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且鸡血藤醇提物效果优于原花青素提取物及儿茶素。2、鸡血藤对大鼠高脂血症血脂水平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在鸡血藤醇提物调节血脂的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鸡血藤醇提物显着降低血清TC、TG、LDL-C、AI、R-CHD,升高 HDL-C、HDL-C/TC。与模型组比较,鸡血藤醇提物显着提高血清CAT活力,但对NO、AKP及SOD无显着性影响。鸡血藤醇提物显着降低肝脏TC、TG,明显升高GSH-PX活力,但对CAT无明显影响。高剂量组有良好的保护肝脏的作用。病理切片同样表明,鸡血藤醇提物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结论:鸡血藤粗提物及纯化物对胰脂肪酶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与纯度呈正相关关系。鸡血藤醇提物体外抗炎效果优于纯化物。鸡血藤醇提物能显着降低脂质水平及提高过氧化物酶活力,具有良好的预防高脂血症及脂肪肝作用。
二、银杏叶提取物对高脂血症调脂机制的新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杏叶提取物对高脂血症调脂机制的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须降血脂、改善肝损伤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高脂血症概述 |
2 玉米须的研究进展 |
3 代谢组学在高脂血症中的研究进展 |
4 AMPK信号通路在高脂血症中的作用 |
5 小结 |
实验内容 |
1 玉米须水煎液对高血脂症大鼠的初步药效学研究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2 玉米须水煎液对高脂血症大鼠肝组织的保护作用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3 玉米须水煎液对高脂血症大鼠肝组织和血清的代谢组学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代谢通路分析 |
3.5 讨论 |
4 玉米须水煎液对肝组织中AMPK、 CYP7A1和CPT1 mRNA含量的影响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传统中药及成方制剂防治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参中活性成分对高脂血症的作用研究 |
1.1 人参皂苷 |
1.2 人参多糖 |
1.3 人参蛋白 |
2 三七对高脂血症作用的研究 |
3 银杏叶对高脂血症作用的研究 |
4 竹节参对高脂血症作用的研究 |
5 桑叶对高脂血症作用的研究 |
6 天麻对高脂血症作用的研究 |
7 黄连对高脂血症作用的研究 |
8 泽泻对高脂血症作用的研究 |
9 大黄对高脂血症作用的研究 |
(3)蓝刺头黄酮对C2C12骨骼肌细胞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黄酮 |
1.1.1 调节糖代谢 |
1.1.2 调节脂代谢 |
1.1.3 抗氧化作用 |
1.1.4 其他作用 |
1.1.5 蓝刺头(黄酮)研究现状 |
1.2 糖尿病 |
1.2.1 糖尿病 |
1.2.2 糖尿病治疗现状 |
1.2.2.1 西医临床应用 |
1.2.2.2 中医临床应用 |
1.2.3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概况 |
1.3 胰岛素转导相关信号通路 |
1.3.1 胰岛素转导相关信号通路mRNA |
1.3.2 胰岛素转导相关信号通路蛋白 |
1.4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目的 |
2 蓝刺头黄酮提取与纯化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1.1 药品 |
2.1.1.2 仪器 |
2.1.1.3 试剂 |
2.1.2 方法 |
2.1.2.1 蓝刺头黄酮的鉴定 |
2.1.2.2 蓝刺头黄酮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
2.1.2.3 总黄酮得率 |
2.1.2.4 单因素试验 |
2.1.2.5 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
2.1.2.6 蓝刺头黄酮的纯化 |
2.1.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及分析 |
2.2.1 蓝刺头黄酮的提取 |
2.2.1.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2.1.2 响应面优化试验 |
2.2.1.3 最佳工艺条件的预测和检验 |
2.2.2 蓝刺头黄酮的鉴定 |
2.2.3 蓝刺头黄酮的纯化 |
2.2.3.1 标准曲线绘制 |
2.2.3.2 样品测试 |
2.3 讨论 |
3 C2C12小鼠成肌细胞的培养、分化及细胞胰岛抵抗模型的构建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1.1 试验细胞 |
3.1.1.2 主要试剂 |
3.1.1.3 主要仪器 |
3.1.2 方法 |
3.1.2.1 C2C12骨骼肌细胞培养 |
3.1.2.2 细胞毒性试验 |
3.1.2.3 PA对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筛选 |
3.1.2.4 葡萄糖消耗实验 |
3.1.2.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及分析 |
3.2.1 C2C12成肌细胞培养与分化的结果 |
3.2.2 PA对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筛选的结果 |
3.2.3 葡萄糖消耗试验的结果 |
3.3 讨论 |
4 蓝刺头黄酮对胰岛素抵抗骨骼肌细胞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1.1 试验细胞 |
4.1.1.2 试验仪器 |
4.1.1.3 主要试剂 |
4.1.1.4 主要试剂配制 |
4.1.2 方法 |
4.1.2.1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的筛选 |
4.1.2.2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 |
4.1.2.3 统计学处理 |
4.2. 结果及分析 |
4.2.1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筛选的结果 |
4.2.2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消耗影响的结果 |
4.3 讨论 |
4.3.1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筛选 |
4.3.2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消耗 |
5 蓝刺头黄酮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胰岛素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1.1 实验用细胞 |
5.1.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5.1.1.3 主要试剂 |
5.1.1.4 主要试剂配制 |
5.1.2 方法 |
5.1.2.1 RT-qPCR检测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5.1.2.1.1 细胞处理 |
5.1.2.1.2 细胞总RNA的提取 |
5.1.2.1.3 细胞总RNA质量检测 |
5.1.2.1.4 细胞总RNA反转录为cDNA |
5.1.2.1.5 引物设计 |
5.1.2.1.6 RT-qPCR扩增反应 |
5.1.2.1.7 RT-qPCR数据处理及分析 |
5.1.2.2 Western Blot检测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5.1.2.2.1 细胞处理 |
5.1.2.2.2 蛋白提取 |
5.1.2.2.3 蛋白浓度测定 |
5.1.2.2.4 蛋白变性 |
5.1.2.2.5 实验前准备工作 |
5.1.2.2.6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
5.1.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5.2 结果及分析 |
5.2.1 RT-qPCR检测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结果 |
5.2.1.1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AMPK mRNA表达的结果 |
5.2.1.2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GLUT4 mRNA表达的结果 |
5.2.1.3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IRS-1 mRNA表达的结果 |
5.2.1.4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Pparaγ mRNA表达的结果 |
5.2.1.5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PI3 Knase p85 mRNA表达的结果 |
5.2.2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的结果 |
5.2.2.1 BCA的标准曲线 |
5.2.2.2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AMPK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2.2.3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GLUT4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2.2.4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IRS-1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2.2.5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Pparaγ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2.2.6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PI3 Knase p85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3 讨论 |
6 蓝刺头黄酮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降糖作用的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1.1 动物 |
6.1.1.2 主要试剂 |
6.1.1.3 主要仪器设备 |
6.1.2 方法 |
6.1.2.1 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构建 |
6.1.2.2 药物干预对实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体重的测定 |
6.1.2.3 药物干预对实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空腹血糖的测定 |
6.1.2.4 药物干预对实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TC、TG、HDL、LDL的测定 |
6.1.3 数据分析 |
6.2 结果及分析 |
6.2.1 药物干预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行为学观察 |
6.2.2 成模率与死亡率 |
6.2.3 药物干预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
6.2.4 药物干预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的影响 |
6.2.5 药物干预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TC、TG、HDL、LDL的影响 |
6.3 讨论 |
7 蓝刺头黄酮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胰岛素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 |
7.1.1.1 骨骼肌 |
7.1.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7.1.1.3 主要试剂 |
7.1.1.4 主要试剂配制 |
7.1.2 方法 |
7.1.2.1 RT-qPCR检测ELTF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7.1.2.1.1 肌肉组织总RNA的提取 |
7.1.2.1.2 肌肉组织总RNA质量检测 |
7.1.2.1.3 肌肉组织总RNA反转录为cDNA |
7.1.2.1.4 引物设计 |
7.1.2.1.5 RT-qPCR扩增反应 |
7.1.2.2 Western Blot检测ELTF对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7.1.2.2.1 组织处理 |
7.1.2.2.2 蛋白提取 |
7.1.2.2.3 蛋白浓度测定 |
7.1.2.2.4 蛋白变性 |
7.1.2.2.5 实验前准备工作 |
7.1.2.2.6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
7.1.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7.2 结果及分析 |
7.2.1 RT-qPCR检测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结果 |
7.2.1.1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AMPK mRNA表达的结果 |
7.2.1.2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GLUT4 mRNA表达的结果 |
7.2.1.3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IRS-1 mRNA表达的结果 |
7.2.1.4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Pparaγ mRNA表达的结果 |
7.2.1.5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PI3 Knase p85 mRNA表达的结果 |
7.2.2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的结果 |
7.2.2.1 BCA标准曲线 |
7.2.2.2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AMPK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2.2.3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GLUT4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2.2.4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IRS-1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2.2.5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Pparaγ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2.2.6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PI3 Knase p85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3 讨论 |
8 结论 |
9 论文的创新点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参考文献 |
(4)银杏叶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综述 |
1 精神分裂症及其治疗 |
1.1 精神分裂症概述 |
1.2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1.2.1 遗传因素 |
1.2.2 环境因素 |
1.2.3 神经发育异常假说 |
1.2.4 脑结构异常改变 |
1.2.5 神经生化假说 |
1.3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 |
1.3.1 药物治疗及不良反应 |
1.3.2 物理治疗 |
1.3.3 社会心理干预治疗 |
2 银杏叶制剂的研究现状 |
2.1 银杏叶制剂的药理作用 |
2.1.1 抗氧化作用 |
2.1.2 拮抗PAF作用 |
2.1.3 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
2.1.4 降血脂作用 |
2.1.5 改善微循环 |
2.1.6 抗炎、抗肿瘤 |
2.1.7 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衰老 |
2.2 银杏叶制剂的临床应用 |
2.2.1 心脑血管疾病的应用 |
2.2.2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方面的应用 |
2.2.3 GBE的不良反应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入组标准 |
2.1.2 一般资料比较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4.1 量表评定(PANSS、TESS)、疗效观察 |
2.4.2 BMI、FBG、血脂各项(TC、TG、LDL、HDL)测定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 |
3.1.1 单用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 |
3.1.2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 |
3.1.3 不同组患者治疗同期血脂的比较 |
3.2 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比较 |
3.2.1 单用组患者治疗前后FBG比较 |
3.2.2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FBG比较 |
3.2.3 不同组患者治疗同期FBG比较 |
3.3 患者治疗前后BMI比较 |
3.3.1 单用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比较 |
3.3.2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比较 |
3.3.3 不同组患者治疗同期BMI比较 |
3.4 患者治疗前后PANSS比较 |
3.4.1 单用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比较 |
3.4.2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比较 |
3.4.3 不同组患者治疗同期PANSS比较 |
3.5 临床疗效比较 |
3.6 不同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
4 讨论 |
4.1 发生代谢综合征风险的分析 |
4.2 血脂、血糖和体重水平的比较分析 |
4.3 抗精神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分析 |
5 结论 |
6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三七总皂苷与银杏提取物及两者联合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NS和GBE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
1.1 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 |
1.2 抗血栓 |
1.3 降血脂 |
1.4 抗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 |
1.5 改善微循环 |
2 PNS和GBE的安全性评价 |
3 PNS和GBE联合应用及展望 |
(6)一种复合茶配方及其降脂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Abbreviation) |
第一章 绪论 |
1.1 茶叶降脂功效研究 |
1.1.1 茶叶降脂功效的动物试验 |
1.1.2 茶叶降脂功效的临床试验 |
1.1.3 茶叶降脂功效的机理研究 |
1.2 复合茶饮料研究进展 |
1.2.1 复合茶配方原料的功效描述 |
1.2.1.1 茯砖茶主要成分及药用价值 |
1.2.1.2 山楂主要成分及药用价值 |
1.2.1.3 蒲公英主要成分及药用价值 |
1.2.1.4 陈皮主要成分及药用价值 |
1.2.1.5 薄荷主要成分及药用价值 |
1.2.1.6 小茴香主要成分及药用价值 |
1.2.1.7 洋甘菊主要成分及药用价值 |
1.3 高脂血症研究概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复合茶配方优化及理化分析 |
2.1 试验材料 |
2.1.1 样品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溶液配制 |
2.2.2 复合茶的制备 |
2.2.3 样品感官审评 |
2.2.4 样品理化检测 |
2.2.4.1 水浸出物测定 |
2.2.4.2 多酚测定 |
2.2.4.3 黄酮类测定 |
2.2.4.4 游离氨基酸测定 |
2.2.4.5 可溶性糖测定 |
2.2.5 活性成分检测 |
2.2.5.1 山楂、洋甘菊、蒲公英根总黄酮含量测定 |
2.2.5.2 小茴香多酚和黄酮含量测定 |
2.2.5.3 茯砖茶茶多酚、黄酮测定 |
2.2.5.4 复合茯砖茶相关生化成分测定 |
2.2.6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复合茶的感官审评分析 |
2.3.2 复合茶的理化指标分析 |
2.3.3 主要活性成分检测分析 |
2.3.3.1 山楂、洋甘菊、蒲公英根总黄酮含量测定 |
2.3.3.2 小茴香多酚和黄酮含量测定 |
2.3.3.3 茯砖茶茶多酚、黄酮测定 |
2.3.3.4 复合茯砖茶其他生化成分测定 |
2.4 讨论与结论 |
2.4.1 讨论 |
2.4.2 结论 |
第三章 复合茶对高脂饮食诱导型肥胖小鼠的预防作用 |
3.1 试验材料 |
3.1.1 原料 |
3.1.2 实验动物 |
3.1.3 动物饲料 |
3.1.4 试验试剂 |
3.1.5 仪器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样品制备 |
3.2.2 剂量估算 |
3.2.3动物实验 |
3.2.4 动物处理及检测 |
3.2.5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复合茶对高脂血症小鼠体重和肝体比的影响 |
3.3.2 复合茶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3 复合茶对高脂血症小鼠肝匀浆TC和 TG水平的影响 |
3.3.4 复合茶对高脂血症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
3.3.5 复合茶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3.6 复合茶对高脂血症小鼠肝组织的影响 |
3.4 讨论与结论 |
3.4.1 讨论 |
3.4.2 结论 |
第四章 复合茶安全性评价 |
4.1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
4.1.1 试验材料 |
4.1.1.1 受试样品 |
4.1.1.2 试验动物 |
4.1.1.3 仪器与设备 |
4.1.2 试验方法 |
4.1.2.1 样品制备 |
4.1.2.2 对茶样LD50的测定 |
4.1.2.3 最大耐受量法试验 |
4.1.2.4 统计分析 |
4.1.3 结果与分析 |
4.2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 |
4.2.1 试验材料 |
4.2.1.1 试验药品 |
4.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2.2 试验方法 |
4.2.2.1 受试物制备 |
4.2.2.2 溶液制备 |
4.2.2.3 体外代谢活化系统 |
4.2.2.4 剂量设计 |
4.2.2.5 平皿掺入法诱变试验 |
4.2.3 结果与分析 |
4.3 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 |
4.3.1 试验材料 |
4.3.1.1 试验药品 |
4.3.1.2 试验动物 |
4.3.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3.2 试验方法 |
4.3.2.1 茶汤制备 |
4.3.2.2 试剂配制 |
4.3.2.3 动物试验 |
4.3.3 结果与分析 |
4.4 体外哺乳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
4.4.1 材料与方法 |
4.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4.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4.2 试验方法 |
4.4.2.1 受试物制备 |
4.4.2.2 溶液制备 |
4.4.2.3 代谢活化系统 |
4.4.2.4 剂量设计 |
4.4.2.5 试验步骤 |
4.4.2.6 结果判断 |
4.4.3 结果与分析 |
4.5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主要研究结果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
2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机制研究 |
3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3.1 单独使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3.2 合并使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文献综述二 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
1 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的主要机制研究 |
2 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2.1 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2.2 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银杏叶全背景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检索策略 |
2.2 纳排标准 |
2.3 建立数据库 |
3 研究结果 |
3.1 文献筛选结果及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2 银杏叶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
3.3 银杏叶研究文献发表类型统计 |
3.4 银杏叶基础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
3.5 银杏叶临床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
3.6 银杏叶不良反应与配伍禁忌 |
4 讨论 |
4.1 银杏叶制剂的常用剂型和常用疾病分析 |
4.2 银杏叶的药理作用分析 |
4.3 银杏叶制剂的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分析 |
4.4 临床研究的期刊及作者分布分析 |
4.5 本文的局限性 |
5 小结 |
研究二 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 |
2.3 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3.4 单独使用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结果 |
3.5 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结果 |
3.6 不良反应 |
3.7 发表偏倚分析 |
4 讨论 |
4.1 纳入研究的质量分析 |
4.2 临床疗效分析 |
4.3 安全性分析 |
5 小结 |
研究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银杏叶有效活性成分的筛选 |
2.2 银杏叶有效成分的靶点预测 |
2.3 构建高脂血症疾病靶点网络 |
2.4 网络构建 |
2.5 GO Ontology和KEGG通路 |
3 研究结果 |
3.1 银杏叶有效成分-预测靶点网络 |
3.2 与高脂血症相关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
3.3 银杏叶有效成分-高脂血症靶点网络构建 |
3.4 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 |
4 讨论 |
4.1 作用于高脂血症靶点的银杏叶有效成分分析 |
4.2 靶点功能分析 |
4.3 关键靶点分析 |
4.4 KEGG通路分析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银蓝调脂胶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高脂血症的危害及并发症 |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现状 |
一、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研究及危害 |
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 |
第三节 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概括 |
第二章 银蓝调脂胶囊细胞学水平调血脂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仪器与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数据处理 |
第二节 结果 |
一、MTT法检测YLTZ不同浓度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二、YLTZ对巨噬细胞脂质堆积的影响 |
三、YLTZ对荧光胆固醇外排的影响 |
第三节 讨论 |
第三章 银蓝调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仪器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数据处理 |
第二节 结果 |
一、YLTZ对Triton引起C57小鼠急性高脂血症血清指标的影响 |
二、YLTZ对Triton引起C57小鼠急性高脂血肝脏PPARα/LXRα/CYP7A1/ABCG8/ABCA1信号通路的影响 |
三、YLTZ对高脂饮食引起豚鼠高脂血症的影响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一、YLTZ对Triton引起C57小鼠急性高脂血症血清指标的分析 |
二、YLTZ对Triton引起C57小鼠急性高脂血症肝脏的分析 |
三、YLTZ对高脂饮食引起豚鼠高脂血症的分析 |
第四章 银蓝调脂胶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仪器与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数据处理 |
第二节 结果 |
一、YLTZ对ApoE-/-小鼠血清oxLDL含量和胸主动脉脂质斑块形成的影响 |
二、YLTZ对ApoE~(-/-)小鼠肝脏TC、TG、LDL-C及LXRα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三节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炙甘草汤加减对脾肾阳虚型高脂血症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及干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一般资料 |
(一)病例来源及分组情况 |
(二)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情况 |
(三)合并症分布情况 |
二、伦理审查 |
三、诊断及病例选择标准 |
(一)诊断标准 |
四、治疗方法 |
(一)基础治疗方法 |
(二)药物治疗方法 |
五、观察指标 |
(一)安全性观察指标 |
(二)疗效性观察指标 |
六、疗效评价标准 |
(一)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
(二)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三)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四)安全性评价 |
七、检测方法 |
八、统计方法 |
九、研究结果 |
(一)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中医症状总积分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比较 |
(三)两组患者单项中医症状与体征疗效比较 |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积分的比较 |
(五)炙甘草汤加减对高脂血症患者TC、TG、HDL、LDL水平的影响 |
(六)炙甘草汤加减对高脂血症患者炎性因子CRP、IL-6 水平的影响 |
(七)两组患者中医临床总疗效的比较 |
(八)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一、古今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一)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二、古今医学对微炎症状态的认识 |
(一)中医学对微炎症状态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微炎症状态”的认识 |
三、古今医学对炙甘草汤的认识 |
(一)中医学对炙甘草汤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炙甘草汤的认识 |
四、探讨炙甘草汤加减对高脂血症患者微炎症状态改善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10)鸡血藤醇提物降脂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鸡血藤研究进展 |
1.1.1 本草考证 |
1.1.2 鸡血藤的化学成分 |
1.1.3 鸡血藤的药理作用 |
1.2 高脂血症研究进展 |
1.2.1 概述 |
1.2.2 高脂血症的形成及机制 |
1.2.3 降血脂药的研究进展 |
第2章 鸡血藤原花青素的提取纯化及活性筛选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方法与结果 |
2.2.1 鸡血藤原花青素含测方法的建立 |
2.2.2 鸡血藤原花青素提取工艺的优化 |
2.2.3 鸡血藤中原花青素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 |
2.2.4 胰脂肪酶活力抑制实验方法的建立 |
2.2.5 鸡血藤原花青素纯化物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作用的影响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3章 鸡血藤提取物对大鼠高脂血症的预防作用 |
3.1 实验材料 |
3.1.1 动物 |
3.1.2 实验仪器设备 |
3.1.3 试药 |
3.1.4 饲料配方 |
3.2 实验方法 |
3.2.1 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建立与分组给药 |
3.2.2 体重测量 |
3.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3.2.4 指标的测定、原理及计算方法 |
3.2.5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
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动物前后体重的变化 |
3.4.2 对动物肝脏外观、重量及脏器比的影响 |
3.4.3 对动物血脂水平的影响 |
3.4.4 对动物A1、RCHD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因子的影响 |
3.4.5 对动物血清NO、AKP、CAT、SOD的影响 |
3.4.6 对动物肝脏TC、TG、CAT、GSH-PX的影响 |
3.4.7 对动物肝脏HMG-CoA还原酶的影响 |
3.4.8 各组对动物肝脏病理学的影响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1.1 鸡血藤原花青素含测方法及提取工艺 |
4.1.2 鸡血藤原花青素纯化及有效部位活性筛选 |
4.1.3 鸡血藤醇提物显着影响脂质水平和抗氧化物酶活力 |
4.2 展望 |
4.2.1 鸡血藤对体内胰脂肪酶的影响 |
4.2.2 鸡血藤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 |
4.2.3 鸡血藤降TC、TG的机制研究 |
4.2.4 鸡血藤纯化物对体内脂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附件 |
四、银杏叶提取物对高脂血症调脂机制的新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须降血脂、改善肝损伤的作用研究[D]. 李想.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1(02)
- [2]传统中药及成方制剂防治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J]. 杨雪,万茜淋,杨阳,孟晓萍. 慢性病学杂志, 2020(12)
- [3]蓝刺头黄酮对C2C12骨骼肌细胞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D]. 郝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4]银杏叶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D]. 安彦敏. 河北大学, 2020(08)
- [5]三七总皂苷与银杏提取物及两者联合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 陈慧勤.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6]一种复合茶配方及其降脂功效研究[D]. 周小露.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7]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 柴露露.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8]银蓝调脂胶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机理研究[D]. 李茹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炙甘草汤加减对脾肾阳虚型高脂血症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及干预机制[D]. 柯剑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3)
- [10]鸡血藤醇提物降脂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D]. 卢识礼.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